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許多農民為何不樂意?
蓮峰俗子
·
2010-06-30
·
來源:烏有之鄉
好事,許多農民為何不樂意?
(原載中華論壇置頂,點擊30萬余次)
我的更多文章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314888173
蓮 峰 俗 子
政府牽頭把雜亂的城郊村改造成為一排排整齊漂亮的樓房,既能節約土地,又能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按說,這是件好事。那么,好事為什么實際操作起來這么困難呢?為什么會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呢?為什么近幾年各地屢屢因拆遷問題暴發群體性的惡性事件呢?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拆遷戶中間也確有趁機漫天要價的所謂‘釘子戶’。但是,如果得不到絕大多數人的擁護和支持,其中必然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筆者以前從事城市建設工作多年,也曾負責過拆遷工程。覺得,在城邊村改造中,推進城鎮化進程中,以下幾個問題必須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一、拆院進樓后,許多農民原有的生產經營模式被破壞,經濟來源出現斷層。現在許多城鄉結合部的農民,基本上還處于半工半農狀態。他們所經營的土地雖少,但是都是高產水田。人均只要有三、四分土地,秋夏兩季打下的糧食就基本夠吃。加上田間地頭種點蔬菜,隨吃隨摘,綠色環保,不用花錢,方便實惠。經營這些土地,基本上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一早一晚足夠。這些農民多數時間是到城里做小本買賣、或者打工掙錢。有錢花,有糧吃,小康家庭,多數人都很滿足。本地的經濟在全省屬于中上等,城郊農村婦女每天打工的工資大約為40到50元,男壯勞力打零工的日工資大約為60到70元。(固定工的工資相對低些,零工的工資較高。)原有的農家庭院,實際上是一個小經濟單元。農民可以在庭院內堆放肥料、農具,在院內和屋頂晾曬糧食。因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術較低,到城里打工,多數是從事的重體力勞動,搞運輸的小拖拉機,搞建筑用的攪拌機、架子板,收廢品的三輪車、收回來的廢品,上空心板的絞車等生產工具,都可在院內存放。不少農戶還喜歡在庭院內養幾只母雞、種一點蔬菜彌補生活所需。經濟發達區的城邊農戶,好多庭院實際上成了家庭小作坊,比如加工豆腐、粉條,加工裝修材料、加工木器等。然而,他們一旦住進樓房以后,這些生產條件就全沒有了。
城市的常住市民,一般都有相對固定的工作,相對穩定的收入,而農民由于受本身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的限制,還不能一下子就達到有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的水平,所以他們經濟來源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會出現斷層。出現了許多農戶樓住進了高樓,日子反倒窮了的現象。
二、拆院進樓后,農民的發展空間變窄。這里所說的發展空間,指農民的居住條件。城郊農戶現在多數住的是平房,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已經開始把平房改造為樓房。原來的平房不夠住時,在原有基礎上再加一層或翻蓋成小樓就能滿足下一代、下兩代人居住。小農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庭院房頂上的空間農民自己可以支配。自己蓋房,每平方不會超過400元。本人去年5月曾在老家宅基地上翻蓋了幾間小房,精心計算過成本。農民搬進樓房以后,以后孩子需要住房就得購買。這樣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父子、爺孫不能住在一起,家庭被分裂開來。中國人喜歡的是幾世同堂,一家人住在一起有利于互相照顧。二是新購房價格較高,我們這里每平米的房均價格已經突破2000元。
三、拆院進樓后,農戶的生活費用加大。物業費、暖氣費、水電費、煤氣費都必須掏腰包。這方面朋友們都有體會,敘述從簡。以前住庭院、物業費不需要出;冬季取暖,有幾個蜂窩煤爐子就行了。夏季也不需要太多的冷氣費,庭院里都有樹,有得還有葡萄架,涼快得很。農作物的秸稈也可以燒火做飯、取暖。每個村都備有機井,水費一個月也就是幾塊錢的事。進樓以后,總不能在高樓上燒柴火,那樣就要把消防隊引來了。
四、不能把拆農院建樓房,城鎮化建設完全商業化。拆農院,建樓房,搞城鎮化建設,好多政府的銀庫里都沒有富裕的錢。怎么辦?找開發商。開發商不是慈善機構,不賺錢的買賣絕對不干。對開發商賺錢都理解,問題是讓開發商賺多少,賺到什么程度。因為開發商賺錢,主要利用的是農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宅基地。農民家里人人都蓋過房,基本價格還能說出個八九不離十。再說好多農民就是建筑工人,對建筑行業的情況多少也知道一些。
搞城鎮化建設的道路有多條,農民能不能集資改建?估計不好說,農民自己搞起來的樓房叫‘小產權’,國家不給發房產證。我們要的是城鎮化,要的是住宅整齊漂亮舒適,管他黑貓白貓!
五、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但需要有個過程。國內有好多經濟發達的地方把整個村的農院全部拆掉,全部蓋起了新樓。但那里的農民都沒意見,絕對沒有發生群體事件。相反,他們對上級的決策都很擁護。比如華西村。但是,那是他們那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在本文中所說的前四種情況,在他們那里都不存在。他們那里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勞動的專業化分工,絕大多數的農戶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成了地地道道的產業工人。他們那里人人有工作干,人人都有穩定的收入,人人都不用擔心失業下崗,人人都老有所養幼有所教。什么事情都有它的發展規律,在遠古時代把山頂洞人從山洞里趕出來和現在我們把人們重新趕回山洞,都是很困難的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拆院進樓是水到渠成的事。
現在我們天天倡導低碳經濟、低碳生活,而在那些被拆的農院中,好多房子還是嶄新的。最近,我到廈門鼓浪嶼看了看,發現那里的絕大多數房子還是舊房。正因為它舊,才有了歷史的韻味;正因為舊,它才成了世界著名的旅游區。假如我們換個角度處理問題,把城郊邊的農院好好地改造一番,發展庭院旅游,不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嗎。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