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教育:均衡化還是產業化?
教育產業化的實質,是試圖追求并實現教育的贏利能力。一般說來,企業增強贏利能力的途徑之一,是人為維持供應短缺以實現高價格、高利潤。當社會只有少量重點學校(或者所謂優質學校、示范學校)時,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必然要使出渾身解數,以便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進入重點學校讀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關系的找關系,有錢的趕緊掏錢“自愿捐助”,有權勢的利用權勢“協調安排”,各顯神通。面對這一景象,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重點學校的負責人員,自然炙手可熱,想不威風都難。
現行“二元”學校體制下,推行教育產業化的結果,一方面是重點學校供不應求,為了擠進重點學校,家長們被迫支付數量可觀的“擇校費”、“贊助費”,這類公開的秘密早已怨聲載道。從學校方面來說,為了保持重點學校在升學、撥款方面的優勢,學校領導和老師也不能不想盡各種合理不合理的辦法,讓學生盡可能考高分、提高升學率,結果年年喊“減負”、學生的負擔卻有增無減。另一方面是一些普通學校門可羅雀,即使一部分有場地、有設施、條件不錯的學校,也難以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那些不得不任教或就讀于這些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積極性都不受到影響,一些青少年甚至因此動搖了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
不僅如此,隨著教育產業化的步步進逼,校外培訓機構也不斷發展,以至于這些培訓機構憑著引人注目的贏利能力、可以赴美國上市,吸引境外資本來分教育產業化的一杯羹。校外培訓機構之所以能夠火,關鍵在于很多機構與一些重點學校及其老師存在利益關聯。有的重點學校承諾從某些校外培訓機構的高分學生中招收一定比例的學生,有的重點學校的老師直接到校外培訓機構擔任兼職老師以賺取報酬,還有的培訓機構組織各類比賽(當然要交報名費、評審費)、其優勝者也往往與進入某些重點學校掛鉤。這樣一來,校外培訓機構迅猛發展、獲利豐厚,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是累了任課的老師(雖然賺了一些收入)、苦了家長(為此付出的時間和金錢都不是小數)、害了孩子(孩子們的童年因此耗費在拔苗助長的無聊時光里),最終也使中華民族的未來陷入了令人痛心的空耗之中。
誰是教育產業化的受益者?教育部門和重點學校的負責人員、以及與他們密切相關的社會培訓機構,大概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因此獲得了額外的權力和金錢。至于重點學校的一般老師,搭便車獲得了些收入是難免的,但他們也往往因為身處重點學校而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不但要千方百計保證本學校的升學率,還得在校外培訓機構兼職工作。就讀于重點學校的學生,也是一定程度的受益者,因為他們享有了超出社會平均水平的教育資源,但這種益處,多半也被額外的、被迫的“贊助費”抵銷得差不多。
誰是教育產業化的受害者?首先是排除在重點學校之外的普通學校,無論是撥款還是贊助,這類學校都遠遠不如重點學校受青睞。其次是任教和就讀于普通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因為產業化,他們很難獲得與重點學校師生相當的教育資源,甚至因此而受到毫無道理的歧視(如最近一些單位錄用研究生居然要求查應聘者所讀學校的“三代”)。更可怕的是,現行的教育產業化體制,嚴重破壞了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應有功能,使“有教無類”無法推行,造成大量的青少年在成長的道路上,面臨更多的不合理的挫折和壓力,也必然對中國社會的長期和諧、發展制造許多不必要的障礙和阻力。
教育均衡化,在一定意義上是教育產業化的“反其道而行之”,以糾正“教育產業化”造成的問題。正因為此,在推行教育均衡化的過程中,教育產業化的受益者,極有可能成為不斷制造阻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借各種理由和措施,使教育均衡化無從實施、或者實施了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此,在落實“十二五規劃”過程中,必須保持應有的警惕。
眾所周知,教育是最典型的社會公共服務品,具有極強的社會外部性。文盲占比過高、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社會,往往很難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強調是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白”指的就是人民教育程度不高、科學文化水平很低,從而使社會主義建設遭遇了很大困難。為此,黨和政府付出了長期的、艱苦的努力,從建國初期的掃盲運動,到近年來的普及義務教育,教育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新的問題、特別是因盲目推行教育產業化而產生的問題,也需要引起嚴肅注意。否則,教育的作用就很難得到合理發揮,中國的未來很可能因教育的失誤而變得暗淡,給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造成很大困難。
發展中國家辦教育,注定不能盲目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更何況,即使是發達國家,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發展教育的做法也未必一樣。對中國來說,不僅應當在小學、中學注意推行教育均衡化,還必須在大學教育中推行均衡化。相對以往,今天全社會投入教育的資源總量,已大為增加;這些數目可觀的資源,是依舊投入少數重點學校呢、還是更注意不同學校、不同地區間的均衡發展?顯然,中國教育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播種苦難,收獲仇恨;播下劣質的種子,無法獲得滿意的收成。作為每一個人發展道路上的關鍵一環,教育具有不容低估的意義。在教育問題上,人為制造過大的鴻溝,使下一代在起跑線上就被迫接受巨大的差距——如拒絕為大量隨父母進城的民工子女提供起碼的教育,或者只愿意提供“城鄉隔離式”的歧視性教育,絕非明智之舉,也勢必會給中國社會埋下不幸的種子。教育傳承知識,“知識改變命運”也許有夸張的一面,但大體上是一種正確的歷史概括。因此,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堅持并弘揚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具體地說,要確立教育均衡發展為考核教育業績的首要標準,要促進教育資源在不同學校間的均衡投入,要加強校長和老師在不同學校間的工作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就近入學,從而讓教育真正成為下一代改變命運的有力樞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