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綁外資進入房地產要警惕國民財富外流
——關于松綁外資進入房地產的思考
2009年06月24日 第一財經日報
發達國家商務部重心在為本國企業創造生存空間
商務部建議國務院對外資進入房地產重新松綁的確可以刺激短期之內房地產的投資、增加各地政府賣地的財政收入、提高GDP的增長率,然而,恰恰是這種可以帶來表面繁榮之因素的背后蘊藏著引發未來經濟和社會振蕩的導火索。正因如此,任何刺激經濟的短效政策必須通過國家長期戰略智慧的過濾。
節節攀升的房地產價格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望洋興嘆。當商務部表態提出重新松綁外資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報道出現之后,引發了媒體和網絡的一片爭議聲。
某些政府部門需要GDP,但是,各地百姓需要生活。長期以來,在各級政府官員層層加碼追逐GDP、追逐大工程、追逐引進外資排行榜的過程中,本該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一些政府或政府部門已經轉變為為資本開綠燈,甚至“牽馬墜蹬”。
資本是把雙刃劍,因此,資本需要約束。深諳資本本性的西方政治家和西方理論家無不要求“節制資本”。在日本,哪怕是生產洗發水、開超市的外資企業都要受到約束,比如日本政府規定外資日化企業在日本的代理商不得超過50家并且廣告支出受到嚴格控制、外資建大型超市需要取得當地社區民眾投票同意并且規定開業時間不得超過下午5點。
日本商務官員頭腦很清楚:跨國公司要擴張,但本土中小企業也要活著,而后者才是增加就業、維持民生的主要力量;他們還知道,接受跨國公司的公關和賄賂就相當于接受外資的綁架;當然,他們也沒有引進外資的考核和GDP增長的排名。
發達國家的商務官員十分清楚:本國資源往往不可再生、本國市場決定著民族產業的成長空間、本國企業股權可以為本國國民和政府創造持續的收入。因此,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無不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保護著本國的資源、市場和企業股權。
反觀之,我們看到,長期以來國際市場日益泛濫和貶值的美元,可以在中國圈地占有金礦、煤礦、石油、稀土、產業股權和金融股權,而美國法律是明文禁止外國人擁有美國礦產和埋藏礦產的土地的。
某些以出賣土地、出賣環境、出賣資源、出賣股權、出賣國家經濟安全來換取地方GDP排名短期靠前的地方官員未究其責,反而平步青云。這樣的晉升制度怎能讓科學發展、以人為本、金融安全、民生第一的宗旨不斷深入和推廣呢?
曾有一位地方官員把某礦產以1.3億元人民幣低價賣給外資投行之后告訴筆者:“我也心疼啊!如果自己開采,收入夠我們縣花30年了。但我只能賣,我頂不住上面的壓力。”他嘆息道,再這樣賣下去,資源將被外資控制,其實,這些資源是民生的基礎和國家穩定的基礎。
基層地方官員的無奈也曾經發生在金融領域。有關部門要求國內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必須將49%以內的股權出讓給外資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的行長們擔心被貼上“反對開放”的標簽而受懲罰只能默認——外資輕松獲得了全世界最廉價的基金管理公司股權。基金經理們告訴筆者,這些外資金融機構對基金管理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毫無幫助,但是,每年卻可以從公司分紅中取得數倍于資本金的回報,一億元的投入,每年可以分走幾個億。股權的一時流失造成了分紅的永久流失。
我們的部分民眾在GDP的高速增長中反而變得相對貧困,甚至不乏重新返貧者,其根源可能就在于國民財富的持續大量向外,向西方流失。
住房投資品化將擴大貧富分化
在諸多制造貧困化的工具里,房地產在中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暴利的背后是被綁架了未來的購房者和那些辦理按揭貸款的國內銀行(銀行的后面還有國內的儲戶)。
對于一個和諧的社會而言,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都應該屬于消費品,而不能界定并設計為投資品。住房應該屬于消費品,而不屬于投資品。通過比較世界主要國家可以發現,那些將住房規定為消費品的國家,無不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相反,那些將住房設計為投資品的國家,無不社會兩極分化嚴重。
在新加坡,住宅是消費品不是投資品。新加坡的房地產資本沒有在本國掙得暴利卻在中國掙得了暴利。在德國,住宅也是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所以,德國百姓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住房、企業不需要承擔員工過高的生活成本、本土產業資本可以得到低成本的商業優勢、國家由此得到制造業大國和制造業強國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些國家,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率被核定并嚴格控制在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以內;消費者買賣住宅的差價收入在扣除同期的通貨膨脹因素之后必須全部上繳政府財政。人們無法想象通過銀行按揭來購買幾套、幾十套甚至幾百套房子空關、閑置、浪費卻可以套利或保值。在這些國家里,開發商沒有暴利、消費者沒有投機、房價沒有泡沫。住宅僅僅是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更不是投機品。
中國房地產是由地方政府拍賣土地、房地產商開發房子、投資者和投機者以及消費者共同參與買和賣、商業銀行提供按揭杠桿等環節組成。
這種暴利其實是對購房者現在乃至未來之收入的掠奪。開發商是這場暴利游戲的掠奪者之一。在這樣的游戲規則下,要求對外資投資房地產進行“松綁”,這無異于對外來掠奪者的松綁。
對商務部列舉的“松綁”外資進入房地產的理由,諸如利用外資數量下降、外資投資企業數量減少、需要外資來護持產業升級等,同樣需要保持警惕。
據統計,外資機構掌握了30%以上國內流通的貨幣,遠遠高于號稱高度開放的西方發達國家。外資控制了我國不少產業的主要企業,已經直接威脅中國的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造成國民財富的大量流失。
中國商務部是國與國間公平對等開放政策的落實者,但同時也應是保衛中國經濟版圖的經濟國防部,是為中國企業開拓海外資源和市場的先鋒。在經濟防線缺失、經濟國門洞開的現階段,商務部應該有所作為。對于那些在中國境內破壞自然環境、賄賂行政官員、謀取不當利益、制造不平等競爭、轉移利潤、逃稅漏稅的外資企業,商務部應該會同有關部門和企業按凈資產回購這類外資企業股份,并以此降低外匯儲備、減少美元貶值的損失。同時,商務部應該進一步檢討以往利用外資政策的失誤,守住經濟大門、嚴防外資進一步泛濫,努力為本土企業爭取到公平的國際商業環境。
(作者系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