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土地制度向私有化過渡的進程中,印度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印度時報》11日刊發一篇令中國人多少感到有點驚訝的報道。報道稱,上月16日,作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別代表,中國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夏勇率6人代表團出訪印度,在新德里與印度相關部門進行了“秘密會晤”,目的是“向印度學習、構建一部強有力的土地法,實現讓中國城鄉居民享有個人土地權益”。
相關新聞在中國外交部網站上確有記載,稱中國代表團此行與印度城市發展部、司法部等部門高級官員就城市化進程中的征地制度、住房制度、貧民窟改造等相關立法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細節未披露。
《印度時報》報道稱,印中雙方會晤時就土地糾紛、征地補償、土地繼承、房屋所有權等法律和政策保護展開討論。中方聽取了印度《土地征用法案》關鍵起草人桑杰·辛格的發言。據報道,中方代表對印方土地征用中遇到的問題表現出特別興趣,還詢問了印度針對部落定居點實施的特殊土地政策。
《印度時報》稱,中方此次訪印并從印度土地法中吸取經驗,具有重大意義,在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將“賦予農民更多土地權益”以及“戶籍登記改革”等問題作為改革重點。報道稱,有關土地改革的議程,是中國新領導層“最為宏偉的計劃”,艱巨性甚至超過鄧小平在1978年倡導并實施的改革開放。
據《環球時報》駐印度記者了解,今年1月,印度議會通過新的征地法案,根據該法案,私人公司征地須征得80%被征方同意,公私合作項目須征得70%被征方同意。這一嚴格條款雖然保護了被征方利益,但對于印度基礎設施建設或征地建廠起到阻礙作用。不少外國投資者因此望而卻步或從印度撤資。而且當前印度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著7000余萬無地農民,生活堪憂。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11日對《環球時報》說,《印度時報》所謂中國“取經”的說法肯定是夸張了,印度的土地政策并不成功,但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印各自的教訓值得交流溝通。鄭風田說,在土地改革方面,中國和印度在過去正好是走了兩個極端:印度是拿農民的地太不容易,所以高速公路建不起來,印度新總理莫迪才想學中國;中國是農民的地太容易被拿走,而現在,強化農民的土地權利已成為新一屆政府土地政策的核心,這一點我們確實可以向印度借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