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反思改革”?
沈水根
(2006年3月17日)
http://shenshuis.blog.hexun.com/
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雖然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在“一俊遮百丑”下,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越來越不和諧,各種矛盾越來越激化。改革離鄧小平設計的目標越來越遠,由此引起民眾對改革越來越多的質疑。在這種背景下,從經濟學界分化出來的左派人士形成“經濟學非主流派”,向“主流派”的右翼勢力,發起了“反思改革”的論戰,從而引發了對改革路徑的第三次大爭論。爭論從2003年開始,在04年“郎顧之爭”形成高潮,“非主流派”還把05年定為“反思改革年”,至今爭論仍在繼續。
但是,仔細觀察這場爭論,可以發現,“非主流派”的反思改革,其實算不上真正的“反思”。“非主流派”只是針對“主流派”的理念與主張提出了某些批評意見,對改革中出現的“偏差”,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建議。至于“主流派”為什么會出現“偏差”?是在什么環節上出了“偏差”?錯在什么地方?這種錯誤屬于什么性質?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這些真正需要反思的問題,“非主流派”都沒有反思。對于“非主流派”自己的主張,依據是什么?理論基礎是什么?等等?!胺侵髁髋伞币矝]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們除了羅列一些人人看得見的現象,只說了“知其然”,并沒有說出“所以然”的本質,這樣的“反思”,治標不治本,其實解決不了中國目前存在的眾多問題。
既然是“反思”,就應該痛定思痛,科學地剖析改革中出現“偏差”的原因及其根源,真正吸取教訓。否則,一場口水戰后,又一切照舊。
究竟如何反思改革?
(一)首先必須分析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什么性質?是改革實踐操作上的“偏差”?還是改革的大方向問題?這個大是大非,必須搞清楚,不能含糊!按總設計師的原教旨,改革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框架范圍內的改革,既不是社會主義低級階段的改革,也不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渡時期的改革,更不是資本主義的改革。因此,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在不產生新生資產階級、沒有剝削、沒有私有制、沒有兩極分化和貧富懸殊的基本前提下來進行的改革,這是一條底線。越過此線,就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改革了,性質就變了,改革的方向就出問題了!鄧小平一再強調:“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走了邪路了??傊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就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鄧小平很清醒: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大方向,必須在所有制問題和分配問題上,筑起兩道防線。但20多年的改革結果卻是越過了這兩道防線,社會主義的圍墻已被攻破。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名存實亡,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那么,到底是總設計師所定的改革成敗標準錯了呢?還是改革本身走上邪路而錯了?不反思這個原則問題,甚至低三下四地說“絕不會否定30年來改革開放的總方向”,這樣的“反思”能徹底嗎?
(二)“主流派”不承認改革走了邪路,不承認方向錯了,主要根據是鄧小平的一段話:“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段話是鄧小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場爭論中,針對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的問題說的。他認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只要“三個有利于”,即便是資本主義的也可以拿來用,不能“三個有利于”的,即使是社會主義的也應該放棄,爭論不必拘泥于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形式問題,只要“三個有利于”就行。在鄧小平看來,“姓社姓資”問題,決定于所有制和分配。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二條底線,就是搞社會主義??梢?,鄧小平說的“三個有利于”實際上是“貓論”思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經濟改革的具體運用,并不是區分“姓社姓資”的標準。如果把“三個有利于”理解為是區分“姓社姓資”的標準,那么,就會導致這樣一個荒唐的邏輯:只要“三個有利于”就是搞社會主義,而美國、英國、日本……那么多國家都在搞“三個有利于”, 難道都是在搞社會主義?
可見,27年的改革開放,雖然按照“三個有利于”精神,使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并不表示改革的方向沒有錯。如果在“三個有利于”的同時,丟失了社會主義原則,那就表示改革的性質變了、方向錯了。雖然市場經濟把經濟搞上去了,但兩極分化了,新生資產階級形成了,貧富差別越來越大,社會越來越不和諧,正如鄧小平所說:“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這樣的改革,難道不是違背了鄧小平的初衷嗎?難道不是改革的方向錯了?“主流派”用經濟增長的“一俊”遮百丑,能掩蓋改革的方向性錯誤嗎?
(三)反思改革必須進一步追問:改革是怎么一步步走上這條邪路的?究竟在哪些壞節上出了問題?
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初衷,本意是突破傳統計劃經濟的舊框框,允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利用市場經濟把經濟搞上去,盡快擺脫窮困落后狀態。由于傳統的馬列經典理論不承認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為此,鄧小平不得不把中國的社會性質定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區別于馬列經典所說的“社會主義低級階段”。這表明,“初級階段”是社會主義,并不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渡時期,更不是資本主義,因此,堅守“公有制”和“共同富?!笔巧鐣髁x初級階段的最后兩道防線,如果恢復私有制、恢復剝削,出現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也就徹底崩潰,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是鄧小平的重大貢獻!所以,鄧小平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預計為100年,期望用100年時間把經濟搞上去,然后進入“社會主義低級階段”。
遺憾的是,鄧小平的“初級階段”理論,被盤踞在政界商界學界的新自由主義極右勢力所利用了,他們在打著鄧小平理論的旗號下,突破“初級階段”的底線,把改革引向復辟資本主義。那么,“主流派”為什么能順利地顛覆“鄧小平理論”呢?
問題就出在“初級階段”理論本身隱藏著三個陷阱,這三個陷阱恰好成了新自由主義推行“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改革的最佳籍口,這是鄧小平當初未曾預料到的。
1、既然“初級階段”理論允許搞市場經濟,那么,市場化改革就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而市場體系也就必然包括勞動力的要素市場。但勞動力是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一旦勞動力成為商品,就意味著貨幣轉化為資本。只要貨幣轉化為資本,這就表明了資本剝削的確立。這種資本剝削,首先在引進外資的“三資企業”中打開缺口,然后迅速擴展到其他各類企業。勞動力成為商品后,勞動者獲得的報酬僅僅是必要勞動價值,剩余價值全被資本所有者無償占有,計劃經濟時代的醫療、住房、教育、養老等福利待遇便逐一消失。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規律又決定了必須形成一支龐大的勞動后備軍,以滿足勞動力供需波動的需要,這樣就必然出現大批下崗、失業人員。資本剝削的確立,按勞分配便被按資分配所替代,資本積累規律、貧困化規律、“馬太效應”規律便隨之開始運行,從而出現兩極分化,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貧富懸殊更是愈演愈烈,在經濟增長世界第一的同時,基尼系數增長速度也成了世界第一。
2、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之一,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產權私有化是市場經濟的天然屬性。既然“初級階段”要搞市場經濟,那么,私有化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國有企業的改革必然按化公為私的方向,逐步推行私有化。從“兩權分離”的各種責任制形式、股份制到MB0、建立高管激勵機制,私有化程度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最終都變成私有制企業。即使保留“國有”名義的企業,也改變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成為一種動態官僚資本主義企業。農村的鄉鎮集體企業更是早已紛紛演化為私有企業。大批的洋奴和買辦通過當漢奸的途經,國有企業的老總和骨干通過吃里扒外的方式,更多的“能人”通過走私、販毒、行賄受賄、貧污腐敗、偷漏稅款、制造銀行不良資產、盜竊國有資產、上市圈錢、掠奪農民土地等手段,先后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創辦私人公司。最終形成一個新生地主、資產階級。2005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私有企業所占GDP的比例已達70%。鄧小平堅守“公有制為主體”的防線徹底倒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覆存有一顆社會主義成份的細胞(國有企業變成了權貴資本主義企業)?!吧鐣髁x初級階段”成了短命鬼,“永久”牌的資本主義終于席卷神州大地。改革本來是對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結果卻走到否定社會主義的反面。這就是新自由主義“創造了歷史”的改革功績!
3、市場經濟是靠“一只看不見的手”來運行的經濟形式,即內在規則是價值規律,外在表現形式是競爭規律。既然“初級階段”允許搞市場經濟,那么,市場化改革就必然要倡導競爭的自由化。競爭自由化必然要排斥國家權力的任何行政干預,反對行政壟斷但又形成市場壟斷。競爭自由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此,競爭自由化必然是只顧追求GDP,醉心于“發展是硬道德”,對引進外資不惜賣國化、半殖民地化,從而不顧環境保護,罔顧國家經濟安全。由此必然造成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資源的極大破壞,生態失衡,酸雨、沙塵暴,沒有干凈的江河湖海……,以及國民經濟逐步被國際資本控制。
可見,改革之所以走上邪路,出現目前這種社會狀態,說到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所隱匿的三個陷阱,恰好與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的“三化”不謀而合,正是被新自由主義改革利用的結果。
(四)改革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與當初對改革所處的國際背景判斷有誤、對國際資本喪失必要的警惕有著一定的關系。
中國的經濟改革始于1979年底的11屆3中全會。當時世界經濟正處于結構治理之中,也是新自由主義大發威風之際。在經歷了1929年資本主義總危機之后的幾十年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下,從走出危機,渡過難關,到二戰以后又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危機,凱恩斯主義逐漸失靈,新自由主義應聲而起。到了70年代,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危機越來越突出,表現在:西歐和日本重建后再度崛起,與美國形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三大中心;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制發生崩潰;戰后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突然結束,出現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無法解決的“滯脹”局面;石油輸出國組織對本國石油資源實行國有化,掀起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高潮;美國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戰爭深陷泥潭;60年代全球掀起革命浪潮,美國國內的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聲勢浩蕩,亞非拉民族獨立革命風暴起伏連綿,拉美國家的革命使美國的后院起火……。而且中蘇論戰又使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美蘇之間爭霸斗爭愈演愈烈,中國重返聯合國,出現了美、中、蘇“大三角”的國際新格局?!缑珴蓶|所說,世界在“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由此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和戰略思想。
新自由主義就是在“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它以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的市場調節“看不見之手”的“斯密教條”為原教旨,以人的本性生來就是自私的理念為基礎,主張每個人只要都為自己發財致富而投入競爭,其總體合力的結果,就能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因此,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經濟,放任私人資本無節制地剝削和競爭,鼓勵最大限度地進行資本積累。這種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之“三化”,就是新老自由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
新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進行“全球治理”的對策,對內放棄赤字財政政策,削減財政福利支出,通過控制貨幣供給,縮減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治理通貨膨脹,也就是用“滯”的惡化來治理“脹”。另一方面以資本全球化的策略,轉移60年代下半期以來產業資本的相對生產過剩。這種轉移,主導力量是貨幣資本的金融全球化。因為隨著世界市場相對和絕對的萎縮,出現越來越大的過度投資、過度積累,尤其美、日、歐三個國際資本積累中心日趨嚴峻。國際游資越積越多,必須四處尋找出路。資本全球化是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利用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危機,迫使或誘惑這些國家進行“經濟改革”,實施“產權私有化,競爭市場化,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從而達到削弱乃至剝奪債務國的經濟主權、繼續維護壟斷資本和國際資本利益的目的。所以,從70年代開始在世界到處蔓延的新自由主義,實質上是對70年代暴露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性危機的“全球治理”,尤其在1990年形成的“華盛頓共識”,更是以資本拜物教形態和資本拜物教意識,成為美國霸權意圖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工具。
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出現在這個時機,與新自由主義統治下的“資本全球化”正好“一見鐘情”?!百Y本全球化”正在為過剩游資找出路,以便轉嫁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而中國剛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急需資金把經濟搞上去,窮怕了的中國人已經不管什么主義不主義了,只認“有錢就是娘”!兩相寧愿,猶如干柴遇烈火,只恨相見太晚,一見面就立刻“上床”。這種國際背景,是開放政策的前提條件,也是鄧小平一再號召全黨干部和全國人民要“解放思想”,“必須抓緊”的“機遇”。
打開國門的開放政策,最初表現在引進外資,創辦“三資企業”。從國際資本角度看,這正是新自由主義推行自由化的最好嘗試。引進外資的本來目的是引進外國資金、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先進的管理辦法。為此中國給予外資在稅收減免、土地使用等各種超國民待遇的優惠,結果卻是在大量消耗水電煤油等資源環境被污染的條件下,僅僅賺取了一點少得可憐的加工費,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加工廠。除了引進了資金和某些先進管理辦法外,在引進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方面幾乎毫無收獲。這說明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并不是真的想讓中國強大起來,而是為了一步步控制中國的經濟。中國對外資之優惠,簡直到了奴顏婢膝的地步,實在是一廂情愿,表錯了情!相反,國際資本卻利用開放政策,大肆資本輸入,擺脫了他們的困境(如本來要破產的德國大眾汽車,到中國一合資便起死回生),不僅用避稅方法大量偷漏稅款,而且通過參股合資經營,已在不少行業,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的許多要害之處。被新自由主義徹底洗過腦的“海歸”與本土精英聯合鼓吹與國際接軌、按國際慣例辦事,逐步開放各個要素市場,直到加入WT0,全面開放中國市場,正式納入“華盛頓共識”軌道,……這究竟是上了新自由主義的圈套?還是國際資本精心設計控制中國經濟的陰謀?無論如何,連續幾年在中國舉行《財富》全球論壇的本身,只能說明中國成了已被人強奸還在感謝人家的傻B!竟然還阿Q式地自稱加入國際俱樂部是“雙贏”、“多贏”!在引進國際資本的開放過程中,大批洋奴買辦穿針引線充當內奸角色,賤賣國有資產、賤賣銀行資產、偷漏稅款、制造房地產和金融泡沫……不顧國家經濟安全而斂取個人資財,一步步按新自由主義的要求走入國際資本的圈套,這樣的開放與改革,怎么可能不走上邪路?
(五)反思改革,還應該參考“前車之鑒”。
有人會說,管他什么主義,只要把經濟搞上去就好。這種短視,猶如賭徒剛進賭場,莊家開始讓你贏幾把,給點甜頭嘗一嘗,接下來便要你傾家蕩產脫了褲子回家。
中國本來是個社會主義國家,卻按新自由主義那一套,搞起資本主義的改革,究竟前景如何?不妨參考一下“前車之鑒”。
近30多年新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地流行,經歷了興旺、衰落和破產過程。其劣跡斑斑,舉例如下:
——1973年9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智利皮諾切特軍人政變,推翻了阿連德左翼政府,隨后就取消對民族工業的高保護關稅,放棄了“進口替代”的產業政策,用私有化的“出口導向”戰略取而代之。
——1979年5月,英國首相撒切爾上臺,在新自由主義“別無選擇”的口號下,吹響了發達國家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進軍號,進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并削減財政的福利支出。
——1979年10月,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把名義利率提高到近20%,不惜一切代價制止通貨膨脹,取代了自羅斯福“新政”以來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要保證“充分就業”的根本目標,對羅斯?!靶抡苯洕w制進行新自由主義的全面改革。
——1982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爆發的國際債務危機,正是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在國外的杰作和直接犧牲品。
——1985年美國的“貝克計劃”和1989年的“布雷迪計劃”,強制陷入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按照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式”實施“改革措施”,把拉美推入資本全球化的貧困陷阱,被迫遭遇第一個“失去的十年”。
——1989年蘇東國家的解體和政權的更迭,在新自由主義的掌控下,這些國家經濟上紛紛走上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道路。
——1990年,由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國企業界人士、美國經濟學家和拉美政府參加的華盛頓改革研討會,推出了在全球實施新自由主義改革的“華盛頓共識”10項政策。
——1992年初,俄羅斯啟動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的“休克療法”,對前蘇聯經濟制度與體制進行新自由主義的全面變革,改革實施10年,給俄羅斯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和大災難。
——1994年和1997年,實施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墨西哥、日本、南韓和東南亞各國先后爆發了震驚世界的金融危機。
——1999-2002年,新自由主義改革在拉美的另一個樣板阿根廷也轟然倒塌,連續四年負增長的嚴重經濟危機,致使GDP一度居世界第9位的富庶之邦,頃刻淪為近乎破產的貧困之國。新自由主義使拉美又失去了第二個十年。
——新自由主義之禍害,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不能幸免。從80年代下半期至今,日本泡沫經濟形成并在破裂后陷入了經濟增長的長期停滯。歐盟國家特別是統一后德國的經濟,也陷入了持續低迷以至長期衰退的狀態。
——即使在美國,新自由主義也不能挽救美國經濟的危機。如1987-88年美國儲蓄和貸款協會銀行的破產危機,1997-98年美國長期投資對沖基金的破產危機,以及2001年美國“知識經濟”泡沫的破滅,……都是新自由主義放松或取消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蠱惑無節制的房地產投機和證券投機的直接產物。
新自由主義主張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在國內不僅加劇了富人與富人之間弱肉強食的爭斗;更是在富人與窮人之間加劇了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對外則是加劇富國與窮國之間、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對立,尤其是私有化改革的全球浩劫已經遭到被剝奪者越來越頑強的抵抗。因此,推行新自由主義的未來趨勢,“和平與發展”的局面,將越來越可能被“戰爭與革命”所取代,再次重現毛澤東所說的“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格局。
綜上所述,反思改革,不能遮遮掩掩,文過飾非,自欺欺人。必須敢于正視矛盾的結癥,揭示問題的要害,拋棄名利,真正對人民負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