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個新變化
1、經濟出現復蘇信號
一些經濟指標數據開始轉好,經濟呈現回暖跡象,譬如GDP增速、房地產市場情況、發電量、大宗商品市場、以及股市等。
GDP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GDP增速從一季度的6.1%增加到二季度的7.9%,上半年為7.1%。
房價
7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漲幅比6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9%,漲幅比6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已連續五個月上升。
發電量
7月單月發電量同比增長4.21%(統計局中旬公布數據,歷史上看有一定出入),6月當月同比增長3.6%(都是國調中心的口徑);已連續2月同比增速為正,形成復蘇趨勢。
大宗商品價格
紐交所的原油價格已經由年初的40多美元反彈至如今的70美元 以上,國內的汽、柴油價格經過幾次調整后,也分別提高了930元/噸和 800元/噸。在4月中旬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國內鋼材價格也出現連續第17周上漲,漲幅在50%左右,接近2007年高點,不過到8月中旬出現調整。
股市
上證綜指由年初的2000多點一度沖高至接近3500點,漲幅超過70%,只是到8月中旬才開始調整,目前回落至2900點左右。
2、社會對經濟增長預期開始轉好
隨著一些數據的走好,中央6月份開始重新對經濟形勢定調,研究機構也紛紛調高對經濟增長的預期,詳情見下表。
機構 |
預期調高的具體情況 |
中央政府 |
溫家寶 6月17日 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做了一個新的總體判斷,就是“我國經濟運行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此后中央又稱經濟已經開始回暖,但基礎不牢。 |
IMF |
7月8日 調高了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預期,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期增長率由4月的6.5%上調至7.5%,明年預期由7.5%調高至8.5%;其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耶·布蘭查德近日稱,世界經濟已開始復蘇,但進程能否持續取決于“精妙的”重返平衡措施。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
其所長夏斌 8月13日 指出,復蘇趨勢已經出現,今年的GDP增長達到8%是有希望的;其副所長巴曙松 8月9日 稱,從今年上半年增長的情況看,基本可以確定中國經濟是V形反轉,今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增長可達10%,明年一季度很可能達到11%左右。 |
摩根士丹利 |
其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將2009年GDP增長預測調高至9%,2010年增幅調高至10%。 |
高盛 |
8月10日 上調內地今年經濟增長預測至9.4%,是迄今最“牛”的看法,亦是高盛4個月內兩度調高內地經濟增長預測。 |
申銀萬國 |
當前經濟形勢好于預期,調高2010年GDP增長率至8.5%。 |
中金 |
中國貨幣政策的寬松程度已經超過美國,充足的經濟刺激力度縮小了“產出缺口”,中國未來將先于美國出現通脹。預計居民消費價格(CPI)將在10月或11月擺脫負增長,明年甚至將攀升至3.5%至5%。 |
數據來源:據網絡資料整理
3、通脹預期出現
通脹預期的主要來源是上半年的信貸的瘋狂增長,上半年的新增信貸達到了7.36萬億。這是什么概念?2007年全年新增貸款是3.63萬億,2008年全年是 4.91 萬億,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是2007年全年的兩倍多,是2008年全年的1.5倍。市場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很可能步入一個“滯脹”時代,通脹預期的出現和擴散是上半年股市、樓市走高的一個重要支撐因素。
4、宏調政策呈現調整跡象
上半年的宏調政策延續去年年底的基調,以保增長、保就業為核心,實施寬松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為保障政府“四萬億”投資計劃的順利展開,貨幣政策的寬松已經遠遠超越“適度寬松”的限度。上半年的貸款增長了7.37萬億,通脹預期開始出現并持續強化,股市、樓市出現飆漲。在此局面下,過渡寬松的貨幣政策開始遭遇社會指責,中央7月份開始對宏調政策、尤其是信貸政策進行反思。 7月28日 ,央行網站掛出一份名為《2009年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的報告,明確指出當前我國通脹預期有所顯現。而此前,通脹預期這一敏感的詞匯只是出現在機構學者的研究報告中。 8月5日 央行發布《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在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同時,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動態微調。”此后中國股市終止連續上行趨勢,開始暴跌,目前已由3500點,回落指2900點一線。
二、一個不變:經濟危機的大格局沒有變
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由內需和外需兩部分組成。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在2007年已經超過70%,而消費率則尚不足40%,這說明我們以往的發展模式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外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引擎和動力。中國經濟能否真正擺脫危機,從根本上說,兩個條件的必備其一,或者外需恢復,這樣以往的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將得以恢復和延續;或者內需振興,并能替代消失的外需,這樣將形成新的內需拉動的增長模式。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兩個條件沒有一個能夠存在,甚至改善的跡象也并不明顯。
1、外需依然低迷
外需依然低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的出口增長數據沒有明顯改善跡象:前7個月中國外貿出口下降22%,而 7月份則下降23%;另一方面衡量美國經濟形勢的一些關鍵指標沒有明顯改善: 7月份,美國失業率為9.4%,且呈繼續升高勢頭;喪失房屋抵押贖回權案例數量再創新高, 美國7月的房屋止贖率環比上升7%,同比更是大幅猛增32%;7月份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創下了1950年以來的最大按年降幅;7月新屋開工數量下降1%。
2、內需振興無望
通縮的加深是內需不振的直觀表現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目前支撐中國經濟表現出回暖特征的措施是擴大投資,政府的“四萬億”計劃。但是,投資并非終端需求,從本質上說,它不是需求而是供給,因為這些投資都是要形成產能的,要生產產品的。投資不但不能能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相反還會加劇。消費、唯有消費才是獨立的、真正的內需。中國消費不振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額的兩極化嚴重:富人該買的都買了,窮人該買的卻買不起。一個例子就是政府在恢復增長上給予厚望的房地產。在房價上升,房市呈現繁榮景象的背后是真實需求的嚴重萎縮。中大恒基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和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目前北京市的房價收入比已達27:1,超出國際平均水平5倍。按照目前北京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一家人”不吃不喝需要27年才能買到一套房。業內人士表示,北京市場中的自住型需求正在被擠出,流向二手房市場和郊區。
要振興內需,必須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二次分配方面,二是從一次分配方面,但關鍵地是一次分配。一次分配是主調,二次分配(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只是微調。社會創造的總財富是給定的,如果一次分配差距過大,那二次分配的調節力度再大也沒用。
要增加中低收入者在一次分配中的比例,必須提高其談判力,強化其各類權力保障,其關鍵在相應的政治制度改革,譬如賦予一般公民充分的輿論監督權,通過輿論監督來保障一般公民各類合法權益不被侵害,但目前這方面毫無進展。
三、結論
在外需短期改善無望的前提下,中國經濟要真正恢復增長,必須提振內需,這需要在改善收入分配的兩極化上采取具有實質性意義的動作,即需要擴大和保障一般公民的基本合法權力,以提高其在一次分配中的談判力。
然而,目前所執行的企圖以擴大投資來提振內需的做法是南轅北轍,從長遠來看不僅不會改善產能過剩局面,反而可能會使其更嚴峻。
目前上一輪政策刺激的效果正在弱化,進一步政策刺激的空間也正在縮小。可以預計,隨著政策效力和空間的持續壓縮,中國經濟真正的嚴冬也將姍姍而來。
(執筆:共道經濟研究所 www.gongdao.org 蔡歷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