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經濟增長已達頂點 警惕下滑風險
2008年03月28日 王建 上海證券報
自2003年開始的本輪經濟增長高潮,到去年6月已達到繁榮的頂點,6月以后開始逐步下滑,表現為工業生產與投資速度的回落。去年6月的工業增長率是19.4%,到12月已下滑到17.4%,進入今年頭兩個月,又進一步下滑到15.4%,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則從去年前6個月的26.7%,下滑到今年頭兩個月的24.3%。對于工業與投資增速的下滑趨勢是否會延續,是否是經濟逐步進入衰退的標志,目前許多人不這么看,因為畢竟目前投資、消費和工業的增長速度還不算很低,又有年初以來的南方雪災和煤電短缺等短期因素影響,但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指標是支持經濟減速會持續下去的判斷。
第一個是新上項目投資的增長率,這是投資的先行指標,可以看成未來投資增長的動向。雖然去年前11個月的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還高達28.3%,但2006年前11個月只有3.7%,因此去年的較高增長是受到了前面出現明顯低谷的影響。2006年政府為了防止投資過熱,曾對新上項目采取了許多嚴格控制措施,導致了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的低谷,去年則沒有這個因素,因此去年的新上項目投資可以基本反映出投資增長的內生需求。如果這么看投資,就應該把兩年的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相加后看平均值,而這個平均值是16%,這也預示著未來一、兩年內的投資完成額增長率可能只有16%,這和2003年上半年70.5%的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比較,已經可以看出本輪周期已逐步進入尾聲。
從今年頭兩個月的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看,未來投資下滑的趨勢就更加明顯。頭兩個月新上項目投資的增長率是負2.6%,而去年頭兩個月的下降幅度更大,是負的35.8%,兩年平均的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是負的19.2%,這說明經濟增長中的內生性投資需求,在明年就可能出現大幅度的負增長。
此外,到2月末的城鎮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即目前正在施工項目的未完成投資總額,已經下降到只有13萬億元,僅相當于去年城鎮投資完成額的111%,說明目前城鎮未完成的項目投資按目前的施工能力看,今年內就基本可以結束了,明年的投資增長率高低,則取決于新上項目投資的增長情況。而2005年的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還有16.5萬億元,相當于當年城鎮投資完成額的220%,至少還需要干兩年。
新上項目投資額的大幅度負增長和在建規模縮減,說明今年的投資增長率下滑會是持續性的,到了明年則會是較大幅度的。
第二個導致經濟增長減速的因素是貿易。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正在擴大,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已經開始明顯減弱。去年一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增長率還在20%以上,到年末下降到6.8%,而今年頭兩個月已經下降到“零”增長。與此相伴隨,中國的貿易順差今年頭兩個月也出現了大幅度縮減,去年月均貿易順差額在220億美元左右,但是今年頭兩個月平均只有140億美元,其中2月份只有85.5億美元,當月的出口增長率也只有6.5%,這是自2003年以來出口月度增長率的最低點。出口需求減速也開始向工業生產傳導,今年頭兩個月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率只有14.8%,已經低于同期工業增長率,這也是5年來所未有的。
有人認為由于美聯儲和西方各大國央行聯手救市,這場由次級債所引起的危機很快能過去,不會成燎原之勢。而我認為問題可能不會這么簡單。一是次債的還債高峰是在今年6月前后,目前還不是高潮。二是還沒有到高潮的時候,美聯儲的減息空間就已經很小了,到高潮時還能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三是美聯儲在減息,金融市場卻由于風險越來越高而不斷進行自主性緊縮。自去年7月以來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基礎利率與倫敦3個月同業拆借利率的利差在5個月內就拉高到100個基點,而正常情況下是高出20個基點,到今年3月14日,倫敦3個月同業拆借利率已經上升到5.9%,加上美聯儲最近一次降息,利差已經拉高到365個基點,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遲早會像當年日本金融危機那樣,即由于金融市場緊縮導致金融市場和產業經濟都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而把經濟不斷拉向低谷,即使央行把利率降到接近于“零”也無濟于事。
投資和出口是拉動本輪經濟增長高潮能夠持續5年之久的兩大基本需求因素,如果這兩大需求在今年乃至明年繼續顯著下滑,中國就真是遇到“內外需緊縮雙碰頭”這種最不利的情況了。如果說去年我們還有理由爭論中國經濟是“趨冷”還是“趨熱”,那么目前我們應該結束這個爭論了,并且也許應該立即采取“從寬”的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增長不論是趨冷還是趨熱都有慣性,并且會到一定程度時加速趨冷或趨熱。1998年以來政府為了啟動經濟耗時達4年之久,但當時的國際背景比目前要好,因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經濟處在經濟繁榮當中,2001年在“9·11”事件影響下美國經濟雖然出現了衰退,但僅僅持續了8個月就又開始繁榮。這次的情況則很不一樣,美國次貸危機所導致的很可能是一場全球性金融風暴,并使世界經濟的衰退期持續很長時間,而中國經濟能否在未來的全球性嚴重經濟衰退中獨善其身,關鍵就在于能否把握好宏觀調控由緊到松的轉折點。
在發生內外需緊縮的情況下應采取怎樣的刺激措施,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經提到過多次,這里不再贅述,我只想再強調一點,就是不能為了壓抑通脹而傷害了經濟增長,在保物價和保增長這兩個方面,必須始終把保持經濟增長放到首位。雖然2月份的CPI已經上升到8.7%,但緊縮宏觀需求不可能把通脹壓下來,因為目前中國通脹的成因都是長期因素造成的,并且會在今后長期內導致較高的年均物價上漲率。宏觀調控工具都是著眼于短期的,對長期結構性矛盾和外部長期因素都是無效的,但對壓抑經濟增長卻仍然有效。從這點看,也必須把目前宏觀調控的重點,從壓制通脹向保持經濟增長轉變。
作者認為,自2003年開始的本輪經濟增長高潮,到去年6月已達到繁榮的頂點,6月以后開始逐步下滑,表現為工業生產與投資速度的回落。“內外需緊縮雙碰頭”的不利局面,有可能成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對此應妥善應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