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臺灣文化協會(1)
1920年代初,伴隨著臺灣島內民眾民族意識的逐步覺醒和島內知識分子的成長,島外特別是在宗主國日本首都東京所開展的臺灣民族運動浪潮開始影響、波及島內,兩地民族運動趨向合流,并共同在臺灣全島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民族運動新高潮,其具體體現即是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于1921年10月17日,主要領導人有林獻堂、蔣渭水、吳海水等,首批加入者以總督府醫學校、師范學校、商工學校、工業學校的學生占了大部分。臺灣文化協會的宗旨在其會則中有明確的揭示,那就是“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臺灣社會運動史》,第190~191頁。。蔣渭水1925年8月26日在《臺灣民報》上發表文章稱:“臺灣人現實有病了,是沒有人才可治的,所以本會目前不得不先著手醫治這個病根。我診斷的結果,臺灣人所患的病,是智識的營養不良癥,除非服下智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治愈的。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治療法。文化協會就是專門講究并施行治療的機關。”《臺灣民報》1925年8月26日。簡單地說,臺灣文化協會的中心任務,即在于啟發民智并弘揚民族文化。周桃源在文化協會創立大會上發表談話指出:“中國雖然具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因徒貪懶睡,墮于劣等國的地位,因此,導致臺灣也歸于日本所領有的結果。世界大戰后,在自由平等、民族自決的聲浪高漲的現時,我們同胞應該相互奮發,成為日華親善的楔子,為亞洲和平鞠躬盡瘁。”《臺灣社會運動史》,第190~191頁。總督府在評論這番話的時候告誡說:“他的這番激勵的話,暗示著表面上假裝穩健合法的文化協會,實際上,里面卻隱蔽著另外的意圖。”《臺灣社會運動史》,第190~191頁。顯然,日華親善只是幌子,文化協會是要以此為借口進行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的發動和促醒工作。那么,所謂“臺灣文化”的真實含義又是什么呢?吳海水曾說:“臺灣島民是日本臣民,而又為支那民族,因此,我們所期望者,在于促進我們民族文化之提高。”《臺灣社會運動史》,第190~191頁。可見,文化協會所要發展和弘揚的實際上是臺灣地區的中華民族文化,以后的文協活動也證實了這一點。如總督府在一份秘密報告中寫道:臺灣文化協會的成員常常說什么“我中國或我中華民國”、“追慕中國之念相當興盛”、“期待國權的回復”、“對國民黨的發展持有相當的快慰,期盼(中國)早日統一”若林正丈:《臺灣總督府秘密文書“文化協會對策”》,《臺灣近現代史研究》創刊號(1978年)。等等。
臺灣文化協會基本上是由一批不同階級、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們所組成的松散的、不穩固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臺灣總督府的一份資料為我們了解文化協會主要骨干力量的構成狀況提供了方便,見表4-1。
臺灣總督府費心收錄的這份文化協會重要人員名單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深入了解文化協會組織結構狀況的珍貴資料,從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其一,臺中仍然是臺灣民族運動最活躍的地方,該地出身的活躍分子在整個民族運動中處于領導潮流的地位。總督府在論及同化會時就曾說過:中部上流社會的表4-1臺灣文化協會重要成員表(1923年)姓名籍貫年齡學歷職業文協職務林獻堂臺中州大屯郡霧峰社42漢學進修地主總理林幼春同上43同上同上協理蔡培火臺南市港町34東京高師理科無職常務理事蔣渭水臺北州宜蘭郡室蘭街32總督府醫學校醫師理事王敏川臺中州彰化郡彰化街34早稻田大學法科民報記者同上陳逢源臺南室東門町30總督府國語學校同上同上蔡式谷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39明治大學法科律師同上林呈祿新竹州桃園郡大圖莊33同上民報常董同上蔡惠如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莊42漢學進修—同上楊肇嘉同上31東京京華商校地主同上邱德金臺中州豐原郡豐原街28總督府醫學校醫師同上連溫卿臺北室永樂町28公學校畢業公司書記同上李應章臺中州北斗郡二林莊26總督府醫學校醫師同上洪元煌臺中州南投郡草屯莊40公學校畢業地主同上林篤勛臺中州彰化郡彰化街40總督府醫學校醫師同上賴和同上29同上同上同上許嘉鐘同上40臺南師范學校地主同上林資彬臺中州大屯郡霧峰莊25漢學進修同上同上鄭松筠臺中州豐原郡豐原街32明治大學法科律師同上蔡年亨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34總督府國語學校地主同上韓石泉臺南市本町26總督府醫學校醫師同上黃金火同上28同上同上同上王受祿臺南市高砂町30同上同上同上吳海水臺南市錦町34同上同上同上林伯廷臺中州北斗郡北斗街37漢學進修地主同上黃呈聰臺中州彰化郡線西莊37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同上林糊臺中州彰化郡福興莊29總督府醫學校醫師同上林茂生臺南市壽町26帝國大學文科商學校教授評議員續表4-1姓名籍貫年齡學歷職業文協職務楊良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31漢學進修雜貨商理事吳廷輝同上32公學校畢業木工同上石煥長臺北州宜蘭郡室蘭街32東京醫學專門醫師理事鄭明祿新竹州苗栗郡宛里莊20北京大學退學民報記者會員洪石柱高雄州屏東郡屏東街20臺北師范學校洋雜貨商理事林冬桂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30同上支部主事會員黃運元新竹州苗栗郡苗栗街28公學校畢業地主理事謝春木臺中州北斗郡沙山莊21東京高等師范民報記者會員黃周臺中州彰化郡彰化街24早稻田大學同上同上林碧梧臺中州豐原郡神岡莊28公學校畢業地主同上張信義臺中州豐原郡內埔莊20日本大學退學貸地業者同上吳石麟臺中州彰化郡彰化街21臺南商校退學裱褙師同上高兩貴臺北市蓬萊町26公學校畢業送報夫同上黃氏細中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18臺北女校退學同上同上娥縣石溪鄉資料來源:《警察沿革志》,第194~197頁。
第五部分臺灣文化協會(2)
思想進步及其言行給全島民心所帶來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時至1920~1930年代,中部上流社會和青年知識分子繼承了這一傳統,繼續在臺灣民族運動中發揮主導作用,上面所列名單上,中部出身者達22名,占總數的5238%,雄居首位,加上臺灣民族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林獻堂本身就是屬于臺中州大屯郡霧峰莊,則更凸顯了這一點。其二,文化協會的中堅屬于日據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從年齡結構上看,平均年齡為3047歲,其中40歲以上者僅6人,29~39歲者19人,1895年日本侵據臺灣后出生者17人,以受教育年齡為計算起點,假設當時的受教育年齡為8歲起始,則1887以后出生者中除個別仍遵循漢學傳統外,日本殖民地教育體系下接受教育的這一輩人數達33人,比例為8571%。這表明殖民地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已經成為臺灣民族運動的骨干力量。其三,從這張表也可看出,文化協會是臺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反日民族力量的統合體,在這個統合體中,地主、貸地業者10人,律師、醫生、記者、公司職員等白領階層22人,小本經營者2人,木匠、裱褙師、送報夫等藍領階層4人。總括來說,臺灣文化協會基本上是一個由地主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有相當部分工農民眾參與其中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其基礎便是建立在反抗日本殖民主義這一共同點之上的。
前面提到,臺灣文化協會的中心任務,就是啟發民智、宣揚民族文化、促進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的覺醒,這就需要動員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為達成這一目標,文化協會開展了一系列的啟蒙宣傳活動:
(1) 舉辦各類文化講習會。它們是:臺灣通史講習會,由連橫主講,聽眾每天多達300余人,據總督府稱:連橫在講習會中“常露詛咒總督政治,挑撥民族的反感之口吻”。通俗法律講習會,由蔡式谷主講,講詞中“有諷刺臺灣總督府的施政壓迫臺人的言辭,謂有擾亂治安之嫌疑”蔡培火等:《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學海出版社,臺北,1979,第544頁。,遭到禁止。此外,還有通俗衛生講座、通俗學術講座、西洋歷史及經濟學講座、漢文講座等等,因主講者多借講座抨擊日本殖民統治,故常有警察臨場監視。這些講習會的目的在于普及新文化知識并激發臺灣民眾的民族反抗意識。
(2) 創辦報社,發揮輿論的廣泛宣傳作用。文化協會創建伊始,就籌劃出版《文化協會會報》,但因其中包含許多民族意識強烈的內容而遭禁止。《臺灣民報》成為文化協會的事實上的機關報,后改為《臺灣新民報》,由周刊進為日刊,報紙利用漢文記事,積極為臺灣人民的利益呼吁吶喊,揭露總督府的專制統治,宣揚中華文化和大陸的情況,“專用平易的漢文,滿載民眾的智識,宗旨不外欲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我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王曉波編《臺胞抗日文獻選編》,帕米爾書店,臺北,1985,第95頁。蔡培火稱:“(《臺灣民報》)除做臺灣人的喉舌,呼吁訴苦,對總督府的惡政加以指責批難,對民間日人的歧視曲解予以糾正外,對臺灣人的思想、文化的啟蒙也有甚大的幫助。”蔡培火等:《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學海出版社,臺北,1979,第39頁。尤其是對祖國的介紹和大陸作家作品的轉載,為殖民地新聞封鎖下的臺灣民眾和祖國人民間系起了一條情感和文化聯系的紐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