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談我國水利發展的文章,其中提供了一些數據:“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這樣一對照,就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水庫是在1949-1978年建立起來的,而水利部的資料也證明了這點。
該文還寫道“通過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到2007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1978年的7.3億畝增加到8.67億畝”。三十年的時間,灌溉面積從7.3億畝到8.67億畝、增加了1.37億畝(增幅19%)。不過,1949年———1978年同為三十年,灌溉面積則是從1949年的2.4億畝增加到1978年的7.3億畝、增加了5億畝(增幅超過200%)。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別?
那個年代,農田由人民公社和村大隊統一管理,灌溉系統也都有村集體統一負責,由村安排專人負責從大河支流用機械設備抽取水,經過灌溉系統小渠流向各村田里。村里面的河流和池塘每年在冬天也都由村集體安排將河塘里的水先抽干再將淤泥弄出,這便于清理河床以便多蓄水、蓄凈水。
“分田單干”后,單戶家庭的積極性被激活,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本來屬于政府承擔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灌溉系統修建工作,也隨之“分”下來。于是,由于單戶家庭沒有實力、村集體名存實亡,導致現存的灌溉系統出現問題或荒廢、灌溉能力大大減弱。其結果便是,一度建立起來的發達的灌溉系統和各村河流水塘不少被荒廢,河流水塘積滿淤泥,廣大農村原本清澈的深河清水變成死水淺水臭水溝,不僅威脅到農田灌溉,也威脅到當地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當前的大干旱,導致全國農村大面積農作物和人蓄飲水困難,雖有天災原因,但也反映了目前農村政策方面的不足。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大干旱也是一個契機,應抓住機會,亡羊補牢,盡快堵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灌溉系統修建的“漏洞”。目前,中央已經決定加大對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這令人期待。
□徐開彬(旅美學者)
原題:農田灌溉設施為何會荒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