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香港傳真》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是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大舉施﹐是全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胡錦濤
2008年4月28日[1]
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歷史終結﹐怎么終結﹖(上篇)— 四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中信泰富政治暨經濟研究部 王小強﹑梁曉[2]
80年代以降﹐索羅斯著書立說一本接一本﹐深揭狠批“市場原教旨主義”。[3] 實踐出真知﹕商品市場上價格上升﹑需求下降﹔金融市場上追漲殺跌。譬如﹐住宅作為商品﹐價格下降﹐應當購置增加。如今美國﹐樓市越跌﹐銷售越少。2008年下半年﹐石油價格每桶從147美元直落34美元﹐實際供求變化小得足以忽略不計﹐買石油比炒股票還懸﹗面對這個現實理解金融海嘯﹐期盼美國經濟復蘇帶領全球經濟復蘇﹐復什么蘇﹖股市﹑樓市﹑信貸重返泡沫巔峰﹖在錢買錢﹑錢生錢的投機賭博新經濟﹐拿理性經濟學對付“非理性繁榮”造成的“非理性蕭條”﹐驢唇不對馬嘴。
零利率﹕貨幣學派的歷史終結
金融海嘯以后﹐索羅斯再出新書﹐黑體字搶眼球﹕“我將全球化與超級泡沫的開端定在1980年。”[4] 也就是說﹐破滅成金融海嘯的超級泡沫﹐濫觴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的新自由主義改革開放。
二戰前后﹐羅斯福新政﹐馬歇爾計劃﹐旗鼓相望。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除英美扶持的幾個酋長﹐阿拉伯清一色的各色社會主義﹔非洲獨立50余國﹐42個社會主義﹔亞洲的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眾多國家﹐都形式不同地推行﹑標榜過社會主義。[5] 社會主義“東風壓倒西風”﹐迫使西方國家主動被動注重公平﹐容忍工會和左派黨團﹐西歐﹑北歐盛行社會民主主義﹐政府擴大稅收﹐開支社會福利﹐[6] 國有企業掌握經濟命脈。[7]
兩大陣營競爭﹐兩大陣營疲勞。社會主義重積累﹑輕消費。資本主義低增長﹑高通脹。面對持續的“滯脹”難題﹐自由主義東山再起﹐徹底批判凱恩斯﹐實證數據穩扎穩打﹐數學模型步步為營﹐公共開支加國有企業的“大政府”一敗涂地。著名的“通貨膨脹預期”證明﹐財政開支刺激景氣的積極效果﹐被通貨膨脹水漲船高。市場習以為常﹐提前預支通脹﹐政府干預形同脫了褲子放屁。著名的“擠出效應”證明﹐財政擴張利率上升﹐官方投資修橋補路辦企業﹐越俎代庖原本可能的私人投資﹐官僚主義等因奉此。理論聯系實際的弗里德曼﹐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通貨膨脹就是一種印刷機現象”。[8] 財政赤字透支亂花錢瞎忙活低效率﹐結果還是“滯脹”。需求管理得不償失﹐添亂不如省事。政府宏觀經濟的調控職能﹐僅存印刷貨幣一項不可代替。[9] 繼弗氏嚴密論證之后﹐供給學派窮追猛打﹐再奪諾貝爾經濟學獎。要經濟發展必須減稅=減少政府開支﹐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10] 貨幣學派加供給學派﹐宏觀﹑微觀雙贏﹐新古典“返祖”亞當‧斯密。“小政府”自由放任﹐攜社會主義陣營的改革開放﹐洶涌澎湃時代潮流。在煤炭﹑鋼鐵﹑航空﹑鐵路﹑公路﹑通訊﹑軍工﹑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甚至監獄等領域﹐全面推行經濟管制自由化和國有企業私有化。市場調節全能﹐政府守夜看更﹐不僅在西方而且在東方﹐順我者娼﹐逆我者亡。[11] 全球經濟一體自由化﹐最有利于資本有效配置的金融自由化一馬當先。[12] 金融創新投機賭博﹐打開了潘多拉盒子﹐錢買錢﹑錢生錢的金融市場突飛猛進。
圖~1﹕宏觀經濟調控必須面對的現實邏輯
貨幣學派的宏觀調控原理非常簡明﹕貨幣供應(M)=價格(P)˙真實GDP(Q)∕貨幣流動速度(V)。[13] 在消費→生產→就業→收入→消費的流程中﹐一旦貨幣流通速度(V)和真實GDP(Q)給定﹐多發的貨幣(M’)=物價上漲(P’)。所以政府不宜亂攙和﹐唯一應當做的事情﹐不過是用穩定增加的貨幣供應(M’)﹐滿足經濟增長(Q’)相應增加的貨幣需求。[14] 明擺著﹐這個公式肯定裝不下今天﹐貨幣經濟大GDP幾十倍的現實。[15]
首先始料不及的是﹐證券化金融創新﹐把越來越多不具備流動性的金融資產﹐納入錢買錢﹑錢生錢的市場交換。可轉讓存單﹑可調整利率貸款﹑貨幣市場基金﹑信用卡證券﹑抵押傳遞證券﹑金融衍生產品(各式各樣的互換﹑期貨和期權)﹑擔保投資合約﹑零息票債券﹐以及層出不窮的資產抵押證券﹐讓經濟學家和貨幣當局眼花繚亂。究竟什么是貨幣﹐需要宏觀管理﹐越來越說不清楚。量變產生質變。Mn+1的貨幣管理越來越復雜﹐迫使當局不得不退守黑箱作業式的利率調節。這一步退而求其次﹐背離了控制貨幣數量的宗旨﹐遭到貨幣學派鼻祖 — 弗里德曼的根本否定。[16]
最初﹐聯儲將貨幣定義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的現金。現在這一定義則包含了定期存款和其它的短期資產。仿佛貨幣政策還不夠復雜似的﹐聯儲在過去的40年里又做了多次重新定義。從60年代前期開始﹐新的貨幣供應總量包括了M1﹑M1A﹑M1B﹑M2﹑M3﹑M4﹑M5﹑M1+﹑L和M1B﹐聯儲的控制目標則在這些定義之間游移。[17]
這里的問題在于“貨幣”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東西﹐在實際經濟中很難將之釘住并固定在一定的數量上。……現代貨幣主義者很難確定各層次的貨幣供應量﹐……我曾被告知有的分析家甚至已將貨幣供應量劃分至M7。在此﹐我希望告訴大家這一過程是無止境的﹕固定任何一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Mi﹐市場都將在經濟繁榮時期創造新形式的貨幣以繞過限制﹐從而迫使當局有必要固定一個新的貨幣供應量Mj。
由于金融市場的變化﹐經濟與貨幣供應增長之間出現了裂縫。前面已經說過﹐金融市場的自由化意味著信貸取得了比貨幣更重要的地位。簡單地說﹐聯儲已經失去了對債務創造過程的控制。……市場上出現了許多貨幣替代品﹐高利率的誘惑導致人們大力削減手上持有的現金頭寸。不僅如此﹐貨幣供應增長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以一成不變的節奏領先于整個經濟活動的步伐了。有時領先的期間會很長﹐而且在每一個循環中都會有所不同。[18]
中央銀行繼續為不同的貨幣總量設置控制目標﹐但這些目標再也不是那些能夠直接激發政策反應的關鍵變量了。……由于證券化的影響﹐任何時候都無法根據標準的貨幣供應或銀行信貸指標來計量實際金融活動中信貸緊縮的程度。
可靠的﹑能夠指導貨幣政策的分析性路標早已不復存在。金融體系出現了巨大的結構性變化﹐中央銀行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緊盯住某個貨幣和信貸目標作為自己的政策。……金融市場里結構性的變化令貨幣目標的規定和維護變得越來越困難。[19]
其次始料不及的是﹐錢買錢﹑錢生錢的金融市場﹐產生黑洞般貨幣需求﹐告別通貨膨脹。90年代以后﹐利率調節﹐從極端敏感的一次0.25個百分點到隨便來﹐調節幅度大小﹐越來越無所謂﹐甚至迷失了方向﹕加息照樣利好﹐減息照樣利空。貨幣種類花樣翻新﹐流通速度變幻莫測﹐影響GDP的“財富效應”撲朔迷離。樓市﹑股市﹑錢市之間的正反饋循環﹐龍盤虎踞宏觀景氣的主導地位。
圖~2﹕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與消費物價指數變化率﹐1969~2008年
注﹕通貨膨脹率以月度消費物價指數(CPI)比上一年同期指數的變化率計算。
資料來源﹕聯邦基金利率來美聯儲網站(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15/data/Monthly/H15_FF_O.txt)﹔消費物價指數來自美國勞工部網站(ftp://ftp.bls.gov/pub/special.requests/cpi/cpiai.txt)。
值得重復強調﹐告別通貨膨脹﹐堪稱全球化的歷史現象。1986~95年﹐全球制造業產品的貿易加權價格﹐以年均1.3%的速度爬行﹔1995~2000年﹐以年均1.8%的速度下降。1999年﹐以美元計算的全球制成品價格下降2.0%﹐2000年陡降6.2%。[20] 1981年﹐美元利率20.5厘﹐通貨膨脹率14.8%。[21] 2008年﹐石油價格飆升到147美元∕桶﹐從未聽說石油危機﹐只有“世界工廠”物價略漲。
貨幣學派的歷史任務是對付“滯脹”。弗里德曼極力主張美元與黃金脫鉤﹐極力主張匯率浮動﹐因為多發多少貨幣﹐多少通貨膨脹。弗氏名著論證大蕭條的禍首是通貨緊縮 — 美聯儲未能及時放松銀根。[22] 從始至終﹐貨幣學派全神貫注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是最容易避免的﹐只要多印一些鈔票即可。”[23] 2001年﹐美聯儲連續11次降息﹐帶領全球中央銀行挺進零利率。人類金融史無前例。2008年﹐美聯儲再率各國中央銀行﹐集體實現零利率(表~1)。人類金融史無前例。曾幾何時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學家痛斥東亞政府干預市場的裙帶資本主義﹐如今﹐又在熱烈討論美國借鑒日本零利率的寶貴經驗了。順便值得一問﹕美歐全成日本多年停滯走不出來﹐全球經濟一體化蕭條冰河期﹖
表~1﹕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官方利率﹐截至2009年3月6日
國家(地區) |
利率(%) |
備注 |
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 |
0~0.25 |
二戰以來最低 |
香港﹕基本利率 |
0.5 |
|
日本 |
0.1 |
|
瑞士﹕三個月目標利率 |
0~0.75 |
2008年10月以來五次減息 |
加拿大﹕基準利率 |
0.5 |
歷史最低 |
英國﹕基準利率 |
0.5 |
歷史最低﹔2007年12月以來九次減息 |
歐元區﹕標準利率 |
1.5 |
2008年10月以來五次減息 |
瑞典﹕回購利率 |
1 |
|
新西蘭﹕基準利率 |
3 |
歷史最低 |
韓國 |
2 |
歷史最低﹔2008年10月以來六次減息 |
臺灣﹕基準重貼現率 |
1.25 |
歷史最低﹔2008年9月以來七次減息 |
馬來西亞﹕隔夜政策利率 |
2 |
|
資料來源﹕戴道華﹕〈零利率政策的目標與風險〉﹐《中銀財經述評》2009年1月8日﹐等等。[24]
這里需要補充一點﹐考慮到匯率和國際資本流動﹐英鎊等貨幣無法學美元(國際儲備貨幣)﹑日元(巨額順差和外匯儲備)﹐繼續減息到零。這些國家的利率﹐已經在絕對意義上﹐降無可降了。[25] 固然﹐仍有所謂“量化寬松”得以繼續印鈔票﹐財政赤字無底洞﹐坐直升飛機撒錢﹐有的是辦法。可是﹐守財奴窖藏金銀沒用﹐貨幣進入銀行體系周轉﹐始能影響經濟。現在﹐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拆借頭寸免費﹐貨幣敞開供應﹐激活景氣的宏觀手段﹐第一次用老﹑第二次用盡了。“不爭論”﹐零利率把貨幣學派轟出決策班底。
這一點的背后含意非常可怕。一旦把利率降到零﹐政府即不能再通過降低利率來推動總需求。這時可謂彈盡援絕。[26]
1994~95年短期利率略高于2%﹐之后日本銀行降低隔夜拆借利率﹐1996年降到只有0.5%。1999年4月﹐日本銀行宣布現在已眾人皆知的零利率政策。由于利率已經觸底﹐日本銀行無法進一步通過貨幣政策刺激經濟。[27]
經濟衰退驚恐萬狀﹐有美國短期國債負利率﹐[28] 有銀行存貸利息倒掛﹐以備隨時發生的流動性休克﹐但是﹐從會計上說﹐名義零利率也是貨幣擴張的邏輯極限。總不能說我借你百萬英鎊﹐不要利息﹐還倒找你十萬英鎊吧﹖除非到了《鏡花緣》里“君子國”﹐否則企業沒法記賬。名義零利率﹐借錢不收利息﹐不在經濟學的假設范圍。新世紀以來﹐零利率還衰退的經濟學表述是﹐通貨擴張到極限的通貨緊縮。連小學語文老師都通不過的怪誕命題﹐多少年了﹐經濟學家視而不見。是裝傻充愣﹐還是見怪不怪﹖— 更嚴重的通縮還在后頭。[29]
日息自1995年年底起已低于一厘﹐通脹重臨了嗎﹖日本于1998~2008年間通縮﹐足足十年。減息不是應引發通貨膨脹嗎﹖日本政府財赤嚴重﹐經濟差兼超低息﹐不是應不利日圓匯價嗎﹖[30]
倒退回凱恩斯離現在更遠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31]
貨幣政策用無可用﹐宏觀調節別無選擇﹐只剩財政開支了。可是﹐念過大學經濟學課程者都知道﹐凱恩斯鼓吹的“大政府”﹐被新古典理論批判得體無完膚﹐經過無數實踐檢驗﹐尤其席卷全球的改革開放和私有化浪潮﹐教科書蓋棺論定幾十年﹐決非還能拿出來比劃的真理了。“2008年美國政府開支約2.1萬億美元﹐占整體GDP 117120億美元嘅17.9%﹐證明無論政府開支增加幾多﹐對整體GDP都刺激有限。”[32] 小布什的錢沒花完﹐奧巴馬的預算又來。2009年初﹐新總統的核心智囊發表文章﹐解惑八千億美元拯救方案﹐簡明扼要﹐根據三個經驗數據測算﹕
(一)政府直接開支的GDP乘法系數是1.55(意思是說﹐政府每增加相當于GDP的1%的直接開支﹐即能把GDP提高1.55%)﹔(二)退稅的GDP乘法系數是0.99(意即相當于GDP的1%的退稅額﹐能把GDP提高0.99%)﹔(三)GDP每增1%﹐失業人口即減一百萬。以此參數計算實效﹐八千億元的方案﹐能把美國GDP提升3.7%﹐把失業率從最高預估值8.8%壓至7%﹐整個經濟可在2014年首季復元。[33]
上述計算﹐應當來不及包括剛剛開支的2.1萬億美元﹖不管根據什么數據﹐套用什么模型﹐拿什么機器運算﹐細讀原文﹐令人不放心的還是只字不提金融市場決定景氣的“財富效應”。凱恩斯理論﹑羅斯福新政﹐對金融投機深惡痛絕。[34] 那時候跟現在比﹐純屬古代。紙幣掛鉤貴金屬﹐政府開支刺激景氣﹐做夢也想不到﹐來一個大GDP幾十倍的貨幣經濟﹐非要跟著一塊兒受刺激。現在有文章說﹐金融海嘯人人有責﹐一點沒錯。[35] 無論政府怎樣把錢送到百姓手里﹐每個家庭都得理財﹕多少錢買東西消費﹑多少錢買股票投機﹑多少錢買住宅增值﹑多少錢買保險保險﹑多少錢換外匯保值﹑多少錢存銀行儲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千家萬戶分頭下注。“2001年美國政府退稅1770億美元﹐事后發現只有17%用于消費。”[36] 留出83%﹐當然不會都存銀行。而且﹐股市﹑樓市越火﹐投入股市﹑樓市的錢越多﹐股市﹑樓市越火﹐……股市賺錢越多﹑樓市增值越快﹑基金回報越高﹑贏錢的越敢大手大腳刺激GDP。當然不該怪罪奧巴馬﹐智囊文章開宗明義﹐方案計算只能根據過去的數據。[37] 過去30年股市﹑樓市持續上升(圖~4)的泡沫數據﹖
2005年約5950億美元來自物業加按﹐2006年有6882億美元﹐2007年有4716億美元﹐2008年第一季有487億美元﹐第二季有95億美元。即利用物業加按去增加美國人消費這條路﹐自2008年第二季開始已經行不通。2001~07年GDP如沒有物業加按因素﹐估計美國GDP升幅每年少于1%。[38]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房地產下跌引發海嘯﹐股市蒸發小一半﹐樓市下跌35%。美國人擁有的50萬億美元財富﹐轉眼剩30萬億美元。[39] 快馬加鞭的消費馬失前蹄﹐GDP高速度直接換倒文件﹗如此危險動作﹐經濟學家稱“負財富效應”。那么現在“正”過來﹐重溫舊夢﹐重操舊業﹐經濟復蘇到樓市﹑股市顛峰﹐帶動GDP“復元”2008年二季度的4% — 歷史罕見的高速度﹖能這樣根據過去的“財富效應”計算拯救方案嗎﹖顯然不能。里外里﹐格林斯潘都講過話﹕“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是“百年來僅見的”繁榮喂大的。[40]
“百年來僅見的”繁榮從哪里來﹖全球一體化臣服美元霸權。
和平發展﹐細水長流巧取﹕亞洲國家買美國債券﹐借錢給美國購買自己的出口產品。[41] 譬如﹐中國出口掙點美元﹐購買“兩房”債券﹐“兩房”得現金注資﹐放手住宅貸款﹐推動樓市泡沫﹐讓美國居民通過房產增值不斷“加按”﹐越發有錢消費中國的出口產品﹐中國掙回更多美元﹐購買更多“兩房”債券﹐……。[42] 山姆大叔什么活不干﹐印鈔票參與“國際大循環”。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墨頓‧米勒嘲諷日本制造業﹕“我們指揮你們給我們送來這些費盡千辛萬苦生產出來的﹑奇妙的汽車﹑照相機和機床。而我們又給你們提供了什么呢﹖只不過是喬治‧華盛頓的一些頭像。”[43]
金融危機﹐風卷殘云豪奪﹕世界各國陸續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機一起接著一起﹐一起大過一起。1985年《廣場協議》逼迫日本金融改革開放﹐1989~91年日本金融危機。1990年歐盟取消資本管制﹐1992~93年歐洲金融危機。1994年墨西哥~南美金融危機﹐泰國在IMF和世行的壓力下開放資本賬戶﹐1997~99年亞洲金融危機……多年積蓄被席卷一空﹐華爾街賺得缽滿盆豐。在這個意義上說﹐經過30年持續高速增長﹐“大國崛起”最后一塊尚未被金融危機洗劫的處女地﹐倘若里應外合﹐百尺竿頭﹐實現了人民幣自由兌換﹐與金融危機的國際慣例接上軌﹐再來一場海嘯翻天覆地﹐各家投行基金再次對沖幾萬億美元回家﹐足夠復蘇第一位黑人總統任內的美國經濟。
總之﹐補充上巧取豪奪的過去數據﹐復蘇美國經濟 — 復制“80后”的超級泡沫﹐接著再來下一場金融海嘯﹐才算有了完整的科學依據。只是千萬別告訴凱恩斯。倘若死而復生的凱恩斯得知﹐振奮人心的拯救方案﹐歸功于他老人家的理論貢獻﹐肯定當場再度氣絕身亡。
說美國人不儲蓄是偽命題
2007年﹐中國居民存款相當于GDP的67%﹔美國“個人凈儲蓄”相當于GDP的0.4%。[44] 據此鮮明反差﹐小布什﹑[45] 保爾森﹑伯南克﹑[46] 奧巴馬﹑希拉里﹑蓋特納﹐衷心希望把中國儲蓄過多﹑美國儲蓄太少﹐共產黨操控匯率造成貿易失衡﹐說成金融海嘯的罪魁。經濟學家異口同聲﹕三億美國人﹐個個敗家子﹐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信用卡提前預支還借錢貸款﹐發工資當天立馬花完﹐一分錢不剩﹐不尊老﹑不愛幼﹑不看病﹑不失業﹑不退休﹑不管子女教育﹐吃了上頓沒下頓﹖
圖~3﹕美國﹑中國居民消費相當于GDP的比重﹐1950~2008年
數據來源﹕美國GDP和個人消費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網站(http://www.bea.gov/national/nipaweb/Index.asp)﹔中國GDP和居民消費數據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支出法GDP統計表”﹐歷年。
我們多次強調指出﹐說美國人不儲蓄是一個偽命題。[47] 美國《經濟學》教科書的儲蓄定義明明白白﹕收入-消費=儲蓄。[48] 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生造出“東亞高儲蓄兩難”﹐遐邇聞名。[49] 經濟學的核心是商品供求原理﹐需要把買股票﹑買基金﹑買保險的理財當成投資。投資+消費=最終需求﹐必須假設(1)購買企業產權的股東或開董事會或“用腳投票”﹐努力改善企業經營﹔(2)企業把股東的錢全拿去買機器﹑建廠房﹑擴大再生產了。倘若面對當今現實﹐無論個人還是企業﹐有點錢就在各類金融市場錢買錢﹑錢生錢﹐驢打滾沒完沒了﹐經濟學的供求原理﹐就毫無用武之地了。
但凡稍微有點實事求是﹐遵循教科書的儲蓄定義﹐不存款不等于不儲蓄。美國居民的儲蓄=收入-消費﹐一點不比中國百姓少﹐醫療保險﹑養老基金﹑教育基金﹑失業保障制度一應俱全。只是由于股市﹑樓市長期持續增值產生的收益率預期﹐長期持續超過銀行存款利息﹐這些保險﹑基金形式的居民儲蓄=收入-消費﹐大多直接間接投入金融市場了。不僅居民百姓﹐學校﹑政府﹑企事業單位(如果不包括軍隊)尚未支出的工資福利和運行費用﹐同樣大多投入金融市場﹐購買金融產品保值增值。譬如﹐哈佛大學基金前十年平均年回報13.8%﹐學校營運開支的35%來自基金收入。[50] 所以金融海嘯以后﹐施瓦辛格呼天搶地州政府財政破產﹐[51] 三大汽車驟然讓福利開支壓得喘不過氣來。[52] 百姓點燈﹐州官放火。如今“主權基金”兩萬多億美元﹐[53] 已經是對沖基金興風作浪的三倍多﹗[54] 政府好意勸戒草民小心股市風險﹐說什么哪﹖
在信貸危機中破產的Wachovia銀行上周一宣布﹐凍結一千間美國高校總額達93億美元的短期投資基金。由于高校通常將學費等收入存入投資基金賬戶﹐并從中提取資金用于員工工資﹑學校日常維修費用等事項﹐銀行的凍結基金決定﹐令不少高校面臨無法發出工資的窘境。[55]
哈佛大學Endowment Fund截至9月30日止虧損達十億美元﹐由6月份的369億美元﹐至9月份已回落22%﹐不少部門被要求在2009年須節省開支9%。[56]
誰不知道銀行存款利息少于貸款利息﹖一旦按揭買房﹐按月還本付息﹐再往銀行存款﹐則是犯傻。不僅如此﹐美國住宅價格持續增長的速度多年超過銀行利率﹐借錢買房﹐才符合經濟學理性。更何況﹐現在銀行零售業務的服務職責所在﹐就是努力發現哪位上帝的錢包還剩幾個存款﹐立刻圍追堵截﹐推銷各種“迷你”金融創新﹐巧舌如簧﹐口吐蓮花﹐說什么也得幫忙把“儲蓄”轉換成“投資”。
圖~4﹕美國股市﹑樓市指數與“個人凈儲蓄”相當于GDP比例﹐1950~2008年
注﹕住宅價格指數為年度數據﹐以1890年為基期﹔標準普爾500指數取每月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成交價。
數據來源﹕住宅價格指數來自耶魯大學經濟學系網站﹐《非理性繁榮》一書作者羅伯特‧J‧希勒創建的網上數據庫(http://www.econ.yale.edu/~shiller/data.htm)﹔等等。[57]
所以﹐羅齊命名的“消費狂熱”一點也不狂熱。[58] 美國相當GDP 72%的高比例消費﹐理性根據多年持續上揚的房價﹑股市以及各類基金的高回報﹐這正是美國居民相應比例的穩定儲蓄=收入-消費。不信﹖2007年以來﹐樓市倒栽蔥﹐股市前滾翻﹐基金回報猛縮水﹐貨幣經濟的收益預期急轉直下﹐居民存款急轉直上(圖~4)。“2007年10月每個美國人退休時平均有17.5萬美元﹐現在只有5.25萬美元。”[59] 2008年下半年﹐“耐用品銷量下降22%﹑住宅投資下跌23.6%﹑商業投資下降19.1%﹐而儲蓄率則上升至2.9%(2007年二季度1.2%)﹐估計好快升上5%。”[60]“2008年12月﹐美國人的儲蓄占可動用收入的比例為3.6%﹐大大超出2007年接近零的水平﹐……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或會令美國儲蓄率重上10%的高水平。”[61] 憑什么說美國人不儲蓄﹖美國人民也是人民﹐沒什么特別。股市價格和投入股市的資金﹐與居民存款呈反比關系。股市越火﹐投入股市的資金越多﹐居民存款下降。反之﹐居民存款上升。
圖~5﹕美國的股市﹑樓市和日本﹑中國的股市﹐1950~2008年
注﹕日本股市TOPIX指數始于1968年﹔中國股市上證綜合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
資料來源﹕日本股市TOPIX指數來自東京證券交易所網站(http://quote.tse.or.jp/tse/quote.cgi?F=histidx/Ehistsearch)﹔中國股市上證綜合指數來自搜狐證券網站(http://q.stock.sohu.com/zs/000001/lshq.shtml)。
唯一特別的地方是﹐雖有起伏波動﹐美國股市﹑樓市30年一路攀升﹐居高不下﹐經久不衰。尤其房地產只升不降﹐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言而喻的公理﹐實在非同凡響﹐誰也學不了。[62] 日本何嘗非要“高儲蓄兩難”。《廣場協議》以后﹐日元迅猛升值﹐日本股市﹑樓市也紅火起來。一時間﹐買股就賺錢﹐買樓就增值。個人金融資產里股票所占比例﹐從1985年的9%上升到1987年的16%﹐1989年的21%。過去只會往銀行存款的百姓﹐兩成多當上股東。[63] 紙醉金迷﹐滿嘴說“不”。誰知好景不長。到2004年﹐日本股票價格不足1989年的一半。個人金融資產中﹐“現金和銀行存款比例反而從44.3%上升到55.4%﹐股票及其它證券投資等從30.7%下降到13.5%”。養老﹑保險的比例相應從20%上升到26.4%。[64]
人民幣被迫升值以后﹐中國也是買股就賺錢﹑買樓就增值呢。2005~07年﹐上海證券指數從998點猛升到最高6124點﹐股票和基金賬戶猛增到1.41億﹐[65] 存款儲蓄相應減少。[66] 廣大群眾擁有了資產﹗不料一個“大小非解禁”﹐資產打水漂﹐人民干瞪眼﹐銀行存款還鄉團﹐2008年12月比2007年10月增長31%﹗[67]
有意思的是﹐中日股市繁榮曇花一現﹐與美元霸權直接風卷殘云豪奪﹐間接細水長流巧取﹐不無關系。所以﹐誰家的經濟結構﹐包括什么儲蓄不儲蓄﹐全不能和獨霸的美國比。只有美國政府能印鈔票參與“國際大循環”﹐眾多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火中取栗往老巢卷錢。全世界的金融財富情愿不情愿﹐只要能流動﹐全奔美國。[68] 眾人拾柴火焰高﹐超級泡沫持續沸騰30年。同樣投機賭博身不由己﹐“54%歐洲人認為運氣決定收入。同意這個觀點的美國人只有30%。”[69] 再說“東亞高儲蓄兩難”渾身不舒服﹐只要日元﹑人民幣﹑泰銖﹑越南盾﹑韓圜﹑新臺幣等等小貨幣﹐單打獨斗毫無勝算﹐想不儲蓄都得儲蓄。
更有意思的是﹐美元霸權巧取豪奪﹐不必銀行存款低息儲蓄﹐還能打折優惠多消費。回過頭來端詳圖~3﹐“中國制造”廉價出口美國﹐掙點美元購買美國債券﹐低息借錢給美國人購買中國產品。這不新鮮。新鮮的是﹐就這點低息美債﹐隨著美元不停貶值﹐人民幣不停升值﹐外匯儲備不停縮水﹐天天粵海重組似的不停“削債”(hair-cut)。[70] 一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美元貶值或人民幣升值20%﹐兩千億美元債權不翼而飛﹗一方面﹐借新債還舊債﹐越借越多﹐中國外匯儲備猛增﹐美國銀行存款驟減﹔一方面﹐美元貶值或人民幣升值﹐中國擁有的美國債權﹐數增加﹐錢減少。怨不得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60年時間18版修訂﹐培育幾代經濟學家﹐一說到國際資本流動﹑進出口與美元發行﹐阿Q似的圈畫不圓了﹐留下諸多開放型思考題﹐令人納悶﹐傷人腦筋。換句話說﹐美國靠借新債還舊債發行美元﹐購買中國產品﹔再靠我貶值﹑你增值不停“削債”﹐相應部分的“中國制造”等于免費白送。廉價勞動血汗工廠出口加工帶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碩大比例用人民幣計算的GDP﹐轉換成美元計價﹑美元統計的廉價出口﹐掙點美元買回美債再天天“削債”﹐諾大一部分﹐讓人家空手套白狼了。倘若根據這點眉目﹐填數據﹐做模型﹐結論一定是﹕中國消費占GDP的比例太低﹐因為中國勞動收入占GDP比例太低﹐[71] 因為很多中國GDP打折優惠給美國人消費了﹐所以美國消費占美國GDP的比例太高。誰說誰養活誰誰也說不清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少買點(別說賣點了)美債試試﹐立刻真相大白。
現如今﹐美聯儲利率0~0.25厘﹐90天國庫券0.08厘﹐兩年期0.87厘﹐十年期2.4厘﹐30年期2.82厘。[72] 美國國債從“無風險回報”(risk-free return)變成“無回報風險”(return-free risk)了。[73] 這樣“等價交換”的基礎上﹐還要怪罪中國儲蓄造成美國海嘯﹐實在屬于占了便宜賣乖﹐狼吃羊抱怨塞牙縫的強盜邏輯。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主。在2007年第四季至2008年第三季﹐中國以不同形式借貸給美國的資金估計高達4750億美元。美國從來沒有在財政上如此依賴一個外國政府。[74]
難怪美國前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說﹕“中國是美國的銀行”。[75]
經濟學救不了“非理性蕭條”
投機而僅為企業洪流中之一點小波﹐也許沒有什么害處﹔但設企業而為投機漩渦中之水泡﹐情形就嚴重了。設一國之資本發展變成游戲賭博之副產品﹐這件事情大概不會做得好。[76]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占盡天下便宜的美元霸權金融海嘯了。好一盤通吃的大模樣﹐最后收關了﹐志得意滿之際﹐忽喇喇似大廈傾﹐自己活命的眼位﹐走成了倒不上氣來的生死劫。— 真的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值得重復指出﹐金融海嘯不是次按危機﹐不是信貸危機﹐更不是什么“虛擬經濟”脫離實質經濟﹐甚至不僅僅是索羅斯聲嘶力竭20多年金融體系出了問題﹐而是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性質﹐經過金融創新肆無忌憚﹐衍生變異成經濟學不理解﹑所以不承認﹑當然也應對不了的投機賭博新經濟。
再看圖~1﹐商品市場與金融市場﹐收入→消費→生產→就業→收入→……的循環﹐股市→樓市→錢市→股市→……的循環﹐現實經濟生活中﹐決非兩個可以區分開來的“實質經濟”和“虛擬經濟”。越來越多的商品(住房﹑石油﹑糧食)變成投機賭博的工具﹐既遵循價格下降﹑購買增加的供求規律﹐又遵循經濟學沒轍的追漲殺跌。譬如住房﹐作為直接消費的商品﹐在商品市場﹐價格下降→購買增加→住房建設增加→就業增加→工資收入增加→購買增加→……。價格下降有利于消費﹐刺激生產。所以有美國1866~97年﹐“物價平均每年下降2%﹐但GDP每年仍有接近4%的增長”。[77] 住房作為保值增值的項目﹐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下降→理財收入減少→房地產購買減少→房地產建設減少→相關就業減少→工資收入減少→房地產購買減少→……。價格下降不利于理財﹐減少消費﹐損害生產。所以有美國2006~﹖年﹐房地產價格掉頭﹐引發金融海嘯﹐造成經濟衰退。
值得進一步琢磨﹐住房作為直接消費的商品﹐價格下降﹑購買增加﹐經濟學叫﹕商品的“價格彈性”— 價格漲落對銷售的影響。住房作為保值增值的項目﹐價格下降﹑購買減少﹐經濟學叫﹕收入的“消費傾向”— 收入增減對消費的影響。前者說的是單個商品價格漲落引起的銷售變化﹐后者說的是收入變化帶來消費支出和儲蓄之間的比例調整﹐涉及所有商品的購買。再加上樓市﹑股市﹑錢市之間的正反饋循環﹐金融市場過山車一飛沖天﹑一落千丈的價格變化﹐商品市場上的零售交易望塵莫及。結果﹐當住房不再只是買來消費的商品之后﹐非理性的追漲殺跌摻和進來﹐誰也說不清價格下降會增加還是減少購買了。顧客與開發商討價還價﹐當然越降價越想買。一旦添加可能繼續降價的宏觀預期﹐再降價也沒人買。降價預期越強烈﹐預期越發自我實現 — 索羅斯實踐的經驗之談“反身性”。可能漲落的宏觀預期﹐受超越住房商品供求的種種因素干擾(圖~6)。八桿子打不著的流言蜚語﹐經常打得整個市場人仰馬翻。具體到每一樁買賣﹐買房子﹑買石油﹑買股票﹐經濟核算費盡心機﹐不如擲骰子撞大運。什么東西﹐郁金香﹑君子蘭﹑普洱茶﹑企業產權﹑商業票據﹑圖畫﹑郵票……只要從消費受用的商品演變成保值增值的項目﹐再不聽從供求原理指揮了。日常生活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經年累月聚沙成塔﹐金融市場一縷輕風﹐頃刻化為烏有﹐無聲無臭無影無蹤。放鞭炮燒錢﹐還聽個響呢。
圖~6﹕從房地產價格下降展開的金融海嘯
宏觀調控擲骰子撞大運﹖圖~6是圖~1的邏輯展開﹐追隨房地產下降濫觴金融海嘯﹐羅列若干不難想見的交叉循環。商品市場理性﹐金融市場非理性。傳統物質生產﹐商品價格下降→購買增加→價格上升的理性循環(虛線)﹐需要抗衡無數價格下降→購買減少→價格下降的非理性循環﹐才能完整實現。“財富效應”主導宏觀景氣﹐已成不爭的事實。難題是箭頭好畫﹐圓圈套圓圈之間相互作用到什么程度﹐無從預知﹑無從把握。[78] 瓦解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競爭和鉗制﹐資本賺錢的邏輯展開肆無忌憚﹐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極端發展﹐把賭博變成了經濟﹐把經濟變成了賭博。家家戶戶﹐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政府自己﹐既消費又理財。消費﹐遵循價格下降﹑購買增加的供求原理。理財﹐或分散風險組合下注﹐或道聽途說“羊群效應”起哄架秧子﹐贏了房子贏地﹐樂此不疲﹐與戒賭一樣怎么勸都沒用﹐生拉硬拽也不出來。說賭博還有經濟﹐說經濟滿是賭博。金融服務﹑華爾街花紅﹐真金白銀﹐一點不虛擬﹐統統統計GDP﹐渾然一體。金融市場的“財富效應”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天衣無縫。誰也說不上來﹐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多大程度上﹐非理性的追漲殺跌怎樣影響理性的商品供求。因為投機賭博﹐沒有也不可能有規律可循。有規律就不再是公平的賭博了。
現在各國政府千方百計救市 — 救股市﹑救樓市﹑救信貸泡沫﹖從目標到手段﹐到效果﹐極大的盲目性﹐史無前例﹗誰也不知道放松的貨幣供應﹐增加的財政開支﹐相應增加多少商品消費﹐多少投機賭博﹐通過正負“財富效應”﹐轉換成多少商品消費﹐多少流動性緊張。但是﹐人人確切知道﹐牛市不可能萬壽無疆﹐“非理性繁榮”必然“非理性蕭條”。追漲還是殺跌﹐全憑信心。信心不足﹐股市﹑樓市﹑錢市螺旋下降﹐經濟蕭條﹔信心增強﹐股市﹑樓市﹑錢市螺旋上升﹐經濟繁榮﹐泡沫蒸騰 → 早晚還得破裂。政府救市不缺錢﹐缺邏輯。說小布什上萬億美元搶救銀行效果不佳﹐奧巴馬八千億美元刺激經濟﹐— 刺激什么經濟﹖
無論什么措施﹐“80后”的超級泡沫難以為繼。“去杠桿化”擠泡沫﹐知易行難﹐難過清理企業間相互拖欠的三角債。美國存款信托清算機構(DTCC)報告﹐50~60萬億美元的CDS﹐“凈交易頭寸”不到兩萬億。[79] 問題僅僅在操作過程的摩擦。各式各樣幾乎量身訂做的場外交易﹐對手﹑金額﹑條件﹑時間千差萬別﹐集中結算平倉﹐討價還價談判和法律裁決程序等方面的工作量﹐大得難以想象。[80] 打個比方﹐構造摩天大廈的磚瓦灰石﹐理論上件件均可回收再用。真動起手來﹐房倒屋塌的瓦礫廢墟﹐裝車拉走。[81] 更別提〈高倍數杠桿拆卸摧殘市價〉的“財富效應”摧殘經濟了。[82] 經濟風聲鶴唳﹐市場驚弓之鳥﹐想拾掇哪棟建筑﹐引發的連鎖反應﹐都是當今社會難以承受之重。這時候放言空論回歸金本位﹐道理簡單﹐愿望不錯﹐面對現實﹐把利率提高到3%試試﹖
更重要的是﹐即便去些杠桿程度﹐并不改變投機賭博的經濟性質。輿論追究救助銀行的巨款去向不明﹐毫無道理。因為質問者﹐包括決策當局﹐包括再開出兩萬億救助賬單的蓋特納﹐說不出銀行怎樣才算“正確”使用了納稅人的救濟款。今天﹐政府“主權基金”和索羅斯一樣﹐絞盡腦汁理財﹐遑論專業理財的銀行了。國會聽政會﹐議員們拿銀行家當地主老財批斗﹐巨額花紅人人眼紅﹐政治家做秀義憤填膺﹐唾沫星子亂飛完了﹐回家打理自己那點廉潔奉公的年薪﹐還得揣摩銀行的眼色﹐或基金﹑或股票﹑或保險﹑或存款……。這里﹐值得一問的還是零利率。各大銀行到美聯儲拆借頭寸免費﹐隨借隨有﹐借多少有多少﹐仍然必須財政撥款﹐當然不是為了擴大貸款業務﹐是要政府墊支當下斃命的賭債﹗同理﹐銀行家們拍胸脯盡快還錢﹐根本不可能靠給那些無力按時還本付息的按揭百姓補充貸款。表面上看﹐政府救市都是維系資金鏈條﹐減少銀行破產。經營性質上說﹐傳統經濟的支付鏈條﹑信貸鏈條﹐與賭徒之間的三角債﹐不是一碼事。譬如50~60萬億美元的CDS﹐投入最少﹐贏錢最多最快﹐輸錢最多最快。雷曼兄弟2007年42億美元凈收入﹐創歷史最高紀錄。[83] 看家的市場分析在《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連續六年奪得華爾街最佳研究分析團隊的殊榮。”[84] 一朝房倒屋塌﹐覆巢無完卵。四千億美元CDS﹐虧損3655億。一美元剩8.625美分。[85] 有批評說保爾森理應一視同仁﹐給點錢救雷曼。果真如此﹐設身處地﹐試問您要是雷曼的兄弟﹐打算怎么還錢﹖已經零利率了﹐房地產按揭斷供連續不斷刷新紀錄﹐分散零售存貸利差﹐成本最高﹑風險最大﹑收益最少﹐盡快歸還政府救助的巨額資金﹖別自欺欺人了。國有“主權基金”不會做的傻事﹐讓私營投資銀行干﹖投資少見效快﹐市場經濟的天經地義。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賭債還要賭來還﹗
《華爾街日報》引述交易紀錄報道﹐美林﹑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和瑞銀集團等多家大行在雷曼兄弟9月中申請破產保護兩天后﹐透過信貸違約掉期(CDS)市場﹐大舉向摩根斯坦利可能倒閉投下龐大押注。[86]
高盛建議客戶買美國11個州政府債券信用違約互控(CDS)﹐賭這些州政府債務違約﹐無法支付利息。除高盛外﹐大摩及美林亦建議客戶這樣做。估計現在美國有31個州本財政年度赤字240億美元﹐有人估計40多個州已面臨三百億美元預算短缺﹐明年六百億元﹐下一財政年度為1200億美元。相信新一輪州政府所發債券無法支付利息潮快將出現﹗[87]
高盛等等都是政府出錢救下來的。最好大摩玩殘了成雷曼第二﹐更好州政府紛紛破產﹐聯邦當局的援助資金﹐很快得以回收﹐納稅人的錢還能賺錢哩。南懷瑾高度概括人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88] 富哉言乎﹗在商言商﹐唯利是圖。“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發揮市場效率﹐排除道德干擾。話說回來了﹐莊家替輸紅了眼的賭客著急﹐幫忙墊支玩不下去了的大窟窿﹐然后催逼著扭虧增盈﹐盡快還錢﹐惡醉而強酒﹖
只要繼續投機賭博﹐無論個人﹑企業﹑團體﹑政府﹐但凡手里有錢﹐都得繼續理財﹐接著分頭下注。政府的救援資金概莫能外﹐接受救助的銀行﹑企業(如三大汽車)和個人(免稅增收)概莫能外。[89] 政府救市籌措賭資﹐出錢組建“壞銀行”﹐大包大攬“有毒資產”﹐以便雷曼的兄弟們輕裝上陣﹐化悲痛為力量﹐孤注一擲美國國債違約的CDS﹖[90]
世界財富30年喂大的超級泡沫﹐一時半會兒﹐很難想象周而復始再造第二個“非理性繁榮”。連續注資的種種努力﹐微觀上個個都有機會﹐宏觀上等于噉臍果腹﹐給進行時的海嘯補充彈藥﹐再釀新的沖擊波﹐連推帶搡﹐把“非理性蕭條”堵在死胡同別想出來。所以格林斯潘大聲疾呼﹕
根據日本90年代的經驗﹐我們必須保證在開始主要財政刺激方案之前﹐修理金融系統。除非取得成功﹐我判斷﹐財政刺激的正面影響將隨著方案實施而不斷消失(peter out)。所以﹐暫時國有化一些銀行﹐以展開迅速而有秩的重組﹐恐怕是必要的。[91]
與蓋特納一樣﹐大呼小叫重組﹐缺乏明晰的邏輯思路。疾呼歸疾呼﹐給不出具體如何操作﹐國有化了也白搭。拿恩平集資案舉例﹐中國鬧大發的﹐很多都是國有銀行。美國的大學基金﹑州政府財政都不是私家基金。國有賭場也是賭場﹐國有化了就只贏不輸﹖所以﹐癥結不在于誰有﹐而在于玩什么﹐怎么整頓。諾貝爾經濟學獎Maurice Allais早已指明﹕“世界變成了一個大賭場﹐賭場里邊橫排豎排﹐擺滿了賭桌”。[92] 不讓玩21點了﹐還有輪盤賭。真能清理CDS﹐還有“累計認購期權”(accumulator)致中信泰富﹑深圳南山熱電于死地。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房地產市場﹑信貸市場﹑期貨市場﹐場內場外﹐金融創新多如牛毛。不僅如此﹐立一個規矩管制﹐馬上衍生諸多繞過管制的新產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93] 不僅如此﹐各類不同風險的產品結捆打包﹐經過權威機構評出風險等級﹐按質論價﹐在銀行企業之間不斷轉手﹐相互滲透。區區兩三千億美元次按壞賬掀起濁浪滔天﹐足以表明﹐看上去21點牌桌與輪盤賭柜臺之間隔著老遠﹐每張牌﹑每個骰子﹐通過復雜的交叉對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連一塊兒了。豬八戒勇闖盤絲洞﹐牽一發而動全身。無論想先摁住哪一位﹐全體不答應。
殺跌“80后”超級泡沫“百年一遇”
經濟學勸不住追漲的“非理性繁榮”﹐同樣救不了殺跌的“非理性蕭條”。只有順其自然﹐聽天由命了。殺跌跌到什么程度﹐才會返身追漲﹐屬于算命的題目。再看圖~4﹐索羅斯一口咬定超級泡沫屬于“80后”﹐道瓊斯指數跌回八百點到底﹖拿熊變牛﹐矯枉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這不﹐眼看著諸多標志性參數﹐劉翔似的爭先恐后﹐跨越1980年。
譬如﹐2008年10月﹐“美國的建屋申請新個案減少了43%﹐而斷供個案則創下了37年來新高﹗”[94] 美國新房銷售“是1963年以來最低的水平”。2009年2月﹐美國失業率8.1%﹐[95]“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最高失業率。”[96] 截至3月7日的一周﹐“持續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上升19.3萬﹐到531.7萬歷來最高水平。”[97] 2008年四季度﹐美國消費開支下降3.8%﹐“是近27年來最大的跌幅。”2009年1月﹐制造業指數32.5﹐“是1980年以來最低的水平”。[98]
譬如﹐“英國樓價在2008年錄得逾56年來最大的年度跌幅。”[99] 為了救市﹐12月底﹐英國國債升至6975億英鎊﹐相當于GDP的47.5%﹐是1978年以來最高的比率。”[100] 冰島GDP收縮9.6%﹐“是從丹麥獨立以來最嚴重的衰退。”[101] 新加坡2008年四季度GDP下跌16.9%﹐“是歷來最大跌幅”。[102] 日本2008年GDP收縮12.7%﹐“是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降最大跌幅”。[103] 失業率從11月的3.9%升至12月的4.4%﹐“系41年內最大升幅”。[104]
譬如﹐美國汽車銷售2008年大跌18.5%﹐“創1974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105] 日本汽車銷售連續四年減少﹐“更創下1980年以來新低。……法國12月汽車銷量同樣大跌15.8%”。西班牙12月“汽車銷量急瀉49.9%﹐全年則跌28%﹐是歷來最大按年跌幅。”[106]
譬如﹐“設定0~0.25%的利率目標范圍﹐這是聯儲局成立95年來第一次采取這種行動。……房貸美上周表示﹐30年定息按揭利率跌至5.1厘﹐是1972年以來最低的水平。”[107] 英國利率降至0.5厘﹐“再創英倫銀行1694年創立以來的新低。”[108] 美國財政赤字史無前例。“在大蕭條年代(1934~37年)聯邦政府赤字占美國GDP最高約在5.9%﹐但經奧巴馬提出拯救經濟方案后﹐有關數字在2009年估計達到8.3%﹐最高甚至會達13.5%﹗”[109]
譬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修改全球經濟預測﹐2009年僅增長0.5%﹐“二戰以來最低的水平。”[110] 為此﹐2009年伊始﹐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致奧巴馬新總統公開信﹕
經濟前景多糟糕﹖幾乎比任何人想象得更糟糕。
布什年代的經濟增長﹐已經表明﹐靠的是私人信貸膨脹﹐如今信貸市場混亂﹐商業和消費衰退﹐經濟自由落體。蕭條中﹐我們面臨打哈欠一樣咧開的(yawing)就業缺口。
沒有任何數據和情況顯示﹐就業迅猛惡化(plunge)近期可能緩解﹐這意味著到年底﹐一千萬甚至更多的就業缺口。也就是說﹐失業率達9%以上。加上那些被迫減少工資和被迫從事非全職(part time)工作的﹐真實失業率應在15%左右 — 超過兩千萬美國人苦于找不到工作。[111]
果真如此嚴重﹐災難超過索羅斯斷言的“80后”﹐真成格林斯潘的“百年一遇”了。是經濟學諾貝爾獎在這里烏鴉嘴﹐語不驚人死不休﹖
2007年年底中國平安斥資27億美元﹐換得富通集團4.2%的股份﹐現在同樣花這筆錢﹐可以買下兩枚黑石﹑一家通用汽車﹑AIG的70%股權或花旗的14%股份﹔如果平安還是對富通情有獨鍾﹐那么﹐現在這筆錢可以買到它75%的股權﹐因為富通的股價已經下跌了九成以上。[112]
美國多年的金融老大 — 花旗銀行﹐金融海嘯以來﹐政府先后注入現金450億美元﹐另外為花旗301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擔保。[113] 巨額資金連續投入﹐不惜代價搶救到2009年3月﹐花旗市值只剩下60億美元了。[114] 連續搶救一年多時間﹐還在天天專家會診﹐保爾森計窮下野﹐接著找蓋特納告急﹐鍥而不舍﹐死馬活馬都得醫呢。
[1]〈胡錦濤強調﹕抓緊做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各項工作〉﹐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804/29/t20080429_15321129.shtml。
[2] 本文為中信泰富政治暨經濟研究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香港傳真》No. 2008~13)和王小強﹕〈“百年一遇”的繁榮與危機 — 再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香港傳真》No. 2008~18)和王小強﹑何小亮﹕〈啟動兩頭在內的經濟循環 — 三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香港傳真》No. 2009~1)的續篇。分析問題的角度和邏輯﹐主要來自王小強﹕《投機賭博新經濟》和梁曉﹕《世界是平的嗎﹖》研究部張幸仔﹑石麗萍查找部分數據﹑制作部分圖表。
[3] 在《開放社會﹕改革全球資本主義》中﹐索羅斯給主流經濟學戴上“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帽子。簡明摘編見王小強﹕《投機賭博新經濟》附錄一〈索羅斯深揭狠批“市場原教旨主義”〉。
[4] 原文黑體﹔索羅斯﹕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第152頁。
[5] 推薦參閱王小強﹕《文明沖突的背后》第一章〈歷史的終結〉。
[6] 直到1996年﹐“工業國家”公共開支占GDP的46%(耶金﹑斯坦尼斯羅﹕《制高點》第536頁)。
[7] 譬如1965~1985年﹐國有企業在美國以外的世界200家最大企業中的比例(不包括蘇聯﹑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從10%上升到20%。……截至1986年﹐名列1993年世界100強(Fortune 500)的42家歐洲企業里﹐國有企業19家。11家德國企業﹐四家國有企業 — 奔馳(排名第八)﹑大眾(排名第14)﹑Viag(排名第78)和Preussag(排名第82)﹔一家部分國有 — Friedrich-Krupp(排名第86)。八家法國企業﹐六家國有企業 — Elf-Aquitaine(排名第22)﹑雷諾(排名第29)﹑Alcatel-Alsthom(排名第34)﹑Usinor-Sacilor(排名第72)﹑Rhone-Poulenc和Saint-Gobain﹔一家政府控股 — Total(排名第45)。五家英國企業﹐兩家國有企業 — 英國石油(BP﹐排名第11)﹑英國宇航(排名第68)。四家意大利企業﹐三家國有企業 — IRI(排名第六)﹑ENI(排名第21)和Feruzzi Finanziaria(排名第75)。兩家西班牙企業﹐兩家國有企業 — INI(排名第54)和Repsol(排名第64)(王小強﹕《產業重組時不我待》第31~32頁)。
[8] 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第185頁。
[9]“最簡單的替代選擇是完全放棄任何積極的穩定政策 — 這是規則約束的最嚴格的形式。米爾頓˙弗里德曼1959年就建議﹐中央銀行應承諾執行一項固定貨幣數量規則的政策而完全放棄謹慎的干預性政策”(格哈德‧伊寧﹕《貨幣政策理論》第201頁)。
[10] 1981年﹐美國﹑英國的所得稅最高收到75%和98%。經過里根和撒切爾夫人改革開放到1989年﹐分別降到33%和40%(米歇爾‧阿爾貝爾﹕《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第1頁)。
[11] 耶金﹑斯坦尼斯羅的《制高點﹕重建現代世界的政府與市場之爭》﹐堪稱經典之作。“到了90年代后期﹐已經有8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后社會主義國家走上了私有化道路。”2000年﹐世界上63%的人口﹑120多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在民主制度下(蔡愛眉﹕《起火的世界》第33﹑165頁)。
[12]“金融資本享有優越的地位﹐因為資本較其它生產要素更具流動性﹐而金融資本則比其它形式的資本更具有流動性。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已經削弱了單個國家對資本征稅和管制的能力﹐因為它可以輕易地轉移到其它地方”(索羅斯﹕《開放社會》第2頁)。
[13]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505頁。
[14]“美聯儲主席嘲笑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及與其觀點相似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們建議美聯儲應當被計算機所取代。這些經濟學家推理道﹕美聯儲的惟一責任就應是﹐不久也將會是﹐根據一個或多個指針讀出的數據提高或降低利率。那項職能呼吁自動化。如果說消費者價格指數會圍繞一個預先設置的數值上升或下降﹐那么一臺電腦就可以編制程序來提高或降低短期利率。這樣﹐美聯儲就沒有什么可做的了。像其它自動化帶來的犧牲者一樣﹐他將宣布自己是多余的﹑無事可做了。美聯儲主席強烈的支持中央銀行的獨立意味著不需要美聯儲﹐這也有些矛盾”(納賽爾‧薩博﹕《投機資本》第219~220頁)。
[15]“如說2008年全球的GDP是55萬億美元﹐全球的上市公司市值是60萬億美元﹐而全球的衍生工具賬面金額是接近六百萬億美元﹐是市值的十倍﹐GDP的11倍”(張總﹕〈衍生工具如何著陸〉﹐香港《信報》2009年1月29日﹐第25頁)。另有貨幣交易全球平均每天三萬億美元。弗朗索瓦‧沙奈說金融交易與GDP的比例﹐1970年為15比1﹐1980年為30比1﹐1990年為78比1(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第72頁)。另有說法是﹐“1973年﹐全世界每天的外匯交易量在100~200億美元之間波動。外匯交易與世界貿易量之比從沒有超過2比1。到1980年﹐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提供的數據﹐每日的外匯交易量已經平均達到八百億美元﹐外匯交易量與世界貿易量之比大約是10比1。至1990年﹐每日外匯交易量達8800億美元﹐與世界貿易量的比例達到了50比1。1995年﹐外匯交易量為1.26萬億美元﹐與世界貿易量之比為70比1”(伊特韋爾﹑泰勒﹕《全球金融風險監管》第3頁)。
[16]“聯邦儲備體系沒有把心思放在它可以加以控制的貨幣數量上﹐而是把心思放在它無權過問的利率上。其結果是戰線上都遭到失敗﹕貨幣和利率都在大幅度波動”(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第200頁)。
[17] 亨利‧考夫曼﹕《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與市場》第197頁。連弗里德曼都頭疼﹕“從19世紀中葉直到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基礎貨幣或稱為高能貨幣﹐一直占國民收入的10%左右﹐接著在1946年突然上升到峰值25%左右。從這時起﹐基礎貨幣對國民收入的比例一直在下降。1990年下降到約7%。……除了通貨膨脹以外﹐更進一步的金融創新似乎會進一步減小基礎貨幣對國民收入的比例”(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第243~244頁)。
[18] 亨利‧考夫曼﹕《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與市場》第197~198頁。Daniel L. Thornton和Courteney C. Stone撰〈金融創新﹕前因與后果〉中“金融創新的宏觀經濟影響”十分生動。譬如﹐過去“M1流通速度一直以一個相對不變的比率持續增長﹐在80年代早期以前的大約35年的時間里﹐其增長率始終保持在每年3%左右的水平。……金融創新既改變了M1流通速度的水平﹐又改變了其增值率﹐那么流通速度在任何時間范圍對貨幣政策穩定名義GNP增長來說﹐就更少用武之地了”(多德﹑劉易斯﹕《金融與貨幣經濟學前沿問題》第115頁)。
[19] 亨利‧考夫曼﹕《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與市場》第203﹑209﹑221~222﹑299頁。
[20] 羅伯特‧布倫納﹕《繁榮與泡沫》第263頁。
[21] 如今美元最優惠貸款利率只有四厘﹐通貨膨脹率接近零(曹仁超﹕〈短期上試萬六阻力〉﹐香港《信報》2009年2月9日﹐第13頁)。
[22] 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國貨幣史》第七章。
[2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貨幣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就對這一引起世界關注的‘通縮’問題有著另一番看法。這位1997年已達85歲高齡的著名經濟學家﹐在這年年底接受美國《福布斯》雜志記者采訪時說﹐通貨緊縮是最容易避免的﹐只要多印一些鈔票即可”(古越﹕《白宮首席經濟智囊格林斯潘》第170頁)。
[24] 資料來源還有﹕〈美元兌瑞郎跳漲﹐之前瑞士央行宣布減息及買進外幣〉﹐路透中文網站2009年3月12日(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Investing/idCNnCN82%208886120090312)﹕〈加拿大央行減息至歷史新低〉﹐《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站2009年3月4日(http://chinese.wsj.com/big5/20090304/bus080340.asp?camp=globe)﹔〈歐洲央行﹑英倫銀行同減息半厘見歷史新低〉﹐香港《信報》2009年3月6日﹐第15頁﹔〈瑞典央行減息1厘〉﹐新浪網2009年2月11日(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2/1/1/1032912/1.html)﹔〈新西蘭減息﹐韓利率不變〉﹐香港《信報》2009年3月13日﹐第18頁﹔〈韓減息至兩厘創新低〉﹐香港《信報》2008年2月13日﹐第16頁﹔〈央行宣布減息0.25%〉﹐香港《信報》2009年2月19日﹐第7頁﹔〈馬來西亞減息半厘〉﹐香港《信報》2009年2月25日﹐第18頁。
[25]“這次可能是英倫銀行最后一次減息﹐因為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0~0.25厘比較﹐英國已沒有進一步減息的空間﹐畢竟零利率政策這頂帽子并不是太多國家有如此大的頭﹐美國不用說﹐即使現今飽受金融海嘯蹂躪﹐但美元仍是全球外匯儲備首選貨幣﹐而日本雖然有失去一世代增長的困境﹐但在中國近年經濟飛升之前﹐日本保持全球貿盈及外匯儲備一哥寶座多年﹐英國根本沒有條件將利率調低至與美日看齊的水平”(畢老林﹕〈通脹救市﹖〉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15頁)。話音未落﹐3月5日英國央行百尺竿頭﹐降息0.5%。
[26] 羅杰‧布托爾﹕《告別通脹》第14頁。
[27] 麥金農﹕《美元本位下的匯率》第64頁。
[28] 戴道華﹕〈零利率政策的目標與風險〉﹐《中銀財經述評》2009年1月8日。
[29] 有人用政府通貨膨脹掛鉤債券與普通債券的利率差計算“平衡通脹率”。“舉例說﹐如果十年期政府債券孳息為5%﹐而十年通貨膨脹掛鉤債券孳息為3%﹐即表示預期未來十年的通貨膨脹率約為2%。兩個數字之差便是平衡通脹率。如果通縮來臨﹐情況便相反。……用上述方法作出判斷﹐歐洲大部分國家在未來數年內都要面對經濟困難﹐之后又要面對通脹威脅。英國的平衡通脹率顯示﹐2011年料會出現通縮﹐之后不久又會出現通脹。法國的情況也差不多﹐今年料會出現通縮﹐之后會出現大約2%的通脹。日本的情況更加黯淡﹐恐怕在未來十年內﹐每年會有大約2%通縮。不過﹐美國的處境才是最惡劣的。觀察美國財政部發行的抗通脹債券的表現﹐顯示美國在今﹑明兩年都會有4%通縮﹐到2019年才會見到通脹重臨﹐估計在繼后的20年內﹐物價也不會上升太多。30年期美國平衡通脹率處于1.24%低水平”(〈做好準備﹐迎接通縮〉﹐香港《信報》2009年1月22日﹐第28頁)。
[30] 羅耕﹕〈鑒古知今〉﹐香港《信報》2009年2月5日﹐第14頁。
[31]《孟子‧告子下》。
[32] 黑體加重為筆者所為(曹仁超﹕〈牛年唔輸錢已經當贏〉﹐香港《信報》2009年1月29日﹐第11頁)。
[33] 練乙錚﹕〈減稅有效﹐還是政府增加開支有效﹖〉香港《信報》2009年1月12日﹐第9頁。由于數據和模型假設不同﹐政府開支和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乘數﹐各家各有不同說法。
[34] 凱恩斯關于股市投資變投機=選美的著名比喻﹐經濟學家耳熟能詳。“投資市場之組織愈進步﹐則投機支配企業之危險性愈大。紐約為世界最大投資市場之一﹐在此市場上﹐投機之勢力非常龐大。……我有時簡直想﹐假使把購買投資變成像結婚一樣﹐除非有死亡或其它重大理由﹐否則是永久的﹐不可復分的﹐也許是補救當代種種罪惡之切實辦法”(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第136~137頁)。
[35] Paul McEntire﹕〈一場人人有責的危機〉﹐《財經﹕金融實務》2009∕01﹐第18~20頁。
[36] 黑體加重為筆者所為(曹仁超﹕〈牛年唔輸錢已經當贏〉﹐香港《信報》2009年1月29日﹐第11頁)。
[37] 智囊文章開宗明義撇清了責任﹐一身清白地指出﹕用過去數據﹐在基本原因和嚴重性兩個方面﹐對付不了當前非同尋常的蕭條(“Our estimates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 and rules of thumb are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so will not apply exactly in any given episode. Furthermore﹐the uncertainty is surely higher than normal now because the current recession is unusual both in its fundamental causes and its severity.”見Christina Romer﹑Jared Bernstein﹕“The job impact of 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plan”﹐http://otrans.3cdn.net/45593e8ecbd339d074_l3m6%20bt1te.pdf)。
[38] 曹仁超﹕〈全球都想套現〉﹐香港《信報》2008年10月22日﹐第15頁。
[39] 曹仁超﹕〈劣銀行驅逐良銀行〉﹐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11頁。
[40] 經歷了多年空前繁榮﹐美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格林斯潘納悶﹕“我們目前不知道﹐而我也懷疑有任何人知道﹐目前的發展是否是百年來僅見的現象﹐將國內和全球的生產力趨勢﹐帶到更高的新軌道上”(拉斐‧巴特拉﹕《格林斯潘的騙局》第164頁)。
[41] 蒙代爾討論時說﹐“日本儲蓄率很高﹐投資和建造了很多工廠﹐生產出大量的產品。接著他們把一些儲蓄借給美國人﹐使他們購買自己的產品﹐再生產過程就完成了”(杰弗里‧弗蘭克爾﹕〈日本和東亞的經濟政策〉﹐蒙代爾﹑扎克﹕《貨幣穩定與經濟增長》第190頁)。展開分析詳見梁曉﹕《世界是平的嗎﹖》第七章〈誰來養活美國﹖〉
[42]“在2006年中期巔峰之時﹐出自住宅房產的凈資產萃取飛漲至個人可支配收入的9%﹐是五年前的讀數3%的三倍整。這使收入短缺的美國消費者不僅可以揮霍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還把2007年的消費推高至GDP的72%﹐創下歷史紀錄。這一結果的背后是兩個巨大泡沫 — 房產和信貸 — 的交匯﹐它將住宅變成自動取款機(ATM)的功能等同物”(Stephen Roach﹕〈后泡沫世界的陷阱〉﹐《香港傳真》No. 2008~70)。
[43] 墨頓‧米勒﹕《墨頓‧米勒論金融衍生工具》第247頁。“美國是免費旅行﹐購買了貨物只付紙”(納賽爾‧薩博﹕《投機資本》第124頁)。“只有勞作才能創造出財富。而‘美元’卻不是勞動造就的 — 印制一千億美元的鈔票和印制一張一美元鈔票所投入的勞動有多大差別呢﹖它不僅欺騙了普通百姓﹐即使是那些用商品和服務去換取我們的‘美元’的人﹐也是上當受騙的受害者”(Lawrence Parks﹕“What the President should know about our monetary system”﹐安迪森‧維金﹕《美元的墜落》第80頁)。
[44] BEA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s(http://www.bea.gov/_css/bea_new.css)。“美國個人儲蓄率由1990年的9%下降到1999年的2%﹐到2006年更出現負1%”(曹仁超﹕〈數﹐系造出來嘅﹗〉香港《信報》2008年10月30日﹐第17頁)。
[45] 小布什不是一般說說﹐正式載入2009年2月呈交國會的《總統經濟報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http://www.gpoaccess.gov/eop/2009/2009_erp.pdf)。
[46] 伯南克不是一般說說﹐正式長篇大論的文章標題即為〈全球儲蓄過多與美國經常賬戶赤字〉(Ben S Bernanke﹕“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http://www.bis.org/review/r050318d.pdf)。
[47] 詳見梁曉﹕《世界是平的嗎﹖》第六章〈民眾儲蓄太少﹐還是政府軍費太多﹖〉第八章〈07~08年中美關系急轉直下﹖〉附錄二〈升值的壓力來自不斷升值〉。
[48]“個人儲蓄(personal saving)是收入中沒有用于消費的部分﹔儲蓄等于收入減去消費。……家庭儲蓄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費的部分”(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332~335頁)。
[49] 麥金農﹕《美元本位下的匯率 — 東亞高儲蓄兩難》。
[50]〈哈佛基金裁員四分一〉﹐香港《信報》2009年2月9日﹐第12頁。
[51]“加州州長施瓦辛格去信財長保爾森表示﹐如果再不解決金融危機﹐加州等多個州政府將須向聯邦政府尋求緊急貸款﹐應付日常開支﹐單是加州便緊急需70億美元”(〈救市終過關﹐美股曾飆逾300點〉﹐香港《信報》2008年10月4∕5日﹐第1頁)。
[52] 2008年9月﹐美國通用汽車全球50萬退休員工。金融海嘯使“該公司保證退休人士的福利開支﹐目前已出現130億美元的赤字”(〈美政府挽救陷困企業捱轟〉﹐香港《信報》2008年9月18日﹐第34頁)。
[53]“隨著中國仿效新加坡﹑杜拜等地﹐成立官辦投資公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現象愈來愈關注。IFM早年支持各地政府成立投資基金﹐但這類基金目前估計擁有2.5萬億美元資產﹐比對沖基金還多”(〈政府紛炒股﹐IMF關注〉﹐香港《信報》2007年6月28日﹐第16頁)。“估計2007年主權基金投資在金融業的金額約為2006年的四倍。……據美林的一份報告指出﹐主權基金的規模為2.2萬億元﹐超過了對沖基金(約1~1.5萬億元)和私人股本基金(private equity﹐約0.7~1.1萬億元)的規模﹐其‘興風作浪’的能量因此絕對不能小覷”(〈主權基金勇進﹐西方大國戒備〉﹐香港《信報》2008年1月15日﹐第2頁)。
[54] 2008年﹐對沖基金贖回規模甚巨﹐總規模收縮成5930億美元。“摩根斯坦利分析員Huw van Steenis則預測﹐今年對沖基金行業的資產將再下跌37%”(姚志新﹕〈對沖基金新秩序﹐拒投資者贖回〉﹐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17頁)。
[55]〈危機波及實體經濟〉﹐香港《信報》2008年10月6日﹐第30頁。
[56] 曹仁超﹕〈大學教授也失業〉﹐香港《信報》2008年12月19日﹐第23頁。“該校文理學院及肯尼迪政府學院已率先宣布﹐全體教授及非工會員工凍薪”(〈哈佛基金裁員四分一〉﹐香港《信報》2009年2月9日﹐第12頁)。
[57] 標準普爾500指數來自Financial Forecast Center網站(http://www.forecasts.org/data/data/sp500M.htm)和標準普爾網站(http://www2.standardandpoors.com/portal/site/sp/en/us/page.topic/indices_500/2,3,2,2,9,31,2006,0,0,0,0,0,0,0,0,0.html)﹔美國個人凈儲蓄﹑GDP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網站(Index.ashttp://www.bea.gov/national/nipaweb%20/p)。
[58]“從1994~2007年的14年間﹐按實值計算﹐美國實際消費需求的趨勢增長率每年高達3.5%— 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對現代史上任何一個經濟體而言﹐這都是一場最大的消費狂熱”(Stephen Roach﹕〈后泡沫世界的陷阱〉﹐《香港傳真》No.2008~70)。
[59] 畢老林﹕〈萬綠叢中一點紅〉﹐香港《信報》2009年1月22日﹐第13頁。
[60] 曹仁超﹕〈劣銀行驅逐良銀行〉﹐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11頁。“2008年第四季美國人儲蓄總額占稅后收入總額的比例增至2.9%﹐而2007年該比例不到1%”(〈向保護主義招魂﹐奧巴馬技窮〉﹐香港《信報》2009年2月4日﹐第2頁)。
[61] 該指標“1959年以來的平均數6.9%﹐在1983年之前﹐美國人的平均儲蓄率高達9%以上。英國朗伯德街研究公司指出﹐很多美國人都需要減輕債務﹐但他們的個人財富卻大幅減少(因此很多人傾向增加儲蓄)”(〈銀行制水﹐美國儲蓄率大升〉﹐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30頁)。
[62] 參見康典﹕〈金融海嘯隨筆〉﹐《香港傳真》No. HK2009~2。
[63] 1985~1989年﹐東京證券指數從1049點漲到2884點。“1987年底﹐日本的股票市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股票時價總額竟占全世界的41.7%”(韓文高﹕《世紀末金融風暴》第232頁)。
[64] 張季風﹕《掙脫蕭條》第154頁。
[65] 2008年底﹐滬深共有股市賬戶1.23億戶﹐基金賬戶2834萬戶(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網站﹐http://www.chinaclear.cn/main/03/0304/0304_1.html)。
[66] 2007年6月起﹐儲蓄存款一改歷來穩步上升的趨勢﹐逐月拾級而下﹔10月股市“沖頂”﹐當月儲蓄存款總額只剩下16.77萬億人民幣﹐比3月份最高峰減少了九千多億﹐下降幅度達5.14%﹗(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表〉歷年﹐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67] 2008年12月突破22萬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表〉歷年﹐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68] 譬如“有專家用價值投資法去分析法國股市(20世紀系歐洲經濟走下坡期)﹐扣除通脹率后發現﹐過去108年如用價值投資法投資法國股市﹐回報率接近零﹗”(曹仁超﹕〈短期上試萬六阻力〉﹐香港《信報》2009年2月9日﹐第13頁)
[69]〈美國的貧富兩極化〉﹐香港《信報》2008年7月14日﹐第9頁。
[70] 亞洲金融危機﹐粵海重組艱難“削債”﹐詳見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的困惑》第八篇〈砍樹救林 — 廣東化解金融危機“三步走”〉。
[71] 譬如2002年﹐“勞動者報酬”只相當于GDP的42%(參見王煉利﹕〈提高勞動報酬﹐著力于初次分配 — 剖析制造業的勞動報酬問題〉﹐《香港傳真》No. 2007~90)。
[72] 曹仁超﹕〈劣銀行驅逐良銀行〉﹐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11頁。
[73] 畢老林﹕〈萬綠叢中一點紅〉﹐香港《信報》2009年1月22日﹐第13頁。
[74]〈溫家寶﹕中國購美債視乎需要〉﹐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1頁。
[75] 丁望﹕〈老美訪大債主﹐國債系難兄弟〉﹐香港《信報》2009年2月20日﹐第13頁。
[76]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第136頁。
[77] 畢老林﹕〈通脹救市﹖〉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15頁。
[78]“沒有一個簡單的﹑有關美國經濟的模型能夠有效到解釋產出水平﹑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上﹐可能有一些難以置信的復雜的方程式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們無法掌握它們﹐其它人也無法掌握它們”(拉里‧卡哈納﹕《格林斯潘語錄》第43~44頁)。
[79] 投入交易最活躍的一千個交易產品的真實資金總量1.7萬億(王康﹕〈黑洞被夸大﹖CDS真實交易量不足二萬億美元〉﹐《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11月8日﹐http://www.21cbh.com/html/2008/11/10/html_m8djucwjekwq.html)。
[80] 直到2008年年底﹐“美國三家金融監管機構無法在最后期限內完成審批信貸衍生產品中央清算平臺事宜”(〈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無法在最后期限內完成CDS清算審批計劃〉﹐世華財訊網站﹐http://content.caixun.com/NE/01/4l/NE014lmh.shtml)。
[81] 對沖基金Masters的創始人認為﹕“要真正解決目前CDS市場上純粹‘現金下注﹐對賭大小’式的賭場游戲規則﹐只有制定‘實際交付’這一原則才可以。也就是說﹐只有真正持有某個機構債券的一方才能進入這個市場進行傳統的對沖交易。這樣可以清出大量的投機資本。這樣CDS市場才能‘正本清源’”(王康﹕〈黑洞被夸大﹖CDS真實交易量不足二萬億美元〉)。
[82] 何偉杰﹕〈高倍數杠桿拆卸摧殘市價〉﹐香港《信報》2009年2月5日﹐第25頁。
[83] 2008年二季度才出現赤字(應堅﹕〈從雷曼兄弟倒閉看新一輪次按沖擊波〉﹐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財經述評》2008年9月18日)。
[84] 畢老林﹕〈臨時措施永久化﹖〉香港《信報》2008年10月20日﹐第34頁。
[85]〈雷曼CDS賣家或蝕2.85萬億〉﹐香港《信報》2008年10月13日﹐第1頁。
[86]〈多家大行曾押注大摩倒閉〉﹐香港《信報》2008年11月25日﹐第16頁。
[87] 黑體加重為筆者所為(曹仁超﹕〈投行吁客戶賭州政府違約〉﹐香港《信報》2008年12月12日﹐第21頁)。
[88] 南懷瑾﹕《莊子諵嘩》上﹐第322~324頁。
[89] 2009年3月﹐先后接受美國政府1700億美元拯救資金﹑已經80%國有化的AIG﹐又掀軒然大波﹐頂風發1.65億美元“留任花紅”﹐其中大部分給了因出售CDS而讓公司蒙受巨額虧損的金融產品部門。2008年9月才受政府委任﹑自己沒拿花紅的行政總裁利迪﹐“承認派發巨額花紅之舉令人反感”﹐但是﹐“為了盡量替美國納稅人取回AIG援助金﹐他必須以商業原則營運AIG﹐得考慮與對手爭取顧客﹑收入及員工這一冷酷現實”(〈AIG發巨額花紅﹐財政部欲阻無從〉﹐香港《信報》2009年3月16日﹐第12頁﹔〈AIG﹕現實冷酷須派花紅〉﹐香港《信報》2009年3月19日﹐第16頁)。顯然﹐為了投資少見效快﹐AIG首要籠絡的還是可能替公司盡快翻本的大腕﹐決非天天在外跑腿向老百姓推銷保單的小經紀們。
[90]“美國十年期國債CDS在2008年1月保費是7.5個基點﹐但到七千億美元救市方案通過后﹐該保費上升到了37個基點。也就是說﹐一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在2008年1月時年保費是7.5萬美元﹐但到10月初已經漲到37萬美元。這意味著市場正日益擔憂美國國債的違約。而同期麥當勞公司十年期債券的CDS年保費是33個基點”(徐以升﹑馬俊﹕〈美財政不堪重負﹐中國需警惕美國債長期違約可能〉﹐《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10月7日﹐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5/20081007/000000100537.shtml)。
[91]“根據我的理解﹐這是百年一遇你要做的事情”(Krishan Guha﹑Alan Reppperport﹕“Greespan says Tarp needs boost”﹐Financial Times 2009年2月18日﹐http://www.ft.com/cms/s/0/95d85502-fd58-11dd-a103-000077b07658.html﹔Krishan Guha﹑Edwaord Luch﹕“Greenspan backs bank nationalization”﹐Financial Times 2009年2月18日﹐http://www.ft.com/cms/s/0/e310cbf6-fd4e-11dd-a103-000077b07658.html)。
[92] 米歇爾‧阿爾貝爾﹕《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第166頁。
[93]“摩根大通公司董事總經理伯利安德在美國期貨協會第23屆年會上說﹐2007年前九個月﹐全球各交易所共創造了7300種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劉奧南﹕〈博弈中的創新與監管〉﹐《財經∕金融實務》2008∕8﹐第23頁)。
[94] Puru Saxena﹕〈救市可能帶來美國超通脹大蕭條〉﹐香港《信報》2008年10月11~12日﹐第25頁。
[95] 2009年1月﹐失業率7.6%。2009年2月﹐美國雇主削減65.1萬個職位﹔2008年12月的數字更由57.7萬上調至68.1萬﹐“是1949年10月以來最高的一次。……從2007年12月確認衰退開始以來﹐美國共流失了440萬個職位﹐其中一半來自過去四個月”(〈美失業率8.1%﹐逾25年新高〉﹐香港《信報》2009年3月7∕8日﹐第1頁)。“勞工部表示﹐職位流失速度正在加快﹐……是二戰后最嚴重的就業市場萎縮”(〈1月失業率7.6%創逾16年新高﹐美股反升逾兩百點〉﹐香港《信報》2009年2月7∕8日﹐第1頁)。
[96] 2008年12月﹐失業率7.3%﹐“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最高失業率”(〈美逾千萬人失業創二戰后新高〉﹐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1月25日﹐第57頁)。
[97] 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連續六周高于60萬人﹐四周移動平均數從64.325萬升至65萬﹐“是逾26年來最高的水平”(〈GE指調低評級不影響業務〉﹐香港《信報》2009年3月13日﹐第6頁)。續領失業救濟人數在截至1月17日的一周升至477.6萬人﹐已是1967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的一次﹔2008年﹐美國新房銷售“是1982年以來銷量最少的一次”(〈美失業率恐升至16年新高〉﹐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2頁)。
[98]〈美失業率恐升至16年新高〉﹐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2頁。
[99]〈英樓價創歷來最大跌幅〉﹐香港《信報》2009年1月7日﹐第14頁。
[100]〈英國債水平30年新高〉﹐香港《信報》2009年1月22日﹐第12頁。
[101]〈連日示威﹐冰島總理下臺〉﹐香港《信報》2009年1月24∕25日﹐第10頁。
[102] 預計2009年經濟收縮2~5%﹐“是新加坡立國以來最大跌幅”(〈獅城今料公布巨額救市方案〉﹐香港《信報》2009年1月22日﹐第12頁)﹔李光耀的預計更悲觀﹐“很有可能萎縮8%”(〈李光耀認GIC過早投資花旗〉﹐香港《信報》2009年3月5日﹐第18頁)。
[103]〈日GDP創34年最大跌幅〉﹐香港《信報》2009年2月17日﹐第12頁。
[104] 日本“2008年12月日本工業生產下降9.6%(11月份降8.5%)﹔2008年12月出口下跌35%”(曹仁超﹕〈短期上試萬六阻力〉﹐香港《信報》2009年2月9日﹐第13頁)。2009年﹐“工業生產1月按月急跌10%﹐跌幅破歷年紀錄﹐較12月的9.8%跌幅加劇”﹐“顯示日本這次入60年來最嚴重衰退有惡化跡象”(〈日工業生產跌幅破紀錄〉﹐香港《信報》2009年2月28日∕3月1日﹐第8頁)。
[105] 美國汽車銷量從2007年的1620萬減少到2008年的1320萬輛﹐“是自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車市不景蔓延全球﹐豐田全線停產11天〉﹐香港《信報》2009年1月7日﹐第14頁)。
[106]“若撇除排氣量660cc以下的輕型汽車﹐2008年全年汽車銷量下降6.5%﹐至321萬輛﹐是1974年石油危機以來新低”(〈日本法國汽車銷量齊瀉〉﹐香港《信報》2009年1月6日﹐第12頁)。
[107]〈聯儲局﹕經濟困境持續〉﹐香港《信報》2009年1月8日﹐第12頁。
[108]〈英倫銀行減息半厘至歷史新低〉﹐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14頁。
[109]〈救市計劃不絕﹐奧巴馬儼如救世主〉﹐香港《信報》2009年2月23日﹐第2頁。
[110]〈IMF﹕全球經濟面臨嚴重衰退〉﹐香港《信報》2009年1月30日﹐第12頁。
[111] Pual Krugman﹕“What Obama must do - A letter to the new President”﹐2009年1月14日(http://www.rollingstone.com/politics/story/25456948/what_obama_must_do)。2008年﹐“美國新增失業人口260萬﹐目前全國有超過1100萬人失業﹐還有八百萬從事兼職工作的美國人希望可以盡快找到全職的工作”(〈美逾千萬人失業創二戰后新高〉﹐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1月25日﹐第57頁)。
[112] 顧蔚﹕〈中國收購海外沒落貴族不宜再沖動〉﹐香港《信報》2009年1月22日﹐第23頁。
[113]〈美銀行盼盡快還清政府資金避政治干預〉﹐香港《信報》2009年2月13日﹐第15頁。
[114] 2009年3月5日﹐花旗股價跌至每股最低97美分﹐總市值從2006年2770多億美元的高峰﹐拖低至不足60億美元(Janet Whitman﹕“Citi CEO under fire with stock below a buck”﹐Financial Post 2009年3月5日﹐http://www.financialpost.com/story.html?id=1357959)。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是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大舉施﹐是全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胡錦濤
2008年4月28日[1]
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歷史終結﹐怎么終結﹖(下篇)— 四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中信泰富政治暨經濟研究部 王小強﹑梁曉
腐敗化制度的制度化腐敗
正因為價值的貨幣形態是價值的獨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現形式﹐所以﹐以實在貨幣為起點和終點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就是賺錢。生產過程只是為了賺錢而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只是為了賺錢而必須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周期性地患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媒介而賺到錢。}[2]市場效率的本質是投入越少﹑回報越多﹑越快越好。雇傭工人生產商品的“中間環節”頗費周章﹐不得已而為之。空手套白狼﹐才是資本增值的最高境界。冷戰結束以后﹐市場原教旨主義奮力推廣自由化﹐最大限度實現資本的貪婪本性。資本自由流動﹐亞洲廉價勞動崛起廉價出口。“世界工廠”意味著生產過程最大限度地成為“大國崛起”的倒霉事。格林斯潘退休了才驚喜﹐擔心通貨膨脹純屬多余。工會造成的“工資剛性”不再﹐社會民主主義的福利國家難以為繼。[3] 發展中國家生產﹐發達國家耍錢﹐比較優勢﹐國際分工。錢買錢就能錢生錢的金融市場﹐“不用生產過程作媒介而賺到錢”﹗產業轉移和金融創新兩方面合力推動投機賭博新經濟﹐成本投入趨向無窮小﹐利潤花紅趨向無窮大。
為什么能夠告別通貨膨脹﹖替金融衍生工具鳴鑼開道勞苦功高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墨頓˙米勒﹐理論概括一語中的﹕“金融衍生工具最令人恐怖的地方就是財富的轉移。”[4] 圖~7清楚表明﹐不要說被巧取豪奪的世界各國了﹐就是占盡便宜的美麗尖﹐“80后”的兩極分化史無前例﹐與超級泡沫超級共生。在傳統商品市場﹐參與者越多﹐競爭越充分﹐市場價格“出”得越清﹐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越高。在當代金融市場﹐參與者越多﹐“羊群效應”越嚴重﹐起伏跌宕“在市場到頂和觸底時﹐多數人永遠是錯”。[5] 無論熊市﹑牛市﹐金融資產的流動性越強﹐交易越活躍﹐財富轉移的速度越快﹐貧富分化的速度越快。不僅快在了信息社會計算器光速轉賬﹐而且快在了著重瓦解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社會”。理財﹐首先得有財。更何況股市開張時間﹐勞動人民得上班。有閑錢和閑功夫炒股買樓者多為中產。乘過山車升降顛簸驚心動魄﹐少數暴富夸夸其談“美國夢”﹐多數中產頭暈眼花﹐一覺醒來﹐淪為比無產階級還窩囊的“負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一無所有﹐負資產階級背一屁股還不完的債。[6]
2007年美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水平為普通員工的275倍﹐2002~07年的五年內﹐華爾街最大的五家金融機構其CEO合共獲得30億美元報酬﹐美林的CEO在2007年的報酬為8300萬美元﹐成為華爾街之冠。此外﹐五家金融企業向員工發放的薪酬和福利則高達3120億美元。[7]
更有甚者﹐周扒皮“半夜雞叫”不誤農時﹐卡耐基鎮壓罷工大煉鋼鐵﹐費盡心機剝削工農的剩余價值﹐進出口企業臨時周轉的外匯儲備﹐官府衙門橫征暴斂稅收的財政﹐學校醫院低聲下氣籌措的經費﹐由于不能不理財﹐統統成為華爾街爭搶的肥羊。金融市場效率越高﹐資本流動性越好﹐人民收入越少﹐好不容易有點儲蓄(=收入-消費)﹐讓“理財”風卷殘云﹐留一張按揭合同當收據﹐10~20年欠債還錢﹐誰還有余錢買東西﹖告別通貨膨脹﹐因為多數人收入太少。迎來通貨緊縮﹐因為財富過于集中。前所未有的金融創新﹐前所未有的兩極分化﹐前所未有的生產能力全面過剩﹐住宅﹑汽車﹑彩電﹑冰箱﹑洗衣機﹐生產什么產品什么產品賣不出去﹐除了武器彈藥﹐舉不出一樣民用制成品供不應求。
圖~7﹕美國的超級泡沫與基尼系數﹐1950~2008年
注﹕基尼系數截至2007年。
資料來源﹕美國普查統計局網站(http://www.census.gov/hhes/www/income/histinc/f04.html)。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最近要求旗下1300名員工每周兩天準時五點半下班﹐原因是要振興日本經濟﹗[8]
多數人錢太少消費﹐少數人錢太多揮霍。“美林證券的前任總裁賽恩在辦公室內安裝3.5萬美元的洗臉盆﹔Tyco公司前行政總裁科茲洛夫斯基花1.5萬美元買一個雨傘座﹔”[9] 花旗領導一領到政府救濟款﹐趕緊4200萬美元買架公務飛機﹔[10] 幫忙政府擴大消費。金融海嘯天崩地裂﹐華爾街金融工作者臨危不懼﹐“9.11”消防員救“世貿”一般奮勇撲救﹐不舍晝夜做賬﹑對賬﹑做賬﹐拆東墻補西墻﹐力挽狂瀾于既倒﹐勞苦功高花紅184億美元﹐幫忙政府減稅增收。在這點上﹐酷愛洗臉的美林賽恩﹐比不愛洗臉的雷曼兄弟﹐頭腦清醒多多了﹕當機立斷賣身美銀﹐虧損153億還發36億美元花紅﹐事后美銀“食物中毒”﹐雖然終遭辭退﹐卻被上下左右視為英雄。[11]
縱觀政府救市盲人瞎馬﹐唯削減年薪一招﹐使得神勇決然。接受政府救助﹑上百億美元資產的銀行的CEO﹐2007年平均薪酬1107萬美元。奧巴馬當總統才拿40萬美元﹐寬宏大量設定50萬年薪上限。[12] 這些企業走出困境﹐最﹑最﹑最需要高超財技﹗從1107萬到50萬﹐一刀砍去95.5%。落實到頂尖大銀行﹐等于不讓開工資了(表~2)。肯定留不住人才。留不住正好﹐省得華爾街經濟復蘇﹐金融創新下一個金融海嘯。只是由不得“陰謀論”不起疑﹕該不是期盼中國禮聘這些理財頂尖高手﹐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表~2﹕接受美國政府援助的八大銀行2007年CEO薪酬
金融機構 |
接受援助金額(億美元) |
CEO薪酬(萬美元) |
設50萬上限=削減(%) |
花旗集團1 |
450 |
210 |
76.2 |
美國銀行2 |
450 |
2480 |
98.0 |
摩根大通 |
250 |
2880 |
98.8 |
富國銀行 |
250 |
2290 |
97.2 |
高盛證券 |
100 |
7000 |
99.3 |
摩根斯坦利3 |
100 |
160 |
68.3 |
紐約梅隆銀行 |
30 |
2010 |
97.5 |
道富 |
20 |
2050 |
97.6 |
注﹕(1)美國政府另外為花旗擔保3010億美元問題資產﹔花旗CEO薪酬較低﹐因為潘迪特2007年加入花旗﹐年底才晉升為CEO。(2)援助金額450億美元包括美國政府借給美林證券的款項﹔美國政府另外為美銀擔保1180億美元問題資產。(3)摩根斯坦利CEO麥克主動放棄花紅﹐故薪金明顯比同級銀行低。
資料來源﹕〈美銀行盼盡快還清政府資金避政治干預〉﹐香港《信報》2009年2月13日﹐第15頁。
當然﹐制度建設上﹐我們學習的榜樣都在忙著反改革﹐大張旗鼓去杠桿化﹐大張旗鼓限制買空賣空﹐甚至連企業高管的工資都不讓市場調節了。如此逆歷史潮流反動下去﹐真要“進入金融社會主義時期”﹖[13] 杞人憂天。再說投機賭博禮崩樂壞﹐“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美國能夠印鈔票救市﹐全憑美元霸權。金融海嘯越是波及世界各國﹐冰島克朗﹑俄羅斯盧布等幣種越靠不住﹐敞開印的美元越堅挺。敗也蕭何﹐成也蕭何。多年負債世界第一的美國政府﹐倘若離開美元霸權﹐早該破產了。美國自由放任的新經濟﹐占便宜沒夠導致金融海嘯﹐還得靠占便宜沒夠搭救。投機玩不下去了﹐必須繼續賭博。諾貝爾獎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的文章標題總算破題了﹕全球金融首都華爾街玩的是〈馬多夫經濟〉。[14] 除非鬧到清盤逮捕那一天﹐誰也沒法知道﹐過去有過多少糊弄過去未曝光的﹐今后還有多少玩炸了的馬多夫﹑斯坦福﹐等著世界人民埋單哩。[15]
據說﹐在馬多夫被捕的當天﹐花旗集團的高級顧問﹑美國前財長魯賓被一批花旗股東控告他在該銀行用一個“虛擬”(Pseudo)龐氏騙局去欺騙股東1220億美元。2009年1月10日消息﹐魯賓向集團辭去該職。[16]
不看病就吃藥﹐連頭痛醫頭﹑腳疼醫腳都做不到。2008年四季度﹐馬英九在寶島發消費券﹐老少咸宜﹐喜笑顏開﹐小兒科熱鬧一場﹐〈GDP下降8.3%﹐臺經濟陷衰退〉。[18] 再接再厲﹐〈臺經濟學家吁港派消費券〉。[19] 香港未動﹐澳門先行。城市內需全賴進口﹐亂撒公帑刺激周邊﹖還是人家山姆大叔實在﹐奧巴馬救市盯住就業崗位﹐250萬﹑三百萬﹑四百萬﹐層層加碼﹐為多數人還是少數人﹐直接拿數目字說話。
大話好說﹐善良的愿望往往是通向地獄的橋梁。全球經濟一體化到今天﹐國家邊境管制依舊﹐資本賺錢的要素自由流動。美國政府帶頭﹐用納稅人的公帑增加(或保護)納稅人的就業﹐海嘯中心發達國家﹐盛行限制人流﹑物流和錢流的保護主義﹐不以經濟學原理為轉移。譬如﹐法國政府巨額貸款救助兩大汽車﹐要求貸款期間不能關閉國內工廠﹐盡力確保2009年不再裁員﹐德國﹑瑞典等汽車大國強烈批評﹐說讓他們的車廠更加艱難。薩科齊想不通﹕“法國汽車公司不能拿著政府的補貼﹐跑到捷克等其它國家去開辦新工廠。”[20]
就業保護主義﹕為了增加和保護相對昂貴的本國就業﹐限制相對廉價的外籍勞工﹐從來是西歐國家的群眾運動。[21]“美國總共359家公共融資機構接受財政部撥款資助”﹐[22] 吸引媒體高度關注﹕2008年10~12月﹐“接受政府援助的銀行宣布裁減超過十萬名員工﹐”這些銀行“過去六年要求聘用超過2.18萬名外國勞工﹐出任高級副總裁﹑企業律師﹑初級投資分析員以至人事專家等職位。平均薪酬為90721美元﹐接近美國家庭入息中位數的兩倍。”從企業利益出發﹐經濟越不景氣﹐越要節約成本﹐越愿意聘任相對便宜的外籍勞工﹐至少節省諸多福利待遇的財務負擔。“縱使這些銀行依賴美國人繳稅的稅款為生﹐但積極聘請外國勞工。2008年美國經濟倒退時﹐這些銀行的工作簽證申請宗數增加近三分之一”。[23]“英國媒體報道﹐該國政府計劃收緊技術移民記分政策﹐減少律師﹑金融從業員等專業人士赴英工作人數﹐以防應屆大學畢業生出現失業潮。”[24] 相信美國很快學會。
貿易保護主義﹕奧巴馬拯救經濟方案﹐“規定由方案資助的基建工程必須采購美國制造的鋼材﹐只能在沒有充分優質美國鋼材﹐以及采購美國鋼材使基建成本增加超過25%才獲豁免﹐這價格上限遠多于目前規定的6~7.5%。振興經濟方案已提交參議院審理﹐參議院研究將條款擴大至所有美國制產品。”[25]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急忙軟化﹐適當修改﹕
參院前天以口頭投票的方式﹐通過《買美國貨》的修訂案﹐列明條款的執行必須符合美國各項國際協議下的責任。
根據美國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及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和日本等貿易伙伴﹐能染指相互的政府采購市場。然而﹐中國﹑俄羅斯﹑印度及巴西并沒有簽訂有關協議﹐因此不受參院的新條文保護。[26]
參議院修訂方案“買美國貨”﹐不僅鋼材﹐包括卡車等制成品。另外補充110億美元稅務優惠美國人買新車﹐當然不適用進口。[27]
2008年11月﹐20國集團(G20)首腦會議﹐各國簽署承諾避免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到2009年2月中﹐20個國家中有17個增加了貿易障礙措施。[28]
資金保護主義﹕“歐美政府援助甚至國有化銀行后﹐要求銀行將大部分貸款都貸給本國的企業和消費者”。[29]“國際金融協會(IIF)預計﹐銀行2009年將從新興市場撤出約610億美元的資金﹐2008年為凈流入1670億美元﹐2007年更達4100億美元的紀錄高位。”[30]
羅齊在《金融時報》撰文警告﹐信貸保護主義的殺傷力比貿易保護主義更大﹐因為限制貿易只針對特定貨品﹐但限制資金流動則影響所有全球化下的經濟活動﹐而且由政府而非市場決定資金的流向﹐將令資金分配不有效﹐導致所有經濟體的生產力下降。
羅齊更指出﹐中國等以工業及出口為主的亞洲經濟體將大受打擊﹐因為這些地區將受出口減少及資金流入下降的雙重打擊﹔而中國可能反過來更內向﹐為了發展國內經濟﹐以及儲備將會下降﹐中國有可能拋售海外資產﹐包括美國國庫債券﹐這可能導致美元崩潰的危機。[31]
羅齊伸張的經濟學憂慮﹐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保護主義雪上加霜經濟蕭條﹐嚴重傷害中國“兩頭在外”的大進大出。“不過﹐美國鋼鐵工人聯合工會支持‘買國貨’條款﹐以確保美國納稅人的金錢是用來保障美國人就業。美國商業及工業議會說﹐沒有這條款﹐只會鼓勵美國人進一步舉債購買外國貨﹐而這正是目前經濟危機的原因。”[32] 說一千道一萬﹐民選政府的“硬道理”是選票﹐不是GDP。無論嘴上怎么說﹐美國自由民主﹐英國君主立憲﹐首相不落實“英國的工作要留給英國人”﹐[33] 本屆任期都混不下去。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美帝國主義的理性選擇﹐從不考慮人類社會長遠發展﹐減少排放的《京都協議》都拒絕參加。毛澤東斷定他們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人民的力量﹐到頭來﹐總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34] 也是履試不爽的顛撲不破。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剛開始﹐美國國會通過保護主義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向多達兩萬多種外國商品征收高關稅的限制進口﹐結果在1929~33年﹐美國進口貨大減五成﹐但與此同時﹐出口也急劇下跌”。[35] — 保護主義盛行的必然結果是﹐全球化重返民族主義盛行的戰國時代。
超出經濟范疇的經濟方案
奧巴馬政府已決定將美中戰略對話提升至更高級別﹐使之成為涵蓋政治﹑經濟和安保事務的全面戰略對話。
此外﹐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上周二暗示﹐美國在中美關系問題上需要有所改變。“我們需要與中國的全面對話﹐”希拉里說﹐“布什政府時開始的戰略對話已變成了一種經濟對話。”[36]
國務卿提名國會聽政﹐希拉里神采飛揚“聰明實力”(smart power)﹐外交﹑經濟﹑軍事﹑法律﹑文化﹐文的武的﹐葷的素的﹐18般武藝摑打撾揉﹐擺明了﹐要招呼滿漢全席了﹗從實力到“軟實力”(含《經濟學》教科書)﹐到“聰明實力”﹐說英語﹐讓人聯想美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聰明彈”(smart bomb)— 精確制導炸彈﹐不僅精確﹐還能像炸我使館一樣﹐鉆入深層爆炸。希拉里立志和中國“在一系列問題上深入并加強聯系﹐坦率強調不同意見”。[37] 攤在桌面上的﹐仍然是在舊地圖上延續縱深﹕
反恐 — 與俄羅斯重修舊好﹐格魯吉亞既往不咎﹐撥巨款加沙重建﹐敘利亞﹑伊朗恢復對話﹐伊拉克堅決撤軍﹐全力以赴阿富汗→巴基斯坦﹖
朝核 — 朝鮮試射導彈﹐美日揚言攔截﹐美韓大規模軍事演習﹐眼瞅著金正日風雨飄搖﹐身后政局動蕩﹖[38]
臺灣 — 擱置主權爭議﹐拿經濟補貼擠進各類國際機構﹐布什大賣臺灣軍火之后繼續大賣﹐南海測量我潛艇情報賴著不走﹐以便恢復接觸﹖
西藏 — 達賴喇嘛風燭殘年﹐加緊施壓返鄉動亂﹖
人權 — 從血汗工廠到法輪功﹑到新聞自由﹑到維權﹖
環保 — 出口減污高科技﹐非政府組織(NGO)監督污染﹖
安全 — 日本強占釣魚島﹐中國嚴正抗議﹐美國嚴正背書《美日安保條約》包括釣魚島﹗
氣候 — 懇勸中國學美國退出《京都協議》﹖……
東拉西扯的題目再多﹐應屆政權的核心使命是走出經濟困境。王顧左右而言他﹖漏稅的蓋特納讓國會聽政逼得說露一句“操控匯率”﹐奧巴馬急忙親自掛長途解釋 — 惹惱了中國減持美債﹐海嘯第n次沖擊波立馬要盒錢﹗
站在布熱津斯基的角度觀這盤棋﹐通吃的布局不留余地﹐中盤占盡了便宜﹐走到收關了﹐繼續占便宜沒夠。利潤最大化原則不難理解﹐可活棋必須倆眼。軍事(軍工)和貨幣(金融)﹐屬于制勝《大棋局》的兩個制高點﹐[39] 也是支撐美國產業﹑就業的擎天柱。[40] 紙醉金迷的金融眼位崩塌﹐只能靠零息美債紙醉金迷茍延殘喘。保爾森救過一趟銀行了﹐蓋特納又來再救一趟﹐走一步﹐挨一步﹐數以萬億計的美元砸進去﹐頑強拚命延氣。能延氣﹐不等于能活棋。當年格林斯潘救長期資本﹐碰巧趕上房貸膨脹﹐追漲資金蜂擁而來﹐眾擎易舉。如今熊市螺旋直降﹐殺跌拋空猶如潮汐退潮﹐公帑周濟賭債﹐一撥兒多過一撥兒﹐泥牛入海無消息。有議員滿腹狐疑﹐“我們不能總跟在壞賬后面傾注好錢哪。”[41] 與影競走﹐終無及理。
接下來的問題是﹐只要美國不收拾投機賭博﹐靠發零息美債印鈔票填無底洞﹐失業持續增加的美國百姓能堅持多久﹖亞洲國家一頭出口劇減﹐美元收入劇減﹐就業壓力劇增﹔一頭繼續增加購買零息美債的政治壓力劇增﹔這樣的“國際大循環”還能堅持多久﹖
邏輯出路何在﹖依托瞪得圓圓的另一只眼﹐四處撩蜂剔蝎﹐揪住你必應的劫材﹐死纏活打這個生死劫。至少脅迫你繼續增持美債。萬一打輸了﹐10+3=亞元﹐[42] 海灣六國的統一貨幣勢必變本加厲成伊斯蘭綠紙﹐[43] 拉美﹑南美的貨幣聯盟勢不可擋﹐[44] 歐元自顧不暇﹐零息美債無人問津﹐美元崩潰性貶值﹐長期嚴重資不抵債的美國政府壽終正寢安樂死﹖— 軟硬實力生龍活虎坐視。
如果長期蕭條會遏制國際商業企業的動物本能﹐那么美國將是最后一個遭受蕭條痛苦的國家。軍事﹑政治以及經濟上的主導地位使美國有能力享受這種豁免權。[45]
一旦這個劫打贏了﹐你滿盤皆輸﹐萬劫不復﹔我大獲全勝﹐長治久安。奧巴馬的救市目標鎖定就業﹐智囊團應當有過幾次沙盤推演﹐計算器模擬調兵遣將。比較羅斯福新政時期﹐1929年﹐美麗尖占全球制造業總產量的43.3%。[46] 電視﹑冰箱﹑洗衣機﹑自行車﹑服裝﹑鞋襪﹑手表﹑玩具﹑打火機﹑曲別針﹐樣樣俱全﹐而且滿世界出口所向披靡。政府開支擴大消費﹐刺激各行各業的生產和就業。半個多世紀過去﹐2007年﹐美國制造業產值只占自己GDP的11.7%。民用產業轉移發展中國家多年﹐剩下這點制造業﹐不是軍工就是與軍工關系緊密的高科技。美麗尖“制造業軍工化”﹐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多年了﹐五角大樓采購和美國軍火出口﹐雙雙各占全球一半多。美國軍費開支大得難以再大。伊拉克撤軍﹐成為總統競選的莊嚴承諾。在如此極限狀態下﹐繼續擴大軍工化制造業就業﹐光有以色列打哈馬斯﹐明顯不夠了﹐需要卷入更多人口長期戰亂。中國“海棠葉”獨立成俄羅斯的幾個邊疆區﹑日本的沖繩(琉球含釣魚島)﹑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47] 臺灣﹑香港都是阿基米得的現成杠桿﹐西藏﹑新疆更是捂不住的活火山﹐兩極分化腐敗蔓延﹐一黨專政千夫所指。印度次大陸獨立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克什米爾﹑猛虎組織﹑錫克族群﹑伊斯蘭原教旨﹑種姓分層﹑貧困婦女﹑民主刺殺﹐渾身上下布滿裂縫。極而言之﹐萬一中國金融危機或者臺灣獨立之后發生動亂﹐萬一印度和巴基斯坦隨便順著哪個裂縫大鬧起來﹐只需美軍出面沒收幾粒原子彈(不缺反對暴力反對暴力的胖翻譯﹐積極主動上繳哩)﹐分裂﹑對峙﹑沖突﹐你來我往非禮也﹐盜版阿拉伯民族22個主權國家﹐五代十國也行﹐魏晉南北朝也行﹐幾十億人口上百個國家﹐加上日本趁火打劫“周邊有事”﹐蘇秦張儀鬼谷子合縱連橫﹐由聯合國維和部隊看著﹐讓分裂但不準大戰﹐避免人道主義危機觸目驚心﹐打擾了心安理得的“美國夢”﹐如此這般二﹑三百年折騰不止﹐堪稱亞洲對現有國際秩序最負責任的積極貢獻﹕
第一﹐像巴勒斯坦必須靠以色列就業吃飯一樣﹐[48] 世界工廠分拆上市若干車間﹐不耽誤繼續提高美人生活水平﹐更加充分競爭的市場調節﹐無限供給的農民工召之即來﹐趕之即去﹐永遠成不了城市居民﹐加倍努力生產比統一《勞動合同法》更便宜的消費品。
第二﹐或“列國”或“特區”大發特發各色真假人民幣﹐當然必需美元當外匯儲備﹐零息美債供不應求香餑餑﹐借錢給美人購買亞洲出口的廉價消費品。
第三﹐或“列國”或“特區”厲兵秣馬擴軍備戰﹐升級換代武器裝備﹐有的是爭議地區進進出出﹐唯“聰明實力”才會制造的“聰明彈”生產多少消耗多少。先扶持薩達姆打霍梅尼八年“兩伊戰爭”死傷數百萬﹐再兩次“海灣戰爭”親自出馬吊死薩達姆﹔先扶持哈馬斯民主選舉奪權法塔赫﹐訓練部隊﹑偷運軍火幫忙在野的法塔赫火并上臺的哈馬斯﹐再以色列出兵黎巴嫩﹑西岸﹑加沙﹐飛機坦克指哪打哪﹐打哪指哪﹐如入無人之境﹐刺激得阿拉伯眾列國嚴正抗議加嚴正交涉﹐著急忙慌賤賣石油換美元 — 增加供給﹐爭先恐后搶購零息美債和高價軍火 — 擴大需求﹔[49] 山姆大叔長袖善舞﹐收發自如﹐根據“軍工景氣”的需要調節沖突力度﹐[50] 再不用“巴統”禁運作繭自縛﹐制造業出口供不應求﹐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一次性消費平衡“貿易失衡”﹐“東亞高儲蓄兩難”妙手回春“東亞高儲蓄雙贏”。
希拉里上任訪華拜年﹐皮里陽秋﹐對溫家寶訴說中國成語﹐不要臨渴掘井﹐什么意思﹖[51] 美國制造業成為失業重災區。2009年1月“流失職位27.7萬個﹐較12月的16.2萬進一步增加﹐是26年來最嚴重﹔反映工廠工人工時的指數更跌至1940年以來最低水平。”建筑業﹑零售業﹑專業及商業服務大幅度裁員不止﹐“只有教育﹑醫療服務及政府增聘人手。”[52] 縱觀美國就業形勢﹐金融海嘯華爾街裁員﹐連累高檔服務業蕭條﹐與投行業務共生的會計﹑律師等專業服務業裁員。在不同產業部門﹐創造單位就業崗位需要的投入差別很大。華爾街就業講究巨額花紅﹐而且金融GDP增長再多﹐鍵盤上多敲幾個零而已﹐就業彈性極小。對應的另一端是建筑業﹐政府花錢招兵買馬一呼百應﹐短期就業立竿見影﹐歷史上從來見效顯著。可惜現在整個房地產深陷股市→樓市→錢市的三角循環﹐從荒山野嶺鋪路搭橋走到中心城市熱火朝天﹐5.4萬公里長征不說﹐更有政府修建經濟適用房﹐給房地產投機大潑冷水。唯增加制造業就業﹐增加生產的同時增加消費﹐帶動GDP和其它行業就業增長的乘數效應﹐華爾街投資銀行不能望其項背。如果不宜再增加債務擴大軍火采購﹐增加制造業就業等于增加制造業出口﹐等于放松對華禁運﹐幫忙大國崛起﹐挑戰美國實力。再不然﹐學中國軍工企業“軍轉民”﹐轉產彩電冰箱。即便如此﹐招惹中國減持美債的風險不小。因為必須強烈指責共產黨操控匯率﹐貿易失衡造成金融海嘯﹐迫使人民幣升值或者貿易制裁﹐大幅度減少進口之后﹐才能再學中國政府﹐財政補貼“家電下鄉”﹑“汽車下鄉”……
顯而易見﹐中策 — 放松禁運擴大出口﹐下策 — 貿易保護“軍轉民”﹐均非“聰明實力”孜孜以求。
全球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足夠證明﹐政府財政直接投資﹐在房地產﹑鐵路﹑公路﹑橋梁﹑電力﹑城市公共設施﹑公共交通等可能掙錢從而可能企業經營的領域﹐“擠出”企業投資。政府投資增加﹑企業投資相應減少﹐投資總量增加大打折扣。頂多多出一塊不賺錢﹑所以企業不投資的領域。在可能賺錢的領域﹐政府投資行政操作﹐質量﹑效率經常不如企業經營。更重要的是﹐政府開支人為增加就業﹐一次性修橋鋪路﹐多次性公費醫療﹑義務教育﹐只要不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均屬花錢流水有去無回的單行線﹐除非西部大開發﹐構造新的經濟流程自我循環﹐決非可持續發展。用凱恩斯理論解釋羅斯福新政﹐用羅斯福新政證明凱恩斯理論﹐均屬經濟學家造的神話。
歷史發展螺旋前進﹐節骨眼上話當年﹐何其相似乃爾﹖
1922年起﹐美國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歷史上稱為“柯立芝繁榮。”[54]……20年代剩下的幾個年頭里﹐這個國家出現了無與倫比的百業興旺局面。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電力傳送到全國各地﹐對工業和國民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登記在冊的汽車數量從八百萬輛上升到2300萬輛﹐新建筑鱗次櫛比。20年代末﹐作為總統候選人的赫伯特‧胡佛聲稱﹐這個國家眼看就要戰勝貧困了。股票市場漲勢喜人﹐投資商們以為繁榮的景象永無止境。[55]
否極泰來﹐樂極生悲。幾頓飯功夫﹐股市跳水﹑樓市滾翻﹑銀行資金鏈條斷裂﹐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從天堂到地獄。羅斯福輪椅坐不住了﹐驚呼美國處在“革命的邊緣﹐因為人民缺少食物﹑衣服和避難所”。[56]
十分之一的大型公司擁有全美公司總資產的53%﹐4%的大型公司的利潤占到了全美公司總利潤的87%(這些數據的確是真實的﹐但是別忘了這些公司有著數以百萬計的股東)。在1936年﹐47%的美國家庭年收入低于一千美元﹐而與此同時﹐占全國人口1.5%的最富有階層所占有的財富和這47%的社會下層民眾的財富總量相當。這些數字出現在羅斯福1938年4月29日提交國會的咨文中。
羅斯福從未停止抨擊那些投機交易者以及有著類似想法的無恥之徒﹐……羅斯福開始認定﹐甚至里諾也認同﹐經濟復蘇最大的絆腳石就是“銀行家的陰謀”﹐他們策劃要把羅斯福束縛到不合時宜的“健全貨幣”政策中去。[57]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任總統。3月6日﹐命令全國銀行停業四天。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加強國家對銀行﹑貨幣和信貸的控制與管理﹐對銀行進行整頓﹑監督﹑扶持﹑清理和關閉”。5月27日﹐簽署《證券實情法》﹐“命令證券經紀人如實提供完整的交易數據。”6月16日﹐國會通過《銀行法》(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爾法》)﹐“將商業銀行與其投資機構分開﹐并授權聯邦儲備系統對其成員銀行加以更大的節制﹐以便防范銀行利用儲蓄和美聯儲資金進行投機。”1934年﹐國會又通過《證券交易法》﹐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管證券市場﹐懲處投機詐騙﹑操縱股市等違法行為。”[58] 可以說﹐新政從大刀闊斧收拾金融自由化開始。“羅斯福知道﹐要保證戰爭中的武器生產﹐他需要得到國家工業資本家的支持。他會逐漸重新推行改革計劃。”[59]
羅斯福認識到﹐如果過多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個社會將會不穩定。羅斯福對大部分富人沒有好感﹐這也是促使他加快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動力。幾十年后人們稱羅斯福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但是在羅斯福政治權術和政治天賦背后﹐潛藏著把財富從它的擁有者(或其繼承者)那兒奪取過來﹐并在全社會分配的野心。[60]
1934年﹐“民用工程署興建或修繕了80萬公里的公路﹑四萬所學校﹑3500座廣場和公園以及一千個小型機場。”“為四百萬失業者安排了工作。”然而﹐這些只花錢不賺錢的項目開支和新增就業﹐未能構造出新的經濟流程自我循環。“開始時熱火朝天﹐后來蔫得像死貓”。[61] 勉強應付一屆到1938年﹐“選民開始有右傾的傾向﹐并且很明顯已經厭倦了新政。”[62] 多虧資源匱乏﹑人口密集﹑國家眾多的歐洲﹑亞洲﹐經濟更蕭條﹐回旋余地更小﹐和平日子先維持不下去了。歐洲戰爭爆發﹐日本全面侵華﹐美國經濟左右逢源﹐兩頭通吃復蘇繁榮。一頭支持同盟國購置軍火﹐堅持抗戰﹐多情承諾每年供應英法兩萬架飛機﹐[63] 金融創新租借法案出口信貸﹐組織飛虎隊幫忙買飛機不會開的中國售后服務﹔一頭支持協約國擴大戰事﹐戰略物資源源不斷。法西斯窮兵黷武﹐有的是軍工﹐缺的是資源。“1935年底﹐美國運往意大利的石油和戰略物資增至年初的三倍。”[64]“這使英國海軍部感到驚恐萬分。”[65] 遲至中國八年抗戰過去一半多時間﹐1941年“日本國內只能生產其所需石油的10%﹔15%的石油來自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而75%則來自美國。”[66] 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度尼西亞石油殼牌所有。換言之﹐皇軍瘋狂屠殺中國人民的軍艦﹑汽車﹑坦克﹑包括擊落飛虎隊的戰機﹐全賴美國加油。“總統為在消除失業和建立國家防務兩件事上建立聯系下了一番功夫。……武裝美國﹐并繼續以加強國防工業來消除失業。”[67] 顯而易見﹐隔岸觀火擴大出口﹐不如親自動手啟動內需。美軍投入戰斗﹐英勇犧牲前赴后繼 — 持續增加就業﹐海陸空狂轟濫炸 — 擴大消費軍火。
可惜老百姓“下愚不移”﹐直到“1939年的一項民意調查表明﹐84%的美國民眾反對參加戰爭。”[68] 羅斯福先知先覺。“他認識到﹐戰爭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必要發動的。……但是在他把美國人團結起來參戰以前﹐他必須說服大多數美國人他最有可能讓美國免于戰爭。這是一項嚴峻的政治挑戰。”[69] 羅斯福成功了﹐美國成功了。“一年之內﹐美國的1300萬失業人口中的大部分回到了工作崗位。”[70]“軍用物資在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939年的2%﹐劇增至1943年的40%”。“1941~43年﹐美國的軍火產量增長了八倍以上。……在戰爭結束時﹐美國有1250萬名現役軍人﹐其中750萬人駐在海外。”[71] 1943~44年﹐美國“每天建造一艘軍艦﹐每五分鐘生產一架飛機﹗”[72] 婦女都進工廠三班倒了。“戰爭期間﹐整個美國的人均收入幾乎增長了一倍。美國主流媒體不無得意地宣稱﹕美國驟然富起來了。開戰以來﹐整個世界都已精疲力竭﹐而美國卻煥發活力﹐生活水平快速提高。”[73]“事實上﹐正是軍火制造業成為了世界最主要大國經濟繁榮的支柱。”[74]
失業的恐慌已經過去。二戰使羅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他宣誓就職時﹐美國本是一個破爛的﹑頹敗的﹑沒有希望的國家﹐只有垮掉的財政系統﹐33%的失業率﹐以逃避戰爭來保存民主的做法。經過七年半的時間﹐現在的美國每月新增工作崗位超過30萬個﹐失業保險或勞動福利計劃里還包含救助金。[75]
“新政”也未能消滅的“經濟蕭條”﹐在戰爭中被徹底根除﹔未能充分使用的資源和人力都得到了適當的利用。“在戰爭期間﹐美國工廠的規模擴大了近50%﹔產品產量增長了50%以上。”1940~44年間﹐美國工業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每年增長率超過了15%。這是空前絕后的。[76]
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道理非常簡單﹕社會化大生產私人占有﹐生產率不斷提高﹐微觀層面上﹐投入越少(包括工資)﹐產出越多﹐資本賺錢越多﹔宏觀層面上﹐財富不斷向少數人集中﹐多數人(絕對或相對)貧困化﹐不夠錢買產品受用﹐釀成生產能力過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必然戰爭的道理非常簡單﹕資本主義投入產出需要廉價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和產品市場。一邊倒牛奶﹑一邊餓死人的經濟危機﹐激化列強對資源和市場的激烈爭奪。通過戰爭消滅生產能力和勞動人口﹐把過剩打成短缺﹐馬歇爾式的戰后重建充分就業﹐“軍轉民”的大飛機﹑電子計算器﹑原子能發電站欣欣向榮﹐資本家恭喜發財﹐額手相慶。[77]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天不變﹐道亦不變。毛澤東引用列寧﹕“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78]“戰爭是政治的繼續”。[79] 值得面對和思考擺在我們面前的如下現實﹕
第一﹐美國的投機賭博新經濟不可能復蘇。這次破裂的超級泡沫﹐是美元霸權平時負債削債巧取﹑金融危機卷錢豪奪﹐集中世界各國財富養大的。即便中國金融危機再貢獻一把﹐只能延緩﹑無法避免金融海嘯。有追漲的“非理性繁榮”﹐必然殺跌成“非理性蕭條”。爬得越高﹐摔得越重。“80后”美國率先金融自由化﹐美國率先儲貸機構(S&L)壞賬。隨后﹐情愿不情愿﹐日本﹑歐洲﹑南美﹑亞洲﹑俄羅斯﹐依次金融自由化﹐依次金融危機。轉一圈回老家金融海嘯﹐從房貸序幕到房貸落幕﹐從哪里來回哪里去﹐再應了南懷瑾講究中國文化的悖入悖出。[80]
第二﹐發達國家全體陷入日式蕭條不可持續。日本多年貨幣擴張到極限的通貨緊縮﹐不死不活尚能維持﹐全賴美國越發狂熱﹐中國繼續崛起。[81] 日本金融危機與美國金融海嘯不可同日而語﹐不至引發全球保護主義盛行﹐不具備軟硬實力逼迫別國購買零息國債。只懂得商品供求的經濟學﹐無藥可醫“非理性蕭條”﹐意味著經濟救市無效﹐走出海嘯困境的途徑勢必超出經濟范疇。與30年代大蕭條的國際博弈形勢相類似﹐誰先熬不過去﹐發生動亂﹐誰為他國經濟復蘇創造條件和契機。
第三﹐美國軟硬實力俱在﹐必然軟硬兼施拉人墊背。即便東歐先亂﹐北約東擴﹐自食其果﹐歐元面臨分崩離析之虞﹐論出口美國巨額順差大買美債﹐不管怎么排隊﹐首選“大國崛起”。我們躲得過初一(多虧了金融改革不徹底)﹐他們躲不過十五。不可勝在己。“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經濟循環捉襟見肘﹐必須抓緊西部大開發﹐構造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內”的經濟循環。如果說“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對應“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兩頭在內啟動內需”=資源開發+共同富裕﹗由此可見﹐共產黨中央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非臨危制變的權宜之計。金融海嘯“百年一遇”保爾森國有化﹐2005年當選寰球花紅魁首﹐[82] 轉眼間極右變臉“極左”﹐到羅斯福后人 — 民主黨接棒﹐第一位黑人總統左上加左﹐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現在得以貼切理解﹐從百色起義失敗到淮海大戰成功﹐一輩子和三座大山不共戴天的鄧小平﹐晚年為什么再三強調“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83]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恰逢全球經濟一體自由化﹑資本主義投機賭博大賺特賺的盛世空前。今天﹐超級泡沫破裂﹐金融海嘯難救。毛澤東臨終為我們奠定的和平發展好日子﹐眼看過去了。
引用及參考書目﹕
安迪森‧維金﹕《美元的墜落》﹐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巴頓‧比格斯﹕《對沖基金風云錄》﹐中信出版社2007。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6版﹐華夏出版社1999。
Charles P. Kindleberger﹕《瘋狂﹑恐慌與崩盤》﹐臺灣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美)蔡愛眉﹕《起火的世界》﹐(香港)泰德出版有限公司2004。
《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
丹尼爾‧耶金﹑約瑟夫‧斯坦尼斯羅﹕《制高點﹕重建現代世界的政府與市場之爭》﹐外文出版社2000。
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韓文高主編﹕《世紀末金融風暴》﹐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亨利‧考夫曼﹕《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與市場》﹐海南出版社2001。
J. M.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83。
凱文‧多德﹑默文‧K.劉易斯主編﹕《金融與貨幣經濟學前沿問題》﹐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中信出版社2005。
格林斯潘﹕《我們的新世界》﹐(臺灣)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格哈德‧伊寧﹕《貨幣政策理論 — 博弈論方法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古越﹕《白宮首席經濟智囊格林斯潘》﹐團結出版社2007。
拉里‧卡哈納編﹕《格林斯潘語錄》﹐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梁曉﹕《世界是平的嗎﹖》(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
羅伯特‧布倫納﹕《繁榮與泡沫 — 全球視角中的美國經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羅伯特‧A.蒙代爾﹑保羅‧J.扎克編﹕《貨幣穩定與經濟增長》﹐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羅杰‧布托爾﹕《告別通脹 — 在零通脹時代生存與壯大》﹐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
羅杰‧E.巴克豪斯﹕《西方經濟學史》﹐海南出版社2007。
羅訥德‧I.麥金農﹕《美元本位下的匯率 — 東亞高儲蓄兩難》﹐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66。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米爾頓˙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 — 貨幣史片斷》﹐商務印書館2006。
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商務印書館1988。
米爾頓˙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國貨幣史(1867~1960)》﹐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Milton Friedman﹕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 A study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米歇爾‧阿爾貝爾﹕《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墨頓‧米勒﹕《墨頓‧米勒論金融衍生工具》﹐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納賽爾‧薩博﹕《投機資本﹕全球金融業中看不見的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南懷瑾﹕《莊子諵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尼科勒‧施萊﹑莎貝娜‧布塞﹕《美國的戰爭﹕一個好戰國家的編年史》﹐三聯書店2006。
喬治‧索羅斯﹕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翻譯書名《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喬治‧索羅斯﹕《開放社會﹕改革全球資本主義》﹐商務印書館2001。
蘇珊‧斯特蘭特﹕《瘋狂的金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蘇珊‧斯特蘭特﹕《賭場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王小強﹕《投機賭博新經濟》﹐(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的困惑》﹐(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
王小強﹕《史無前例的挑戰 — 讀美國近來戰略研究》﹐(香港)大風出版社2006。
王小強﹕《“文明沖突”的背后 — 解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復興》﹐(香港)大風出版社2004。
王小強﹕《產業重組時不我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王豐﹑劉洪義﹑李建華﹕《石油資源戰》﹐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
楊會軍﹕《一口氣讀完美國史》﹐京華出版社2005。
約翰‧伊特韋爾﹑艾斯‧泰勒﹕《全球金融風險監管》﹐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張季風﹕《掙脫蕭條﹕1990~2000年的日本經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張海濱﹑王曦編著﹕《撕破的海棠葉 — 中國版圖變遷大紀實》﹐廣州出版社2000。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 — 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胡錦濤強調﹕抓緊做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各項工作〉﹐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804/29/t20080429_15321129.shtml。
[2]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第68頁。
[3] 格林斯潘在《我們的新世界》用很大篇幅論證﹐資本自由流動﹐從根本上瓦解了發達國家工會組織的談判能力﹐“工資剛性”成為歷史﹐通貨膨脹成為歷史。
[4] 墨頓‧米勒﹕《墨頓‧米勒論金融衍生工具》第22頁。
[5] 巴頓‧比格斯﹕《對沖基金風云錄》第147頁。
[6]“2008年12月美國樓按者有30%已變成負資產(即資不抵債)”(曹仁超﹕〈短期上試萬六阻力〉﹐香港《信報》2009年2月9日﹐第13頁)。詳見王小強﹕《投機賭博新經濟》第四章〈賭博帝國主義〉。
[7]〈貪婪惹禍﹐金融高管限薪成潮流〉﹐香港《信報》2009年2月10日﹐第2頁。
[8] 畢老林﹕〈通脹救市﹖〉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15頁。
[9]〈日本CEO知慳識儉〉﹐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26頁。
[10] 賽恩花120萬美元裝修辦公室﹐包括地毯8.7萬﹑窗簾2.8萬﹑一對椅子8.7萬﹑攝政時期風格的椅子2.4萬﹑六個燭臺2700美元﹑餐廳吊燈1.3萬﹑六把餐桌椅3.7萬﹑特制咖啡桌1.6萬﹑古董五斗柜3.5萬﹑羊皮紙字紙簍1400美元(趙景倫﹕〈“宇宙之主”栽了〉﹐香港《信報》2009年2月9日﹐第11頁)。
[11]“對于美林雇員﹐賽恩在交易完成前批出巨額花紅﹐更被美林上下視為‘英雄’”(畢老林﹕〈“壞銀行”難挽金融狂瀾〉﹐香港《信報》2009年1月31日∕2月1日﹐第9頁)。
[12]〈美企業高層薪酬制度大變在即〉﹐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13頁。
[13] Richard Sennett﹕〈西方應走社會主義道路〉(《金融時報》中文網﹐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484&page=1)。
[14] Paul Krugman﹕“The Madoff economy”﹐The New York Times 2008年12月19日(http://www.nytimes.com/2008/12/19/opnion/19krugman.html?_r=2&scp=the mad)。
[15] 2008年﹐馬多夫五百億美元龐氏騙局案發之后﹐2009年2月﹐Allen Stanford國際詐騙92億美元案發(〈美再揭金融詐騙案涉718億〉﹐香港《信報》2009年2月19日﹐第12頁)。
[16] 鄭國漢﹕〈龐氏騙局的教訓〉﹐香港《信報》2009年1月21日﹐第14頁。
[17]〈口頭反對私下執行的保護主義〉﹐香港《信報》2009年2月16日﹐第2頁。
[18]〈GDP下降8.3%﹐臺經濟陷衰退〉﹐香港《信報》2009年2月19日﹐第7頁。
[19]〈臺經濟學家吁港派消費券〉﹐香港《信報》2009年2月18日﹐第6頁。
[20]〈法經援車廠掀保護主義陰霾〉﹐香港《信報》2009年2月12日﹐第11頁。
[21]〈英反外勞工潮恐陸續有來〉﹐香港《信報》2009年2月7∕8日﹐第8頁。
[22]〈銀行制水﹐美國儲蓄率大升〉﹐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30頁。
[23]“數字由美國勞工部的H1-B簽證計劃申請資料所得”(〈美銀行界聘外勞任高職〉﹐香港《信報》2009年2月2日﹐第10頁)。
[24]〈言行不一招惹非議〉﹐香港《信報》2009年2月16日﹐第11頁。2009年3月﹐澳大利亞也宣布將本年度的技術移民配額減少14%﹐“當局希望確保澳洲人不會與移民爭逐供應減少了的職位”(〈澳削外勞配額保國民就業〉﹐香港《信報》2009年3月17日﹐第12頁)。
[25]〈美救市限買國貨惹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憂慮〉﹐香港《信報》2009年1月31日∕2月1日﹐第8頁。
[26]〈美參院通過買美國貨修訂條款〉﹐香港《信報》2009年2月6日﹐第14頁。
[27]〈救市方案加碼迫近7.8萬億〉﹐香港《信報》2009年2月5日﹐第12頁。
[28]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包括G20中17個成員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在2008年G20峰會后合共推出并實施47項犧牲別國的限制貿易措施(〈世銀稱G20增加貿易障礙〉﹐香港《信報》2009年3月19日﹐第2頁)。
[29]《紐約時報》首席金融記者Folyd Norris稱之為“信貸保護主義”(credit protectionism)﹐環球投資公司Independent Strategy總裁David Roche稱之為“資金保護主義”(capital protectionism)﹐英國首相白高敦稱之為“金融重商主義”(financial mercantilism)(〈“信貸保護主義”冒起〉﹐香港《信報》2009年1月31日∕2月1日﹐第8頁)。
[30]“IIF指出﹐歐洲的新興國家受創最為嚴重﹐預計有270億美元流出該地區﹐而2007年為流入2170億美元。……花旗已退出德國業務﹐且還可能撤出日本﹑并削減在百多個國家辦事機構的資產。此外﹐美國銀行和比利時的比聯(KBC)亦縮減了在中國的業務規模﹐瑞銀集團(UBS)則可能在美國實行瘦身計劃”(〈銀行“國有化”引發保護主義憂慮〉﹐香港《信報》2009年2月7∕8日﹐第9頁)。
[31]〈“信貸保護主義”冒起〉﹐香港《信報》2009年1月31日∕2月1日﹐第8頁。
[32]“副總統拜登說﹐限制采購美國貨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美救市限買國貨惹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憂慮〉﹐香港《信報》2009年1月31日∕2月1日﹐第8頁)。
[33] 顧蔚﹕〈保護主義似毒藥〉﹐香港《信報》2009年2月5日﹐第14頁。
[34] 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會上的講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15頁。
[35]〈向保護主義招魂﹐奧巴馬技窮〉﹐香港《信報》2009年2月4日﹐第2頁。
[36]“美國民主黨的一位原外交事務官員稱﹐奧巴馬的過渡團隊此前在檢討中美對話策略時就曾決定要有新的作為”(〈美擬提升中美對話更高級別〉﹐香港《信報》2009年2月3日﹐第12頁)。
[37]“We want a positive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one where we deepen and strengthen our ties on a number of issue﹐and candidly address differences where they persist”(Fox News網站﹕Raw Data﹕Hillary Clinton's Statement at Senate Confirmation Hearing﹐http://www.foxnews.com/politics/2009/01/13/raw-data-hillary-clintons-statement-senate-confirmation-hearing/)。
[38]“希拉里訪韓期間﹐罕有地多次提及北韓政權繼承問題。國際政治分析家說﹐美國高官公開談論北韓政權交接﹐幾乎前所未有”。希拉里一再公開強調﹐“北韓政府沒有清楚的繼承人﹐既沒有副總統﹐也沒有總理”(〈罕有談金正日接班問題〉﹐香港《信報》2009年2月21∕22日﹐第10頁)。
[39] 耶金﹑斯坦尼斯羅的《制高點》與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形成鮮明對比﹐耐人尋味。前者熱情洋溢“全球村”﹐后者冷酷無情美國利益。前者市場調節萬能﹐后者強權才是公理。沒什么新鮮的﹐也沒什么好商量的。除了中華民族沒有國家概念的天下文化﹐所有美好的普世價值﹐都在民族國家的現實利益面前踫得粉碎﹐這才是資本主義以來無數歷史經驗反復證明過的國際慣例。
[40]“2006年美國國防部雇傭了214.3萬人﹐而國防工業特別合約公司雇傭了360萬工作人員﹐相當于總共有574.3萬人在為美國國防部工作﹐這一數字相當于美國勞動總人口的3.8%。此外美國還有將近2500萬老兵。因此可以說有三千多萬美國人直接或間接從美國的軍事預算中領取薪酬。我們謹慎地假設每戶家庭有兩個成年人投票﹐可以推算出有六千萬投票人在美國軍事體系中有經濟利益。因此美國社會具有在政治上自動永久地成為軍事化社會的危險”(〈《西班牙起義報》﹕〈營造戰爭已成美一大產業﹐美軍事工業五大支柱〉〉﹐光明網《光明觀察》2006年11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1/17/content_5340%20756.htm)。
[41] 共和黨議員Lindsey Graham憤憤不平﹕“We cannot keep pouring good money after bad”(Krishan Guha﹑Edwaord Luch﹕“Greenspan backs bank nationalization”﹐Financial Times 2009年2月18日﹐http://www.ft.com/cms/s/0/e310cbf6-fd4e-11dd-a103-000077b07658.html)。
[42] 金融自由化以來﹐金融危機此起彼伏﹐唯一有意義的體制建設是歐元。亞洲一半多貿易在亞洲國家之間。萬一中日能夠連手﹐10+3=亞元﹐美元霸權不再(詳見王小強﹕《投機賭博新經濟》第四章〈賭博帝國主義〉﹑第五章〈迫近中國的金融危機〉)。所以﹐亞洲國家貨幣聯盟成為高度敏感的國際政治。這次借助金融海嘯再提1200億美元外匯儲備基金﹐給印度尼西亞120億美元外匯掉期﹐被媒體譽為“中看不中用”。2008年年底﹐美聯儲分別提供新加坡和南韓三百億美元外匯掉期(〈東亞貨幣協議中看不中用〉﹐香港《信報》2009年2月24日﹐第30頁)。
[43] 海灣六國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的45%﹐擁有大量石油美元﹐是中國﹑日本之后第三大“養活美國”— 石油按美元計價﹐出口石油掙點美元再買美債當小貨幣必須相對大量保持的外匯儲備。1981年成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2003年啟動關稅同盟﹐2008年1月1日啟動海外共同市場﹐計劃2010年發行海灣地區統一貨幣(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2764/2008/03/21/[email protected])。名義上不收利息的伊斯蘭金融獨樹一幟﹐合作統一的努力幾十年持續不斷(參見王小強﹕《文明沖突的背后》第五章〈不當帝國的帝國主義〉﹑第六章〈恐怖主義全球化〉)。
[44] 2008年10月6日開始﹐巴西﹑阿根廷雙邊貿易不再繼續用美元了(趙焱﹕〈巴西與阿根廷建立雙邊貿易結算非美元化機制〉﹐新華網2008年9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09/content_9871166.htm)。
[45] 蘇珊‧斯特蘭特﹕《瘋狂的金錢》第227~228頁。
[46]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表~30﹐第322頁。
[47] 詳見張海濱﹑王曦﹕《撕破的海棠葉》。
[48] 詳見王小強﹕《文明沖突的背后》和《史無前例的挑戰》附錄〈哀莫大于分裂〉。
[49] 詳見王小強﹕《文明沖突的背后》和《史無前例的挑戰》附錄〈哀莫大于分裂〉。
[50] 王宏偉﹕〈9.11事件與美國的“軍工景氣”〉﹐《改革內參》2002年第2期﹐第33~38頁。
[51]〈希拉里訪北京提及臨渴掘井〉﹐香港《信報》2009年2月23日﹐第7頁。
[52]〈1月失業率7.6%創逾16年新高﹐美股反升逾兩百點〉﹐香港《信報》2009年2月7∕8日﹐第1頁。
[53] 毛澤東﹕〈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卷﹐第595頁。
[54] 楊會軍﹕《一口氣讀完美國史》第164頁。
[55] 羅杰‧巴克豪斯﹕《西方經濟學史》第228~229頁。
[56] 黑體加重為筆者所為﹔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415頁。
[57]“羅斯福在響應貨幣委員會的報告時說‘我既不喜歡也不贊成這個報告’﹐羅斯福還批評了這些委員根本不了解情況”(黑體加重為筆者所為﹔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176﹑132﹑126頁)。
[58] 楊會軍﹕《一口氣讀完美國史》第169~171頁。
[59] 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219頁。
[60] 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148頁。
[61] 休‧約翰遜曾經這樣評價《國家工業復興法》﹕“開始時熱火朝天﹐后來蔫得像死貓……就像把動物零星的雜碎放到斷頭臺上﹐斧頭根本起不了作用”(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129﹑123頁)。
[62]“保守派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人現在能夠阻止總統的自由主義措施了”(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193頁)。
[63] 1938年﹐羅斯福提出上述要求。“在慕尼黑會議后的一段時期﹐張伯倫仍在為持久和平的勝利自鳴得意﹐他根本沒有想到還需要兩萬架飛機來驅逐傾巢而動的德國空軍”(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192頁)。
[64]“17年來﹐美國人第一次有了發戰爭財的想法”(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150頁)。
[65]“1935年﹐隨著對意大利的譴責﹐美國政府向墨索里尼政權提供更大量的石油﹐這使英國海軍部感到驚恐萬分”(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第323頁)。
[66] 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271頁。“到20世紀30年代末﹐日本自產的石油僅占其全部石油消耗的7%﹐余者全部靠進口﹐其中80%來自美國﹐10%來自荷屬東印度群島”(王豐等﹕《石油資源戰》第69頁)。
[67] 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224﹑193頁。
[68] 施萊﹑布塞﹕《美國的戰爭》第81頁。
[69]“他聲稱美國不參戰的最好的保證﹐就是把自己用最有威懾力的軍備武裝起來﹐使自己可以保護所處的半球并能夠援助值得援助的戰士”(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206﹑160~161﹑185頁)。
[70]“政府隨時為國防生產提供信貸。甚至有些工業實際上實行了國有化。‘民主的火藥庫’表明了在戰爭的刺激下可以做些什么”(蘇珊‧斯特蘭奇﹕《賭場資本主義》第109頁)。
[71]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第350~352頁。
[72]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第349頁。
[73] 楊會軍﹕《一口氣讀完美國史》第185頁。
[74] 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192頁。
[75] 康拉德‧布萊克﹕《羅斯福傳》第225頁。
[76]“雖然這一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戰時軍用物資生產所引起的﹐但非軍用品的生產也增加了。因此﹐美國并未像其它交戰國那樣壓縮國民經濟中的民用部門的生產。美國的生活水平﹑人均產值都高于其它國家(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第352頁)。
[77]“一方面﹐美國只是在參與戰爭和發展軍工生產之后才擺脫了1929年危機的陰影﹔另一方面﹐正是帝國主義戰爭對歐洲和亞洲造成的大規模毀滅﹐才創造了戰后符合高利潤率積累要求的新市場。當戰爭的破壞效應開始減弱時﹐美國于1950~1952年建立了龐大的軍工體系。從此﹐軍工成為美國一切高工藝技術的源泉﹐成為調節需求的工具和為大工業集團獲取利益提供持續援助的手段”(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第5頁)。“1945年時﹐美國獨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外貿出口額的三分之一﹐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小麥產量的三分之一﹐棉花產量的二分之一﹐玉米產量的70%﹐煤和石油產量的62%﹐鋼產量的61%﹐發電量的48%﹐汽車產量的84%﹐冰箱和洗衣機產量的85%﹐擁有84%的全球民用飛機。美國武裝部隊從1939年的33萬人擴張到1945年的1212萬人”(楊會軍﹕《一口氣讀完美國史》第199頁)。
[78]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4頁。
[79]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79頁。
[80] 南懷瑾的《原本大學微言》展開講解得精彩﹗
[81] 譬如2008年四季度﹐“日本的3.3%跌幅遠遠大于歐元區同期的1.5%收縮﹐而且是金融危機‘震央’美國的三倍”(〈日GDP創34年最大跌幅〉﹐香港《信報》2009年2月17日﹐第12頁)。
[82] 2005年﹐高盛總裁保爾森花紅3800萬美元﹐高居全球榜首(〈華爾街2005年花紅逾1666億〉﹐香港《信報》2006年1月16日﹐第8頁)。
[83] 鄧小平﹕〈視察上海時的談話〉(1991年1月28日~2月18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7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