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蟻族”、“蝸居”:我們還有未來嗎?
隨著廉思充滿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蟻族》的暢銷,“蟻族”這個詞,成為最近的熱門詞匯。“蟻族”是 “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代稱,之所以將該群體名之為“蟻族”,是因為這個群體和螞蟻有許多相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有人說,“蟻族”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第四大弱勢群體的誕生。
《蝸居》的熱播,又給我們帶來一聲沉痛的嘆息。它以冷峻的筆觸,將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赤裸裸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很殘酷地擊碎了很多人的夢想。《蝸居》中的主人公郭海萍,是典型的都市白領。“白領”,我們很多同學辛辛苦苦的學習、考研、找工作,不就為了在城市中能有個體面地工作、做個令人羨慕的白領嗎?但是,“白領”們幸福嗎:“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進賬四百,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在畸高的房價之下,人被異化為“房奴”,承受著極重的精神壓力,許多人賠上了祖孫三代的積蓄,甚至一生的幸福。如果不是房子,我想蘇醇海萍一定會是一對幸福的小夫妻,也不會有海藻和小貝的悲劇。
大學生,一個曾經多么令人羨慕的詞匯,現在則成了讓家庭和社會都非常頭疼的問題。對大部分的大學生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有三個選項:A 失業,B 蟻族,C 房奴。被擠爆的招聘會場,如雪花般飄飛的簡歷,一年比一年嚴峻的就業形勢讓人憂心。當你終于從成百上千份簡歷中脫穎而出,歷盡艱辛找到一份工作時,那么祝賀你,你依然很榮幸地是蟻族中的一分子;當你很多年辛苦打拼,好不容易攢了一點錢,又很不幸地萌生了買房的念頭時,那么恭喜你,你即將光榮地加入房奴的大軍。
最近,一篇《房子讓80后成為垮掉的一代》在網上熱傳,或許能引起我們的一些思考。曾經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大學生百年光輝歷程的序幕。從反抗軍閥的“三一八”到譴責不抵抗的“一二九”,再到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赫赫揚揚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為民族崛起為國家富強奔走呼號;建國初期的大學生,大都滿懷著一腔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的熱血,立志做一支為人民無私奉獻的螺絲釘;當歷時的車輪逆轉,共產主義理想湮滅之后,八十年代的大學校園,是詩歌和民主的樂園,關心社會,關切蒼生,依然是大學校園的主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行駛到我們這一代,號稱有知識有文化的我們,卻只能在房子的重壓下,為生計問題,無奈的喘息。當一個人被房子奴役的時候,怎么去做生活的主人,做不了生活的主人,又怎能期盼他去做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呢?“因為房子,我們害怕事業;因為房子,我們不敢創業;因為房子,我們被迫啃老;因為房子,我們不敢養育下一代。”
在知青運動結束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們看到,我們的父輩,當年的那些知青們,依然成批成批地到他們當年下鄉的地方,唱他們當年唱歌過的那些歌,看望他們曾經奮斗過的黃土地,因為那兒,有他們幸福的回憶,有他們的——青春、汗水和理想。我想,等我們這一代人到了那個年齡,回想起來的,一定是當年如何為了一座房子,蠅營狗茍,辛苦的打拼。因為房子,是我們一生奮斗的理想和全部意義所在。
與其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毋寧說我們是被“壓垮的一代”,太多的重擔壓在我們的肩頭。我們無力改變現實社會的游戲規則,當生存、房子像餓狼一樣向我們撲過來時,我們只有選擇很拼命地奮斗,試圖比別人跑得更快。但除了極少數人外,終究無數人會被吞噬,蘇醇、海萍、海藻、小貝,以及與他們相聯系的父母和親屬。
在失業、蟻族和房奴三個選項間掙扎的我們,還有未來嗎?
救救我們的大學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