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辯證法唯物論認識中國資本(6)
——農民問題上的唯心論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放前是這樣,解放后也是這樣。中國農業人口解放前占全國人口的95%以上,解放后直到今天也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就是城市居民(不包括農民工)50歲以上的人口都是從農村進入城市。所以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是農民問題。
解放前,中國革命實際上就是農民的革命,解放后中國的建設也是農民的建設。由此可見,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農民(土地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是這樣),中國建設的主力軍也是農民(農村建設是這樣,城市建設也是這樣,農業生產是這樣,工業生產也是這樣)。這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翻開毛澤東的著作,從1919年的湘江評論到1975年的全部著作,都一再堅持,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依靠農民,教育農民。忘記了農民就意味著背叛。依靠農民,是因為農民是革命和建設的主要力量。教育農民是因為農民是小資產階級。
考察毛澤東的歷史,從開辦廣東農民問題講習所,農民問題調查,到組織農民的集體生產,到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那一件不是與農民問題有關。
我們也知道,列寧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理論,其實質就是解決工人階級與農民的關系問題。毛澤東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實踐,也就是為了解決中國農民問題,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社教等等不就是具體的步驟嗎?
由此可見,毛澤東無論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第一,完全按照農民占多數這個中國的基本國情,組織生產,制定大政方針和具體政策。第二,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人民的多數就是農民。這就是毛澤東把馬克思的辯證法唯物論應用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果:一切從實事出發,一切為了人民。
解放以后,劉少奇在1951年為黨中央起草了一份《關于合作化問題》的文件,在這份文件中,劉少奇的思想是,把農民組織在合作社中,然后按照商品生產,商品交換,進行經營。后來毛澤東否定了這個文件。因為這個文件并不符合剛剛解放了的農民的要求。解放了的農民根據解放戰爭時期的經驗,只有組織起來,集體進行生產,發揮集體的力量(這就是生產力)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集體生產應該生產產品,直接消費產品。但是劉少奇不理解農民的這個基本要求,而是代表少數富裕農民的利益,強調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特別是當時國民經濟正處在恢復時期,需要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聯合起來,利用集體的力量,才能夠改變戰爭的創傷。劉少奇顯然是脫離了中國的現實,由自己腦子里想出來的,想實行商品經濟的經營方式。這就是劉少奇的唯心論。這種唯心論自然就會被毛澤東拋棄。
農業合作化不是毛澤東想出來的,而是廣大農民的自覺的行動。毛澤東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自然要保護農民的積極性,作為黨的政策,號召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這是合乎情理的。到了農業合作化高潮時期,廣大農民幾乎80%參加進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少奇、鄧子恢等甚至包括周恩來在內,都認為農業合作化的發展超過了農民的覺悟,因此提出整頓的方針,提出反冒進的方針。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不得不利用農業合作化的事實編輯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并加了按語,用事實,反駁了劉少奇等的責難。在這里劉少奇等顯然是犯了脫離實際于脫離農民的覺悟的主觀主義的錯誤,這種錯誤就是唯心論。
在1958年,全國農民表現出了大躍進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劉少奇等,又是脫離中國的實際,搞所謂的共產主義試點。從而犯了左傾冒險錯誤。后來鄧小平把左傾錯誤說成是毛澤東的錯誤是毫無道理的。因此,劉少奇在這里仍然是唯心論的指導思想。
在1962年社會主義教育中,劉少奇不是根據毛澤東教育農民為主,而是以王光美的桃園經驗把矛頭對準少數富裕農民從而犯了擴大化的錯誤。這不是脫離實際,不顧事實的唯心論嗎?
在毛澤東逝世以后,XXX迫不及待的要從農村開始改革開放,就是貫徹劉少奇的唯心論的農業政策,這些農業政策已經被毛澤東一個一個推翻了。但是XXX以農民的暫時困難為理由,以發展農業生產力為理由,解散人民公社,實行農民的小生產。這全部內容實質上就是劉少奇的已被毛澤東推翻了的,脫離中國實際的小農經濟政策。因此,XXX就是改開后的唯心論的總代表。XXX忘記農民就是背叛!
改革開放后的一切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勞動者
2009.5.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