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的質疑
2008.11.5
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加快建設,實行的是低消費高積累政策,相應實施的是低工資制。全國職工(無論企業還是事業)勞動價值的剩余部分都貢獻給了國家,形成集中積累,國家用來投資各類基礎建設。那時候沒有社會養老保險,退休人員依附各自的單位(企業或國家各級機構)。盡管單位千差萬別,有企業,有事業,有效益好的,也有效益差的,但在在相同的學歷、職務、職稱、工齡,技術等級等條件下,在職時待遇基本相同,退休后待遇也基本相同。但自從實行社會養老保險之后,在職人員待遇的差別姑且不論,退休人員待遇的差別出現了,而且差別之大是驚人的!
過去實行的分配制度有平均主義的不合理成份,有不公的地方。但平心而論,那時的不公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不公。在相同的條件下一般沒什么差別,即使有差別也不會太大,因此,相對來說還是公平的。不公平的地方在于:高條件者(學歷、職務、職稱、工齡,技術等級等)比低條件者不能多得,即便多得也不會多到哪兒去,讓高條件者(少數人)感到不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低條件者絕對不會比高條件者多得(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而實行社會養老保險之后,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相比,且不說高條件者和同等條件者,低條件者的待遇高于高條件者的比比皆是。這就形成了這么一個價值取向:以單位性質論貴賤,已經完全背離了人的個體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這種不公比起計劃經濟時期的不公更嚴重。這種不公是少數人(事業單位)對多數人(企業單位)的不公。
我之所以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提出質疑,一方面我前20年在事業單位工作,后十年在企業單位工作;另一方面,我長期從事人事、勞資、社會養老保險管理等工作,我可以將兩種單位性質的人員的待遇進行比較。我可以舉兩個例子,證明當今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從根本上說站錯了立場,既違背了社會公平原則,也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
例子一:
我原先在一個事業編制的省屬科研單位工作。這個單位的一名副所長(行政副處級)大學畢業,1970年參加工作,高級工程師。2000年調到一家市屬企業單位工作。在事業單位時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到企業單位之后才參加,直到2007年4月辦理退休。繳納社保將近7年,此間每年繳費都是廣州市當年的最高標準(當地上年度社評工資的三倍)。退休時僅2200元左右。而其原先的單位(事業)的一位工人,只有初中文化,沒有任何職稱,更沒有什么行政職務,1971年才參加工作,2005年內退,待遇是2500多元(2005年至今進行多次調整,更不止這個數了)。學歷、職務、職稱、工齡,技術等級,無論哪一條,后者都比前者低得多,內退待遇居然比前者法定年齡退休待遇高。
例子二:
我現在工作的單位是一家市屬企業。單位里有一位職工,1964年大學本科畢業,跟著考上研究生,繼續讀,196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這種學歷的人才在當時簡直是稀世珍品)后參加工作。長期從事軍用雷達的研制和其它電子產品的開發設計。在職時是高級工程師,廠總工程師。2001年6月退休,只有970元左右。此后雖經多次調整,現在也只有1800元左右。該職工一家兩制,其屬企業編制,愛人是事業編制。兩種不同的編制,兩種截然不同的退休待遇,差別之大駭人聽聞!
其愛人1964年中專畢業后參加工作,在廣州市某中學任教。八十年代中后期參加成人教育,取得大專學歷,1999年退休。當時的退休待遇2500多元,將近其丈夫的三倍。后經多次調整,現在退休費5000元左右,也是其丈夫現在退休待遇的將近三倍。
兩個例子,真真切切。傻子都會比較,誰對國家、對社會、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大,但退休待遇倒掛卻如此嚴重,這公平嗎?現在誰都知道,事業單位哪怕一位沒有文化技能的清潔工,也比企業單位的一位有突出貢獻的高級工程師的退休待遇高。這不是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嗎?
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的錯誤是無疑的。為什么出現這樣的錯誤?無知?低能?絕對不是!是制度設計者的立場有問題!制度是政府實施管理的手段,由政府頒行,因此,制度設計者的立場也就代表了政府的立場。這種立場不改變,將導致大多數人對政府執政理念的懷疑!
政府不是大張旗鼓地宣傳“三個代表”,“建設和諧社會”嗎?“三個代表”當中有一條:“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最廣大的人民”是誰。有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每18名生產人員負擔1名公務員(包括事業單位人員),也就是說企業單位人員與國家公務員的比是:18:1,可見企業單位人員是絕大多數。中國這些年GDP連續高速增長,誰創造的?是企業;公務員的俸祿誰提供的?也是企業。從經濟建設的主體來看,企業人員是國家的主力軍,偏偏他們貢獻最大化獲益卻最小化,這說得通嗎?他們的利益誰來代表?
人總是要老的,無論企業人員還是國家公務員都需要養老。既然要養老,為什么不是全社會實行社會養老保險,而只將企業人員推向社會養老?制度設計者不參與其中,怎么可能設計出好的養老保險制度?企業人員受到的損害公務員有切膚的感受嗎?“三個代表”也好,“建設和諧社會”也好,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口號和理念,而是實實在在受惠的政策。如果沒有具體政策的支持,再響亮的口號,再崇高的理念,老百姓也只能理解為政治上的裝飾。
醫療改革,導致醫德淪喪,醫患矛盾激烈,大多數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已告失敗;教育改革,將教育事業當企業來經營,政府不掏錢,讓學校去賺錢,讓教授做生意,結果教育不公,學術腐敗,教育質量下降,已經遭到諸多詬病;如今養老制度改革,又是損眾益寡,怨聲載道。政府可否聽聽大多數民眾的意見?醫療制度已重新設計,養老保險制度可否重新設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