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全球化經濟遭到了危機的嚴重折磨,世界各國一片凄風苦雨的陰暗中,中國似乎是唯一的亮點。國際權威組織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2.9%增長,只有中國還能“保八”。官方已經聲稱,中國經濟“企穩回暖”了,據說本年度起,GDP將逐季增長,為完成年初的計劃目標提供保證。對于中國來說,百年一遇的世界經濟危機好像只是被人撞了一下,雖然有點不利影響,其實并無大礙,因為咱們的身體健康著呢,豈會那么容易被撞扒倒?當然這得歸功于中央正確決策,領導有方,一系列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措施見了成效。不過,我總有點兒疑惑,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出了嚴重問題,已經資本主義私有化參與全球市場經濟合作的中國果真能夠獨善其身嗎?
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化導致消費相對不足而產能過剩的資本主義矛盾無法調和,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的論斷,似乎在中國失靈了。資本主義私有化改革的鼓吹者執行者信心十足,洋洋自得。我覺得他們高興得太早了一點,回光返照,實為災難將臨之先兆也。
中國資本主義信徒的信心從何而來?來自于一種表象:二次戰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持續發展了幾十年。他們認為,雖然這次經濟危機嚴重,但也是百年一遇,過不了多久,就可能恢復正常。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已經說了,美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今年底即可觸底反彈。美國危機那么嚴重也只需一年左右恢復經濟,中國當然會在更短時間復蘇了。我們在評論伯南克主席樂觀言論能否兌現之前,先要分析一下資本主義世界過去一段時期繁榮發展的原因,及其是否存在可持續性。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其逐漸興起,到達頂峰后轉而逐漸衰亡,是人類社會一條無法逆反的客觀規律,世界如此,中國也不可能例外。企圖阻擋與扭轉這條規律之歷史進程,猶如螳臂當車也。
今天,世界經濟格局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少數發達國家貧富共存。但是前者發展成后者的希望卻很渺茫,基本上不可能,主要原因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球化交易規則對兩者是不平等的,利于富國而不利于窮國所產生的“馬太效應”。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興起,他們掘得的第一桶金來自于對他國的侵略和奴役。例如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獲得中國清王朝的巨額賠款,英法等國對亞非各國長時期的殖民統治。他們然后利用攫取的財富發展教育和科技,搶占高端產品陣地,并且制定和控制有利于己的各種市場經濟規則,賤買貴賣,損人利己。但隨著時代進步,各國被欺騙和被榨取人民的覺醒,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已經開始受到挑戰。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例如,反映在政治上,拉丁美洲的日益左傾化,反美仇美風氣蔓延擴大,其根源則是人民大眾越來越將自己的貧困歸因于美國過去和現在對自己國家的控制和剝削。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在早期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損人利已的侵略、剝削和掠奪,但為了維持這種零和游戲的可持續性,一般地說,還是講究一定的“度”,在最大限度滿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并不會竭澤而漁。日本歷史上對中國的壓迫掠奪可能是個例外。東洋人的眼光沒有西洋人遠大,手法也遇蠢得多,這從中國人對日本人懷有刻骨的歷史仇恨,中國香港人卻對英國人沒有這種感情的對比中可以看得出來。相對來說,日人對華人玩的是零和游戲,英人對港人卻是“雙贏’呢。。上世紀初,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特別是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影向日益擴大。世界在此情況下,冷戰期間,已進入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帝國主義的某些西方國家,其中特別是美國,為了保持其根本利益,開始有限度地同其搜括對象“雙贏”,而不敢再赤裸裸地以武力征服了。甚至還會有意識地挑選一些國家和地區大力扶植,精心布置幾個“民主廚窗”,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展示。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恰逢其時,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世界,不但沒有受到損害,還有幸檢到了便宜。1990年代冷戰結束,“民主廚窗”失去作用了,此后這些國家和地區便先后遭到了一次無情的洗劫?,F在,西方列強軟硬兼施,損害的下一個目標,誰都知道集中到中國身上了??墒遣恢裁丛?,中國某些人還在一廂情愿地單相思,要同一群餓狼在全球化經濟叢林中海誓山盟,永結同心呢。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過去幾個世紀的繁榮發展,除了對落后國家的榨取掠奪,我們也得承認,其本身在此期間發揮出活力,應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這種活力,具體地說就是能夠不斷地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從而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但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先天缺陷,即生產力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化,消費不足導致產能過剩矛盾。后天調理,即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活力,最終仍然不足以補救缺陷和解決矛盾,長時期集累下來的欠賬,再也無法清償了,就像一個人進入衰亡之時,無論多么高明的醫生也難以使其轉衰為盛,重振雄風。
著名的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據說曾有此悲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繁榮早已耗盡了自身的力量,可是為了避免一次大蕭條,它的生命周期被人為地延長了?!辟Y本主義市場經濟日薄西山,這位國際金融界呼風喚雨的精英人士看得真切,才能發出這句精煉而深刻的警世之言。人們都認為是他“制造”了1997——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實不然,物必自朽而后風力摧之。他不過是使人為延長的蕭條周期提前了而己。我倒認為,虛假的繁榮泡沫早點兒破滅,未嘗不是件好事。即以當年的東南亞而論,經濟不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而發展,出口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廉價商品,寄希望于大量外資維持經濟增長,銀行貸款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常大,金融體制與銀行體系均很不健全。他們的經濟情況幾乎與中國完全相同,但中國上世紀末卻沒有爆發經濟危機,關鍵就在于金融體制比較封閉,不象東南亞那樣開放,索羅斯們未能趁機下手,躲過了初一。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誕生之日起,就為被剝削的廣大勞動者消費能力相對不足而導致產能過剩的制度性矛盾傷腦筋。前文已述,解決方法開始是依仗硬實力對外掠奪,補貼國內民眾,增加消費需求。后來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逐漸變得文明了,赤裸裸地野蠻那一套被迫弱化,代之更多地利用軟實力,以制定經濟貿易規則的方式巧取于人。盡管如此,實事求是地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發展,主要還是他們靠練內功,在優化資源配置,不斷科技創新,促使管理進步上下功夫,國家和人民從提高效率中獲益,也有助于其內需消費。但是,所有這些努力,仍然不足以彌補資本主義制度性缺陷,消費不足導致產能過剩的經濟危機隱患,并未能從根本上消除。
相對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僵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高度活躍。這是因為,后者始終被產能過剩這一可能導致經濟危機的制度痼疾所困擾,它的肌體必須打各種各樣的強心針,否則就難以存活,而前者就沒有這種需要。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來說,此種需要壞事變成了好事,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中的虛擬經濟特別發達的根本原因,因為可以幫助其減少實體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阻礙,大大地延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命周期。
順便也簡略地分析一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為什么會在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右的蛻化變質。社會主義經濟的特點是必須走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和利益,以便充分調動他們的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觀能動創造積極性??墒窃趯嵺`中,走的卻是同群眾路線相對立的精英路線,其領導者蛻變為脫離群眾的封建主義官僚和特權階層,嚴重地壓制了勞動群眾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二,左的抱殘守缺。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一切手段都不能使用,并提到意識形態高度亂扣帽子。似乎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引經據典,拒絕為實現為無產階級服務目的而應修正教條,而搞虛擬經濟更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旁門左道,斷不可行。其實,左的教條主義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危害,并不亞于右傾機會主義。他們作繭自縛,竟然認為他山之石,不可攻玉,從而阻塞了一條可能有效地提高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效率的途徑。
虛擬經濟可以發揮實體經濟倍增器的作用。但前提必須是運用有“度”,否則過猶不及,兩個極端的影響都只能是負面的。即以被廣泛宣揚的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經典故事為例。生活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社會制度下的中國老太太含辛茹苦,積攢了一輩子錢,臨終前才買上一套新房,可是已經享受不到多少日子了。美國老太太則不同,生活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早就貸款買了房子,享受了幾十年,同時也逐漸還清了銀行的錢。顯然,如果是在同等收入條件下,美國老太太的生活質量優于中國老太太,這就是搞還是不搞虛擬經濟的區別。但若過度,美國老太太超過其還款能力,從銀行信貸買了兩三套、甚至10多套房,后果將會怎么樣,你還會認為大搞而特搞虛擬經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比不搞虛擬經濟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更優越嗎?
西方資產階級利用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計劃經濟中犯的上述嚴重右與左的錯誤,終于大獲全勝,彈冠相慶。事物的優劣都是相對的。世界上許多人,包括不少勞動者可能認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誠然不如人意,但比畸變了的充滿封建主義氣味的“社會主義”制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前者還是優于后者。一些民眾安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現狀,實屬無奈之舉。國際資產階級打敗了競爭對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虛擬經濟更加大行其道中空前繁榮,但將絕后?!懊绹咸辈恢@種繁榮乃是一種回光返照,自己已經進入了暮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還以為煥發了青春活力,忘乎所以,肆無忌憚地透支未來,準備買一百套別墅享受??上Ш镁安婚L,過度信貸支撐的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繁榮戛然而止,掉頭向下。美國由住房次貸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擴展為經濟危機,并且波及全世界。其實,美國人早有先見之明,將那些遲早將成為壞賬垃圾的信貸,打包成一萬多種五花八門,令人暈頭轉向,披上各種華麗外衣名目的金融衍生品,再由現在已經破產的雷曼兄弟公司等金融機構銷往全世界。中國就在由美國人控制的世界銀行熱心推薦下,購買了3740億美元的“雙房”債券?!懊绹咸北M情享受,全球化經濟中的各國買單。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其中的虛擬經濟,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都應當早已有一套完善的監管機構和規則,美國不可能例外。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全球,許多國家指責美國監管失責。美國人似乎很虛心,坦然承認自己因疏忽而闖下大禍。我不認為這是無意識的忽視,問題也遠非加強監管所能解決。美國人早已入不敷出,依賴信貸透支消費維持經濟增長,這種寅吃卯糧的生活方式,早一日監管限制,就會早一日爆發產能過剩危機。對于延長美國經濟繁榮發展的生命周期來說,放松監管非但不是什么失職行為,反而功不可沒。
美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是人中之精,諾貝爾經濟學獎好像大多被他們囊括。你以為他們會突然違反常理,都弱智到不知金融衍生品的奧妙?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已近黃昏,但其余暉尚存。為這一經濟制度竭誠服務的資產階級精英們,就像是面對走向衰亡的重病老者,挽救無方了,打再多的強心針也不管用。黔驢技窮之下,利用世人的輕信,創新了一套非常高明的騙術,玩弄了幾十年而終于穿幫。
這套被無限放大的“龐氏騙術”穿幫以后,金融外行的社會大眾透過其五花八門名目的外衣,才發現其實并不高明。世人上了一次當后,就不會再買這種所謂金融衍生品了,但不知中國人是否例外?人們必然會問,資產階級從政治到經濟各界精英人士,為什么要冒可能破壞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而且終將難以為繼的嚴重風險,出此下下之策?只可能有一種解釋:即除此拆東墻補西墻騙局之外,再難找出其他能夠延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生命周期的可能有效的方法了。美國以其實力,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牛耳。當他為延長自已繁榮發展生命周期而不惜飲鴆止渴,破壞市場經濟賴以運行的信用基礎,你認為這個經濟制度還有生命力嗎?
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哪怕只是一人有能力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為無產階級服務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也無一種具體有效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指導其實踐,直接后果就是導致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未老先衰而失敗。中國干經濟學這一行當的人士,沒有一人自省于己之無能,眾口一詞將公有制衰敗的原因歸咎于社會主義經濟之不可行。與其為無產階級窮光蛋服務,不但得不到一點甜頭,反而經常挨批,被說是世界觀沒有改造好,才于事無成,不如賣身投靠于為資產階級服務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門下,還可以獲得養尊處優的高額回報。于是經濟學界精英們紛紛改換門庭。但令這些背叛自己當年入黨誓言,半路出家者沒有料到的是,突如其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很可能使他們在中國陪葬于資本主義。道理很簡單,他們現在的名望和利益都來源于其主導下的理論(盡管都販自西方)促進了中國經濟一段時期的增長,但若經濟逆向發展,當然也會使他們的名利成為過眼煙云。
美國著名的金融機構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先生,在其騙術穿幫之前,名望如日中天,只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來存錢,他才肯賞光笑納,名不見經傳者后門都走不進。如此欲擒故縱空手套白狼騙來的錢高達500億美元之巨。誰能否認,他的騙術曾是美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高效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金融危機,他還可以繼續騙下去。麥道夫已經被釘上歷史恥辱柱上了,中國那些為換取一己之私,而不惜損害億萬勞動群眾的權利,犧牲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人,下場會比他更好嗎?打個粗俗的比方,某君改變生活習慣,突然嗜食起臭豆腐干來了。有人投其所好,為了急功近利取得速效,不擇手段,使用“高能臭味劑”——人糞水和豬糞水,漚制該產品,請君大快朵頤。但這種玩意兒吃多了,吃久了,即使沒挑明,脾胃受得了嗎?恐怕終究難免惡心嘔吐。此產品的泡制者和采用者還能指望在中國歷史上千古留芳么?
中國經濟現在開始到了“嘔吐”的時候了,而且從長期趨勢上看,將逐漸嚴重,短期內硬性“保八”,猶如拔苗助長。據報載,龍永圖先生近來在湖北又發表了高見。他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的影響,“這就像年輕人得了一場感冒”。類似輕描淡寫的談話,似曾相識。今天中年以上年紀的人應當還記得,改革開放之初,一位更權威的大人物曾說:“門窗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也難免飛進幾只蒼蠅。”這句名言當時無人質疑,現在則成了歷史笑柄,因為,黃賭毒假騙黑腐,七鬼鬧中華,社會各方面風氣早已嚴重惡化。這次龍先生新版“感冒論”,可謂基本上代表了中國主流經濟學界的共識,也為官方所認可。只有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唱反調,可能是全國政治經濟社會學術界唯一的另類,觀點完全相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對于中國的影響是致命的,將會逐漸顯示出來。我是在無根據地信口雌黃,危言聳聽嗎?
龍永圖還認為,中國承受金融危機的能力遠比那些成熟的發達國家要強,因為“中國處在經濟上升時期,中國經濟就像年輕人的身體一樣,還經得起‘折騰’?!比绻鶕F在世界各發達國家和中國經濟的現實實踐表現來檢驗,他的這一看法似乎無疑是“真理”了。我也相信中國經濟界不分左右派人士全都會贊同,至少無人公開反對。但我這個工人大老粗的觀點又是迥然不同,這次全球經濟危機,西方發達國家還可能“折騰”過去,而對于中國實行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來說,則是轉而走向無解之死局的拐點。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就是消費不足導致產能過剩,經濟發展遇到阻礙,難以為繼。所以,馬克思說:“資產階級如果不使生產工具經常發生變革,從而不使生產關系——亦即全部生產關系——經常發生變革,就不能生存下去……資產階級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場,這就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蔽鞣桨l達國家歷史上經過多次危機“折騰”,積累了豐富經驗,也一次次地找到了應對方法。最近的一次就是鼓吹“國際分工合作”,推廣經濟全球化。因為通過降低關稅等手段,如此一“化”,直接后果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產品結構上不斷地發生“馬太效應”:前者向高端品方向發展,后者向低端品方向發展。然后兩者交換,滿足各自需求,似乎“雙贏”了。但問題是,高端品高效益,低端品低效益,不同國家民眾的收入迥異。例如,西方國家其國內工資總額占GDP的50%–60%,而中國則僅為10%多一點。我國工人工資也只有歐美日等國同行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三十分之一。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荒唐地將這種懸殊的收入差距,歸因于中國人相對于西方人的弱智或懶惰,也扯不上所謂的制度因素,因為現今的中國,經濟制度基本上已經全盤西化了。有人可能說是先進國家與落后國家兩者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所致,但是,設法限制發展中國家向先進科技生產力方向發展,不正是全球化經濟制度設計者的陰險目的嗎?他們得逞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生產力水平和收入差距上的“馬太效應”在繼續擴大,也只有如此,西方國家民眾才可能增加收入,從而提高消費能力,減少產能過剩,延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
盡管全球化經濟制度設計者達到了目的,但仍然只能是延緩,而不足以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它還是不可避免地來到了。西方智囊們還想得出什么新的方法補救他們的市場經濟嗎?好像已經黔驢技窮。世界上可謂最著名的超級智庫——美國蘭德公司建議,美國發動一次戰爭,比其用7000億美元救市更有效,露出了資本主義嗜血的原始本性。不言而喻,他隱喻的打擊與掠奪對象,應是一個肥大國家,中國正好唯一符合其條件入選。
蘭德公司的本意是向世人表明,我有本事為挽救美國所遭遇的危機開出藥方,并非徒有“戰略研究智庫”虛名,至于是否采納,那就與我無關了。在核時代,美國政府大概還不會干這種可能賠上自己性命的買賣,但總得另有解救方法呀。誠如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如不經常變革,就不能生存下去。國內消費不足,產能過剩怎么辦?那就“榨取全世界的市場”。資本主義強國在其初期,是對弱國赤裸裸地血腥掠奪,后來文明進步了,硬實力改為軟實力,創新金融衍生品欺騙,現在騙局又穿幫了,再怎么“變革”呢?又玩起“巧實力”花招,其實就是耍賴,大印鈔票,利用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輸出通脹,以貶值的方式賴掉所欠他人債務。資本主義各國心知肚明,紛紛效尤。冠冕堂皇的說法是,增加財政流動性支出,刺激經濟增長。美國奧巴馬政府今后十年的財政赤字,準備達到九萬億美元。飲鴆止渴短期內可以緩解危機,但從長期上看,反使下一次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更加積重難返。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如今就像一艘漏洞百出的沒落之船,船上的人盡管各懷鬼胎,但也深知,除非同舟共濟,否則后果便將不堪設想。所以不論“船長”即美國如何折騰,欺騙還是耍賴,大家還是得乖乖地挨宰,聽從他的指揮擺布。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全球化制度設計者的高明之處在于,這一制度因為無形中消除了潛在的競爭對手,不但有利于鞏固西方各國高端品生產國地位,而且,發展中國家低端品地位被固定以后,竟然沒有哪個國家覺得遭到不平等待遇,相反,如果別人都加入了這個經濟體制,自己卻被排除在此體制之外,被損害程度將倍增。朝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比較起來,加入進去還得了一個大便宜呢,至少中國主流派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全都如此認為。他們可能振振有詞:加入WTO以后,外匯儲備不是在加速增加嗎?假使現在退出,經濟可能很快逆轉!癮君子恐懼毒品斷供甚于戒毒。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全球化運行中,西方發達國家是制度的制定者,因而必然是占有優勢的操縱者,發展中國家則是處于劣勢的被操縱者,這一基本態勢不可能改變。經濟危機降臨,原有的“雙贏”模式也遇到了麻煩,但是誰都不愿束手待斃。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叢林法則就起作用了,世界上只有那有條件掠奪和詐騙他人者才能適者生存,被掠奪者和被騙取者則只能引頸就戮。特別是中國,已擁有超過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分外引人眼紅,更是資本主義強勢者下手的首選對象,在劫難逃。
可能有人指責我信口雌黃,因為世界上現實的經濟實踐表明,中國比西方各國的日子要好過得多。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我們可謂受到的影響最小,不過是患上一點輕感冒,而且很快痊愈,不到一年,GDP不是已經恢復到8%以上的增長率了嗎?世界大亂我小亂,世界未治我已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果然不同凡響,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有強大的免疫力。
一位主流派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迄今為止其實并未發生經濟危機。我同意他的這一觀點。那么,這次全球經濟危機過后,中國將會怎么樣?我同右派學者們的看法就迥異了。世界發生經濟危機而中國沒有發生,不等于說以后如果世界沒有發生經濟危機,中國更不會發生。在我看來,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的嚴重經濟危機,必將在中國發生,而且為期不遠。根據何在?且聽分析。
大家知道,一般國家的國民經濟增長主要靠“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拉動。而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主要依賴于外貿。其依存度(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近年來已高達70%左右。換句話說,外銷出口決定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據有關專家研究,年8%的GDP增長速度,是中國保持失業率在安全線內,維護社會穩定所必須的??墒?,全球經濟危機波及中國以后,中國外貿形勢發生巨變,出口從2003——2007年的年遞增20%以上,陡然變為2009年上半年的下降20%以上。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率破天荒地降為–2·9%。以這次全球經濟危機為拐點,中國主要依賴于外貿出口的國民經濟增長模式恐怕要終結了。
首先,有一點可以肯定:連年大幅度出口增長將不再可能。以中國的一個主要出口對象國——美國為例。據《中國財經報》2009年6月25日報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埃德蒙·費爾普斯日前表示,美國家庭可能需要15年時間,才能重新恢復其在此輪經濟衰退中損失的財富。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最新報告顯示,受經濟衰退影響,第一季度美國家庭凈資產總額環比縮水1·33萬億美元,相當于人均損失4000美元。”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信貸消費,寅吃卯糧。危機襲來,大量銀行因壞賬資不抵債而倒閉。因此,至少今后一二十年內,美國銀行為顧及自身安全,“次貸”之類冒險經營行為將有所收斂。因為打包成各種金融衍生品,轉嫁給他人的騙局穿幫后,再難盛行了。也就是說,相對于過去年代,美國人未來透支消費貸款將不再那么容易了。影響所及,必然限制其消費量,再傳導到大量生產外貿消費品的中國,就是出口萎縮。最樂觀的估計,即使以后危機完全克服,他們也不可能再出現連年兩位數遞增的消費勢頭。這一點,該不會有疑問吧?
全球經濟危機還導致許多國家失業率飆升,很自然地,各國為了維持其社會穩定,將不約而同地找出各種理由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而且會不可逆轉地、越來越嚴厲地堅持下去。據《經濟參考報》2009年7月15日報道:
“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深,使得中國外貿產業本來已經非常嚴峻的貿易摩擦應對形勢進一步惡化。來自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副局長劉丹陽說,‘今年中國外貿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之多、涉案金額之大,均稱得上是前所未有?!?BR> “‘從全國范圍看,不僅發達囝家搞保護,發展中國家也在搞保護。今年以來,與我國發生貿易摩擦的國家遍及五洲,美國、印度是最為突出的兩個國家。此外,不僅我國有出口競爭優勢的產品屢遭限制,而且還發生一個產品在多個不同市場均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現象?!瘎⒌り栒f。
“劉丹陽分析說,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去年下半年以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手段的運用上,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新動向、新趨勢:如一些國家大幅提高了進口關稅,還對中國及其他國家部分產品實施最低限價;一些國家則以食品安全、氣候和減排問題為借口,主張實施包括碳關稅在內的新的貿易技術壁壘等。”
再退一萬步說,即使危機過后,世界經濟復蘇,各國撤消了貿易保護主義,中國的外貿出口也不能再無限制地連年大幅增長,繼續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主要“馬車”。這是因為,中國產品之所以能大量出口,暢銷世界,主要因素是廉價。而廉價的原因說出來羞煞人也:從未計入環境保護保本、資源消耗成本和上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成本。
環境容納污染有一定的空間,但也有一定的限度。以外貿出口為主要動力推動國民經濟增長,而且是以量取勝,開始一段時期,例如二三十年,環境空間還可能盡量承受污染。所以,實行出口外向型經濟之初,各地根本就不考慮環境因素,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為了GDP“政績”,招商引資,饑不擇食,大上污染項目。小造紙廠、小皮革廠、小化工廠、小印染廠、小冶煉廠……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遍及全國。大煞風景的是,與GDP飛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告急警報也越來越凄厲地拉響:江南許多地方“魚米之鄉”成了歷史名詞;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壤中其些危害人體健康的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中國四大海之一的渤海,如果繼續像過去和現在那樣污染下去,幾十后將變成“死?!薄腥A民族的立身之本,原來的大好河山,如今滿目瘡痍,慘不忍睹。更嚴重的是,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謝高地2009年8月5日在《環球時報》上撰文,題目就是《未來十年,環境問題或將集中爆發》。因而,中央政府不得不下死命令:各地上項目環境評估一票否決,可見問題嚴重到了什么程度:連“中心”和“硬道理”都要為之讓路。中國GDP遠比美國低,但已取而代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影響到地球上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在國內怨聲載道,國際上眾矢之的。試問,你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突破環境污染的極限嗎?也就是說,以生產大量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為主要手段,達到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之目的的經濟增長模式將不得不適可而止。但是,死抱住“比較優勢”不放,也無能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右派經濟學者和寵信他們的官僚認為,還另有路可走,即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不過,這就要投入巨額資金了,中國出口產品今后必然要加上環境保護成本,如此,它還可能像現在這么廉價嗎?不再這么廉價的“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相應削弱,國內外資本也將移情別戀,去實行“競次戰略”力度更大的發展中國家尋找樂園。總之,僅僅環境制約因素一項,中國經濟就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連年大幅度增長了。
同環境污染制約因素一樣,資源供應也日趨捉襟見肘,不堪重負了。中國人歷來自詡“地大物博”。其實,即以資源而論,若除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大多在世界平均數以下,特別是其中的水資源。資源自給自足可能勉為其難,但若用之于供應全世界,那是太不自量力了。曾記否,改革開放之初,有個很時尚的口號叫做“有水快流”?并且大批毛澤東時代守著金山討飯吃的保守作法。這個口號很合乎當時急于在經濟上露一手的統治者胃口。從此打破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束縛,徹底推翻了“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各地諸侯殺雞取卵,不顧一切后果地追求GDP增長“政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靠山吃山,廢除原來的禁令。數以萬計的小礦山遍地開花,盡管資源利用率極低,也不管原始的開采方法帶來大量的礦難事件,一镢頭下去,立刻換成錢,為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山河破碎,何足道哉,壟斷了話語權的各界某些上層人士中,沒有人說這是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后代的嚴重犯罪,反而彈冠相慶,因為以犧牲環境和消耗資源為代價而促進GDP增長,他們認為非常合算。自己殺雞取卵式開采延續了二三十年,猶嫌不足,還要引進大量外資控股參與,中國地下礦藏實際上大多成了無主財富,任人掠取。
但好景不長,資源消耗像環境污染一樣,也拉響了危險的警報。據媒體上有關文章披露,僅舉幾例:中國特有的稀土可采儲量已由占世界的80%以上,銳減為占50%——60%,主要原因是黃金當作土豆賣,大量出口;山西若照現在這種開采形勢發展下去,這個中國最大的產煤省幾十年后將無煤可采;中國享譽世界的另一種特產,原來豐富的礦藏黑鎢,近年來產量日減,因為資源已近枯竭……。
有人可能說,國內耗盡還有國外呢,現在經濟全球化,我們可以到世界各地去購買所需的資源礦藏。且不談人家將把豆渣當作精肉賣,進口鐵礦石連年大幅度漲價便是一個例征。更嚴重的是,中國經濟發展將受制于人。僅舉一例:工業的血液——石油,中國消耗量的一半已需從海外進口,今后這一比重還將提高。這些年來,中國南海南沙群島海域被周邊諸國不斷蠶食,每年被他們非法掠奪的原油數以千萬噸計,而我們在那里自己的領海內卻沒有獲得一滴油。什么“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不過是自說自聽,掠奪者全都置之不理。印度在中國藏南移民建邦,中國也是忍氣吞聲。中國的國力、軍力比這些強盜都強,為什么卻不敢武力解決?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打不過中國,但能利用其地理優勢,阻斷中國石油80%進口量的航路。投鼠忌器,只得作罷。即使入侵者得寸進尺,也不敢來硬的,只能韜光養晦一百年不動搖,因為中國的軟肋被人永久地脅持了。一個連自己正當權利都不敢有效維護的國家,還侈談什么“崛起”呀?
中國出口商品廉價的最大一個原因,當然應當歸功于“比較優勢”,工人工資低微,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個零頭。特別是農民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還能為資本家超時無償勞動。后來《勞動合同法》千呼萬喚始出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款是實行社會保障,卻因工人們不愿從已經十分微薄的月薪中再拿出錢來繳納一部分保險金,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形同虛設。中國是世界上礦難最嚴重的國家,每年工傷致殘者數以萬計。在沒有防護設備的沖床上被切掉手指,在粉塵飛揚的車間里患上塵肺病,在長年超時繁重工作下未老而先衰……老板有點良心的,幾千元打發了事,更有甚者,工人因工致殘,卻得不到一分錢補償。例如,媒體就多次披露,有的工人因塵肺病而喪失勞動力,更無錢醫治,找到原工廠主和當地有關部門,卻被告知與工作無關,置之不理。還“勸導”你不要長年累月上訪投訴,破壞社會穩定。請安靜等死吧,否則就可能被扣上“刁民”帽子。
但是物極必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缺失也開始響起了警報,而且可能更危險。前不久,據報載,一個農民工在廣東東莞一家臺資企業工作時手被損傷,成了殘廢。當地法院判決,廠方賠付受傷殘疾人17萬元。該廠總經理知道中國大陸人命不值錢的行情,礦難死了一個人,法定賠償也只有20萬元。斷了一只手,要我17萬?顯然太多了,最多賠9萬!法院會強制執行嗎?肯定不會,因為那與“優化投資環境”的政令相悖。我為什么千里迢迢跑來投資建廠?就是看中你這里人工便宜,而且基本上不用付出勞動保護成本嘛。資本家辦廠追求最大利潤,盡量減少成本,天經地義,無可指謫。該廠那位總經理忠于職守,站在資本的立場上,對法院判定的賠付金額討價還價,理所當然,卻不料成了刀下之鬼。
但是,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外私營企業中資本家和勞動者的利益很難、甚至無法平衡,和諧不了。即以此事為例,從這位工傷者角度考慮,老子手殘廢,不能干活掙錢,9萬元能管幾年?今后怎么活下去呀!你既要我死,我先要你亡。于是鋌而走險,發生了資方總經理等人被其刀刺、兩死一傷的悲劇。至于那些在工作中患上塵肺病,不自費“開胸驗肺”就得不到一分錢補償的殘廢者,及其他工傷后無助者,年老體衰難再就業者等等,這類人恐怕早已積累到數以百萬計,他們現在怎么想?社會上沒有事想生事鬧事,一旦有了事就會竭力推波助瀾,恨不得天翻地覆。這些人就像是廣布全國各地的一個個定時炸彈。近年來頻頻發生的群體事件中,每一次都少不了這類與事件無利害關系,卻唯恐天下不亂而趕熱鬧起哄的對社會現狀不滿的“不明真相群眾”。所以,必須加速建立包括上億農民工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再打馬虎眼了,否則后患嚴重。但這需要巨額資金,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主要從私營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中提取,這就難免加大成本。也就是說,再加上上述環境治理成本和資源消耗成本,中國外銷商品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廉價了,還會暢銷世界嗎?
中國的主要依賴外貿出口拉動GDP增長的經濟模式,即使世界銷售市場復蘇,也必須改弦更張,這不僅是上述那些不計成本的危害空間已近極限,難以為繼了,更重要的是,將斷送國家民族的前途。這些年來,不少國家的反華勢力,越來越猖狂地給中國制造各種各樣的麻煩,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像今天這樣窩囊。別人已經騎在自己的脖子上拉屎了,難道除了“韜光養晦”,就沒有辦法對付了?當然不是。誰都知道中國軍隊不是好惹的,國家實力也不敢小覷。但小忍則亂大謀,一旦發生沖突,甚至動武交火,中國外貿依賴型經濟必將大受影響,至少將停滯不前了。投鼠忌器而不敢針鋒相對,無奈地委曲求全,實行綏靖政策。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也因此越發像是一個軟蛋。除非經濟從外貿依存度畸高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中國不可能改變這一形象,而成為一個傲視世界的敢于捍衛自己權利的硬漢。問題還在于,麻煩制造者的反華氣焰將因中國的反應軟弱而更加囂張,頻繁挑釁欺凌,沒完沒了。中國今天的這種境遇,簡直同歷史上的晚清和民國相像。毛澤東60年前即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今天,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有權問,我們發展經濟難道是為了重新回到過去那種被人蔑視的屈辱時代嗎?
可能又有人說,等到我們發展到足夠強大的時候,再來硬的不遲。這是在做夢。西方列強容許中國加入經濟全球化體系,是為了養牛催肥,讓中國人的工資永遠占GDP的10%左右,大量生產廉價產品供其消費,而他們的工資則占GDP的50%以上,為其高端品提供了中國市場,美其名曰“國際分工合作”;而不是養虎為患,讓中國人也生產高科技產品與之競爭。也就是說,在他們的心目中,全球化經濟序列里,中國只能定位于肥大國家,而決不能,更不允許發展成為強大國家。
為了遏制與破壞中國發展成為強大國家,西方列強對華經濟戰略主要有兩招:一是以國家安全為由,嚴禁頂尖級的高科技產品及其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出口到中國;二,開動“人才收割機”,中國本土大量科技人才流失于國外和外資在華企業。這后一招釜底抽薪,更加厲害。中國經濟因此陷于困境和危局:由于缺乏科技人才,或因人才少有用武之地而大量流失,本土民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舉步維艱,經濟增長模式無法轉變,又導致工資低微,內需消費乏力。最后,中國只有一條獨木橋可走,發展以低端品為主的出口外向型經濟,才能避免產能過剩危機。也就是說,依賴外貿出口推動經濟增長這些路繼續走下去,將斷送中國民富國強的前途。
但是,他們意猶未盡,還不放心,又盯上了中國的外貿盈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GDP增長為中心,不計血本地大量出口商品,換來了巨額外匯。這筆錢的投向,成了他們的關注重點。高端科技買不來,那就退而求其次,買他們的實業經濟企業股票吧,不料也遇到了麻煩和難以克服的阻力。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即使虧損,也不能讓中國人收購。美議會參議員們群情激憤地予以否決,其捍衛“國家安全”的意愿和決心,至少比中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強上一萬倍。中國28個重要行業中,已有21個被外資控制了龍頭企業,其中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食油加工業,據說外資企業的國內銷售額高達70%。外資長驅直入,中國議會對此屁都沒有放一個,而且各地官僚反當作自己的“政績”。澳大利亞力拓礦業公司在全球經濟危機開始時,資金鏈一度斷裂,經營幾乎難以為繼,中國施以緩手,不惜花大價錢收購該公司部分股權,這該是雙贏吧?結果也在其舉國媒體洶洶然地反對,遏制中國崛起的敵對思維影響下夭折。
中國面向發展中國家的開發合作也不順利。先是老殖民主義國家媒體因觸犯了其國家利益,大肆渲染中國是在搞所謂“新殖民主義”,但因人家不予認同,反勾起一些昔日被殖民國家的痛苦回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一計不成,又施一計。借“人權”說事,指責中國向有“種族屠殺”的國家,例如蘇丹政府提供幫助。我們隨即看到,中國還真把這種無稽之談的指責當一回事,慌忙派遣特使向蘇丹領導人施壓,干涉其內政。烏魯木齊“7·5”事件后,有一外國恐怖組織頭子揚言,要對中國駐外公司人員下毒手。就像美國官方的“民主基金會”資助新疆分裂分子熱比婭為首的“世維會”一樣,那個威脅下毒手的恐怖組織頭子及其手下活動經費,我們中國人有理由懷疑,也可能來自于高調反恐,但持雙重標準,實則反華壓倒一切的西方某一組織。
西方敵對國家對中國外貿盈余的外匯資金“走出去”戰略,不僅多方狙擊,還使用各種卑劣手段予以破壞,防不勝防,如設置圈套請君入甕。據說近幾年中國向外投資人民幣1400億元,虧損卻高達2000億元,成為世界笑談和“奇跡”。那么,到哪里投資保險呢?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是學生,付了學費,卻只能求教于居心叵測的西方老師。世界銀行等主要由美國人控制的國際金融機構熱情推薦,美國房地美和房利美“兩房”債券利息收益較高,值得投資。被哄得團團轉的中國傻子信以為真,不加思索毫無戒備之心,慷慨大方地一舉丟進去3740億美元。不知現在本錢還能收回多少?
其實,對中國人更大的忽悠是購買美國國債?,F在已有8000億美元,還將無限制地增加,數以億計的中國勞動者用血汗換來的外匯被繼續詐騙下去。我們現在可以看清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國家對中國經濟設計的路線圖了。以某些甜頭為誘餌,其中主要是降低關稅,讓你大幅度增加出口量,一步步地誘使你加入全球化經濟體系。將中國定位于發揮“比較優勢”的低端產業,國民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外貿出口。中國因而肥大了,盡管高科技產業將永遠地落后于人,而且差距可能越來越大,外匯儲備卻也日益增多。但他們處心積慮地讓中國多余的外匯除一小部分外,大部分不能有效地用出去。從而迫使中國的外匯儲備變成一個巨大的儲血庫,可供他們持久地吮吸。中國源源不斷地無奈購買美國國債,表明吸血鬼的奸計正在得逞。
中國既已成為肥大國家,就為西方列強,特別是為美國人的宰割提供了獵物。因為中國是國民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外貿出口的國家,世界市場,特別是主要貿易對象西方發達國家銷售市場的好壞,就攸關中國經濟的興衰。中國出口外向型企業眾多,容納數以千萬計工人。如果這些企業因全球經濟危機而長期蕭條,導致大量工人失業,便會嚴重地影響社會穩定,后果甚至不堪設想。上帝保佑,危機早點過去吧。有人說,救美國就是救自己,這話沒錯。美國是超級大國,經濟影響遍及全球。他若深陷困境不能自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銷售市場就會萎糜不振。但怎么“救”?忽悠人的人又說了,可以做到“雙贏”。美國之所以發生金融危機,緣于其國人長期信貸透支消費的入不敷出生活方式難以為繼而出了問題。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就是借錢給美國人,使他們有條件重振消費信心,繼續大量購買中國商品,也就是幫助中國恢復出口增長,社會上的飯碗又多了,勞動群眾就不會去鬧事。于是形成了這么一種循環:中國借錢給美國(通過購買其國債形式),美國有錢購買中國商品,中國外貿盈余增加,又有錢借給美國人透支消費。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種循環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良性的,而對中國人肯定是惡性的,買辦漢奸除外。令中國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種循環正被當作對外金融政策在堅定不移地執行著,2009年7月份,中國又增持了241億美元美國國債。更嚴重的問題還在于這種對中國人而言的惡性循環將永無休止,否則一旦中止就可能因失業率飆升而引發社會動亂,除非中國經濟增長不再主要依賴外貿出口。
還會有人說,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大多是低端消費品,他們即使鬧危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不借錢,他們就不買來用了?當然還是要買,但不會再是“中國制造”。既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如上文所述,不會容忍,更不可能幫助中國強大起來,從而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那么,一旦中國欲打破現在的國際分工格局,將外貿盈余利用來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造福于民,他們會無動于衷,無所作為嗎?中國制造的出口商品根本談不上單一稀缺性,只是比較便宜而已。世界上其他能制造同樣商品的國家多得很,新的供貨基地的扶植和遷移也很容易,隨時可以取而代之。最近,美歐不約而同地聯手,以反傾銷名義提高關稅,對中國某些出口商品筑起貿易壁壘。這是在提醒和警告中國人,我捏住了你的命門,你的任何改變國際分工貿易格局的企圖,趁早消失于萌芽之中,什么自主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空嚷嚷我也忍受不了。
總而言之,今后,中國再欲主要依賴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這條路,既不能走,也走不通,更走不得了。
中國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的外貿嚴重萎縮倒退(2009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減少二成以上),將“三駕馬車”中的第二匹“馬”——投資,取出口而代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危機一來,中央政府就果斷地大筆一揮,一次性地投入4萬億,加上地方配套資金,數額驚人。據媒體報道,國家統計局2009年7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7·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測算,上半年投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6·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測算顯示,上半年消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3·8個百分點,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為負2·9個百分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分析指出,投資快速增長擴大了對重工業品的需求,推動了工業生產的回升。投資與消費活力,共同使中國經濟回升。
其實,2009年上半年投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6·2個百分點的主力作用還是被低估了,因為上半年消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3·8個百分點,其中大部分貢獻,應當算在投資(包括同時發放的7·4億信貸)名下。
投資按照回報的方式和性質,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政府撥款,主要講究社會效益,至少在短期內不要求經濟回報,并且一般都用不著還,如建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和城市基礎設施等;二是銀行貸款,必須追求經濟效益,不論短期還是長期,都要還貸,主要用于企業生產經營和個人信貸消費。
中國投資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成績。如上所述,2009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1%。即使按照官方標準計算,其中投資因素也占6·2%,占了大頭。但我認為消費因素的3·8%,也應算在投資的功勞簿上。因為消費之貢獻,幾乎完全是由于上半年銀行放貸達到創紀錄的7·4萬億元,竟是上年同期的3倍,加上政府撥款4萬億及地方配套資金中的工資支出增加所致。有些消費,如購買房產,并非用于自住,而是購買人的一種投資行為。也就是說,消費增長的貢獻部分,也是直接和間接地依靠于投資力度的加大。所以,歸根結底,投資的貢獻率應為10%,成績更大。
但問題是,不論4萬億的中央政府撥款,還是7·4萬億的銀行貸款,都不具有可持續性。前者基本上不要求,至少短期內不要求產生經濟效益回報,因而不需還款。但過去外貿出口增長旺盛時歷年積累的中央財政儲備,用之于數以萬億計的政府撥款能有幾次?據中國社會科學院4月份對政府投資項目進行的一次跟綜調查發現,中央投資基本到了位,可是地方配套資金卻跟不上,而且不少項目的質量也有很大問題,特別是存在過剩風險。因此,我們可以準確無誤地預測,這種天量政府撥款投資,今后如果繼續搞的話,其力度與效益也將逐次遞減,要不了幾年,便會成為強弩之末。而且,更重要的問題還在于,依靠投資實現了今天經濟的均衡,但若未來消費不能相應跟上,明天經濟將更不均衡,即產能過剩問題更積重難返??墒牵磥硐M有望增加嗎?只要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再無可能,后文分析。
后者,即銀行貸款,海內外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發表高見:錢要重點貸給民營中小企業,讓他們有條件投資發展實體經濟。理論上無疑是真理,因為民營經濟具有活力,實業經濟更應重視。但這些學者似乎揣著明白裝糊涂,有意識地忽略了一個客觀上的基本事實:即全球經濟危機風一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民營企業一下子就倒閉了4成,有活力怎么也弱不禁風?請問,已經倒閉的數以萬計的廠家中,有幾家是因為資金缺乏,而不是由于國際市場萎縮,訂單銳減?生存下來的,也大多度日艱難,主要原因就在于外銷受阻,產品賣不出去。產能既已過剩,再讓他們投資擴能,豈不是亂開藥方,猶如關公戰秦瓊,唱的是哪門子的戲?這一建言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私有制經濟制度的偏愛者和維護者盡管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已黔驢技窮,開不出醫治資本主義痼疾的對癥驗方,只好亂抓藥了。
2009年全年GDP“保八”目標有望超額實現,但我卻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樂觀不起來,因為缺乏可持續性。投資能夠代替出口,長期地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嗎?顯然不能。拔苗助長,也許短時期內不會倒伏,反而看上去非常喜人,后果則必將其反。投資擴大產能,貸款鼓勵消費,誠然有助于近期GDP增長,但也為下一次發生更嚴重的危機埋下了禍根,以后算起總賬,可能得不償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必然是短命的,不然,1958年大躍進和1978年洋躍進會很快失敗嗎?即使現在有巨額外匯儲備,也經不起幾年消耗和補貼多年積累下來的民生欠賬。何況外匯儲備并非完全是自有資金,相當大一部分是“代存”的境外投機熱錢。
在時下各行業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資金只有投向房地產業,才能有效地拉動當前的經濟增長,雖然不會公開承認,但實際上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執政當局的共識,也是他們賴以創造“經濟奇跡”的唯一選擇。但是,一旦選擇房地產業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產業,在產業結構上便難免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因為,至少在銀行貸款投向上,不利于扶植高科技產業的重點發展,使經濟增長模式更難轉變。最典型的例子,據報載,2005年1季度,上海市銀行貸款95%投向了與房地產有關的行業。更糟糕的是,環顧與縱觀世界各國房地產業發展史,凡是將此作為支柱產業的國家,經濟后來無不遭遇嚴重挫折,甚至崩盤。美日兩國便是前車之覆。亦步亦趨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經驗”的中國能例外嗎?
發展經濟為什么人的利益服務,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中國民主社會主義者鼓吹他們的主張,其中一個蠱惑人心的主要說詞是,民主直接選舉下誕生的領導人,必然要考慮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否則,人們便不會投票于他。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能否為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務,決定于這個國家采用什么樣的經濟制度。如果采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不可能為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務。我不懷疑任何一個采用直選方式的民主國家領導者,除少數例外,他們主觀上都欲取悅于社會大眾,也就是為大多數人服務,以博取選票。我的這一觀點與傳統的科學社會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總統或總理,不過是資產階級代理人是不同的。傳統觀點過于淺薄和簡單了。
例如,近來據說美國的經濟形勢已經有所好轉,金融危機也可能于年終前觸底后復蘇。也就是說,美國政府的救市措施見效了。世人知道,美國的7000億美元救市資金,開始是用于填補銀行的窟窿。美國也有人憤憤不平,華爾街金融寡頭們由于貪婪,玩弄虛擬經濟,創新五花八門的什么金融衍生品,不顧風險與后果地大肆放貸,特別是房地產業的“次貸”,鼓勵人們盡情透支消費,結果難以為繼而終于出了紕漏,造成巨額壞賬。他們撒下的爛污,卻要全國納稅人為其擦屁股,真是豈有此理!與金融寡頭們的日子好轉的情況相反,人民大眾的飯碗卻朝不保夕,而且持續惡化,預計明后年失業率將達到兩位數,創下戰后幾十年來的新高。這少數大老板不當得利,多數勞動者無辜受害的救市政策,顯然不利于奧巴馬政府的投票支持率。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任何一位美國政府領導人,即使他有全心全意為大多數人利益服務的良好心愿,也不得不這樣做,即經濟政策必須優先為資本服務,因為唯有如此,美國經濟才有可能復蘇。若是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道而行之,先想著討好大多數人,那就糟了,美國經濟不但好轉不了,恐怕還將繼續惡化。用中國人的習慣語言說,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美國失業者活該倒霉,不應抱怨。這種經濟制度下的世界各國,都將遵循它的規律而行。
中國似乎有點例外,即對就業問題格外地重視,又當何解?這是因為中國國內階級矛盾已經非常尖銳,十分危險,而社會保障制度又遠未像發達國家那樣完善,執政當局出于維護社會穩定大局的需要考慮,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并不具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一般規律性。這個經濟制度在中國也仍是優先照顧資本家的利益,而不是勞動者的利益,根本性的大的方面并未例外。例如,面對經濟危機,最應該救濟的對象是誰?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按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行事,紛紛主張,應當是私有中小企業,除了藥不對癥的銀行傾斜貸款救助,還應減免稅收等。不錯,救了私有中小企業,也能保住勞動者的飯碗,在今天的中國,這類企業吸納了大部分勞動力。但經濟學家們的利益照顧重點,根據以往經驗和事實,顯然是資本家,而非勞動者,因為這些學者中的不少人都對《勞動合同法》頗有微詞。資產階級學者恐怕觸犯眾怒,也擔心暴露其真實嘴臉,所以一般地不提出反對意見,而是委婉地表示,這一法規出臺早了,要求緩行。這些學者的理由也很充足:“過度”保護勞動者利益,其實是害了他們,企業因而倒閉了,飯碗還能存在嗎?只有在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社會,人們才會反向思維:優先地維護了廣大勞動者的權益和利益,才能充分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創造積極性,更有利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銀行和民間資金投向了房市,促進了房地產業的大發展,這本應是好事,因為這個產業可以幫助許多相關產業,如建筑、鋼鐵、水泥等的相應發展,也能吸收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就業。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作下的社會,房地產業原有的功能逐漸發生畸變,從有利于國民經濟增長到為國民經濟發展埋下隱患,從造福民生到損害民生,發生畸變的過程也正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作的過程。美國的房地產業“次貸”引發金融危機是一個例子。中國產生數以百萬計的“房奴”也是一個例子。美中兩國的經濟病源有相同之處,即都是將房地產業當作國民經濟增長賴以支撐的主要支柱。不同的是,前者膽大妄為,后者比較謹慎,但后果則肯定是一樣的:發生經濟危機,遲早而已。
美國次貸危機的真相已經大白于天下了,簡而言之,就是無限制地鼓勵與扶植發展房地產業。但是大多數美國國民相對于高房價,囊中羞澀,無力買房,甚至連一二成首付款也付不起怎么辦?銀行信貸員便一家家地上門服務,讓窮人也能住上自家的別墅。銀行并非慈善家,貸款給你買房是為了賺取利息,可是窮人有此支付能力嗎?這不要緊,可以想方設法促使房價年年上漲,抵押給銀行的房產增值部分就在內了。美國銀行家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豈有不知其中風險之理?他們會巧妙構思,創新五花八門讓你暈頭轉向的金融衍生品,打包成各種債券發行,將風險轉嫁出去,其中最大的一個冤大頭就是中國,一次就將3740億美元扔進了太平洋。
現在,世界上有些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放馬后炮,將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歸咎于金融寡頭的貪婪和監管部門的失職,而都諱言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痼疾,即消費不足導致產能過剩。資本主義玩弄虛擬經濟的貪婪行為有助于在一定時期促進經濟增長和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政府為什么要去監管?應當放任才是。這也是自由主義經濟學以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代替政府干預的一貫主張。國內外資產階級學者的經濟理論有一個通病,或者說是禁區:避免觸及危機的根源。盡管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學這碗飯的人數以十萬計,而且多是飽學的高智商人士,也只能舍本逐末,在克服經濟危機的細枝末節上做點文章,沒有一人解決得了根本問題。各國都在大印鈔票,增大流動性,飲鴆止渴,企求盡可能長時間地茍延殘喘。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可能會來幾次回光返照,但它沒落衰敗的大趨勢是任何人也扭轉不了的。
中國趕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末班車,不惜血本地追求GDP增長,換來了一些年的表面風光之后,將開始收獲苦果了,不過可能比其他國家延后幾年而已。以美為師,如出一轍地也是將房地產業當作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而且依賴性更大。在中國競爭性行業中,房地產業可能是唯一暴利行業。因此,銀行情有獨鐘,重點貸款給它,民間資本也離開其他實業經濟,趨之若鶩地轉移于它。這個行業越來越弱化了它原來的民生居住功能,而反向強化為一個供作資本投機的載體。國民經濟的增長,從主要依賴外貿出口轉移到投資以后,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作用更是日益重要,已經到了須庾不可離開的程度了。而要維持這種作用,像美國銀行房貸本息依賴于其信貸者房產不斷增值一樣,中國房市也是只能漲,不能跌,甚至泡沫不再吹大也不行。房市價格早已超離了大多數國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也背棄了它的成本加利潤的合理價值,造成怨聲載道。盡管如此,當房價因經濟危機的波及而趨降時,執政者不是按照市場規律順其自然地調整,而是逆反民意,慌忙“救市”,官為地再度向上推高。官家這么做可以理解,因為如果不救,而使現時國民經濟賴以增長的唯一支柱夭折倒下,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必須救,即使硬著頭皮頂著老百姓的抱怨,甚至漫罵也在所不惜。但問題是,這種硬頂房市高價的日子能長久堅持么?看來,在房市問題上,中國正在重蹈美國的覆轍。這個問題的根本實質仍然是消費能力相對于產能增長不相適應,但是去救,反而更加不相適應,不是什么加強監管,正確調控這類支節經濟手段所能解決的。相反,救市只能保持“支柱”于一時,越救房市,問題越積重難返,泡沫破滅的后果也將越嚴重。
社會主義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后者則是為了獲得利潤,資本增值。社會主義生產對利潤的要求是次要的,實現這一次要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為其主要目的——滿足人的需求服務。資本主義生產客觀上也在滿足市場需求,也可以說是在滿足人的需求,但只是有購買能力而且有購買欲望的那一部分人的需求。中國房地產業的主要功能從滿足人的需求畸變為資本獲取利潤,實現增值,是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結果,致使少數人獲利益,多數人受損害。這個結果,即使最高統治者主觀上有為大多數人利益服務的良好心愿也難以改變,除非他不怕經濟硬著陸,馬上就陷于困境。
幾百年來,為了彌補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固有缺陷,這個經濟制度的謀士們的聰明才智可謂發揮到了極致。例如在美國,他們創新在時間上消費透支未來,空間上風險轉移國外的方法,使其國內許多有購買欲望而無購買能力的人圓了購房之夢,但那是拔苗助長,后果大家都看到了:房市價值一旦逆轉,房產停止增值,房主付不起銀行貸款利息,便被無情地趕了出來,還是沒有自己的住房。這一事件具有典型意義。中國人應當得到警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過度玩弄虛擬經濟可能繁榮于一時,但不可能持續于永久。這是因為投資單兵獨進,孤軍深入,如果沒有消費或出口的配合,試圖為經濟增長找一條新的出路,只能以失敗告終。
大概沒有人懷疑,像今年這樣超巨量投資(包括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只能是短期救急行為,最多可搞三五年,除非不怕引發惡性通貨膨脹。能夠代替外貿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馬車”,從長遠觀點看,則非消費內需莫屬。但這一項正是中國實行資本主義私有化改革之后,拉動經濟增長中最薄弱的部分,而且無法從根本上增強,充其量在透支消費方面,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果然,據新華社電,2009年8月中旬,中國官方銀監會主持開始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業務范圍是除房貸和車貸外的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和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目的顯然是為了促進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不過,中國即使有像美國人那樣的膽量,不顧后果地寅吃卯糧,也沒有美國人那樣的條件,能將金融風險轉嫁于境外。所以,不論今后如何提倡信貸消費,這種性質的消費也不會在整個消費中占很大比例,像美國人那樣成為社會風尚。也就是說,消費內需還是不可能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
據國家統計局宣布,2009年上半年GDP增長的7·1%中,消費貢獻率占3·8%,超過了一半。上文已作分析,這一貢獻率主要依賴于特殊時期超量投資的帶動作用,李代桃僵,不能當作常態情況下可持續的根據。另一個數據如果真實準確的話,則據之有效,即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稅前工資,在此期間同比增加了12·9%。但這一數據遭到了社會上人們廣泛的質疑,認為沒有可信性,不能算數,連統計局后來自己也承認,統計面過窄。因為占工薪族大多數的私有企業勞動者被排除在外,統計重點集中在少數行政事業單位吃皇糧者,少有代表性。不要說在全球大鬧經濟危機期間,世界各國都在裁員減薪,唯獨早已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中國工資反而逆勢上揚,工資總額竟然兩位數增長根本不可能,即使危機影響消失,今后也再難增加一元錢。之前,曾有新華社記者報道說,在珠江三角洲私有外向型企業發達地區,1990年代以來,10多年間,在該地區外貿出口蓬勃發展的同時,占職工大多數的農民工工資竟然平均只增加了68元,如果扣除此期間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工資反而下降了。人們可能認為以后不會再有這種悖于常理的荒唐情況,那就錯了,今后10多年,也許20多年和30多年,再想平均增加68元,恐怕還是個奢望——除非通貨膨脹而工資也不得不水漲船高。謂予不信,咱們不妨拭目以待。
不久之前,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公布了“廣東省2009年企業工資指導線”,工資增長基準線為7%,上限(警戒線)為12%,下限為零和負增長。7%的基準線相比2008年的10%,下降了3個百分點,而下限為零和負增長,特別是負增長,可能是自有指導線公布以來首次出現。除了廣東之外,在已經發布工資指導線的幾個省市中,跟往年比較,也大都相應下調了今年的工資增長指導線,其中青海、云南的基準線相比2008年下調了4個百分點。其實,所謂“上限”,不過是虛晃一槍,下限負增長則是為企業求生存的重點之筆。人們應當佩服這些省市經濟工作領導者的長遠眼光,將工資負增長作為官方指導企業薪酬的方針,乃是實事求是之舉,雖不能叫好,也無可指謫。
中國現在處于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化時期,維護社會穩定,乃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當前壓倒一切的重大任務。至少在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要直接為這一任務服務。而欲社會穩定,首要條件是降低失業率。如果工資增長影響到企業經營,兩者發生矛盾怎么辦?任何一個執政者都會作出有利于就業而犧牲增薪的選擇。即所謂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主流經濟學家們的標準說詞是,企業因不堪增薪壓力而倒閉,工人飯碗沒有了,連低工資也拿不到。所以,即使工資長期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工人們好。保企業才是硬道理。事實上為保企業,現在并非只有工人作出犧牲,國家稅收也在減少,出口退稅政策連續出臺便是一例。據報道,2009年上半年,全國稅收因此下降6%,減收1895億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GDP增長的同時,稅收同比負增長,其中最大因素當然是為企業減負。
可是,減稅之后,國家財政收支天平可能失衡,所以不能只減不增,應當有減有增,分別對待。即出口外銷企業減免退稅,內銷生產企業不但不減,有的反要增稅。不要擔心后者增稅后影響生存與發展,他們會將稅負轉嫁于國內消費者,而前者則不可能。讓我們先看一篇社評文章(摘要):
“《廣州日報》刊登社評指出
“提稅成本轉嫁百姓不能成為慣性
“《廣州日報》8月1日刊登評論說,白酒消費稅的調整日前正式執行,一線白酒已經開始漲價。廣州多家大型商場名酒的漲幅均在6%——9%之間。在北京,經銷商也接到了茅臺、劍南春的漲價通知。白酒消費稅調整,對企業影響不大,對消費者影響卻是立竿見影,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消費者的負擔加重。很顯然,這已經與調整白酒消費稅的初衷相悖。
“現實中,類似白酒消費稅的轉嫁成本現象并不少見。本來是針對開發商的房地產調控措施,開發商卻輕而易舉地將成本轉嫁給購房者,或者直接拉高房價,或者圈地捂盤惜售;本來是針對煙草廠家和專賣系統的香煙提稅,市場上隨即傳來香煙漲價的消息……
“據說醞釀已久的資源稅改革已經正式啟動,盡管具體計征方式目前尚無定論,但鑒于提稅的成本轉嫁效應,公眾同樣有理由擔心,本來是針對資源壟斷型企業的資源稅,最終會不會又變成由消費者來承擔稅負,而且從理論上說,資源壟斷企業比煙酒企業更容易轉嫁成本。
“社評指出,形勢的變化需要稅收政策與時俱進。有些稅的確需要調整,但不能每出臺一項新的消費稅政策,或是對已有的稅率進行調整,結果變成只有一個——增加了老百姓的稅負。這對有關部門也是一個提醒:不能以傳統的單一思維來看待稅收問題,稅率的調整涉及面廣,影響大,而且其影響很容易累積到終端——消費環節,直接作用于消費者。因而有沒有必要調稅,如何調稅,怎樣才能將稅收扛桿用得恰到好處,既起到調節消費的作用,又不額外增加民眾的負擔,需要有關部門綜合考量。”
社評認為轉嫁成本于消費者,與調整該項商品消費稅的初衷相悖的觀點值得商榷,太低估調稅政策制定者的學識與智商了,他們會預見不到這種后果?退一步講,即使調稅政策制定者主觀上非常不希望提稅成本轉嫁于老百姓,但在客觀上,如上文分析,只要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這種轉嫁慣性就必然地不可避免。反過來說,只有實行不以追求利潤和資本增值為最高經營目的,而是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生產宗旨的社會主義企業制度,才能避免轉嫁提稅成本于消費者。
人們一定會感到奇怪,一方面大幅度出口退稅,為外向型企業減負,另方面又在國內提稅,為內向型企業增負,優惠國外消費者的同時,虧待國內老百姓。為什么要這么做?激進左派人士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大罵中央有關政策制定者混賬,那就錯了。他們這么做可能也有不得不然的苦衷,但這種在國內顯然不得人心的經濟戰略措施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更不會直白地“透明”公示于人。筆者是個工人大老粗,原來完全不懂政治經濟學,非常想向有關學者求教,奈何人家對我不屑一顧,只得獨自胡亂猜測了,錯誤難免,尚望有識之士指正。
其實,為外向型企業減負,出口退稅,這一好處中國生產企業并得不到,最終還是被外國訂貨商通過壓價手段轉讓出去,已有知曉此中外貿內情的人揭示過了。中國企業既然得不到好處的出口退稅政策為什么還要堅持?人們或許匪夷所思,目的可能正在于此。近年來,特別是美歐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貿易領域頻頻對中國反傾銷。其中,在現階段,當然有經濟危機迫于其國內就業壓力的因素,但從長期看,更是為了遏制中國的政治需要。他們豈會不知道中國軟肋之所在?
中國某些知名學者面對西方列強的反傾銷,底氣十足地說,中國有實力打貿易戰,這是純從經濟角度看問題。但現在西方的有些反傾銷,經濟上就無法解釋。因為大凡搞貿易保護主義,主觀上無非是欲達到利己目的。有事先明知結果將是損人又損己,而且損己大于損人的貿易保護主義么?例如,最近美國國會審議通過,奧巴馬總統批準的對華輪胎輸美反傾銷特保案,就是一例。中國輸美的是低端輪胎,美國因人工成本高,多年來早已不生產了,所需都是從國外進口。特保案通過后,對中國輸美輪胎第一年加征35%,第二年30%,第三年25%的關稅,實際上是對中國輪胎關上了大門。他這樣做,不會在美國新創一個工作崗位,相反,將使其從事中國輪胎進口、運輸和經銷等行業的數萬人失去工作。目前,美資在華有4家輪胎生產企業,占中國對美輪胎出口的大頭,約三分之二,“反傾銷”將直接損害這些美資企業的利益。這個特保案決定只是將從中國進口的那一部分輪胎轉換到其他低成本國家而己,那些國家還可以抓住美國市場供求不足的機會漲價,而美國消費者將是埋單人??傊@個中國輪胎輸美反傾銷特保案對美國一無所獲,有害無利。連其國內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奧巴馬新政府最愚蠢的決定之一。”當然,他們也像中國某些知名學者一樣,是從經濟角度看問題。
美國國會和總統審議批準的這一決定,是一項戰略性的政治決定。不要以為現任美國總統是黑人,他就不代表美國資產階級利益了。任何人當選上任,他都要服務于美國資產階級最高利益。他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就是促進實現美國稱霸的單極世界。中國有人認為,奧巴馬上臺后,其對外擴張侵略勢頭有所收斂,這對我們有利。我持不同的相反觀點。打個類似比喻。1946年蔣介石發動內戰,一開始對解放區是“全面進攻”,后來遇挫,改為“重點進攻”。美國也一樣。前蘇聯集團分崩離析,冷戰結束后,美國一超獨大。美前總統小布什忘乎所以,四面出擊,以“反恐”為名,接連發動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結果深陷其境。加之發生金融經濟危機,自感力不從心,也不得不將進攻從“全面”轉為“重點”。重點是誰?全世界都知道,美國人更是認為中國是他們“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只有解決中國這個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不在話下了??磥恚趯W習毛澤東《矛盾論》這一點上,美國領導人比中國領導人更善于活學活用。因而,奧巴馬準備撤軍于伊拉克而增兵于鄰近中國的阿富汗,甚至極其罕見地對其老冤家——俄羅斯作出讓步,推遲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目的也是為了集中力量對付中國。美國一參議員訪問緬甸,同緬甸最高領導人密談,美對緬政策發生重大變化,可能不再敵視了。隨即,緬軍政府在處理其“內政”時發生排華事件。美訪緬,緬排華,兩者沒有關連嗎?可以預見,由美國主導針對中國的事件,將越來越頻繁地在世界各地發生。煽動與支持“藏獨”、“疆獨”鬧事,分裂中國,都是他們遏制中國戰略的一部分。一招不成,再換一招。美國人可能發現,破壞中國的和平崛起,遏制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打擊中國的外貿出口,從而促使失業率飆升,引發社會動亂。輸美輪胎反傾銷特保案實施后,據說將影響中國10萬人就業。這一特保案不會是孤例,“反傾銷”將接二連三不斷地出臺,而且,其他西方國家在霸頭的帶領下,將群起效尤。危險的是,中國某些上層人士不知真糊涂,還是裝糊涂,不愿面對嚴峻的現實,視而不見美國人的險惡用心,還在一廂情愿地欲同誓與我們勢不兩立的人在經濟上實現所謂“雙贏”。其對策是搞出口退稅,繼續壓低出口產品成本,以保持中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不使外貿這駕主力“馬車”遭到重挫。
對外,既然不得不讓利于人,國外損失國內補,就只能對內要求民眾顧全大局,增負于民了。因為,國家財政收支天平不能夠長期失衡。形勢比人意強,這同政策制定者的主觀愿望完全無關。即使他們良心大大的好,非常愿意為人民謀幸福,也不能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行。這是在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被短期利益誘惑,搭上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這艘賊船以后,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市場叢林法則使然。在這種情況下,誰都無法扭轉局勢,中國老百姓只有挨宰的份?,F在的新問題是,這么干下去的后果是國內消費更加乏力。經濟問題以前被外貿出口長期連年大幅度增長掩蓋了,如今則提上了議事日程,并且必須迫切地解決。不然,外銷和投資被排除之后,中國經濟以后由誰來作為主力拉動增長?
現在,指望消費內需代替再也靠不住的外貿出口和只能短期實行的天量投資,成為今后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主力,似乎已是政界和學界人士的共識,但是它有可能擔當得起這一角色嗎?我認為,中國只要放棄毛澤東的獨立自主經濟發展戰略,繼續堅持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參與全球化經濟中自甘墮落,搞什么發揮“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就絕無可能。請先看兩組數字:一,1980年以來,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1980年51%,1990年50%,1995年47%,2000年45%,2005年38%,2007年35%,呈逐年下降趨勢。概括地說,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1980年——2007年下降了35·9%,而美國同期則上升了14·3%;二,我國城鎮居民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別為17%、16%和12%,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始終在50%左右。這無可置疑地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地逐漸深化“比較優勢”和“競次戰略”的可悲結果。
居民消費和工資總額占GDP比重的下降趨勢能夠扭轉過來,止降回升嗎?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完全沒有可能——當然,前提條件是一條道走到黑,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繼續談一下中國將長期面臨的國際形勢。上文已有所述及,但還有補充必要。西方列強特別是美國,將中國定位于“戰略競爭對手”,準確地說,應當是“敵手”,必對之遏制與破壞,直至崩潰而后罷。他們這一戰略意圖,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除了政治盲人,誰都看得見。不論我們如何韜光養晦,委曲求全,都不可能改變。甚至即使采納極右分子的主張,改旗易幟,自我消除“共產黨”、“社會主義”這類刺激西方敵手的字眼,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戰略意圖,前蘇聯——俄羅斯就是眼前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把中國搞衰弱,像1949年以前的舊中國,對他的霸權根本構不成挑戰。為此目的,他們各方面多管齊下:在政治上,支持中國的“臺獨”、“藏獨”和“疆獨”分裂勢力,不斷給中國抹黑,添亂找麻煩;軍事上,在中國周邊組織反華軍事同盟,建立軍事基地,保持高壓態勢;在經濟上,找準了中國軟肋下手,正在不約而同地對華提出“反傾銷”貿易法案,使你疲于應付。
中國為什么能夠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很快扭轉逆勢,率先復蘇?全靠以前長期出口盈余積累的錢用來大量投資,繼續拉動經濟增長。但是,中國外貿市場主要分布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當大程度上受制于人,這就是軟肋,人家大有文章可做。據有駐外記者的文章披露,去年,世界各國要求世界貿易組織(WT0)反傾銷調查比2007年增長了28%,而今年上半年貿易調查的數量更是較2008年上半年幾乎翻了一倍。在所有的調查中,有80%是針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西方發達國家都熱衷于為中國量身打造,制定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法律。法國建議向發展中國家,其實主要是中國的出口商品征收“碳關稅”,美國國會更是迫不及待,率先通過了包括“碳關稅”內容的議案。中國外銷商品利潤本來就很微薄,再經日漸增多,主要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挑起的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法地對華貿易摩擦,可以預見今后利潤還將大打折扣。如果出口商品加上環境保護成本,資源消耗補償成本和農民工社會保障成本,中國的外貿恐怕只能賠本賺吆喝了。但是,盡管可能食之無肉,卻又不能棄之,因為事關數以千萬計人的就業,為了社會穩定大局,只得忍受下去。中國利用過去多年的外貿出口盈余,加大投資力度,從而成功地應對了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下次還可能嗎?
中國是分灶吃飯的諸侯經濟,各地官僚的主要政績考核指標是追求GDP增長,計劃經濟時代的“全國一盤棋”觀念早已棄之如敝屣了。這就為外商的各個擊破創造了條件,竭力壓低中國商品價格。分散的,以互挖墻腳為能事的中小私有企業為了生存,彼此還要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在同質化低端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各行各業廠家中,誰能生存下去的關鍵,在于誰的成本最低??梢韵胂竦玫?,在這種情況下,凍結甚至降低勞動者的工資,就成為中國大部分企業求生存競爭中的不二法門了。官方為了當地GDP增長,會怎么干?必然要“優化投資環境”。壓低薪酬有助于提高自己所在地區企業的競爭力。市場上勞動力商品根據供大于求的情況而形成的低價格,他們會干預嗎?恐怕對低工資是樂觀其成。
中國官僚制定的政策有一大特點:專注于短期效應,而罔顧長期后果。一些逢迎阿諛和居心叵測之徒,便投其所好建言獻策。鼓吹“比較優勢”,壓制勞動者工資政策便是一個典型。首先,改革開放以后,在制定新憲法中,廢除了原憲法中當年毛澤東力排眾議,特意堅持要求加上的工人罷工權條款。有比較才能鑒別。日本在二次戰后,勞工工資大約也只有美國同行業工人的一個小零頭。但隨著生產發展,企業利潤增加,他們不斷地要求提高工資。資產階級的共性是追求最大利潤,日本資本家也是希望剝削的剩余價值多多益善。勞資雙方因而發生了矛盾沖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從國際新聞報道(包括每次電影正片放映前的新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當時每年春秋兩季,日本總工會、日本工會總評議會等全國三大工會都要聯合起來,組織動員屬下會員到大街上手挽手地“運動”罷工示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樣經過30年左右的斗爭,到了80年代,日本工人的工資基本上就趕超美國人了。而同時期,日本從勞動密集型紡織工業“一元布拉吉”起步,不斷調整和提高產業結構,也早已成為世界上頂尖的生產高品質最終消費品的制造強國了。什么叫做“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機械唯物論者,你搞懂了嗎?
中國官僚們看來大多還搞不懂馬克思主義哲學辯癥唯物論中這一條基本的科學規律,所以,始終對企業主更多地剝削勞動者無動于衷,甚至當作“優化投資環境”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而暗中助虐,但最后結果是事與愿違。日本曾經號稱“貿易立國”,但他們現在的外貿依存度遠遠低于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早已主要依靠內需消費了。如果日本人民大眾沒有經過堅持不懈斗爭得來的高工資,這可能嗎?持續提高工資給資方帶來的壓力是,企業不進則退,必須不停頓地追求管理與技術進步,否則將被市場淘汰,因而加速產業推陳出新,升級換代。給勞方帶來的動力是,只要專心致志地干,生活將會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加上類似于中國以前“鐵飯碗”的終身雇傭制,高質量的生活得到保障,更對企業忠誠,干勁倍增。簡而言之,日本人在那段時期發展經濟,實行的是“競優戰略”。
反觀中國,實行的則是“競次戰略”。改革開放后雖然經濟高速增長,大多數工人的工資依然像30年前一樣,只有發達國家工人10分之一,20分之一,甚至30分之一?!氨容^優勢”雷打不動,沒有任何變化。是不是要當作一項基本國策,也準備“一百年不動搖”?各地大大小小的諸侯都饑不擇食,只求GDP增長,取得“政績”后以便升遷。即使落后生產力企業,也敝帚自珍,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策下加以保護。一般地說,因為工資低,只要有條件開個廠便能賺錢。企業老板既少壓力,當然不思進取,貧困工人整日辛勞,也只能勉強混個溫飽,哪來動力改進工作?發揮主觀能動創造積極性更無從談起。因而“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口號空喊了多年,上頭心急如焚,下面基本上無動于衷,也無能為力。因為更關鍵的是,低工資吸引不了和難以留住高端科技人才,加上低端品生產廠家(占中國私有企業絕大部分)效益低下,研發經費不可能大比例投入,產品結構也就提高不了。即使老板開明,也沒有能力付給勞動者以高薪,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日本則相反,高工資——高研發投入——高端品——高效益——高工資,早已形成良性循環。
現在有人想到改弦易轍,亡羊補牢了?!董h球時報》2009年8月24日的一篇社評具有代表性,全文照錄如下:
“中國正在努力和廉價勞動力說‘拜拜’。提高人力成本既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中國國家競爭力的嚴峻挑戰。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09——2015年)》,規劃提出,到2015年,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工傷保險覆蓋率達到90%以上。近段時間以來,政府有關部門還連續發布了一些社保和勞動相關法規。這些新法規的出臺預示著,中國的人力成本在未來幾年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過去30年,雖然中國各地的農民工、工人和企業白領的薪酬福利平均成本不到總成本的8%,遠低于歐洲的22%和美國的34%。這種低價乃至廉價的人力成本成為中國獨特的競爭力,創造了‘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的出口奇跡。
“但是,這樣的低廉又能維持多長時間呢?工人沒有更多收入,缺乏必要的勞保和醫保,能過上更舒適的生活嗎?他們的后代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嗎?
“從短期看,低廉可以創造一定收益,但從長遠看,低廉不僅損害就業者的權益,也直接影響消費市場和制造業的提升,使中國經濟陷于不良循環之中。目前,消費不足已成為經濟提升和轉型的主要問題。
“和廉價勞動力說‘拜拜’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力成本的提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人們擔心中國將因此而面臨失去競爭力的危險。目前,一些出口企業因人力成本提高而舉步維艱,一些外資公司開始將工廠從中國遷往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國家,似乎也在印證著這一點。
“但是,低廉成本的產業輸出中國,既是危機更是挑戰,它將迫使中國必須盡快提升生產水平,提升就業人員的素質,壓力有可能變為動力。
“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也表明,人力成本與企業競爭力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競爭力最強的城市、地區或國家,恰恰也是人力成本最高。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有賴于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而這些都不是靠低廉的酬勞就能獲得的。
“30年的發展已為中國積累了大批的熟練工人,他們有著豐富的勞動經驗和穩固的技術水平。高成本的人力資源,將有助于鞏固和發展中國的優勢。
“人力成本的不斷提升是中國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也是中國產品升級換代的一次契機。畢竟,人力資源的優化,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并列,都應是中國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應有內容。
“讓每一位就業者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讓他們不為退休患病而擔憂,讓他們有足夠的收入享受生活,讓他們能夠實現寄托在后代身上的夢想,那將是一個中國模式展現出燦爛光輝的新時代?!?BR> 這篇社評題為《中國不應怕人力高成本》,主觀愿望非常良好。但是,現在抱佛腳能實現嗎?可以說完全沒有現實可行性,主要原因有三:一,改革開放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出于冷戰遏制前蘇聯的戰略需要,曾一度將中國視為其準盟友,通過提供外銷市場寬容對待。后來因為中國廉價商品有助于降低其國內通脹率,也持歡迎態度。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全球鬧經濟危機了,世界各國失業問題凸現,導致保護主義盛行。時代也不同了,中國已從西方的“戰略協作伙伴”變為“戰略競爭對手”。他們為了遏制中國,正利用掌控的國際市場上定價權,讓中國買什么,什么就貴;賣什么,什么就賤。今后這一殺手锏的使用,必將日趨頻繁和嚴重。中國出口商品原本微薄的利潤,還會大打折扣,提高工人人力成本也失去效益基礎;二,中國實行的是封建主義性質的地域經濟,各地諸侯分灶吃飯,莫不以追求本地GDP增長為其政績。而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政績的關鍵,在于“優化投資環境”,壓低工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是其主要內容。也就是說,投資環境好壞的標志,首先決定于資本家是否前來投資,而不是勞動者的生活與工作狀況。社會存在決定思想意識,思想意識左右行為規則。所以,因為彼此利益相關,各地官方只會與前來投資的老板勾結,狼狽為奸,壓制工資福利,指望他們幫助工人改善境遇,豈非緣木求魚?三,勞動階級已被打壓成弱勢群體,一團散沙。各級工會早已不代表工人說話了。兩億農民工,2008年才在全國人大占有三名代表,其中兩位還是管理層白領。億萬勞動者基本上沒有可以訴求自己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增加工資福利必須以提高企業效益為前提條件,這只有像日本人在上世紀中葉那樣,經濟良性循環條件下才可能實現。中國經濟現在是惡性循環,如果真的不怕“人力高成本”,缺乏效益條件下勉強提高工人福利,企業不堪重負而倒閉,情況反而更糟。
現在不是說“中國不應怕人力高成本”的時候,相反,當務之急是防止工人的境遇進一步惡化。據《半月談》2009年第15期刊登孫瑞灼的文章披露:
“當前,有些地方和企業把應對金融危機,當成侵害職工權益、實施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的借口。例如,一些企業借口應對危機,‘創造’出‘遙遙無期的試用期’,‘無薪求職培訓’,‘變相的實習’這些新招后,讓不少求職者明知自身權利被侵犯,也只好忍耐。一些企業在‘共度時艱’的旗幟下,或克扣、拖欠工資,或不發加班工資?;蚪枵{崗降薪曲線裁員,讓在職者陷于維權還是保飯碗的兩難境地?!?BR> 該文又說: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當前形勢做好行政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全國法院要始終堅持法制統一原則,不能以犧牲法律為代價遷就明顯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對于那些以應對危機為借口擅自突破法律規定,形成新的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侵犯公民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要依法予以糾正?!?BR> 但是,政令出不了中南海。資本家前所未有的侵害職工權益的新招法,將成為中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中的潛規則,糾正不了。原因就是上文所述第二、第三主要兩條。這次危機的影響可能逐漸減弱。但今后勞動力商品供過于求的現象將在中國長期存在,也就是職工工資和居民消費占GDP比重遠比發達國家低下的現象將長期存在。換句話說,消費代替不了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
企業在崗職工工資增加不了,今后能否繼續上調退休職工養老金呢?前景也不容樂觀,因為已經拉響了資金告急的警報。據《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第12期刊登記者專稿說:
“自2005年以來,國務院已連續4年上調企業職工養老金。那么,養老金還能漲多高?有關專家認為,養老金上調壓力在增大。
“養老金上漲的困難,主要來自當前銳減的財政收入。
“……目前低迷的經濟形勢,也將波及到稅收。財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09年1月,全國財政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17%,其中中央本級財政收入驟減近3成,地方本級收入降幅較小,接近3%。
“此外,總資產接近1·2萬億元的全國社?;鸬慕洜I風險日增,也為未來養老金上調陡增壓力?!?BR> 今后,財政稅收收入因外貿出口形勢驟變而不可能大幅遞增,同樣制約行政事業單位員工,特別是公務員們的工資難以再像過去那樣隨心所欲地提高。無源之水,豈能流長。
工資難提高,消費就增加不了。相反,通貨膨脹的前景卻很黯淡,不容樂觀。因為既然出口和消費拉動不了經濟增長,就只有依靠投資了,這也是中國政府現在采取的避免陷于經濟危機泥淖的政策措施。但誰都知道,這一政策如果長期實行必將引發通貨膨脹。
中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最后的晚餐”,是房地產業。據說,許多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左右依靠于這個產業的賣地和稅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當前國民經濟不可或缺唯一的支柱產業。它若衰退,后果不堪設想。問題偏偏在于這道暫時繁榮的“晚餐”是不可持續的,缺乏物質消費基礎。因為,大多數國民因工資微薄而消費水平低下,沒有能力購買對于他們來說天價的房產。中國于是學習美國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先進經驗,銀行大量放貸,鼓勵透支消費。曾見報載,上海銀行業2005年1季度,信貸的95%投向了房地產業?!爸е蔽ㄎ要氉穑瑖@為觀止。房地產業也確實爭氣,危機年代國民經濟幾乎就靠它增長了。房價一路飆升,富人們爭先恐后地將資金從其它賺不了錢的實業經濟中轉移出來,保值增值于房地產。如此“支柱”更成了投資熱點。境外熱錢也趕來湊熱鬧,成百億美元通過中國內地地下錢莊蜂涌而入,房地產業越發炙手可熱了。但卻苦了億萬升斗小民,望房興嘆。執政決策者現在一定嘗到了自己選擇的苦果滋味,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反映在房地產業這一行業上的矛盾與尷尬:一方面,十分希望老百姓買得起房,以便“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另一方面,卻又非常害怕房價低落,因為若是如此,投機資金不但不再加入,還會抽逃,“支柱”便將搖搖欲墜。所以,一發現低落苗頭,慌忙動用國家金融力量托住房價“救市”。房市只能漲,不能跌,連長期穩定都不行,道理同美國次貸購房類似。否則,如果不按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這唯一的“支柱”一旦倒下,GDP增長失去了主要依靠,導致經濟凋敝,失業率飆升,社會不穩定,則將危及統治。
但是,盡管竭力掙扎,可能緩解困局于一時,最終仍然避免不了經濟危機。這是因為,房市遠高于大多數消費者承受能力的價格泡沫,像沒有實體經濟正常發展作為支撐的A股牛市一樣,遲早要破滅,而且為期不遠。房市泡沫破滅早已有日本之覆轍,美國的殷鑒更近在眼前。也就是說,“支柱”一倒,“晚餐”完了,中國經濟就將走向漫長沒有盡頭的滯漲期。因為出口受阻,消費不振,投資短命,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已經衰竭,或即將衰竭,打強心針促使其雄起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了。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前途無望,有個現象可以說明問題,就是面臨國民經濟即將滯漲的危機,鼓吹實行這一經濟制度的權威代表人物,已經開不出稍微像樣的對癥藥方。例如,中國經濟的出路誰都知道在于自主科技創新,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可是竟然空喊了10多年,現在連怎樣創新、調整和轉變的門道都沒有搞明白,遑論付諸實施了。迄今為止,我只看到僅有三人發表高見,都是鼓吹私有化最起勁,中國頂尖級的著名主流派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其中一人說:“體制改革不到位,經濟模式難轉變”。他這是南轅北轍,實踐同他的說法恰恰相反,經濟模式越來越難轉變,正是因為私有化體制改革越來越到位的結果。舉一個例子。當前風電是一個新興產業,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靠買外國圖紙進行生產,自己掌握不了核心技術。外國廠商賣圖紙條件苛刻,大錢被他們賺走了。再看另一個例子。日本在電動汽車研發領域居世界先進水平,還欲主導未來電動技術產業。他們做得到的事情為什么我們卻做不到?說來令人心酸。原來,中國人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有一項獨創的知識產權——“舉國體制”。它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更易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條件,在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下,依靠這個體制,自主科技創新,高科技產品不斷地被研制出來,“兩彈一星”就是其中光輝典型例子。但企業私有化改革以后,原有的公有制產學研各單位,為研制高科技產品而結合起來的組織被拆散了,不復存在,自廢武功,舉國體制無疾而終。這項知識產權倒是被日本人無償地拿了過去。例如他們研發電動汽車,把30多家企業和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集中到京都大學,總共有100多人,共同進行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這就是原生于中國的舉國體制。中國的汽車廠則熱衷于同外商合資,之后第一項改革措施,就是撤消自己的研發機構,照從外國買來的圖紙施工,本廠科技人員改行。如此,他心目中的體制改革就到位了。這個舉國體制只有在政府有關部門協調組織下才能有效進行??墒侵袊男伦杂芍髁x經濟學家們卻不分正反地鼓吹什么“政企分離”,實際上就是否定舉國體制。據我所知,現在除日本外,沒有其他國家實行這一體制,因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制度更強調競爭,企業間利益難以協調,不容易實行合作。所以,我們的觀點同他完全相反,中國具體國情下,只有公有制體制恢復到位(機制則必須改革),經濟模式才能轉變。
另一位認為,產業結構提高不了,緣于經濟領導者顧此失彼,只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了產業升級。換句話說,經濟停止增長,產業才能升級。增長與升級,兩者本來應當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他卻認為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還有一位更是信口開河:“中國經濟還有二三十年發展空間?!奔热蝗绱耍沁€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嗎?真難為這些著名經濟學家了,他們往往是媒體采訪的重點人物,沒有話也要找話說,這種屁話說出來令人大跌眼鏡。
一種經濟制度能不能持續健康運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這個制度運行中遇到問題時,有沒有方法解決。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是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后,遇到的關系經濟繼續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問題,10多年來卻提不出一條有效的解決方法。鼓吹私有化改革的經濟學家中,不乏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精英人士,他們都黔驢技窮了,可見這一經濟制度的生命力,現在還真成了問題,至少在中國是這樣。
其實,不要說在中國現實情況下,經濟增長模式根本不可能轉變,即使轉變了,只要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危機仍然終將避免不了。西方發達國家產業以高科技產品為主,不是照樣發生經濟危機嗎?
對于中國來說,今后出口將不再能連年大幅度增長,已成定局,而消費因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公,又不可能取而代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只有臨時采用救急之策,增大投資力度,度過難關。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短時間內可以,長期則不可以,這個道理,不必贅述。在中國出口和消費基本面前景無法改善的情況下,試問,經濟危機能避免嗎?美國是大印鈔票,先補銀行窟窿,再去促進消費,中國則是消耗原有出口賺來的積蓄,用作投資,轉而促進消費。兩國要解決的是同一問題,即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消費不足導致產能過剩。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一先一后,兩國并無本質區別。美國奧巴馬政府已在大印鈔票,今后10年準備高達9萬億美元財政赤字,以促進消費,然后利用美元霸主地位向外輸通貨膨脹,由全世界買單,中國必然是主要受害國之一。加上工資總額和居民消費指數占GDP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若鬧起危機來,恐怕可能比別人還要嚴重得多。可笑還有國外的經濟學家指望中國救世界,卻不知中國自身就是一個過河的泥菩薩。
綜上分析,中國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經濟危機。但不會像這次由美國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那樣具有突然性,而是隨著基建投資和銀行放貸力度不得不與年遞減,中國經濟將相應地逐漸走向衰退,直至形成高失業率與低工資并存,并不斷趨向惡化的局面。就像失業叫“下崗”,貧困叫“待富”一樣,中國也不必叫什么危機,但替代的新名詞現在就得趕快想出來,以免到時措手不及。不論你如何掙扎,吃了老鼠藥,你就逃不掉。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必然要遭遇周期性經濟危機,馬克思早有科學定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不會不知道吧?西方列強可以通過戰爭掠奪,金融詐騙,不等價交換等巧取豪奪等手段,像美國甚至干脆耍賴轉嫁損失于其他國家,中國有此條件嗎?非但沒有,還可能受到我們的“戰略競爭對手”齊心協力地落井下石予以損害。所以,不難想像,中國長期陷于滯漲局面的經濟危機到來之后,就永無擺脫之日了。
中國社會正處于撥亂反正的重新大變動前夕。如果右派經濟學家們爭口氣,能想出方法有效地防止或克服必將到來的經濟危機,那么,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會在中國延續實行下去,但沒有一個人有此能耐,實際上也不存在讓他們發揮這一能耐的可能性。因而,至多三五年內,中國將進入多事之秋。請先看一則報道。據《長江日報》2009年3月17日引述本市有關部門資料披露:“武漢市80萬靈活就業者中,4成32萬人斷繳養老保險金,每月約293元。”全國可見一斑。今后,“靈活就業者”只會越來越多,斷繳養老金人的比重也將越來越大。古語曰“民以食為天”。一個市就有80萬人的飯碗朝不慮夕,甚至有人無米下炊?!笆⑹馈睍r尚且如此,以后世道若是衰落那還得了?這些數以10萬計的失業者或部分失業者中,即使找到飯碗有工作可做,大多數人的月收入都在千元左右,(本市高校畢業生,被政府招聘到“見習崗位”者,月薪800元)維持家庭生活已夠艱難了,還要拿出近三成繳保險金,日子怎么過呀?還要說明一點,這“80萬”中,不包括新成年者,從各級各類學校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也是數以萬計。對于他們來說,“天”已經塌下來了。更可慮者,“靈活就業者”中,納入城鎮統計的只占小頭,大頭在農村,全國此類人數上億。今后,這些人的出路在哪里?
任何一種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優與劣,利與弊,強與弱等等,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例如“比較優勢”,當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強勁,需要大量人力,高素質低工資勞動力資源,相對于世界各國,無疑是一大優勢,所以要當作法寶死抱住不放。但現在鬧全球經濟危機了,今后,內需消費取代外貿出口將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要動力,低工資顯然不利于促進消費內需,“優勢”就變成劣勢了。再如,參與全球化經濟合作,利弊皆有。那么,兩者中哪個主要,哪個次要呢?那決定于中國在主要經濟合作對象——西方列強心目中的角色定位。當中國是他們的“戰略協作伙伴”時,參與其中利是主要的,弊是次要的,因為我們得到的更多是互利和寬容;現在變成“戰略競爭對手”了,弊是主要的,利是次要的,因為我們遇到了更多的遏制與損害。又如,工人群眾原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的領導階級,但為了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需要,被打壓成弱勢群體了。強勢的領導階級變成弱勢群體,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得看你站在什么階級立場上觀察問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他們認為是好事,為這個階級利益服務的經濟學家也有一套理論,并且頭頭是道。讓工人們是“企業主人翁”時,他們失去“管卡壓”的約束,搞得國企秩序失常,效益低下,甚至債臺高筑。(其中原因一言難盡,這里暫不細說——筆者)只有實行私有化產權改革,使他們淪落為雇傭勞動者,受制于資產階級,企業才能恢復正常經營秩序。果然,改制以后,轉衰為盛了。這不是好事嗎?但現在好事又變成了壞事,因為雇傭勞動者不可能發揮主觀能動創造積極性,導致中國產業低端同質化現象嚴重。全球經濟危機風一吹,中國中小私有企業一下子倒閉四成,僥悻生存下來的,大多也將是王小二過年。不是說私有企業有強大的活力嗎,怎么如此弱不禁風?
中國工人階級是顧全大局的,盡管淪落為弱勢群體,仍然忍辱負重,其前提是希望國家振興走向富強。但現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條路走不通了,拐點已經開始出現,今后將走上一條衰退之路。以前的所有忽悠之詞,如什么“先富帶后富,共同富?!?,“建立小康社會”,“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等等,都將不攻自破。以吉林“通鋼”“7·24”事件為標志,勞動群眾的維權意識日益覺醒。他們將重新成為強勢群體——社會主義中國的領導階級,被共產主義叛徒任意擺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你可能忽悠于一時,不可能忽悠于一世。老百姓即使都是愚民,當他們感覺到手上碗中的飯越來越少,甚至連飯碗都不保,像“通鋼”工人曾經遭遇過的那樣,再要他們逆來順受,恐怕沒有以前被忽悠時那樣容易了。統治者的噩夢將從此開始,不可逆轉地開始。
還是那句老話:形勢比人意強。不論某些統治者多么不情愿,只要億萬群眾維護自身權利的抗爭,不可避免地此起彼伏地持續不斷,社會動亂的噩夢揮之不去,他們不想變也得變。幸好,中國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這就是毛主席曾經領導過我們,毛澤東思想還深入地存在于廣大民眾的頭腦之中。獨立自主,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他的思想中三大精髓。照他的教導辦事,實行起來可謂輕車熟路。社會主義公有制國有企業為什么在“文革”后衰落,其復雜性少有人深入分析。中國政界和學界某些上層人士號錯病脈,開出的藥方本應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自我完善范疇內的改革,卻飲鴆止渴,搞資本主義私有化。其實,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他的機制。庸醫是怎樣診治的?機制病根不動手術,任其腐化,卻將體制好肉割除了。我們則須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改革和引進民主機制與競爭機制,公有制經濟便會煥然一新,重現生機。其中道理和具體操作方法,請參閱鄙人天下第一工人大老粗所著,根本性質不同于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學,而是為勞動階級利益服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拋磚引玉開荒之作——《國有企業振興方略——兼論中國實現全民共同富裕必由之路》一書。此書生不逢時,在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社會無用武之地,所以被人們不屑一顧,更不可能出版發行,只在《烏有之鄉》網上登載。不過,我相信很快便會時來運轉。今后必將陷于滯漲困境而無法解脫的中國某些執政者,長期吃“臭豆腐”終于反胃嘔吐,可能不得不改弦易轍,在經濟建設中重走社會主義道路,那么,本書就能派上用場了。
任何一種新生事物都難免幼稚和不完善,甚至錯誤百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就曾經是這樣。只要這個制度實行中在為勞動階級利益服務這一關鍵問題上不犯錯誤,或者犯了錯誤能及時改正,它就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以效益高低為主要衡量標準,不論宏觀還是微觀,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制度替代封建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其特點是上面任命的官僚領導治理企業),誠然是一種進步;同樣,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其特點是走群眾路線)代替資本主義私有企業,也將是一種進步。傳統的公有制企業機制必須改革,除了引進民主與競爭兩種新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機制外,最主要和關鍵的一點,是職工群眾從名不副實加引號的“企業主人翁”,轉變為名副其實去引號的企業主人翁。這一轉變的根本目的,將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實現充分調動與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創造積極性,從而產生高效益,并按勞公正分配,進而使企業經營運行形成良性循環。中國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肥水”,應當主要流入自家田,而不是外人田;要流入勞動大眾田,而不是剝削階級田。若是如此,則能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并不斷促進內需消費。總之,中國能否避免經濟危機,決定于改革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范疇內的自我完善,還是飲鴆止渴,搞資本主義私有化。
列位看官!古希臘學者,杠桿原理發現者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蹦鞘巧翊?,因為地球是撬不起來的。但它的轉動方向,前進還是倒退,咱們中國億萬勞動群眾卻可能人為地影響與掌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