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說,英國的商品是工業品,工業品具有價值高、體積小、便于長途運輸、不易腐爛損壞的特征,因此,很自然地便在貿易競爭中獲得了優勢。但馬克思說,這種價值高、體積小、便于長途運輸、不易腐爛損壞的商品并不是什么工業品,而是鴉片。
正如1840 年從英屬孟加拉開來的英國艦隊不過是由木頭船組成的,因而英國并非靠“船堅炮利”打敗了清王朝一樣,東印度公司壟斷的也不是任何英國工業品,而是與印度土地相關的一切基本生活資料,首先是鴉片和糧食這兩個大項。當然,英格蘭銀行并不直接投資于鴉片生產與貿易,因為英格蘭銀行投資于東印度公司的鴉片期貨和匯票,鴉片期貨和匯票的交易額是鴉片產量和實際貿易額的數百倍,鴉片的金融價值要遠遠高于其實際價值。理解鴉片戰爭的關鍵在于:英國人不僅是販賣鴉片,更重要的是他們炒賣鴉片,正如荷蘭人炒賣郁金香、當代中國人一度炒賣大蒜一樣,所以,馬克思方才提醒我們務必要記?。涸?9 世紀的英國與歐洲,鴉片不僅是商品,而且是金融產品。
把鴉片匯票、鴉片期貨交易與鴉片生產和貿易區分開來的第一人當然就是馬克思,這意味著“金融自由”與“貿易自由”絕不是一回事。英國人打著維護“貿易自由”的旗號,實際上維護的卻是金融霸權。也只有從馬克思的角度,即從金融的角度,我們方才能夠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所打擊的絕不僅僅是幾個鴉片販子,因為它造成了英國金融市場的混亂和崩潰,嚴重威脅了英國的金融霸權。而這正是英國議會一致表決通過,必須對中國訴諸一戰的真正理由。
那么英國人是怎樣把鴉片和大米作為金融產品進行炒賣的呢?馬克思說:
沃倫·哈斯丁的審判記錄中有很多這樣的實例。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一個名叫沙利文的人,當他因公出差到印度一個離鴉片產地很遠的地區時,接受了一項鴉片契約。沙利文以4 萬鎊把契約賣給一個名叫本恩的人,本恩又在當天以6 萬鎊轉賣給別人,而這張契約的最后購買者和履行者聲稱,他從中還賺了一大筆錢。根據一個呈報議會的表報,從1757 年到1766 年,東印度公司和它的職員讓印度人贈送了600 萬鎊!在1769 年到1770 年間,英國人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制造了一次饑荒。
可見,虎門銷煙使英國損失的不是鴉片的貿易價格,而是鴉片的金融價格,英國損失的不是鴉片在商品市場上的真實價值,而是鴉片在金融市場上的泡沫價值和虛擬價值——后者是前者的數百倍。戲劇性的是,林則徐無形中幫助英國捅破了金融泡沫,而倫敦交易所在鴉片投資上的損失卻需要由中國的賠款來支付。
經濟學家們只知道鴉片作為商品,他們只知道商品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他們卻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鴉片的“價值”。鴉片的價值就是指它的金融價值,這種價值是全然虛擬的,但正是為了維護鴉片的金融價值,英國才不惜與中國訴諸一戰。資本家發動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戰敗國的人口、占領其土地,而是要把全世界的生產資料以暴力的手段壟斷在自己手里,使這些生產資料變成貨幣化的資本,使那里的人民與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生產資料完全脫離,使那里的人民被從原有的社會關系中生生剝離出來,而處于“活死人”的狀態,也就是奴隸的狀態。馬克思把這種“活死人”的狀態比喻為“被鴉片麻醉的狀態”。因此,馬克思將鴉片視為將人驅入“奴隸狀態”的一種武器。
(摘自《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韓毓海/中信出版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