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風華正茂

我們回不去了--80后的空間放逐與現實選擇

張慧瑜 · 2010-03-02 · 來源:烏有之鄉
80后90后觀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80后的空間放逐與現實選擇

作者:張慧瑜  來源:南風窗


近來有三個文本,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體現房奴心聲的電視劇《蝸居》;反映“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的社會學調查報告《蟻族》,大學畢業生成為繼“農民工、下崗職工、農民”之后的第四大弱勢群體;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因學校拒絕母親留居宿舍而走向絕路的故事。
  
向下的青春
無論是《蝸居》中海萍夫婦節衣縮食、兼職奮斗的典范(盡管最終過上“蝸居”的生活),還是“蟻族”們在失業與低級工作中艱難生存以及女研究生楊元元的自殺,都呈現了一種“下向的青春”。與“青春殘酷物語”中青春期的失落、與社會的格格不入相反,這些“高學歷”、“低收入”的群體本應擁有理想的人生,但“夢想卻無法照進現實”。這些略顯悲慘的故事與一個曾經耀眼并被給予厚望的群體有關,那就是長大于改革開放新時代的“80后”們(同時也是獨生子女政策下出生的一代)。與他們的父輩糾纏于歷史、政治相比,他們應該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公”(所謂“我的地盤,我做主”)。這些作為改革開放同齡人的一代人,很早就被認為是小皇帝、嬌生慣養、無法承擔社會責任。
直到2008年一系列事件(海外護衛奧運火炬、四川地震志愿者、鳥巢一代),使“80后”擺脫了玩世不恭的“惡名”。但是,在這三個文本中,“80后”卻成了因房子而“犧牲的一代人”、成了聚集在都市邊緣的“蟻族”、成了“貧困”女研究生。還不僅僅如此,與大部分同齡人相比,這些遭遇困境或淪落為“弱勢群體”的年青人都是在相對公平及嚴苛的高考制度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幸存者。可就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而中國戲劇性地崛起的時刻,這些“天之驕子”們卻成了失意者、失敗者和自殺者。
海萍說服丈夫以及妹妹海藻留在大都市不要回到故鄉小鎮的理由是,這里不僅有都市的繁華,更有機遇和理想,獲得“奮斗”的人生,回去只能做一只“井底之蛙”。與《蝸居》中的海萍姐妹一樣,這些關于成功的信念成為支撐蟻族們聚集在城市里的根本動力。但是這些文本恰好呈現了一種淘金夢的破碎,當在學歷、教育、公平競爭的背景中進入市場經濟的“80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他們依然寧愿聚集在骯臟遠離市區的村落,也不愿回到沒有希望的家鄉(他們所學的專業也在家鄉無用武之地)。
這種窘境在新世紀之初被顯影出來(他們是“三高”人群:高房價、高醫療、高教育),但當時尚且有“知本家”、創業神話的故事可以安撫剛剛畢業的他們。如2006年熱播的電視劇《奮斗》依然可以講述青年人白日夢般沒有奮斗的奮斗故事,2007年熱播的《士兵突擊》也在“不拋棄、不放棄”中完成如何做一只合格的“工蟻”的詢喚,他們作為都市白領,應該是中產階級的主體,可短短幾年后,這些“準中產”迅速滑落為“蟻族”,即使如《蝸居》中作為外資白領的海萍,也沒能如“杜拉拉”般升職/升值,反而在兼職中變成房奴。既然沒有“耽擱”自己的青春,為什么“夢想依然無法照進現實”呢?
  
這是一種趨勢,我們回不去的
網友之所以認為《蝸居》呈現了房奴的真實心態,主要是因為海萍夫婦在買房過程中面對“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漲價的速度”的困窘,而對一系列主流話語進行了“無情”的冷嘲熱諷。如看房后深受打擊的海萍說“來回看看,滿世界就我們窮了。傷心啊,兩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上無片瓦,不名一文,說起來還中流砥柱,中產階級呢!”;“都說時代進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怎么覺得我還過得不如我們父母輩呢?人家好歹在最窮困的時候還實現了既無內債又無外債。我倒好,一輩子欠債”、“跟世界接軌,消費要向歐美看齊,收入要向非拉看齊,全方位立體接軌”;在海萍看過報紙上的地產廣告后,終于悟出“‘為人民服務’這句話要改成‘為先富裕起來的人民服務’。現在的報紙,整個一派胡言!”……
在這里,“中產階級”以及“與世界接軌”的神話暴露了其作為意識形態的謊言效果。在買不起房子的現實困難中,“分享艱難”、忍受“社會轉型陣痛”等主流話語已經無法喚起他們的認同。但與其說在這份“張狂”中顛覆了主流話語,不如說在這種牢騷以及自我勸慰和自我說服中,更加認同于現實中的困境和艱難。正如海萍在勸說蘇淳啃老的對話中,有一段關于美國的類比,盡管蘇淳嘆氣“這個型怎么老轉不完啊!”,但海萍堅信中國會像美國那樣依靠“200年前黑奴礦工賣命”來完成原始積累,并認為沒有原始積累就不可能有“美國人享受生活”的現實。這不僅為了“明天更美好”而心甘情愿“犧牲兩代人”,而且也為近10年來中國不斷發生已然不具有新聞價值的礦難尋找到了“合理”解釋。或者說,在承認這不過是為了完成“原始積累”的同時也預設了一個“一退休就環游世界”的夢想。
在另一段對談中——
海藻問宋思明:“這個城市,你們這些人是怎么管的?房價那么高,工資那么低,還讓不讓老百姓活了?”宋思明說:“原本在光鮮亮麗的背后,就是襤褸衣衫。國際大都市,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把焦點放在鎂光燈照射的地方,觀眾所看到的,就是華美壯麗絢爛澎湃。對于光線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塵,甚至有死耗子,誰會注意呢?我不是說上海,就是紐約、巴黎、東京,都一樣。你能對外展示的,別人看到的繁華,只有那一片,而繁華下的沉重,外人是感受不到的。這是一種趨勢,我們回不去的。如果你要我選擇,是生活在過去的清一色土布灰藍,每個人收入都16塊8毛的日子,還是今天,我想,我還是愿意生活在今天的。至少,它有一種變化,它給予相當一部人以希望。”
接著,宋思明說:“資本市場原本就不是小老百姓玩的。但老百姓又逃不出陪練的角色。只能慢慢努力吧!海藻,也許你可以換一種活法,不走你姐姐的路。本來,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各種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宋思明的回答不僅說出了國際大都市的秘密,也說出了作為資本市場的房地產本來“就不是小老百姓玩的”,可謂一針見血。在這段話中,宋思明并沒有說如海藻這樣的小老百姓就是角落里的“灰塵”和“死耗子”,而是把海藻放在觀眾位置上。同時也告訴了海萍無法“成功”的原因是只看到了繁華的一邊,沒有看到舞臺背后的灰塵,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失敗歸罪于這個華麗的舞臺。而當海藻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就是舞臺背后的“灰塵”時,宋思明也就是無需掩飾。宋思明告訴小老百姓這個“不可告人的秘密”是為了說明“這是一種趨勢,我們回不去的”(正如撒切爾夫人的名言,除了新自由主義,別無選擇)。
正是在這種“無可選擇”的“多元化的世界”中,宋思明向海藻發出邀請,一個“二奶致富”的捷徑。這是站在“舞臺中央”的人向舞臺背后的“死耗子”訴說“各種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故事。就像《2012》中得以進入諾亞方舟的是買過票的富商們,其他幾十億人類根本就不被考慮在內,這是好萊塢版的“點背不能怨社會,命苦不能怨政府”的故事,呈現了金融危機時代好萊塢主旋律敘述的艱難和直露。在這個意義上,《蝸居》也成為危機時代的主旋律。
空間區隔與放逐
這三個文本都與房子有密切的關系,或者說,這種現實的窘境被具象化為一種空間區隔及空間放逐。《蝸居》呈現了這些來自外地的“天之驕子”在欲望都市中無法成為“房主”,只能充當“房奴”的命運;《蟻族》則是這些失業或收入不高的畢業生在城市空間中只能租住在城鄉結合部的村鎮中;貧困女研究生“背媽媽上學”的緣由不僅因為在上海居無定所,而且在家鄉也因拆遷失去了住所。
與城鄉戶口制度這種社會區隔不同,在“自由的”商品房交易(不受戶口限制)中,資本的邏輯成為形塑社會空間及主體位置的重要標尺。這些渴望在社會空間中擁有一席之“地”的群體,遭遇到一種空間的壓抑,這種無法在都市中“安居”的狀態使得他們由準中產階級主體變成了社會結構的游離者。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不僅是房“奴”,而且也是大都市所象征的現代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當代“奴隸”。這種資本化的空間/房子成為區隔、放逐、剝奪這些準中產階級主體的罪魁禍首。
可是在人們為這些都市白領所遭遇的困境唏噓不已時,那些遠比蟻族更為底層和弱勢的群體顯然就更不可見了。如果聯系到90年代中后期不斷嚴重的工人下崗、農民工欠薪以及農民真苦的問題,再加上這些大學畢業生也被放置在弱勢群體的行列,可以看出,在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2002年前后逐漸由實體經濟轉向金融及虛擬經濟(房地產及股市)的過程,也是勞動者被資本不斷拋棄或放逐到邊緣地帶的過程(與此同時,也造成中國貧富分化的加大)。
在房主從所有者(一種財產的擁有者)變成房奴(一種被銀行劫持、綁架、壓迫的主體)的過程是借助自由市場的平等原則,自愿簽訂的賣身契,從而使這種消費者被綁架在社會生產的戰場之中(“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房子自身變成了一只會下蛋的雞,除非禽流感/金融海嘯等“非正常”狀況的出現。也就是說,在這種從擁有產權之“主”變成一種被銀行綁架的當代奴隸中,無論是農民工還是大學生都是被金融資本拋棄的人,就是宋思明那句話“資本市場原本就不是小老百姓玩的”。這是道出“真實”的時刻,也是勸慰“老百姓”承認現實、不要抱著不切實際幻象的時刻。
《蝸居》否定了海藻的“不勞而獲”和與宋思明的“茍且偷生”,肯定了海萍夫婦踏實、勤勞的生活態度,也呈現了海萍“心甘情愿”為了“蝸居”而走向“房奴”的過程。在《蝸居》的文本中只有海萍、海藻兩條道路,或者說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只提供給觀眾一條做房奴的海萍之路,盡管這條路并不輕松,但沒有比這更好的道路了。顯然,海萍的選擇并非“多元化的”選擇,而是一條獨木橋。
宋思明沒有說出的是,在資本市場中還真是無法缺少老百姓的參與。試想金融危機不就是小老百姓(中產階級)最終無力繼續陪練才發生的嗎?這是在資本的驅逐及其“我們回不去的”的信念下,小老百姓直到破產、無力償還債務才終止這種陪練的游戲。如果老百姓都不陪練了,資本市場也就成了真正的空中樓閣。可是就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而對新自由主義下的金融體制進行深刻反思之時(就連布什都不得不改口說:“這是非正常情況,正常情況下,政府不應該干預自由市場”),中國又呈現某種“滯后性”,這種滯后體現在這套新自由主義邏輯以更為張狂的面目示人,“這是一種趨勢,我們回不去的”,既是邀請,也是恐嚇。在這個意義上,《蝸居》成了危機時代的新自由主義的主旋律。
也許,毅然決然地選擇自殺退場的女研究生已經用自己的身體對抗這個“這是一種趨勢,我們回不去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對于每一個不甘心做房奴的人來說,能否有另外的選擇,或者能否想象另外的選擇,是存在一個真正“多元化的世界”的開始。

附文:

市場經濟下的“杯具”一代—簡評楊元元之死

市場經濟下的悲劇一代—簡評楊元元之死

塞北之雪

盡管我不止一次為楊元元的死痛哭流涕,但這并不妨礙我對這件事作出幾點理性的分析,一則祈禱傳說中楊元元的魂靈能盡早安息,二則,希望更多的活著的楊元元們能早日解放自己。

70末及80后這一代,或許是建國六十年來,最為悲慘的一代人。和“蟻族”“蝸居”等話題類似,楊元元自殺事件這個個例,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熱議,正是因為它反映了這個時代青年人的真實處境。如果說成為“蝸居”的房奴就應經夠悲慘了,那么“蟻族”一群則是欲當房奴而不得的一代,而自殺的楊元元則是“蟻族”中的典型一員。似乎,70末及80后這剛剛進入社會的新一輩中大部分人被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坐穩了奴隸,另一類則是想做奴隸而不得。

按道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建國六十年都是和平大環境,80后這批人應該最幸福才對,為何這一代卻成為最悲慘的一代?我們從楊元元這個個體進行分析,她個人經歷已經足以說明一切:

1979年11月,楊元元出生于湖北宜昌市
1985年,楊元元6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當時弟弟尚不滿4歲。當時在宜昌一個偏僻的軍工廠工作的母親要上班,每天中午姐弟倆吃的基本是辣醬就饅頭,有菜吃的時候,楊元元都是盡量讓弟弟多吃一些。
1998年,楊元元以優異成績考取武漢大學經濟學系
2000年,其弟考取了武漢大學環境科學專業。
2000年,母親所在的工廠面臨搬遷,必須自己出錢在新廠所在地購買房屋。但當時楊元元學費尚未湊夠,弟弟也是貸款讀書,家里無力購房。失去了住所,母親只得到武漢大學與楊元元住在一起。
2002年7月楊元元畢業于武漢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專業
2002年8月-2004年8月在武漢現代英語培訓中心擔任英語講師
2004年9月-2005年9月在武漢泰康人壽保險公司擔任客戶代表
2005年9月-2009年9月曾在報社擔任過編輯,也做過衣帽等小商品生意
2007年,楊元元把拖欠的武漢大學的3970元學費還上,拿到了本科學士學位證和畢業證。
2009年9月,楊元元考取上海海事大學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再次帶著母親踏上求學之路。
2009年9月12日入學報到后,楊元元與母親共同擠在宿舍的小床上。海事大學臨港校區地處偏僻,租房不易,楊元元也無多余的錢款可供租房,她再次萌生讓母親借宿學校多余宿舍床位的想法。她多次向學校申請,說明情況,但學校領導態度冷漠,說‘沒錢不應該來讀書’,最終沒有為其母親安排住宿,要求她在校外租房,并“禁止其母親再進宿舍樓”,連普通正常的探訪都要受到‘鄉下人’的辱罵和‘不發畢業證’的威脅
11月25日清晨,與楊母同住在海事小區出租房的楊元元,突然在被窩里坐了起來,喃喃自語,“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那么多知識,也沒見有什么改變。”
11月25日白天,楊元元沒有課,她與楊母到學校買了些饅頭和咸菜,兩人在租賃房里吃飯、聊天。楊元元告訴楊母,現在后悔當初上大學時沒有報考師范類專業,那些當初成績沒有自己好的同學,師范學校畢業后在上海教書,收入很高,反觀一直學習很好的自己現在卻過得很不好,“努力有什么用?”楊元元還反復說覺得沒讓楊母過上好日子,自己很對不起楊母。
2009年11月26日早上楊元元在宿舍24#506的衛生間用兩條系在一起的毛巾將身體懸掛在衛生間水龍頭上,結束了自己的30歲的生命。

楊元元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工農家庭。幼年喪父,使得她的家境更加困難。1998年,楊元元以優異成績考取武漢大學經濟學系。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改革攻堅。吳敬璉、高尚全、張維迎、皇甫平、張五常、厲以寧、茅于軾等人成為時代紅人,他們主張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政策被廣泛推廣,國企私有化;引進外資;血汗工廠;擴大出口;教育、醫療、住房市場化產業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大潮波濤洶涌。

連教育被當做賺錢牟利的工具。在高收費前提下,各大高校之所以史無前例地擴招,最根本的動力就是能帶來更多的利益。1998年前后,高額的大學費用已經成為普通中國家庭的夢魘。2000年前后,楊母所在企業進行了市場化改革,楊母失去唯一的住所,而不得不楊元元住在一起。2002年楊元元畢業,由于拖欠學校學費,楊元元沒能拿到畢業證、學位證,這給她的就業、生活帶來不少困難,也許悲劇就是從此開始。(直到2007年楊元元才把拖欠的武漢大學的3970元學費還上,拿到了本科學士學位證和畢業證。)

假如楊元元們早出生幾年,甚至早出生一兩年,也許命運就會完全不同。如果她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上半期考上大學,那就趕不上教育市場化的改革,那時的教育制度還保留較多毛時代的成分,教育成本主要有國家承擔,大學生讀大學應該完全免費或者費用較低。在毛時代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學生的數量按照國家需求逐漸增加,無數普通工人農民的孩子,通過刻苦學習,考上大學,從此擺脫了自己原來的命運。楊元元們按照慣例想走這條路,不幸的是,她們不知道,這條路已經被改革精英們堵死。

楊元元們的悲慘之處在于她出生于1979年。等楊元元們長大成熟考大學、踏入社會之時,改革開放的結果--市場經濟也已經開始成熟。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下,生產資料已經被資產階級寡頭壟斷,資本、資產階級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統治性的力量。由于絕大部分企業已經是私營企業,這些企業的主人是資本家而不是勞動者。中國社會從公有制轉變到市場經濟私有制,人數極少的資本家壟斷了眾多企業的所有權、壟斷了生產資料,人數眾多的勞動者則喪失了企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資本家即便是不投入任何勞動,通過壟斷生產資料這種強大的、根本性權力就可以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大部分勞動,這種占有,就是資本剝削。資本家階級既然已經在企業里、在市場里、在經濟領域擁有絕對的權力,那么必然要控制社會的政治權力——立法、司法、行政、媒體、軍隊,也會必然控制這個社會的文化權力。市場社會當中的官僚與學者,往往都是將追求個人利益放在人生目標的首位。當經濟資源被資產階級壟斷的情況下,為資產階級服務,便是官僚與學者獲得個人利益的最主要途徑。所以,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就是一個資產階級主導的,與官僚與學者聯盟的,對普通勞動者進行剝削、專政的社會。

楊元元和改革開放一起出生,和改革開放一起長大,也和改革開放一起陷入危機。楊元元在世的這三十年,是中國社會不斷擺脫毛澤東時代影響的三十年,是改革開放逐漸深入的三十年,是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三十年,是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的三十年。這三十年,從頭看到尾,越往后走,普通勞動者--工人農民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越低,工農的子女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辛勤工作獲得幸福生活的機會越少、途徑越窄。那些比楊元元晚出生的普通工農的子女—大多數的80后、90后們,那些在03年至09年大學畢業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們,將不得不面對比楊元元們更少的就業機會、更低的薪酬工資、更高的房價負擔與醫療負擔,這些無疑是比楊元元更加惡劣的生存環境。

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延續三十年,正是因為它在早期的不成熟。一方面,毛時代的農業現代化成果如雜交水稻、大規模水利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及兩彈一星之類國防體系,為改革開放時代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毛時代也為改革開放時代留下難以忽視的制度基礎。在改革開放初期,還保留著或多或少毛時代的社會主義制度特色。新生的資產階級是逐漸發展壯大的,官員們是逐漸大面積腐敗并被資本家俘獲的,公有制的比例是逐漸降下來的。在改革初期的很多時間里,普通工農及工農子女還享受毛時代的制度遺產。比如,八九十年代,大多數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仍然是較高的;農村的赤腳醫生體系雖然被瓦解,但很多醫生還是存在的,直到后來才逐漸流失殆盡;改革初期,由于毛時代物質成就積累豐富,國家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這給農民帶來極大地收入;農村的干部、國企的領導一開始們還不太敢明目張膽地壓迫工農的;一開始工農子女上大學是免費或者繳費很少的;一開始住房醫療也是很大程度上不用個人承擔的。

然而,隨著毛時代物質遺產逐漸被新生資產階級壟斷,毛時代對普通勞動者有利的制度遺產作為改革對象、舊體制被一步步被破除掉后,普通勞動者所感受到的剝削壓迫就逐漸加大,社會矛盾沖突也愈發嚴重。假如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個黃金時代,那恰恰是毛時代物質、制度遺產發揮作用的結果。當改革越發深入,市場經濟越發完善成熟,資產階級越發強大,整個社會離毛時代越來越遠時,改革開放就愈發艱難,就走到了盡頭。

吳敬璉、高尚全、皇甫平們認為當前中國社會的問題,如腐敗、兩極分化都是改革開放不夠的結果,都是毛時代的遺毒造成的,這是典型的胡說,從邏輯上、事實上都明顯錯誤。改革方向如果是正確,越改革應該越順利得到的擁護越多才對,怎么會越來越艱難?在這三十年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到后面,改革越深入,離毛時代越遠,毛時代的影響應該越弱。無論左派右派,都不會認為這三十年越改革越接近毛時代吧?但在這三十年里,腐敗、兩級分化的趨勢卻是逐漸加深的,毛時代的東西被改革掉的過程,毛時代的物質、制度、文化遺產逐漸被耗費殆盡的過程,正是腐敗、兩極分化逐漸加深的過程,這不是鐵一般的事實么?

等楊元元們上大學、找工作的時候,這個社會毛時代社會主義的溫情成分差不多已經被改革殆盡。這已經是一個資本通吃的社會,如果你掌握為資本家服務的工具,比如掌握稀缺的政治權力或者稀缺的知識技能,也許會成為中產階級或者資產階級的一員。但是西方的資產階級與中國的資產階級都需要一個龐大的無產階級來為他們創造剩余價值,而且這個無產階級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好,最好都是大學生,這樣勞動者素質高。只要這個群體龐大,那么就會價格低廉,資本的利潤也就越多。市場經濟越發達,貧富分化、兩極分化的趨勢就越明顯,資產階級越強大,占據社會資源越多,普通勞動者上升成為中產階級的人數就會越少。所以楊元元們下降成為無產階級的概率遠遠高于上升成為中產階級的概率。應該說,考入研究生的楊元元成為中產階級的一員還是有很多機會的,但是問題是她的社會經歷告訴她,這個市場經濟的社會是多么地可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研究生相互競爭、相互比賤,逐漸接近無產階級的待遇,向上爬的路是那么的艱難。當三十而立,卻仍然出頭無日,連自己的母親也難以照顧的困境下,楊元元終于精神崩潰,向這個兩極分化的市場社會告別。

看到楊元元們的上吊自殺,市場經濟社會的統治者—資產階級們大松了一口氣,這正是他們最想要的結果。從邏輯上講,向上攀升受阻的楊元元面臨四條出路:A、默默忍受,承認自己是無產階級的現實,等待機會再向上爬。B、自殺,告別這個讓她憎恨與絕望的社會。C、像楊佳那樣,為了個人權益作出個人式反抗。D、像毛澤東那樣,分析社會現實如此血淋淋的根源之所在,將自己的命運與整個被剝削階級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拋棄自己的個人奮斗式的理想,樹立大公無私的社會主義理想,走向改造資本主義社會、謀求整個人類解放之路。

這個社會的統治者最害怕出現第四種情況,而極其歡迎前兩種情況:當你能忍受我們的剝削壓迫時,請你應選擇A,繼續忍受。當你忍受不了時,請你選擇B,自殺吧,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要怪社會,誰叫你沒能力呢?

楊元元們的悲劇在于,他們不僅僅在現實中、在肉體上、在經濟上被資產階級剝削壓迫,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精神上亦被資產階級俘虜,被資產階級洗腦。他們在大學期間接受了資產階級個人奮斗式的價值觀,對政治、社會漠不關心,對市場經濟中無產階級遭受的不公冷眼旁觀、視而不見。他們唯恐成為無產階級的一員,極力要擺脫那個階級,他們唯一的理想是通過個人奮斗改變自己與自己家庭的命運。大學畢業踏入社會之后,面對微薄的工資、高揚的房價,無論自己生活多么艱難,對那些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即資產階級,仍然投去羨慕的目光。幻想著通過自己的個人奮斗,總有一天能擺脫今天的命運,能接近資產階級或者成為資產階級的一員。

有意思的是,楊元元本科學的是經濟學,研究生學的是法學。在中國,經濟學與法學是資產階級御用文人的大本營,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最為泛濫的領域。我們不知道楊元元對政治、社會問題是否敏感,但是,按照慣例,接受中國高校經濟學與法學教育的學生,大多都是信奉自由主義的右派。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是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政治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是個人主義,總而言之,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礎上的一套價值觀念。現實是如此殘酷,楊元元,一個工農子弟,一個注定難以爬到上層社會的青年卻被資本家們洗腦了。

一旦受資產階級洗腦,接受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便是資產階級的終身奴隸——在市場經濟社會,永遠只有極少一部分勞動者能通過個人奮斗的方式躋身上層社會,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鐵的規律。而勞動者一旦接受資產階級自私自利的理念,那么剝削他們資本家變成了他們的偶像,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安心接受資本家的剝削,整日幻想某一天能躋身上層,再也不能團結起來,反抗資本的統治。魯迅批判封建社會吃人,那個社會的吃人還要遮上一層仁義道德之類溫情脈脈的面紗。而資本統治的社會則將這層面紗徹底撕去,吃人更加厲害、更加赤裸裸。絕大部分勞動者要求得解放,只能破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選擇反抗私有制,將生產資料公有化,消滅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的壟斷,使每個社會勞動者都擁有這個最根本的權力。對于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實現按勞分配。

楊元元們這一代更深層的悲劇在于,這一代人走向反抗資本剝削壓迫的道路,可能將是一條史無前例的漫長過程。可以說,自我中華民族在神州大地繁衍發展興旺發達以來,從來沒有哪一代年輕人,像80后這一代這樣,受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如此之深。比如2008年涌現出來的所謂“四月青年”,其實大多是國內上層社會出身的孩子留學海外,在那個階級看來,中國社會是很美好的,所以當看到cnn等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時,他們出離憤怒,一定程度上,他們不是在愛國,而是在維護個人的尊嚴。有意思的是,“四月青年”群體中很多人本來對國家的政治社會問題漠不關心的,屬于物質化的一代,他們的愛國心理及邏輯很簡單:我個人生活幸福—所以祖國社會偉大沒有問題—侮辱祖國,就是損害我個人幸福。當他們被卷入“四月青年”后,開始關心社會熱點話題,結果接二連三地了解到類似甕安事件、躲貓貓事件明白社會真相后,許多人的愛國熱情竟然由此大大消弭。一個是因愛自己才愛國,一個是因愛人民而愛國,這就是2008年“四月青年”一代和1919年五四一代的差距。

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每一代青年都深受儒家影響,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時候的人們,在青年時代理想主義成分較多,接受儒家文化積極健康一面較多,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精忠報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主義情懷。等真正深入社會后,則受社會利益中儒家文化消極一面熏染較多,逐漸地將世俗利益當做了第一追求,“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對于普通人而言,青年時代的所受教育很重要,但是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對他們影響更加深入。無論如何,即便是常常無法占據主流,但每一代華夏兒女中間都有不少人將為國為民的理想貫徹終身,華夏大地浩然之氣不絕。

毛澤東那一代革命者便是中西合璧的結晶:這兩者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主義成分與西方社會理想主義成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國之后,毛澤東思想成為整個社會的主導性思想。改革開放初的社會,雖然反毛的思潮開始興起,但關心國家、民族、人民命運的社會大風氣仍然存在。資產階級尚未發展壯大,而官員們的自我約束還有殘存,還有一點理想信仰,還不敢大面積腐敗。所以,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畢業大學生們或許反對毛澤東的政治主張及討厭毛本人,但仍然繼承了不少關心社會、甚至關心人類命運的理想主義情懷,不知不覺響應了毛澤東“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的號召。正如馬克思那一代革命者一邊繼承了基督教普世博愛、悲天憫人情懷一邊激烈反對基督教,毛澤東那一代革命者一邊繼承中華傳統濟世救民的理想主義一邊激烈反對儒家。只不過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畢業的大學生們走在了錯誤的方向上。

也是在八十年代末與九十年代初,一股世界范圍的資本全球化浪潮開始涌動。資本主義在歐洲產生以來,總是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持續不斷的反對與進攻。無論是馬克思那一代,還是列寧那一代,都是幼年受西方傳統文化熏陶(如天主教、東正教),成年后進入否定之否定階段,舊的宗教信仰升華,新的人生信仰確立,所以在他們身上西方傳統文化中向善求真的根本沒有失去,一直保留,而這種根本,與資本主義格格不入。隨著西方資本主義逐漸發達,資本主義不僅戰勝了來自馬克思主義的挑戰,亦將整個西方傳統社會的文化殘余逐漸摧殘、消滅殆盡。殘存的基督教體系被資本力量徹底改造,教皇匍匐在資本寡頭腳下。金錢,逐漸成了真正的上帝。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特點,便是要消滅真善美的文化,資本主義歷史上所產生的偉大文藝作品,都是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反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作品。資本主義社會成熟的結果,就是消滅了這些對資產階級的批判,也就消滅了人類最后的文化與文明。這就是在美國資本主義的前期可以出現馬克吐溫這樣的偉大作家,而今天,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更加腐朽、腐敗、墮落,雖然在減少剝削壓迫方面停滯不前,不僅沒有馬克思這樣的革命家,連馬克吐溫這樣的批判者也消失了。知識分子階層已經被強大的資產階級收買!于是,所謂資本主義制度就已經“日臻完美”的神話就此被制造,并向全球擴散。隨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史無前例地擴張,在西方社會里,像馬克思那樣從青年時代就立下為全人類利益服務這樣偉大理想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的人生目的,就是發財、賺錢,資本主義面對的反抗也就越來越軟弱。消除了西方傳統文化的制約,戰勝了馬克思主義的進攻,資本的統治力量史無前例的強大。資本主義興旺發達的過程,也就是人類沉迷物欲、道德腐敗的過程。

90年代后期,楊元元們讀大學的時代,正是這樣一個資本全球化的時代,在西方社會,知識分子們已經徹底向資產階級投降,批判改造資本主義的力量史無前例地虛弱。在這個大趨勢下,中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日益成熟,資本的意識形態已經高度滲透整個社會的各個角落。和西方類似,中華傳統早已經不復存在,而毛澤東思想的文化殘余在社會中已經蕩然無存,整個大學里面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私自利的功利主義理念。更加可笑與奇怪的是,那些大學里教授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課程的老師們,大多是反對馬列毛,被資本意識形態—自由主義價值觀高度熏染的老師。大學生們唯一接受的理想,便是追求金錢與地位是第一位的。大學生的人生榜樣,便是將來要剝削壓迫他們的成功人士--資本家們。

喪失了毛時代物質遺產及制度遺產的庇護,又喪失了毛時代文化遺產的熏陶,楊元元們的意識形態具有市場經濟中經濟人的典型特征--個人及家庭利益至上。他們被市場經濟社會塑造了資產階級的忠實奴隸。遭受不公后選擇自殺,自身被奴役卻渾然不知探索根源,不僅身體被束縛,精神上亦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控制,這就是徹底的奴隸的典型特征。這是中國80后一代的悲劇,更是我中華民族的悲劇,當然也是全人類的悲劇。

面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史無前例的猖狂,楊元元們,那些被資本家洗腦的青年們,那些接受了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幻想著個人奮斗的青年們,你們何去何從?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鄧選》學習 (十)
  7.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8.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9. 領導者沒有戰略眼光,談啥雄心壯志?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2024請回答,中國市場經濟“邊”在哪里?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