2010,圍繞著“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有尊嚴,有幸福的生活”等等收入分配改革的話題,猶如這酷夏一般的持續升溫著。但如何的來達成這些目標,如何的降低我國貧富差距、基尼系數,使得占人口多數的民眾“有錢花、敢花錢”以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一個主流的聲音似乎認為,只要打破了什么國企壟斷,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以題為《“國企身份”含金量陡增是改革的倒退》為代表的文章則認為:“國企身份含金量的陡增,并非意味著國企在競爭領域效率的空前提升,而是折射出在一些壟斷領域,壟斷程度和壟斷暴利的空前提高,私營企業在壟斷面前,除了利用自己的‘低人權優勢’、用低廉的工資換得生存之外,毫無競爭優勢可言,這不是國企的二次勃興,而是改革的倒退。”
還有一些文章則以“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至3倍,考慮到住房、工資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間。”來佐證著我國目前貧富差距和基尼系數超警戒線都是央企、國企惹的禍。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問題是不是反而非常簡單和非常容易解決了呢?恐怕當我們打破了什么央企、國企職工的“高收入”后,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數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會更加的擴大和嚴峻。因為:
1、任何國家的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石油、航空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福利等都比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福利高,尤其以金融、保險業更甚。如果按照我國主流聲音、理論所認為的那樣,他國豈不皆應該貧富差距巨大,基尼系數超警戒線嗎?何況,無論在哪個國家,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石油、航空和采礦等具有危害、危險性的行業均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并不是什么人\資本都可以進入的,或可以參股,但卻不能控股。
2、我國發電、金融、航空等行業已對各種資本開放了,在這些行業中,其普通職工的收入是否有差距?差距又是多少?如果有差距的話,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而我們現在已經看到,最早開放的鋼鐵、采礦等行業的諸多民\私企老板們已不知咋吃咋玩了,奢靡無度;雖然煤帶上了血,可煤老板豪賭似乎還成為了某種常態。可這些企業中普通職工的收入、應有的福利保障等與國有控股企業普通職工為什也還會產生差距呢?
3、題為《看國外的工資分配:公務員工資遠不如工人高》的報道很詳盡的例舉了瑞典各行各業職工的工資情況,特點是:“瑞典公務員不如工人工資高...2008年,瑞典全國平均月工資為29100元,最高工資為35200元,最低工資為22000元(貨幣金額已換算成人民幣元);各行業平均月工資如下(由高到低):科研30400元,房地產30400元,教育30300元(基礎教育24400元、高等教育30500元),建筑工業29400元,政府機關和軍警28900元,金融保險27100元,管理服務26300元,文化娛樂26100元,醫療保健25200元。\挪威國企老總工資僅比徒工高一倍...2008年,挪威全國平均月工資為40047元(貨幣金額已換算成人民幣元),其中合同工資占94%,獎金占3.3%,加班費占2.7%;吃‘皇糧’的平均月工資為38577元,私營企業為40589元。”這對我們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4、據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課題小組成員胡建國先生的研究表明,處于社會底層的主要包括那些生活處于貧困狀態的城鄉居民、農民工,以及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而在過去10年間,中國社會底層的規模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題為《農民工基本工資十年不漲 企業主叫囂不干就走人》、《國企工人在車間自殺 生前工資存折僅剩4角》、《“長沙最牛主婦”節儉度日網絡爆紅 每月只花65》等報道,是不是很好的佐證了這個研究呢?
5、據已公開的資料顯示,“我國勞動收入占GDP比重在1996年之前都是上升的,最高達到了54%,1996年以后不斷下降,現在已經跌至40%”;前段時間《新京報》的報道說:“該比值從1983年的56.5%,降至2005年的36.7%,22年間勞動報酬占比下降近20個百分點。”《人民日報》報道說:“從1993到2007年,勞動收入由GDP的49.49%降至39.74%。”而不論是那個數據,一個非常清晰、明顯的特征是不是,我國勞動收入占GDP比重一直伴隨著“國退民進”前進的步伐而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的呢?普通居民消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的時間不也吻合著“國退民進”之際嗎?
題為《外媒熱議中國經濟趕超日本:人均收入仍遠落后》一文道:“盡管在GDP數值上超過日本足以讓中國引以為豪,但其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美元,這仍然差美國和日本很遠。”而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本性問題不就是在眾多民\私企工作的廣大普通職工的工資沒有隨著企業利潤增長而稍微的有所增加嗎?反過來說,央企、國營控股企業的普通職工好歹還享受到點企業利潤增長的成果,此不正是造成“國企身份”含金量陡增的本源所在嗎?再加之央企、國營控股企業好歹還存留了些主人翁的這個真正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或許,我們現在很有必要和急需回顧、重溫、學習一下歐美、日本等國家其企業普通職工的工資為什么能夠隨GDP、或企業利潤的增長而增加了----確實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通過斗爭才得到的這個事實。看看上個世紀70年代前在這些國家曾經發生的歷史事實,不已很說明問題了嗎?或許,我們更應該回顧、重溫一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國各階級又是一個怎樣的生存狀態,然后再來談“國企身份”的什么含金量、或提高勞動收入、貧富分化、基尼系數等才具有意義。難道不是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