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于貴州省安順市的一個小村——塘約的變化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和關注,而對“塘約道路”也眾說紛紜:支持和肯定的不少,而反對和質疑的也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不同認識、不同觀點實屬正常,下面只談談我對“塘約道路”的看法。
一、要把“塘約道路”放在目前特定的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來看待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我們認識問題、處理問題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對“塘約道路”也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來認識和對待。切忌脫離目前的實際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
不少同志認為“塘約道路”不是社會主義的,是資本主義的。這種認識的同志往往是把“塘約道路”與建國初期合作化運動相比,與人民公社的道路對比,與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對比得出來的結論。這些同志往往拿大寨、劉莊、南街村來衡量塘約道路,這種認識往往是失之于偏頗的。一方面這些村莊是歷史以來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進村莊,這沒有錯;但是另一方面,那畢竟是當時的時代或時期的產物。如今已經時過境遷了。而現在的、經過近40年分田單干私有化的農村已經和毛澤東時代的農村不可同日而語了。
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當時“打土豪、分田地”剛剛得到土地那樣歡天喜地的農民了;現在的農村也不是政社合一時有各級黨組織堅強領導的、有組織的集體化的農村了;現在的農業也不是以前“以農業為基礎”時代的農業了;“三農”問題日益凸顯出來了,“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反映了農村的一些真實情況。而在貧困的中西部地區,比如貴州,大量的青壯年長期外出打工,大片土地撂荒,出現了不少的“空殼村”、大量的支離破碎的家庭和留守兒童。這就是農村嚴峻的現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從這個實際出發來看待和分析農村問題。塘約道路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實情況下走出了一條組織起來的村社合一的集體化道路的。所以我們把塘約道路放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放在它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認識和對待,才是一種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要更多地從政治角度看待“塘約道路”
對待“塘約道路”,有的同志從經濟上關注他,還算起了經濟賬,提出了質疑。這是對的,但是是不全面的。因為“塘約道路”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在目前全國農村大面積鋪開的農地“確權”“流轉”試點,實際上關系到農村集體所有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關系到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的大問題。
目前農村的“確權”“流轉”是實際上的農村徹底私有化的道路上狂奔。所謂“確權”實際上就是把集體土地明確分給私人,雖然說得是經營權,但是實際上是所有權。如果這里還不清楚的話,那么到了“流轉”就一目了然了。所謂“流轉”就是確權給你的土地等,可以流動轉移,就是可以由你自由支配買賣。正如今年文件所說:“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農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應由承包農戶自主決定。”這說明以前不能“流轉”土地,現在可以“流轉”土地,而且是鼓勵“流轉”。這實際上是把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土地推向了市場,盡管他們強調了流轉的是經營權,但實際上是所有權;盡管他們對城市工商資本等加了一些限制,但是市場的閘門一旦打開,各路資本甚至外資侵吞農民土地的趨勢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其后果是大量土地又集中到新的地主、新興的農業資本家手中,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成了新的雇農、農業工人,那么新的又一次的“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就要到來了。
塘約道路順應農村“確權”“流轉”的潮流,重新把村里一家一戶的土地“確權”后“流轉”給集體,實現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與集體所有權的統一。他起碼為阻止資本下鄉、維護集體所有制走出了一條新路。
另外塘約道路重新為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鞏固共產黨在農村的基礎走出了一條新路。自從那“18個懶得不能再懶的懶蟲”帶頭,某些領導的策動下,實現所謂“聯產承包責任制”,無端地解散人民公社后,共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際上面臨著被摧垮的危險,集體沒有了,黨組織渙散了,各種家族勢力、宗教以致黑社會控制了原本共產黨領導的農村,正像李昌平所說“農村真危險”。而塘約道路的黨支部的模范作用確實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黨支部先人后己,在大災面前首先想到的是最危險的村子最困難的人;黨支部成員舍棄自己的高收入,參加到集體生產中來;黨支部帶頭組織義務勞動,重新凝聚多年來“只顧自己”的農民的心;黨支部實行了“村民共治”的民主,重建了良好的民風和當家作主的主人翁觀念的回歸;黨支部破解了諸如“空殼村”、“留守兒童”、“大面積撂荒土地”、“水利設施無人管”等多年來解決不了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共產黨在農村這個革命和建設的“根據地”的基礎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三、要用新生事物的觀點看待“塘約道路”
“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他認為,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永恒的、絕對神圣的東西,一切具體事物都是在歷史上產生、又在歷史上消滅的,都是暫時的、過渡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它總要代替過時的舊事物,這是萬古長青的辯證法。當然新生事物不等于就是新出現的事物,而是合乎發展規律的 、具有遠大前途的事物,在社會生活中則是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進步事物。
塘約道路就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人民公社解體,私有化泛濫多年,三農問題無法解決,又搞所謂農村土地“確權”“流轉”的形勢下產生出來的新生事物。
我們認為它是新生事物,是看到它代表了廣大農民重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的強烈愿望;是農民經過建國以來前后兩個時期對比,深感單干私有化的路不僅富不起來,而且造就了不少的赤貧、貧窮,而且摧毀了淳樸的民風,造成了道德、精神的失落,實在走不下去了,強烈要求改變這種物質、精神雙重失落的局面。塘約道路的出現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它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另外,塘約道路向我們展示了它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氣勢,就拿義務勞動來說吧。這是沒有任何報酬、自覺自愿參加勞動。正如書中所說,當今“搬一把椅子過門檻”都要付工錢的時代,村里男女老少自覺自愿參加義務勞動。這不正是列寧所贊揚的“共產主義星期日義務勞動”嗎?這種義務勞動不是給人以久違的恍如隔世的感覺嗎?另外塘約道路是在黨支部領導下走集體合作化的道路,它與種糧大戶們的專業合作社的區別在于,塘約道路是強弱結合、扶助弱者,而專業合作社是強強聯合,沒有扶助弱者的義務。前者是共同富裕,后者是富者更富。
對待塘約道路這個新生事物,我們一定要采取熱情扶持、大力支持的態度,要旗幟鮮明地支持它、愛護它,為他的成長鳴鑼開道。正確對待塘約道路中不完善的缺陷和弊端,決不能求全責備、用盡善盡美的標準要求它,更不應該借口它存在的弊端而一棍子打死它。因為任何新生事物一出現往往是弱小的、都難免帶有它脫胎的舊事物的痕跡,也就是說會存在許多弊端和缺陷,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克服這些弊端和缺陷,而逐漸地完善起來。比如過多依靠政府扶貧資金、分配制度有待完善、對黨員社員的社會主義教育等等,都是需要以后在實踐中逐漸解決的。另一方面對它也不能護短,要正視不足、正視缺陷和弊端,以便盡早克服它而完善起來。
總之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塘約道路,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它,關心它,愛護它,促進它不斷地成長、壯大。以便使得一批批塘約道路們生長起來、發展起來,共同迎接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迎接新的科學社會主義高潮的到來。 (2017年6月14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