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徐焰簡介: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少將軍銜,軍事史專家,軍事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防大學軍事歷史學科帶頭人。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歷史分會副秘書長,曾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兼職教授。曾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日本防衛大學等講學。
資料圖:張靈甫
資料圖:農民劉存林院中老屋一角,雜亂的玉米桿下方,就是傳說中張靈甫遺骨埋藏之地。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對抗日戰爭的歷史作出了全面的評價。相較國民黨當局在大陸和到臺灣后完全抹殺共產黨抗戰業績的做法,大陸媒體早就稱贊了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正面作用。然而,有些人卻不忘“借題發揮”,走向某種極端。近段時間以來,有人將國民黨軍的張靈甫抬高為“抗戰名將”,還就其埋葬地大肆炒作,這明顯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張靈甫在國內出名并非是因為抗戰,而是因其在進攻解放區時被擊斃,蔣介石專門下令在南京玄武湖邊為這個“殺身成仁”典型建碑修墓。張靈甫在抗戰中的地位,起初不過是營長、團長,是“校”而不是“將”,直至戰爭末期才升至第74軍軍長。他對日寇打過硬仗可算有過功,卻未指揮過大的會戰,將其拔高為“名將”連當年的參戰者也感驚詫。
中國自古以來贊揚一位名人,要有三條基本標準:立德、立言、立功。以此衡量張靈甫,此人可謂品德之差喪失了正常人的底線。1936年他任團長時在陜西無端懷疑妻子不貞而拔槍將其擊斃,激起國內婦女界激憤并要求依法判死刑。蔣介石卻以抗戰需用人,讓他“戴罪立功”出獄上前線,這些都是無視法制的基本原則。
至于立言,看不到張靈甫有什么著述和名言傳世。談到他抗戰中的戰功,新中國政府也是肯定的,2005年還曾向張靈甫長子頒發過其父的抗日紀念章。不過他積極參加內戰進攻解放區之過,也是不能掩蓋的,因冒進被打死在孟良崮便是自尋的結局。據解放軍史料記載,當時本著人道精神,為張靈甫尸體找了棺木并換上新衣掩埋,并通知國民黨軍挖走,現在遺體是否在山東孟良崮還存有疑問。
俗話說,是人三分對。一個能在社會上立足揚名,通常總會做點有益之事,不過評價歷史人物卻不能只看一時一事,必須全面考察其生平。汪精衛是大漢奸,他在反清革命中卻因謀刺攝政王載灃而譽滿全天下,后來因降日的罪行才被全民唾棄。如今那些抓住張靈甫參加抗戰這一點便一味吹捧的人,難道也要歌頌汪精衛是“反清革命英雄”?
近些年來,媒體上一些被稱為“國粉”的人總抱怨大陸對國民黨抗戰宣傳不夠,其實了解海峽兩岸實情的人都知道,自國民黨式微和“綠營”興起后,臺灣媒體和社會上已基本消失了“紀念國軍抗戰”之聲。現在島內沒有一座紀念國民黨抗戰的紀念館,蔣介石塑像大都被拆,頌揚“日治”的輿論倒是甚囂塵上。反而是大陸近些年來建立起不少國民黨抗日將士的紀念物,電視屏幕也是“國軍抗戰劇”滿天飛。這方面宣傳不是不夠,而是有些過了,導致不少缺乏歷史知識的人出現了認識錯亂,部分人對張靈甫的片面看法正是受這一傾向誤導。
如今進入了信息社會,國內外的政治斗爭也突出表現在網絡等各種新媒體上,思想多元化的現狀也為一些敵對勢力展開信息輿論進攻和思想滲透提供了空間。特別是有些“逢共必反”的人活躍于一些媒體上,故意頌揚中國革命打倒的人物,如稱上海流氓頭子杜月笙也是“抗戰有功”,川西一霸劉文彩“造福鄉里”,禍害河南的湯恩伯和張靈甫一樣是“抗戰名將”。這種鼓噪的目的,只是想說中國革命的對象都是些“好人”,就此來否定當年的革命戰爭和建立新中國的合理性。這根本就不是追求史學“公正”,而是一種政治斗爭手段。
在多元的世界中,出現謬誤自然是難免的。任何謬誤只要能及時得到批駁,就不是可怕的事,何況鋤掉毒草還可以肥田。用雄辯的事實澄清一些媒體上的惡意炒作,全面揭示一個真實的張靈甫,這對人們提高政治免疫力和增強正能量宣傳,都會是大有裨益。
▲(作者是國防大學專業技術二級教授,少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