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廣州擔任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期間,主編出版了一套《農民問題叢刊》。這不僅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宣傳革命思想和指導全國農民運動的重要文獻,而且是研究中國近代農民問題的寶貴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農民問題叢刊》的編撰過程與具體內容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舉行,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共合作正式開展。為了促進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培訓農運干部,時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的共產黨人彭湃倡議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后經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于同年7月在廣州開辦。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等先后擔任主任。至1925年底已舉辦五屆,培訓農運干部四百多名。
1926年5月至9月,國民黨中央委派毛澤東擔任第六屆農講所所長。當時毛澤東既是中共中央委員,也是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和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為了配合即將到來的北伐戰爭,培訓更多的農運干部,第六屆農講所擴大招生范圍,共招收了來自20個省區的327名學員。農講所遷址到番禺學宮(孔廟),由周恩來、肖楚女、彭湃、惲代英等共產黨員任教員。學員在這里學習農民運動理論,接受軍事訓練,畢業后奔赴全國各地,領導農民運動和開展革命斗爭。
在擔任第六屆農講所所長期間,毛澤東除了親自給學員講授《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和《地理》等三門課程以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專題外,還十分重視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指導學員研究中國革命和農民問題,并帶領學員到韶州和海豐農村調查實習。他把學員按省組建成13個農民問題研究會,主持擬定租率、田賦、地主來源、主佃關系、抗租減租、農村組織狀況、農民觀念和民歌等36個調查項目,要求學員根據家鄉情況如實填寫,最后形成各省農村的調查材料。毛澤東把當時搜集到的國內外有關農運的重要文獻,農講所教員對農民問題的專題研究,以及第六屆農講所學員的調查材料等,匯集起來加以認真審訂和修改,最后編成一套叢刊出版。
叢刊為32開本,1926年9月起陸續出版,廣州國光書店發行。原計劃出版52種,因時間倉促和經費有限,最終只出版了26種。具體包括:(1)孫中山先生對農民之訓詞;(2)中國國民黨之農民政策;(3)革命政府對于農民運動宣言;(4)廣東省農民協會章程及農民自衛軍組織法;(5)廣東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之重要決議案;(6)廣東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之重要決議案;(7)廣東省黨部代表大會對于農民運動之決議案;(8)湖南農民運動目前的策略;(9)農民合作概論;(10)列寧與農民;(11)農民國際;(12)俄國農民與革命;(13)中國農民問題研究;(14)土地與農民;(15)蘇俄之農業政策;(16)社會革命與農民運動;(17)日德意三國之農民運動;(18)廣東農民運動概述;(19)海豐農民運動報告;(20)廣寧農民反抗地主始末記;(21)普寧農民反抗地主始末記;(22)中國的重要農產物;(23)中國重要農產物之對外貿易概況;(24)全國農業行政機關試驗機關及教育機關;(25)各國之農業進步及其原因;(26)中國之農業生產問題。
二、《農民問題叢刊》的編撰目的與重要意義
這套叢刊的出版,不僅改變了以前研究農民問題資料匱乏的狀況,為農講所學員以及全國各地的農運干部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學習材料,而且在宣傳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導、介紹農運經驗和傳播知識信息等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全國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
1.宣傳革命思想。叢刊第一輯出版時,毛澤東專門寫了一篇序言《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并被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的《農民運動》第8期全文轉載。毛澤東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毛澤東還用事實說明了農民運動的偉大作用,稱贊海豐農民運動開展起來之后所取得的大好形勢,并對當時那些敵視農運的國民黨右派以及忽視農運的黨內機會主義進行了尖銳批判。他號召大家到農民中間去,“引導他們組織起來”,“參與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
李大釗于1925年底撰寫了《土地與農民》一文,并在《政治生活》雜志第62—67期上發表。毛澤東將這篇文章也編入叢刊。李大釗在文中通過對屬于不同階級農戶所占有的土地面積、人口勞力、農具、收入租稅額等的比較分析,批判了當時土地分配的不合理狀況,提出了“耕地農有”的革命口號,并號召革命青年到農村去,組織農民參加革命斗爭。革命烈士謝文錦于1925年4月在《新青年》紀念列寧專號上發表的《列寧與農民》一文,是我黨早期系統介紹列寧論述農民問題的重要文章,也被選入叢刊。
2.提供政策指導。叢刊中既有對中國農民問題的理論闡述,也有政策、法規和決議之類的學習材料。叢刊第一篇文章,即是《孫中山先生對農民之訓詞》。1924年8月,孫中山應邀在農講所第一屆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他說:“農民是我們中國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數,如果農民不參加革命,就是我們革命沒有基礎。”他要求學員畢業后,“到各鄉村去聯絡農民”,向他們宣傳“三民主義”。孫中山領導的廣州革命政府,為了扶持和促進農民運動的開展,先后兩次發布《國民政府對于農民運動宣言》,強調國民黨對于各地的農民運動,必須“根據主義,作切實之輔助與誠懇之指導”。鑒于《國民政府對于農民運動宣言》和《中國國民黨之農民政策》《廣東省農民協會章程及農民自衛軍組織法》等政策文件、管理法規和會議決議等,對農民運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毛澤東將它們收錄在叢刊中匯集出版。
3.推廣農運經驗。廣東是當時全國革命的根據地,農民運動開展較早,規模和影響也較大,毛澤東對廣東農運的經驗材料高度重視,并給予很高評價。他在序言中指出:“這部書內關于廣東的材料,占了八種,乃本書最精粹部分,他給了我們做農民運動的方法,許多人不懂得農民運動怎樣去做,就請過細看這部分。”
彭湃是廣東農民運動的先驅,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他把1923—1925年間領導農運的艱難歷程寫成了《海豐農民運動報告》,在《中國農民》月刊第1—5期連載,后被毛澤東編入叢刊。廣東農運的另一位先驅周其鑒,曾領導了廣寧、曲江和高要等地的農民運動和對敵斗爭,并在第六屆農講所擔任教員,主講《廣寧高要曲江農運狀況》。周其鑒把廣寧農運的歷史與經驗進行總結,寫成了《廣寧農民反抗地主始末記》,被毛澤東編入叢刊出版,為農講所學員和各地農運干部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案例和學習參考。
4.提供知識信息。由于毛澤東編撰叢刊的主要目的,是為農講所學員提供教材和參考資料,所以叢刊中還有不少介紹中外歷史與國情、傳播知識與信息方面的內容。其中,《中國的重要農產物》、《中國重要農產物之對外貿易概況》和《中國之農業生產問題》等主要介紹中國的農業生產與改良方法、農村合作運動和對外貿易等方面的信息。《各國之農業進步及其原因》《蘇俄之農業政策》等主要介紹國外農民運動與農業生產管理知識,從而為學員開啟了一扇了解中國與世界的窗口。
(畢耕 李永雪 薛娜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農村宣傳史研究”階段性成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