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時期農業效率真的是“低下”嗎?
有人說“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效率低是公認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只能研究分析人民公社是怎樣一回事,它做過什么,它留給我們的又是什么,與前后制度作一個比較這樣才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而不是憑空想象人言亦言地說。人民公社初始于1958年,解散于1985年,在1957年之前全國農業合作化的基礎上于1958年全國大辦人民公社,同年底,將全國74萬個農業合作社合并為2.6萬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達1.2億之眾,占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平均每個公社可達四千余戶。人民公社的興起初始先產生吃“大鍋飯”的制度,但在幾個月之后便支持不住就取消了,繼之為工分制所取代。在工分制下,歷經了以公社為核算單位,向以生產大隊,再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的不斷完善演進,最終絕大多數公社形成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且恢復和擴大了公社興辦之初被取消和壓縮了的自留地和家庭副業。
在全國人民公社存在的二十七年時間里,毛共通過組織起這種有效的途徑,帶領廣大農民,在極少勞動力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完成了全國所有大江大河的治理,修建了八萬四千多座大中小型水庫和多得無法統計的小塘壩。從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七年,全國完成的著名水利有:河南紅旗渠,長江中下游水利建設工程,黃河治理工程,海河治理工程,遼河治理工程,豫、蘇、皖開挖新汴河、治理沱河工程,河北黑龍港地區防澇工程,京郊治澇工程,寶雞峽引渭河灌溉工程,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江蘇淮安水利樞紐工程,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黑龍江引嫩工程等。在治理大江大河的同時,廣大農民還發揚戰天斗地的精神,大搞興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農田基本建設。在十余年的時間里,全國的農田基本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到上個年代七十年代中期,全國農田灌溉面積已達七億畝,比一九六五年的四點九五億畝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機電排灌面積達四點三一億畝,比一九六五年的一點二億畝增長了百分之三百五十五;一九七五年,全國機井已達一百八十一點七五萬眼,比一九六五年的十九點四二萬眼增長了百分之九百三十五點八九。同一時期,全國農機的制造能力和農機的保有量以及化肥、農藥的生產能力和施放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全國整修加固堤防約20萬公里,在全國建成大型水庫302座,是49年前只有大型水庫6座的50倍;中型水庫2110座,是49年前只有中型水庫13座的162倍;小型水庫82000多座,是49年前只有小型水庫1200座的67倍;總庫容4500億立方米,是49年前總庫容估計200億立方米左右的21倍。全面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初步解除了大部分江河的常遇水害,并為工農業和城市供水4700億m。
農田水利方面,建成了萬畝以上的灌區5300多處,配套機井250多萬眼,全國灌溉面積由49年的2.4億畝猛增到70年代末的7.2億畝,是49年前的3倍而居世界各國的首位。在不足全國耕地一半的灌溉土地上,生產出占全國產量三分之二的糧食和占全國產量60%的經濟作物。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決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溫飽問題。全國水電裝機到70年末已超過2800萬kW,年發電量達900億kW•h,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8%。全國內河航運的里程已發展到10萬公里,年貨運量達6億t。與此同時,中國水利建設的科技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修建高壩大庫、大型灌區、整治多沙河流、農田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和小水電開發等許多方面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就是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效率低下嗎?況且在在此期間,全國所有公社、大隊都建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科學種田得到了普及,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也有了極大的提高。每個公社都成立了衛生院、大隊都設立了赤腳醫生醫療站,形成了涵蓋全國農村的醫療衛生系統,農民的健康有了保障,平均壽命比解放前提高了一倍”。
而包干到戶三十多年了,這三十年來我們看到的是,鄉村政權弱化,管理松弛,治安混亂,黑社會橫行,水利失修,農村垃圾化被中國人自己譏笑為農村非洲化,農業現代化成為泡影,根本無法抗拒應對各種自然災害。2007年全國22省發生旱情,危及耕地2.2億畝,人口上億,天府之國的四川連年干旱。最近,我國的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又遭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丟掉了噴灌、滴灌系統,我國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從衛星圖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大部分土地,沒有綠色植被覆蓋,而是以赤裸裸的黃色直接面向宇宙!蘭州、西安、北京沙塵暴愈演愈烈。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已經變成國際問題了。河北省固安縣的永定河床已經干涸,沙漠化改變了這里的地貌。沙漠日漸迫近現距離北京天安門只有50公里,也就是汽車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從遼寧西部過來的戈壁,距離北京也就是240多公里了。
為什么現在動輒說旱澇五十年不遇、六十年不遇、一百年不遇?真的不知道是從什么詭秘的地方突然蹦出來的。人民公社代建設的86258座水庫和配套水渠、設施哪里去了?疏浚的河流、縱橫的引渠、密布的水塘、機井哪里去了?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增速最快這三十年,增加了多少農田水利設施?為什么坐視已建成的水庫、水渠、水塘和機井大部分廢棄?我們誓言確保的十八億畝土地有多少畝仍是“望天田”?要是真的“百年一遇”,肯定是“赤壁千里,顆粒無收”!你想,水庫成了旅游點,大渠成了電廠排水溝,小渠早平了,機井早填了,指望啥抗旱?“小豐收”是靠老天一高興下雨了。部分農村泥土干裂,禾苗枯死,更多的種子連下地的機會都沒有,成片成片的土地悄無聲息地死亡,令人震驚、恐懼、憂慮。心緒難平中,人們也意識到,今天被水遺忘,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長時間把水冷落。現在主要用于農田灌溉的引水工程、水庫、電灌站等,基本是四五十年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的在起作用,上世紀70年代70%耕地是保水田,現在還有多少是保水田,這只有天曉得。改革開放30年,農村水利建設不進反退, 分田到戶,實行承包責任制后,各家顧各家,公用的水利設施有人用沒人管。在以色列,國內的每一條河流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在中國除了毛時代建設的水庫差不多有水的地方都污染了。這就是包產到戶的高效率?有比較才有鑒別,這能叫“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效率低是公認的”嗎?
再看看新中國60年來三大主糧單產平均增長率
一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約30%,占糧食總產量約40%。
其產量變化在毛共立國后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級。或包產到戶前與包產到戶后兩個時期。
(一)包產到戶前時期
第一階段(1949-1958)水稻畝產從1949年的126.1449公斤/畝增長到1958年的168.8819公斤/畝,增產達42.7369公斤/畝,增長率為25.31%。
第二階段(1959-1961)水稻畝產從1959年的159.2696公斤/畝下降到1961年的136.0992公斤/畝,下降了23.17公斤/畝,造成的原因是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與1949年相比還是增產了9.95公斤/畝,增長率為7.31%。
第三階段(1962-1974)水稻畝產從1962年的155.899公斤/畝增長到1974年的232.6068公斤/畝,增產達76.708公斤/畝,增長率為32.98%。原因是我國一批濃醇水力發電站建成和發電能力的提高和灌溉用水庫的建成與投入使用,機械動力和灌溉面積的增加,使得單產產量得到增加,在水稻育種方面主要是由于從50年代后期得70年代初期的水稻兩種矮化階段。這一矮桿替換高桿的革命性變化為我國水稻單產的提高取得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階段(1975-1982)水稻畝產從1975年的234.2861公斤/畝增長到1982年的325.753公斤/畝,增產達91.4669公斤/畝,增長率為28.1%。在水稻育種方面主要是由于從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的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高潮和大面積推廣的時期。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廣泛推廣應用為我國的水稻單產的快速嗇提供了動力。
(二)包產到戶后時期
第五階段(1983-)從1982年至今,水稻單產波動上升,水稻畝產從1982年的339.7406公斤/畝增長到2006年的公斤/畝420.7054,增產達80.9648公斤/畝,增長率為19.25%。其原因是在水稻育種方面分子育種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水稻育種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從以上分析可知,毛時代中國水稻的單產平均增長率為23.425%,比毛之后時代的包產到戶時代水稻單產增長率的19.25%還高了4.175%。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毛時代是中國水稻單產增長率最高的時代。
二小麥:中國是小麥最大的生產國。其產量變化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或包產到戶前與包產到戶后兩個時期。
(一)包產到戶前時期
第一階段(1949-1977)小麥畝產從1949年的42.78公斤/畝增長到1976年的97.57公斤/畝,增產達54.79公斤/畝,增長率為56.15%。原因之一是我國一批濃醇水力發電站建成和發電能力的提高和灌溉用水庫的建成與投入使用,機械動力和灌溉面積的增加,使得單產產量得到增加,原因之二是這一期間是集體所有制,能把分散的零散的群眾經驗總結起來,成為系統的小麥增產經驗,與此同時從60年代開始便有一批小麥器官形態建成的研究論文成果,為我國小麥以后的增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1978-1982)小麥畝產從1978年的123.00公斤/畝增長到1983年的186.78公斤/畝,增產達63.78公斤/畝,增長率為34.14%。是為小麥增產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階段單產迅速增加,原因是這一期間是經過文革運動,農民的積極性有一次大躍進,同時有”小麥時齡指標促控法”,“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等支持。
(二)包產到戶后時期
第三階段(1983-1997)小麥畝產從1983年的186.78公斤/畝增長到1997年的273.45公斤/畝,增產達86.67公斤/畝,增長率為31.17%。是為小麥增產的第二個高峰期,這一階段單產迅速增加,原因是這一期間小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小麥高產多途徑理論及其配套技術”,小麥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
第四階段(1998-)小麥畝產從1998年的245.67公斤/畝增長到2006年的303.30公斤/畝,增產57.63公斤/畝,增長率為19%。這一階段單產增加只要是靠抗旱節水栽培,一年二熟雙高產,小麥超高產栽培和化控技術應用等支持。
從以上分析可知,毛時代中國小麥的單產平均增長率為45.145%,比毛之后的包產到戶時代小麥單產平均增長率的25.08%還高了20.65%。可以說毛時代是中國小麥單產平均增長率最高的時代。
三玉米:是最重要的飼料作物。它廣泛用于造紙、食品、紡織、醫藥等行業。在中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大且廣,是中國北方和西南山區及其它旱谷地區人的主要糧食之一。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起到很大作用。作為人類口糧、牲畜飼料和工業生產原料。飼用玉米產量大幅度增加,畜牧業和飼料業就大發展,則肉、蛋、禽、奶的產量就大大地增加。
其產量變化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或包產到戶前與包產到戶后兩個時期。
(一) 包產到戶前時期
第一階段(1949-1972)玉米畝產從1949年的64.10公斤/畝增長到1972年的128.12公斤/畝,增產達64.02公斤/畝,增長率為49.99%。原因之一是我國一批濃醇水力發電站建成和發電能力的提高和灌溉用水庫的建成與投入使用,機械動力和灌溉面積的增加,使得單產產量得到增加,原因之二如小麥增長原因一樣是這一期間是集體所有制,能把分散的零散的群眾經驗總結起來,成為系統的玉米增產經驗,原因之三與此同時對玉米栽培的理論研究,探索玉米規律及農業措施對玉米的生長發育之影響,提出新理論,新方法和新觀點的階段研究論文成果,為我國玉米以后的增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1973-1984)玉米畝產從1973年的155.40公斤/畝增長到1984年的264.02公斤/畝,增產達108.62公斤/畝,增長率為41.14%。原因是國家重視其糧食與飼料方面的作用,加大了投入,同時我國玉米育種和栽培的技術手段有了很大的提升進行玉米單產開發和綜合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二)包產到戶后時期
第三階段(1985-)玉米畝產從1985年的240.48公斤/畝增長到2006年的359.61公斤/畝,增產達119.13公斤/畝,增長率為33.13%。這一階段主要圍繞高產玉米光合機理,庫源關系,籽粒建成以及集成栽培技術進行研究,提出高產,優質,高效及綠色無公害栽培,形成較為完整的栽培技術體系。
從以上分析可知,毛時代中國玉米單產的平均增長率為45.56%,比毛之后的包產到戶時代玉米單產平均增長率的33.13%還高了12.43%。可以說毛時代是中國小麥單產平均增長率最高的時代。
綜上所述,從建國至今,我國三大糧食都經歷了較大幅度的增產,而且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而毛時代是中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單產平均增長率最高的時代。
這主要得益于毛時代,上世紀70年代是中國有史以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搞得最好的年代,一批濃醇水力發電站建成和發電能力的提高和灌溉用水庫的建成與投入使用,機械動力和灌溉面積的增加,使得單產產量得到增加。
原因之二是這一期間是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能把分散的零散的群眾經驗總結起來,成為系統的三大糧食作物增產經驗。
原因之三與此同時對三大糧食作物種子栽培的理論研究,探索規律及農業措施對其生長發育之影響,提出新理論,新方法和新觀點的階段研究論文成果,為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以后的增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原因之四是化肥的廣泛使用。
說包產到戶就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的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或人言亦言又或者是心懷惡意,說包產到戶就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實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翻版,能解決吃飯問題無外就是水稻小麥玉米這三大主糧的產量,而產量的多少取決于五個變量:有效灌溉面積,畝用化肥,農機動力,農藥,良種,這些都與糧食單產非常關系密切,當然還有天氣旱澇關系也非常大。請問包產到戶對這五要素有何提高?49年之前是土地到戶,能解決比毛時代少一半人口的吃飯問題沒有?
數據來源:
1:農作物數據庫。
2:李國祥。建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循環波動分析。中國農村觀察。1995.5
3:徐生,黃務濤.雙增劑對拋秧結實期干物質積累的影響.水稻群體質量與實踐.204~207
4:王余龍,蔡建中.徐家寬等.水稻籽粒有關性狀與粒重關系的初步探討,作物學報.1995.24(3)
5:王余龍.山本由德.姚以禮等.栽培條件對水稻粒重的影響及其原因分析.作物學報.1998.24
6:凌啟鴻,揚建昌.水稻群體粒葉比與產量栽培途徑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86,(3):1~8
7:凌啟鴻主編.作物群體質量.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1
8:劉景輝,王樹安,王志敏,中國糧食單產規律及預測,耕作與栽培。2001,5(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