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是快了還是慢了?城鎮化如何跳出“造城運動”的窠臼,踩準節奏、提高質量,實現效率與效益的最優化?……6月15日,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賀雪峰。他認為,城鎮化是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一味“圈錢”蓋房子,“鬼城”難免
記者:在當下的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圈錢”、“圈地”欲望很強烈。剛剛有媒體報道,西部某市市長說“只要基礎設施上去了,地價就是1000萬一畝”,還說“給我5年,投幾百億下去,1000億就回來了”。
賀雪峰:這個說法很荒唐,基礎設施建設最終都是以生產為基礎的。不是說你建了房賣給別人,這個城市就有錢了,城市就能發展,這是不可能的。無論農民還是市民,進城后都需要就業,需要有就業的崗位,要有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是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城鎮化不能倒果為因。如果只顧著“圈錢”,但你的產業結構沒有升級,最后即使你“忽悠”大量的人進城買房,他們買了房之后沒有就業,在城市也生存不下來。別人也沒那么傻,你建了房我就來買。所以往往是我們幾十億、數百億的基礎設施投下去,最后卻建了很多“鬼城”,沒人去住。
記者:海通證券今年1月發表了一份以中國十個城鎮為對象的調研報告,結論是:2000年之后中國的城鎮化有明顯的“人造城鎮”痕跡,其共同點是政府主導、房地產開發熱、面積擴張。這一模式在2009年達到頂峰,呈現出新城區“產能過剩”、地方財力透支、住房消費階段性透支等“三透支”特征。你認同這個報告的結論嗎?
賀雪峰:從我的調研和分析看,這個報告的結論是比較客觀的。所謂“三透支”帶來的一個很典型的后果就是產能過剩,首先是工業的產能過剩,再有就是房地產本身,目前我們全國的城市商品房空置率究竟有多高,我沒辦法統計,但規模肯定非常大。
很多地方,特別是縣一級城鎮,都出現了大量商品房賣不出去的問題,并且仍在急劇擴張。城鎮化的水平應該是與我們經濟發展的水平相一致的,大量的農民進城,即使他有房子,但沒有一個高效、穩定的就業,他在城市也是生活不下去的。
盲目追求數量,必然會犧牲質量
記者:對于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2012年城鎮化率為52.6%),有兩種認知。一種認為,相較于一些發達國家,中國的城鎮化率仍然偏低,所以應注重“量”的積累;另一種認為,新型城鎮化不應該盲目追求速度,更應注重“質”的提升。你怎么看?
賀雪峰:像歐美,城市化率很高,進城的人因為有穩定的收入,有完善的社會保障,能夠在城市生活得比較好。但我們看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不管城市化率高或低,其質量都不行。最主要表現在“貧民窟”的存在,甚至1/3的人生活在貧民窟里面。中國城鎮化率,比印度的30%高多了,但比拉美的70%又低很多,但中國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貧民窟”,可以說,到今天為止我們的城鎮化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如果我們推動農民進城,但又不能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也不能解決他們的保障問題,就會出現所謂的“貧民窟”。
中國的特色在于,如果在城市生活不下去,進城失敗了,農民還可以回到農村去,一畝三分田,基本的溫飽可以保障。因此,以中國的現狀,如果盲目追求數量,必然會犧牲質量。如果出現大量貧民窟,像廈門陳水總這樣的事件就不會是孤例,社會管理成本劇增,也將成為城鎮化的無法承受之重。
嚴控規劃,遏制地方政府投資沖動
記者:一些中小城鎮,發展的欲望很強烈,急于引入民間資本拓城,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規劃與現實脫節、產業與人氣不足的問題。你認為在城鎮化過程中應該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效率與效益之間的關系?
賀雪峰:地方政府遏制不住投資沖動,這些規劃往往投資巨大,用地也很多。在規劃的時候,像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要嚴加控制,進行總量平衡。否則,會造成產能的過剩,帶來財政風險、金融風險。怎么辦?簡單地說,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記者:城鎮化過程中,不少地方出現土地利用粗放的現象,有學者認為“開發區模式”有助于提高城鎮化用地效益,對此您怎么看?
賀雪峰:只要不特別盲目,開發區仍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方式。縣域經濟要發展,一定要有工業的發展,因為今后大量的農民進城以后,還是要有工業支撐,工業就一定要有園區。因此,盡管一些工業園區目前的土地利用率低一點,但整體征地時有個好處,可以一次性把地征下來,否則一點一點征地,給農民之間征地的利益不一致,就會產生重大的矛盾。另一方面,搞開發區也要謹慎,不能搞得到處都是開發區,不能太多太亂,要有規劃。
城市發展要“先長骨頭再長肉”
記者:李克強總理年初在調研中提到,推進城鎮化,要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你認為怎樣才能提高城鎮的內在承載力?
賀雪峰:只有一個辦法,不斷提高中國人均GDP的水平,不斷優化中國的產業結構,最終使中國在全球的國際貿易中能占據比較優勢的位置。
農民進城了,必須要有出路,當小商小販,現在大多是當洗腳妹、洗頭妹,搞小餐飲等生活型的第三產業,像這種生活型的服務業都依賴工業和商業的發達。比如現在一個縣城,如果沒有工業,這樣的縣城經濟就明顯落后。而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也是就業的最大產業,但其是以專利、品牌、科教、技術進步為特征的第三產業,是生產型的第三產業。
我去中部某省一個鎮調研,這個鎮幾乎所有農民都在鎮里建了房子,一層是商業,二、三層是住宅。但由于自身缺乏工業,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鎮上有6000多套這樣的房子,5/6的店子都關了門,開了門的也沒什么生意。
因此我們應大力發展我們的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升級,最終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比較優勢的位置,我們才能不斷提高人均GDP水平,就是我們先要長骨頭,再長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