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會馬克思 》第五集: 馬克思:我有一場戀愛想和你談談(S1E5)
“在星辰上我能看到的只是這個名字/而徐徐的清風/又把這個名字傳回到我的耳旁”
——《致燕妮》
1843年3月,馬克思結束了《萊茵報》的工作,來到克羅茨納赫,終于與相戀七年的燕妮小姐正式結婚。
燕妮·馮·威斯特華倫(1814-1881)
燕妮是馬克思少年時在特利爾的玩伴,也是馬克思的忘年交——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男爵家的千金。雖然兩人少時相熟,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和燕妮兩個人的結合需要克服很多世俗的偏見。
19世紀30年代的特利爾
論家庭地位,馬克思和燕妮不算“門當戶對”。燕妮是特利爾城中有名的貴族家的小姐,而馬克思則出身平民。論年齡,他們還需跨越當時一般觀念的鴻溝,當時丈夫的年齡普遍比妻子大,而燕妮卻比馬克思大四歲。同時,兩人的未來也充滿未知。燕妮住在特利爾,而馬克思還是一個在遠方念書的一無所有的大學生,前途仍不確定。
盡管如此,馬克思仍然熱烈地追求燕妮,在17歲時便向燕妮求婚。一開始,燕妮委婉地拒絕了馬克思的愛意。不過,馬克思并沒有輕易放棄,最終用自己的熱誠和才華打動了燕妮。1836年暑假,大一結束的馬克思返回特利爾,和燕妮就偷偷訂了婚。當時,燕妮22歲,而馬克思只有18歲。
馬克思和燕妮(影視資料)
這個離經叛道的舉動,雖然體現了他們真摯的愛情,但也讓兩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面臨不小的精神壓力。在告別燕妮、前往柏林后,馬克思很長一段時間深陷對燕妮的思念之中而不可自拔,他為燕妮創作了三本情詩集。
馬克思給燕妮的詩集《愛之書》
而燕妮呢,盡管接受了馬克思的追求,但她深知,家族成員們很難同意這樁婚事,加上思念馬克思,常常憂心忡忡,夜不能寐。
在兩人的家族中,最早知道此事的是雙方的父親。他們起初也不贊成這樁婚事,但在了解了二人的真摯感情之后,他們都表示了極大的理解,同意這對有情人在馬克思大學畢業后舉行婚禮。
馬克思父親同意二人的婚事(影視資料)
令人遺憾的是,兩位開明而善良的長輩都沒能看到這對情侶成婚,就相繼去世了。再加上馬克思工作的原因,兩個人的愛情繼續經歷漫長的波折和考驗。
1842年,燕妮的父親去世,他們一家人從特利爾搬到了克羅茨納赫。燕妮的一些親屬,尤其她同父異母的哥哥費迪南堅決反對二人的婚姻。
在當時給朋友的一封信中,馬克思感慨地說:“我正在十分熱烈地而且十分嚴肅地戀愛。我訂婚已經七年多,我的未婚妻為了我而進行了幾期激烈的、幾乎損害了她的健康的斗爭,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誠主義的貴族親屬……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
1843年,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結束后,迅速趕往克羅茨納赫。經過七年的等待、相思與煎熬,他要與心愛的燕妮結婚了。6月19日,溫泉小鎮克羅茨納赫見證了他們的婚禮。克服重重障礙,有情人終成眷屬。
馬克思和燕妮的婚禮(影視資料)
馬克思和燕妮的婚書
對馬克思來說,燕妮不僅是他一生摯愛的妻子,也是他精神上的伴侶和事業上的助手。每當馬克思有了新的想法,他總是會和燕妮交流。馬克思的字跡非常潦草,他的很多著述,都是經由燕妮的謄抄之后,才交付出版的。在馬克思投身革命事業和理論研究的艱苦歲月中,也是燕妮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撫養孩子。
反映燕妮協助馬克思的油畫作品(聞立鵬作)
愛流露在細節里。
1863年,馬克思返回特利爾,他寫信給燕妮說:“每天我都去瞻仰威斯特華倫家的舊居……因為它使我回憶起最幸福的青年時代,它曾收藏過我最珍貴的瑰寶。此外,每天到處總有人向我問起從前‘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上的皇后’。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心目中仍然是個迷人的公主,真有說不出的愜意。”
這時的馬克思45歲,而燕妮已經49歲,但兩個人的愛情依然年輕。
1866年的馬克思
1864年的燕妮
愛是詩,愛是陪伴,愛是你。
“我要讓它傳揚千載,百世流芳/燕妮這個名字永遠意味著愛情的力量”
——《致燕妮》
下集預告:
在婚后不久,馬克思和燕妮來到巴黎,開啟了一段新的生活。馬克思在巴黎遇到了誰,又發生了怎樣的思想轉變呢?
共赴巴黎(文國璋作)
推薦閱讀:
[德]馬克思:《歌之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英]麥克萊倫:《馬克思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神會馬克思 》第五集: 馬克思:我有一場戀愛想和你談談(S1E5)
“在星辰上我能看到的只是這個名字/而徐徐的清風/又把這個名字傳回到我的耳旁”
——《致燕妮》
1843年3月,馬克思結束了《萊茵報》的工作,來到克羅茨納赫,終于與相戀七年的燕妮小姐正式結婚。
燕妮·馮·威斯特華倫(1814-1881)
燕妮是馬克思少年時在特利爾的玩伴,也是馬克思的忘年交——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男爵家的千金。雖然兩人少時相熟,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和燕妮兩個人的結合需要克服很多世俗的偏見。
19世紀30年代的特利爾
論家庭地位,馬克思和燕妮不算“門當戶對”。燕妮是特利爾城中有名的貴族家的小姐,而馬克思則出身平民。論年齡,他們還需跨越當時一般觀念的鴻溝,當時丈夫的年齡普遍比妻子大,而燕妮卻比馬克思大四歲。同時,兩人的未來也充滿未知。燕妮住在特利爾,而馬克思還是一個在遠方念書的一無所有的大學生,前途仍不確定。
盡管如此,馬克思仍然熱烈地追求燕妮,在17歲時便向燕妮求婚。一開始,燕妮委婉地拒絕了馬克思的愛意。不過,馬克思并沒有輕易放棄,最終用自己的熱誠和才華打動了燕妮。1836年暑假,大一結束的馬克思返回特利爾,和燕妮就偷偷訂了婚。當時,燕妮22歲,而馬克思只有18歲。
馬克思和燕妮(影視資料)
這個離經叛道的舉動,雖然體現了他們真摯的愛情,但也讓兩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面臨不小的精神壓力。在告別燕妮、前往柏林后,馬克思很長一段時間深陷對燕妮的思念之中而不可自拔,他為燕妮創作了三本情詩集。
馬克思給燕妮的詩集《愛之書》
而燕妮呢,盡管接受了馬克思的追求,但她深知,家族成員們很難同意這樁婚事,加上思念馬克思,常常憂心忡忡,夜不能寐。
在兩人的家族中,最早知道此事的是雙方的父親。他們起初也不贊成這樁婚事,但在了解了二人的真摯感情之后,他們都表示了極大的理解,同意這對有情人在馬克思大學畢業后舉行婚禮。
馬克思父親同意二人的婚事(影視資料)
令人遺憾的是,兩位開明而善良的長輩都沒能看到這對情侶成婚,就相繼去世了。再加上馬克思工作的原因,兩個人的愛情繼續經歷漫長的波折和考驗。
1842年,燕妮的父親去世,他們一家人從特利爾搬到了克羅茨納赫。燕妮的一些親屬,尤其她同父異母的哥哥費迪南堅決反對二人的婚姻。
在當時給朋友的一封信中,馬克思感慨地說:“我正在十分熱烈地而且十分嚴肅地戀愛。我訂婚已經七年多,我的未婚妻為了我而進行了幾期激烈的、幾乎損害了她的健康的斗爭,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誠主義的貴族親屬……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
1843年,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結束后,迅速趕往克羅茨納赫。經過七年的等待、相思與煎熬,他要與心愛的燕妮結婚了。6月19日,溫泉小鎮克羅茨納赫見證了他們的婚禮。克服重重障礙,有情人終成眷屬。
馬克思和燕妮的婚禮(影視資料)
馬克思和燕妮的婚書
對馬克思來說,燕妮不僅是他一生摯愛的妻子,也是他精神上的伴侶和事業上的助手。每當馬克思有了新的想法,他總是會和燕妮交流。馬克思的字跡非常潦草,他的很多著述,都是經由燕妮的謄抄之后,才交付出版的。在馬克思投身革命事業和理論研究的艱苦歲月中,也是燕妮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撫養孩子。
反映燕妮協助馬克思的油畫作品(聞立鵬作)
愛流露在細節里。
1863年,馬克思返回特利爾,他寫信給燕妮說:“每天我都去瞻仰威斯特華倫家的舊居……因為它使我回憶起最幸福的青年時代,它曾收藏過我最珍貴的瑰寶。此外,每天到處總有人向我問起從前‘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上的皇后’。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心目中仍然是個迷人的公主,真有說不出的愜意。”
這時的馬克思45歲,而燕妮已經49歲,但兩個人的愛情依然年輕。
1866年的馬克思
1864年的燕妮
愛是詩,愛是陪伴,愛是你。
“我要讓它傳揚千載,百世流芳/燕妮這個名字永遠意味著愛情的力量”
——《致燕妮》
下集預告:
在婚后不久,馬克思和燕妮來到巴黎,開啟了一段新的生活。馬克思在巴黎遇到了誰,又發生了怎樣的思想轉變呢?
共赴巴黎(文國璋作)
推薦閱讀:
[德]馬克思:《歌之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英]麥克萊倫:《馬克思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神會馬克思 | 考試周辛苦?馬克思蜜月還在做筆記!(S1E6)
2017-08-25 張義修
《神會馬克思》第六集:到巴黎去:青年馬克思的思想轉變。
克羅茨納赫(Kreuznach)
在德國西南部的納黑河畔,坐落著溫泉小鎮——克羅茨納赫。這里清凈自然,至今仍是療養勝地。在這里,馬克思不僅和燕妮完成了婚禮,而且開始醞釀他對社會歷史的嶄新思考。
19世紀40年代的克羅茨納赫
馬克思的求學和求職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多年來輾轉多地。而在《萊茵報》被查封之后,馬克思來到克羅茨納赫,度過了一段清凈的休整時光。按理說,這是他和燕妮難得的蜜月期,可讓人意外的是,馬克思竟利用這段時間,閱讀了大量歷史學著作,而且還做了厚厚的五大本讀書筆記!
克羅茨納赫筆記
馬克思為什么會突然投入歷史學研究呢?這是因為《萊茵報》的工作使馬克思切身體會到,在現實的物質利益面前,大學時期所認識的黑格爾的那套政治理論是虛幻的,缺乏解釋力。這樣一來,馬克思對黑格爾以及青年黑格爾派的態度也就發生了轉變,他試圖通過研究歷史來了解社會生活的核心機制和發展動力,以解開自己心頭的困惑。
黑格爾(1770-1831)
隨著研究的深入,馬克思開始把批判現實政治和批判黑格爾的政治理論結合起來。無論是“克羅茨納赫筆記”,還是同時期寫作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都是馬克思的這種思想轉變的產物。
與此同時,馬克思在克羅茨納赫期間,一直在和朋友們籌備創辦一個新的刊物《德法年鑒》。當年10月,為了刊物的編輯出版,馬克思和燕妮遷居法國巴黎,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馬克思、盧格合編的《德法年鑒》
巴黎是革命的圣地,這里見證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830年的七月革命,還匯集了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
(法)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法國七月革命
而作的《自由引導人民》
馬克思在這里結識了俄國的政治活動家巴枯寧,并與詩人海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馬克思還在這里結識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戰友和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在巴黎,馬克思的思想繼續發展、變化,表現出三個重要的特征:
首先,在哲學立場上,馬克思通過此前的歷史研究和對現實的重新思考,開始摒棄過去浪漫的唯心主義,轉向關注社會現實的唯物主義;
其次,在政治立場上,《萊茵報》時期對貧苦百姓的同情在巴黎升華為一種政治立場——換句話說,馬克思從支持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轉向支持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最后,作為以上兩點的共同結果,在研究領域上,馬克思開始系統地研究和批判政治經濟學,從而更好地了解經濟社會現實,為勞動者的權益而發聲。
馬克思在巴黎(影視資料)
無論是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這些巴黎時期的作品,雖然還有不夠成熟的地方,但已經展現出馬克思的以上思想轉變。而且,馬克思的這種轉變并不只是對前人思想成果的繼承,更浮現出屬于馬克思自己的理解社會歷史的嶄新思路。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
從克羅茨納赫到巴黎,馬克思的研究和寫作說明了一個道理:“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有其誕生和發展的過程。畢竟,馬克思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有能力創立一套理論、一個主義的。而在巴黎的青年馬克思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思想進展,也已經距離“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越來越近。
下回預告:
下一回將講述馬克思離開巴黎、前往布魯塞爾之后的故事。在那里,馬克思正式完成自己的思想轉變,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繼而寫下了舉世聞名的《共產黨宣言》。下回見!
推薦閱讀:
[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英]麥克萊倫:《馬克思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