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調查研究,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很多人知道毛澤東同志的一句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過未必大家都了解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沒有正確的調查也沒有發言權”的觀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蘇區時期針對黨內存在的嚴重的教條主義,一切從本本出發,不會和不懂得與豐富而鮮活的革命實踐相結合而提出來的。見于毛澤東同志1930年5月《反對本本主義》一文。蘇區時期的1931年4月2日,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延安整風前,毛澤東同志專門為《農村調查》寫了序言和跋。在序言中指出,“所以印這個材料,是為了幫助同志們找一個研究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形成正確的調查方法的問題。毛澤東同志總結指出,“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這里講的是立場問題,根本出發點和總體方法問題,《農村調查》一書則提供了研究問題的方法技術問題。
在序言中,毛澤東同志還就如何開好調查會,作了具體說明,強調了態度的重要性,“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我再度聲明:出版這個參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個如何了解下層情況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們去記那些材料及其結論。”
1941年9月3日又指出:調查方法的要點之一是詳細地占有材料,抓住要點貨特點(矛盾的主導方面),十樣事物中,如果調查的九樣是次要的,把主要的丟掉了,那么仍舊沒有發言權。群眾不講真話,不怪群眾,只怪自己。
在這篇文獻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一個常識性觀點:“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它的開頭。”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的當今,這一提醒仍具有很明顯的針對性,許多同志“看到一點表面,一個枝節,就指手畫腳說這也不對,那也錯誤,這種純主觀地‘瞎說一通’,實在是最可惡沒有的。他一定要弄壞事情,一定要失掉群眾,一定不能解決問題”。這篇文獻同樣提出了調查的方法和技術問題。
一些人在頌揚胡耀邦的過程中,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胡耀邦走過全國多少個縣。有的向胡耀邦學習的領導人中,也曾說過自己走過多少縣。我不知道胡耀邦走過的縣中,西藏方面是怎么算的。他僅在1980年5月到過一次西藏,據報道,到拉薩后就有高原反應,只在拉薩市城關區有過考察。如果要認真計算的話,西藏他只到過一個縣(區),擴大化地計算,可以計算機場所在地的那個縣,從機場到拉薩經過的另兩個縣。是這樣計算的嗎?——這只是說點題外話。題內話是,胡耀邦提出的著名六字方針并不是到西藏調查之后提出來的,而是在進藏途中的飛機上就提出來了的。這算不算“結論產生于調查之前”呢?
1961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一封信中,批評了那種“滿足于走馬觀花的調查”、“老爺式的調查”。當月,中央發出了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的指示,指出了一種錯誤傾向:“根據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或者片面的材料作出一些判斷和決定。”5月14日,毛澤東同志作出批語:“絕對禁止黨委少數人不作調查,不同群眾商量,作出害死人的主觀主義的所謂政策。”
在形式主義氛圍中,有時調查也會成為一種災難,1961年5月28日毛澤東同志在一則批語中就指出過,“派調查組下去,無論城鄉,無論人多人少,都應先有訓練,講明政策、態度和方法,不使調查達不到目的,引起基層同志反感,使調查這樣一件好事,反而成了災難。”指出,“在調查的時候,不要怕聽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更不要怕實際檢驗推翻已經作出的判斷和決定。中央相信,只要全黨堅持這種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作風,我們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就一定能夠比較順利地得到解決,我們的各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夠得到迅速的進步。”當前,大約成為災難的調查是少的吧,成為勞民傷財之舉的調查卻不鮮見。擔負一定領導責任的同志,不做調查研究的大約也是沒有的,不過有些調查往往事先就有人安排好了,見什么人,這些人說什么話,常是有排演的,這種調查與不調查沒有什么區別;我們在媒體中看到一些領導同志做調查的報道,常常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些調查多是證明其決策的正確,幾乎看不到因為調查而對一些判斷和決定進行修正的。
總結一二。我們黨在大力倡導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除了領導者的無能,還與他們不懂得用階級分析法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直接相關,當然更談不上恰當地解決問題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