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碳經濟”不僅成為越來越流行的一個詞匯、一種理念,也正逐漸成為全球政府們的重要政策訴求點之一。“低碳經濟”包含兩重意思,一是“低碳”,二是“經濟”。“低碳”說的是要降低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緩解全球變暖的壓力;“經濟”說的要以利益刺激為動力和手段,確保碳減排活動得以展開和持續。這里邊有一個潛在的假設是,認為碳減排這一活動與生產面包、汽車等產品等活動一樣,是可以從中獲利的,可以象發展面包經濟、汽車經濟一樣去弄出一個低碳經濟來。所以,當前的政府們在說低碳經濟時,會洋溢著一種“一箭雙雕”的自豪:既可以降低碳排放,消除全球氣溫上升的威脅,又可以拉動經濟增長,擺脫當前的經濟危機。
殊不知,碳排放和一般的生產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低碳經濟”與一般的市場機制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沖突,“低碳”和“經濟”之間是互不相容的:要“低碳”,就不能“經濟”;要“經濟”就不能“低碳”。
市場機制得以順利運行的基石是自利,自利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甚至絕大多數時候是唯一動力。所謂自利,就是個人的各種獨自欲望的滿足。一種物品(實體的、抽象的),是否能夠被大規模生產,形成一種產業、一種經濟,不僅取決于這種物品能否具備滿足人的某類欲望的屬性,即具備使用價值、有用性,而且取決于它是否滿足自利的條件。
“面包經濟”經濟之所以存在,不僅因為面包可以滿足人的食欲,而且還因為面包具備另外的三重屬性,保證其能夠滿足自利的條件。一是無論一個人有多餓,如果他不付錢,就不會得到面包,食欲也不會得到滿足。別人無論買多少、吃多少面包,他自己的肚子照樣咕嚕咕嚕叫;二是一個人付了錢,得到了面包,吃下去,食欲就會得到滿足,不過無論他吃多少,也都只管自己的肚子,別人的肚皮不會得到絲毫的好處;三是在某一段時期,面包總數是有限的,一個人的肚子里多放一個,其他人的肚子里必然要少放一個。這三重屬性定義了這樣一個事實:滿足個人欲望的物質產品是可分離的、界限清晰的,是經濟學上的“私人產品”,一定量的產品只能滿足一定量的欲望。也就是說,在自利的原則下,唯有對具備私人產品屬性的東西,才有可能具備充足的購買需求,才有可能被大規模地生產,并帶動上游產業的發展,形成一條產業鏈,一種經濟形態。
面包經濟的終端產品是面包,是人的食欲在拉動面包經濟的整個產業鏈的運轉。那么如果把碳減排看成一種產業、一種經濟,它的終端產品是什么?是恒定的氣溫環境(這里假定氣候變暖就是由人類經濟活動所導致的過量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不考慮相關的技術爭論),一種抽象的產品。但是,這種產品只具備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的一些欲望,但是,卻是不可分離的,不具備私人產品特性。
如果我們的氣溫環境不能保持恒定,而出現變暖,將會對人類導致兩個可能的結果:一是生活環境惡化所導致的生活成本提高,二是地球的環境根本上不在適合人類生存,人類要么移居外星球,要么滅亡。而碳減排所提供的氣溫環境的恒定,則可以阻止這兩個可怕結果的出現,這是碳減排終端產品的使用價值。
但是,恒定的氣溫環境對具體的每個人來說又卻是不可分離的,不僅對每個人,即使對每個國家,每個大洲也是不可分離的,而是全球化的:要么全球一塊恒定,要么全球都不恒定。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個私人產品,而是一個絕對的公共產品。不僅任何人,無論花再多的錢,也無法買到屬于自己的氣溫環境的恒定,即便是任何國家,無論他花多少錢,也無法買到自己主權區域內的氣溫的恒定。退一萬步說,一個人即便買到了恒定的氣溫環境,他也無法獨自享用,而必須與全世界的人分享。在自利的原則下,注定這種擁有無限價值的產品,沒有人愿意購買,也沒有人愿意生產,從而也就形成不了產業,形成不了經濟了。
這里需要對公共產品這個概念多做一些解釋,這是一個經濟學基本概念,是相對于私人產品而言的,需要具備兩個特征: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是說大家可以同時使用,非競爭性是說一個人使用不會影響其他人使用的數量和質量。在經濟學教科書中,對公共品的典型舉例是國防,但是以全球的視野來看,如果以國家為單位,國防也是私人品,它只保護自己國家的公民,而不保護別人的國家的公民。目前對人類來說,最標準的公共品就是氣溫環境的恒定了。多說幾句,經濟學教科書把國防當成標準的公共品,揭示了兩個問題,一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視野是狹窄的,它竟然以國家為終極單位。這也暗示西方經濟的價值理念無力承載全球化這樣的重任;二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不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內,事實上它潛在地假設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這是西方經濟理念的另一個局限。
在以自利為核心的當前市場經濟價值理念下,碳減排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成本、負擔,是不“經濟”的,是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在標準的西方經濟理論中,公共品可以由政府來提供。然而,對于恒定的氣溫環境這一產品來說,又遠遠超越標準西方經濟理論的視野,它從從全球意義上思考過任何問題。它所謂的政府只是當前的孤立個主權政府,從全球意義的視野來看,這些政府也是私人的。而恒定的氣溫環境這一產品又是全球性的,如果需要政府來解決的話,它也必須是一個全球政府。
碳減排真的要大規模實現,一定不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之上,并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新的替代市場的合作機制。而目前主流的與市場機制相配套的價值理念是自利的,也就是說,目前尚缺乏可以承載大規模碳減排的合作機制,而且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價值理念。
顯然,目前全球政府在碳減排上沒有注意到它于傳統經濟的這些根本性的差別,而企圖利用市場機制,通過技術進步而達到目的,甚至幻想一個在不久的將來搞出一個低碳經濟來。殊不知,過量的碳排放恰恰是市場機制和昔日技術進步的產物,如今再用過去的模式去消除它,無異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對于人類能夠發展出一套以利他為核心的新的價值理念來,能否在這個新的價值理念上建立一套迥然異于市場機制的合作機制來、尤其是全球范圍內的合作機制,似乎不容樂觀。看看各國政府目前依然在大幅增長的軍費就知道了,看看各國在碳減排責任上的推諉和相互指責就知道了。
最后補充一點,所謂的“新能源經濟”中也多少存在和“低碳經濟”一樣的悖論。
(共道經濟研究所 www.gongdao.org 蔡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