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對“農轉非”充滿無限向往。計劃經濟年代,擁有城鎮戶口、享有糧油肉等配給、招工等權利。同時,城鎮戶口的公民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可以享受到很多好處。
當時,如果擁有城鎮戶口的成人,可以享受每個月30斤廉價大米的供應。那時,人們到糧所買米,除了需要人民幣,還需要帶上一本糧薄。那些沒有城鎮戶口的人,只能到糧所里買高價米。
我父親出生在農村里,自然不能擁有城鎮戶口。1977年,他通過參加高考,從而獲得了一個“農轉非”的機會。當年,“農轉非”將意味著命運的改變。因此,很多人都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去獲得“農轉非”。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粵西一所鎮中心小學對農業戶口的學生,每個學期多收500元。當時,該地區農民人均年收入就是1000元左右,但是僅僅支付一個孩子在鎮上讀書的贊助費,就完全掏空了。要是到市區讀小學,一次支付贊助費更是高達上萬元。
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地方都有“城鎮戶口”出售,特別是市區戶口,一個戶口就值幾萬元,甚至10萬元。按照當時人們收入來說,這確實一個天價了。以前,城鎮戶口的人,政府可以安排工作。退役軍人方面,城鎮戶口的人往往得到安排工作,農村戶口的人就不給予安排工作。
“農轉非” 曾經是農民可望不可及的夢想,因為一出農門便身價倍增。如今,很多人卻多要求“非轉農”。據《半月談》報道,“在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的東陳鎮,10年前當地政府‘賣城鎮戶口’曾吸引了2800人‘農轉非’,但這幾年卻有近10人將戶口從城鎮遷回農村。河南省中牟縣白沙村委會一名干部說,近年至少有30多人從城市遷了回來。如果都讓進,可能會有100多人。”
據《新京報》報道,“12年前,在村里有‘能人’之稱的蔡青普聽說能辦‘農轉非’,就托當地派出所的熟人,花了一萬元,把還在上初中的蔡鵬飛由農村戶口轉成了城市戶口。他憧憬著兒子中學畢業后,過上幸福的城市生活。但他花的一萬元卻打了水漂,孩子由于在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家務農。沒想到,因為戶口已經不在農村,村里收回了他的那份承包責任田。不僅沒有耕地、宅基地,就連村民選舉權都沒有。他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黑戶’,蔡鵬飛只好不斷地外出打工。其實象蔡鵬飛這樣遭遇尷尬的人,在我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據新華網報道,“劉福秀原來是游仙區游仙村5隊的農民,現在也已轉為城市戶口。據她介紹,在失地拆遷之前,家中共有1.6畝耕地,養了1000多只雞,此外家中還自辦了一個22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里面圈養了200多頭豬,一年收入高達三、四萬元。 劉福秀說,如今,耕地沒有了、養豬場沒有了、也沒地方養雞了,干了一輩子的農活,離開了土地,很難在城里找到能保障生活來源的工作。為維持生計,只有靠丈夫出去打零工,每個月賺400多元錢。而我什么事也沒有,只有呆在家里,就像城里的下崗女工。 ”
幾年前,一位“農轉非”的人向我講述了一些情況。上個世紀80年代,他用土地換取城鎮戶口,但是他仍然居住在農村里。除了他身份是城鎮居民之外,其他都沒有什么變化。他在農村里沒有地,所以只能借別人地種田。說起當年的“農轉非”,他顯得很無奈。
據有關人員估算,目前全國有約4000萬的農轉非人員。因“農轉非”而失去土地,有一些人就成為“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農轉非人員。這些人就業困難,沒有社會保障,所以生活前景充滿各種風險。
當年,很多農民為了一個城鎮戶口而放棄土地,甚至包括各種賠償。有的地方,政府征地之后,就給了一些“農轉非”指標。如果不選擇“農轉非”的話,就可以獲得經濟上補償,同時還能繼續享受村里各種分紅。即使如此,還是很多農民寧可不要經濟上的好處,而選擇一個“農轉非”的機會。
現在,“農轉非”越來越不受歡迎了。這種情況下,國務院出臺政策規定,農轉非不得強制收回農民土地。據《新京報》報道,“農民落戶城鎮,是否放棄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須完全尊重本人的意愿,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收回。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通知指出,要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充分考慮農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生計,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搞強迫命令。在農民進城和留鄉問題上,通知特別指出要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權。”
面對城鎮戶口的貶值,農村戶口反而讓人羨慕起來了。《瞭望東方周刊》報道,“據葛健介紹,凡是這個村的農民,在年滿22歲之后,如果還沒有名下的房子,娶一個農村戶口的妻子,按照村福利,可以分到一套160平方的安置房,而這套大面積的房子只要480多元一平方,除此之外,還能分到一筆16000多元的結婚經費。如果娶到的老婆是城鎮居民戶口,那么只能分到120平方的房子。”
“在義烏,一個農村戶口價值百萬。”這是媒體打出的標題。《瞭望東方周刊》報道,“據2006年頒發的《義烏市新農村住房建設實施辦法》規定,根據不同的情況,一戶家庭在舊房改建中最少可分到108平方米的宅基地,最多則可分到144平方米的宅基地。除了這些房屋產生的價值外,還有村集體土地征用補償費用以及集體經濟組織分紅。據本刊調查得知,這些宅基地一般都可以建設到500多平方的房子,可以作為出租或者自行開店,獲益豐厚。倘若遇到房地產開發,那么就一夜變成千萬富翁。”
說起這個“農轉非”,最初確實很美麗。當年,人們為了一個“農轉非”機會背后付出巨大代價。現在,“農轉非”不再讓人羨慕了,讓人羨慕卻是“非轉農”。 “農轉非”不再有昔日的喜悅,更多是一種無奈。
節選即將出版的《蓋碗茶中的經濟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