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文化大革命的兩面性說

唐昌黎 · 2008-03-16 · 來源:原創
文革回憶作品系列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文化大革命的兩面性說

唐昌黎

前  言

  文化大革命為20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經驗說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是個長期過程,往往要經歷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有個全面的正確的解釋,在幾年內倉促下的結論,多是浮淺的乃至錯誤的。其原因在于,凡重大歷史事件,其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其中有必然因素也有多種偶然因素的巧合。重大事件的影響甚為深遠,近期效應和遠期效應并不一致,有些是短期有害而長期有利,有些則相反。再者,評價歷史事件的人,都有個思維慣性,特別是和事件有利害關系的人難免有傾向性,由于以上三種原因,認識重大歷史事件就很復雜而艱難,在短短幾年內難以得出正確結論,現舉兩個例子。上世紀30年代開始了一場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是一起重大歷史事件,當時的蘇聯和各國共產黨人,都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總危機,資本主義就要全面崩潰,社會主義行將最終勝利。西方的學界政界人士則感到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有巨大優越性,主張放棄市場經濟,改行計劃經濟,如美國經濟學會會長泰勒,力主學習蘇聯的計劃經濟。美國總統羅斯福宣稱美國要搞“計劃資本主義”。當時信奉市場經濟的只有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在孤軍奮戰。過了40年,到1970年代,計劃經濟由盛而衰,市場經濟敗而后興,人們的認識來個180度大轉彎。進入21世紀,號稱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改革在拉美和俄國受到重創,計劃經濟又以國家主義(宏觀調控、國家干預)面貌出現。經過70多年的實踐和思考,終于弄清經濟運行有兩類人(公務人和私家人)用兩只手在控制,經濟自由主義和經濟國家主義在輪流坐莊,對此筆者在《經濟學的千年論戰》(載《理論學刊》2004年9期)一文中有詳細論述。30年代危機事件說明,在幾年內人們的認識多是浮淺的,乃至錯誤的,過了70年才得到較為全面的認識。另一個事例,是1991年發生的蘇聯劇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一時間國際反共勢力氣焰囂張,說馬克思主義死亡了,社會主義崩潰了,福山匆忙地提出了“歷史終結論”,宣稱歷史已終結,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取得最終勝利。與此同時,全世界共產黨人也認為,蘇聯復辟了資本主義。經過16年的演變,現在可以初步判定,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根本錯誤的,蘇聯復辟說也未必正確。上述兩件事例說明,對重大歷史事件倉促作出的結論,都是膚淺而不正確的,有些是根本錯誤的。同時可以看出,經濟危機事件是個單純經濟問題,判斷的難度較小,但也用了40—70年時間才搞清楚。蘇聯劇變帶有總體性,判斷起來更為復雜困難些。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可說是最難判斷,是20世紀最難的理論問題。

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毛澤東在辭世前3個月(1976年6月13日)召見華國鋒,說自己一生中作了兩件事,一是領導中國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二是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現在可以判定兩件事都是20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毛公辭世,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兩個凡是”,核心是肯定文化大革命。1978年進行的真理標準討論開始否定“兩個凡是”。1982年中央通過決議文件,在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的同時,又提出“兩個否定”,即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徹底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領導人又提出不搞爭論,“兩個否定”成了不可爭論的真理,以致國內沒人研究“文革”。國外有人研究,并出現了一門文革學,如英國人羅德思克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本,資料之豐富令人驚嘆。進入21世紀,人們特別是基層民眾,懷念毛主席的情感日濃,由此開始對“兩個否定”的置疑。知識界有人在網上著文,肯定文化大革命,呼喚再來幾次。20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中國革命,蘇聯劇變等,都有大批人在研究。文化大革命是20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外國有一批人在研究,在中國只是黨史中涉及到,多限于收集資料,可說是有史無論。“文革”已過去30多年,已成為歷史,應開始作一番學術解讀。現在有關資料出版很多,結合個人親身經歷和思考,初步提出兩面性說:“文革”具有兩面性,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或者說有正面和負面,下邊分四點來講。

一、高揚民主和破壞法制

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會議以后,中國在向著民主法制的目標前進,1957年進行的反右派運動,在民主道路上發生了大倒退,對于給領導提意見的人,視作向黨進攻,加以打擊,民主黨派和知識界人士不敢講話了。1959年反右傾以后,黨內人士也不敢講話了,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制度,可稱之為家長專制。各級政府,各個單位,書記就是家長,一人說了算。1957反右到“文革”是最缺少民主最沉悶的9年,言路堵塞,萬馬齊喑。在反右以前,報刊有一些批評文章,起到輿論監督作用,之后輿論監督完全失效。其他監督機關也起不到作用。從一個典型事件可見當時的政治狀況。據原河南信陽地區專員張樹藩在1993年3月的講述,信陽地區在1958年和1959年成倍虛報產量,國家成倍爭購,農村糧荒嚴重,有幾十萬人餓死,干部和知識界誰講真話就遭批斗。農民向北京寫信反映情況,當時地委書記路憲文下令扣壓的信件達1.2萬封。毛澤東得知后,稱這是民主革命不徹底,要補民主革命的課。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民眾起來批斗領導干部,把家長專制打得落花流水,可說是補了民主革命的課,故毛澤東說,文化大革命是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的繼續。在“文革”前夕,毛澤東認為,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形成龐大的勢力集團,謀取私利,壓制群眾,共產黨有腐敗變質的危險,他對官員腐敗深惡痛絕,決心要清除腐敗官員,按當時語境,稱之為修正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防止和清除腐敗稱作防修反修,不能依靠黨的官員,而是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來批評和監督官員,實質上是推行一種直接民主,他稱之為大民主。文化大革命取得了部分成功,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打破了長達9年的家長專制,大大推進了民主。原先人們不能給領導提出一點意見,都是唯唯諾諾,唯上是從,“文革”喚起群眾起來造反,打破了這種政治沉悶局面,敢于公開批判領導者。最典型的事例發生在大學,1957年時學生給領導提意見,被打成右派。到了1966年,學生給領導提意見,工作組仍按照1957年的老辦法加以壓制打擊。毛澤東指責工作組執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并稱學生的行為是革命行動。二是打破了身份枷鎖。自土地改革和工商業改造以來,中國社會即存在一大批政治邊緣人,其中包括出身于地主資本家階級的,有歷史問題的,直系親屬有被殺被關的,社會關系中有這樣那樣問題的,有海外關系的,歷次政治運動中挨過整的,這類邊緣人在入黨、參軍、提拔、上大學方面都受到歧視,在摸底排隊中打入零冊,每發生一件壞事就首先列為懷疑對象,運動一來就成為挨整對象。邊緣人受到歧視,帶有一副身份枷鎖,而且枷鎖日益加重,到“文革”前夕的四清運動時達到頂峰。文化大革命的對象是黨的領導干部,稱作走資派,將地富反壞右列為走資派的階級基礎,除兩類人以外的都視作革命群眾。當了10多年邊緣人的群體,打破了身份枷鎖,劃入到革命群眾的行列。綜上所述,文化大革命的實質是一場大民主運動,集中體現為打破了存在十年之久的家長專制、一言堂,在平等、自由方面是一大進步。由于“文革”所倡導的民主是以群眾運動為中心,是一種盧梭式民主,現代稱之為廣場民主或體制外民主,毛澤東稱之為大民主,這種民主形式拋開法制,會導致社會混亂,造成嚴重惡果。在肯定“文革”進步一面的同時,也要揭示其消極倒退的一面。解放后,各級黨和政府還是注重法制建設的,一般稱之為政策界限,如肅反運動中有明確的政策界限,國民黨區分部委員以上,軍隊中連長以上,一貫道中點傳師以上,且有罪行的,可認定為反革命分子,而且要由肅反五人小組批準。“文革”的對象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當權派指黨的領導干部,而什么叫走資本主義道路則沒有界定標準。從法理上說,政府官員走資本主義道路是違反憲法的,應當按照一定的程序,由人大彈劾,憲法法院審判。“文革”運動完全拋棄法制,由群眾認定誰是走資派,結果把所有領導干部統統定為走資派,并進行奪權。奪權既不是革命,也不是反革命,而是一種非法行為。同時也破壞政治規范。“文革”前中國初步建立一套政治規范,1954年制定憲法,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明確了一系列的政治規范。到了5月,開始了反右派運動,開始破壞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關系以及黨和知識界的關系,1959年的反右傾運動,破壞黨內高層內部的關系,但這仍然限于局部范圍,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全面破壞了政治規范,全面奪權,打倒一切,造成政治大混亂,出現無政府狀態,不得不由軍隊接管政權和各個單位。我們認為“文革”是一場大民主運動,其正面是發揚了民主,反面是破壞社會秩序。當前國內外人士多認為“文革”不是民主運動,是一種破壞,是一場浩劫。其原因在于,對民主理想化,將幾百年的民主歷程,壓縮到幾年,一看到不合現代民主的東西,就不認為是民主。近代民主,起于英國13世紀建立的議會制,至今有700年了。現代民主起于200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英美法等國的議會民主制,經過200年的演變,才有今天的樣子,一人一票的選舉制,直到20世紀下半期才實現。中國北洋政府時期,已經有了政黨制、國會、內閣和選舉制等民主制度的要素,同現代民主制相比,人們不承認北洋政府是民主制,但同清朝君主制相比,確系民主制。與此類似,人們之所以不承認“文革”是一種民主運動,是和現在相比,同“文革”前的家長專制相比,確是一場民主運動。

毛澤東發動“文革”所倡導的民主,同西方現在通行的議會民主大相徑庭,因而不被承認是民主。議會民主歷經200年,確有大的進步,在100年前,工人和婦女以及有色人種都沒有選舉權,現在實行一人一票制,向平等目標邁進了一大步,而被選舉權則不平等,因為選舉活動要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勞動者為生計奔忙,既無錢也無時間,沒有當選的條件。同時應當看到,西方國家在社會層面實行的是民主制,而在企業內部則是一種獨裁制,這樣一來,受雇傭的人工作時間生活在獨裁制下,業余時間生活在民主制下。因此共產黨人稱議會民主是假民主、形式民主、資產階級民主,毛澤東當然不會有所借鑒,而是要另搞一套,這就是大民主,從而發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二、理想與現實脫節

文化大革命的目標是整肅黨內腐敗分子。當時的語境和今天大不相同,作一切事都稱作干革命,參加工作稱參加革命,清除腐敗分子稱作大革命,又因為起于文化領域,稱作文化大革命,腐敗分子則稱作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修正主義。當時的腐敗現象遠遠沒有現在嚴重。但毛澤東的理想太遠大,對干部要求極其嚴格,就對干部中的問題估計得過于嚴重。他已年過七旬,希圖在有生之年解決干部問題,從而采用激進手段,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歷史經驗證明,思想家都是理想遠大,與現實脫節。如孔子周游列國,游說過70個國君,沒人采納他的政治主張,弟子顏回對孔子說:“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焉。”意為孔子的理想極其遠大,同現實脫節,天下國君不能采用。孔子從不認為理想錯了,而是天下人全錯了。在他去世前七天,作出最終結論:“天下無道,莫能宗予。”毛澤東是掌握最大權力的政治家,他要用權力推行其思想家的遠大理想。我在《一代思想家毛澤東》(載《探索》2006年6期)一文中講過,毛澤東的核心思想可概括為平等主義,他所理解的共產主義就是平等社會。他領導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目標是爭取平等,執政時仍以追求平等為目標。要實現平等就要鏟除特權階層。1963年中共中央批判蘇聯修正主義,關注“和平演變”。在1964年12月21日召開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有的常委提出,農村的富裕農民是特權階層,毛澤東說:“農村的中心問題是這樣一批干部,主要是大隊和生產隊的干部,騎在人民頭上,農民不好混,窮得要死。”在1965年初發布的“四清”運動23條中,首次提出“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概念。1965年初他在一份報告上批示:“官僚主義者階級與工人階級和貧下農是兩個對立的階級。”(逢先知編《毛澤東傳》2003年版1368頁)1965年他幾次對身邊的護士長吳旭君說:“我現在還活著呢,他們就這樣,要是按照他們的做法,我以及許多先烈們畢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諸東流了。我沒有私心,我想到中國的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眾,不能讓他們再走回頭路。”(《毛澤東傳》1390頁)在“文革”前夕,毛澤東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看法,中國存在一個特權階層,即今天講的特權腐敗分子,按當時的語境稱之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修正主義,這些人要復辟資本主義,使勞動人民再受苦受難,發動“文革”就是清除官僚主義者階級,阻止資本主義復辟。毛澤東的理想是追求平等,消滅一切不平等,除了階級不平等以外,還要消滅因職業分工產生的不平等,1974年12月對周恩來發表談話:“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以,林彪一類如果一上臺,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毛澤東傳》1714頁)可見,毛澤東的理想極其遠大,幾百年時間才能實現,要在幾年實現,就脫離了現實。

毛澤東按照理想發動文化大革命,又按照理想來發動人,培養人,他所設想的也是理想人。他認為群眾是革命的,同革命干部結合起來,同走資派斗爭,并在斗爭中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什么時候出現修正主義,就有革命力量與之斗爭,從而保證共產黨永不變色。毛公所設想的人都是按照他的理想而活動的人,是一種理想人,同現實人是脫節的。群眾是個人的組合,人并非都是只有革命性的一面。我曾著文講過,人具有求生向上的本性,所謂向上就是追求一種更好的生活狀態,包括得到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聲,實現更高的理想,革命者為理想而奮斗,也體現人向上的本性。人人都追求向上,就需要有公平的制度,所謂公平就是貢獻與所得對等,或者說付出與所得對等。在“文革”前,革命有功或政績突出的,在經濟建設或科學文化建設上貢獻大的,得到較高的地位和收入,人們感到公平,并激勵人向上。以往革命者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險,多是為理想而奮斗。“文革”時所說的革命造反,既不冒什么風險,又不用付出艱辛的勞動,卻可以得到權利,權利成了“文革”的最大推動力,一號召奪權,人人都來爭權奪利。被奪權的領導干部也不會甘心,會支持某一派,以圖東山再起。群眾組織也會擁立某一領導干部,以便得到回報。其結果是長期陷入派性斗爭,以致無法收場。“文革”的理想是崇高的,100年內也不能實現。“文革”設想的是單一化的革命群眾,現實中參與的人是多樣化的。開始時,有相當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為理想目標而投身于“文革”,也有相當多的人(包括一些領導干部)為了功利目的而參加“文革”,進展的結果是發生了逆淘汰,那些有理想的人一個個因失望而淘汰出局,那些為權利目的而參加“文革”的人日益增多,上自中央文革小組,下至各個群眾組織,都被這些人把持,不擇手段地掠取權利。由卑劣的人去完成崇高理想,理想與現實脫節,只能是以失敗告終。

三、順社會運行軌道和逆社會運行軌道

判斷歷史重大事件有個最終的標準,即是否符合社會運行軌道,或者說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這里要辨明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社會運行軌道;第二,文化大革命是否符合社會運行軌道。

我在《從二元選擇論看社會制度變革》(載《人文雜志》2002年6期)一文中講過,社會運行沿著兩條軌道前進,一是發展軌道。所謂發展,特指生產力發展,或者說經濟發展。從人類歷史看,生產力是不斷發展的,世界各國有共同的發展軌道,以勞動資料為坐標,都經歷了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力時代、電子原子時代,除了大的自然災害和戰爭時期以外,各國經濟都在或慢或快的發展,人的生產實踐推動社會沿發展軌道前進。發展軌道簡單易明,勿需多談。二是平公軌道,需多談一些。

平公軌道是平等公正軌道。平等是人與人之間的相同性,指與權力和利益有關的相同性。如公有制是平等的,私有制是不平等的。一人一票是平等的,性別、種族歧視就不平等。公正、公平、公道是一個意思,指一定階段、一定范圍的平等,如人們多認為起點平等和過程平等(機會均等)是公正,這就是一定階段的平等。一人一票的政治規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一定范圍的平等,經濟領域的等價交換,也是一定范圍的平等。按勞分配是貢獻與所得對等,是公正,不是平等。按需分配是平等,在現階段不能實現。可見,公正是平等的初級階段,平等涵蓋公正,平公軌道也可稱平等軌道。社會運行沿著平公軌道前進,是由人的政治實踐推動的,所謂政治實踐包括三種:一是革命,革命就是反抗階級的、民族種族的剝削壓迫,就是爭取平等。二是民主,民主就是民眾爭取平等和公正的運動。三是改革,過度的不平等不公正,引起群眾反抗乃至發生動亂,危及到政權穩定,執政者也會加以改革,推動社會沿著較為平等公正的軌道前進。三種實踐活動推動社會沿平等公正軌道前進。至此可以發現,有兩類人在推動社會運行,一是私家人,指以謀生為職業從事生產活動的人群,主要有勞動者和經營者,私家人推動社會沿發展軌道運行。同時勞動者又是革命和民主運動的主體,其活動目的是為了反抗不平等不公正,具有公共性質,故勞動者人群又具有公務人身份。政府官員是公務人,主要職能是維護社會秩序,出于維護政權的目的,就要糾正過度不平等的狀況。這樣一來,公務人在推動社會沿平等軌道運行。正是兩類人的實踐活動,推動社會沿兩條軌道運行,對此,我在《兩類人假說》(載《經濟學家》2007年2期)一文中作過論述。人類社會沿著發展軌道和平等軌道前進,是以歷史時間來觀察的,以百年為計量單位。古代社會發展緩慢,但在幾百年時間內,比以往在兩條軌道上前進了。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資本主義比封建主義,生產力更加發展,也更加平等公正。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就在于生產力能達到更高水平,更加平等公正。而在一個短的時期,以十年為計量單位,兩條軌道有時相悖,過度平等會阻礙生產力發展,不平等有適當差距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所謂適當差距,就是根據貢獻與所得對等的公正原則所形成的差距,由權力壟斷或者說由腐敗所形成的差距,會阻礙發展。執政者時常面臨到在平等與發展之間的兩難選擇。

毛澤東是革命家,革命就是反抗不平等。他又是一位平等主義思想家,作為主政的政治家,自然是優先選擇平等軌道,兼顧發展乃至不顧發展,典型事例是對農村包產到戶的態度。1961年至1962年有些地區試驗搞包產到戶,證明可以增產。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到廣東安徽考察,回來報告說,包產到戶可以增產。時任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力主包產到戶,并得到劉少奇、鄧小平的支持。毛公力排眾議,反對包產到戶,他于1962年8月在一次談話中說:“一搞包產到戶,一搞單干,半年時間就看出農村階級分化很厲害。有的人很窮,沒法生活。有賣地的,有放高利貸的,有討小老婆的。”(《毛澤東傳》1238頁)。在“文革”前和“文革”中,毛公要消除一切不平等,首先是消除黨內特權階層,力主領導(官)與群眾(民)平等,并進一步消除職業不平等,采取一些舉措,包括知識青年到農村,辦五七干校,工人參加管理,干部參加勞動,半工半讀,半供給制,等等。從這一系列論點和舉措看來,毛澤東傾向平等軌道,主張平等優先,劉少奇等人傾向發展軌道,主張發展優先,這是兩種執政方略的分歧,分歧的擴大,導致了文化大革命。有不少人將“文革”視作個人權力之爭,是站不住腳的。

毛澤東的核心思想可概括為平等主義,他一生中追求平等,反對一切不平等,文化大革命是平等主義的大爆發,他在去世前夕,將發動“文革”視作一生中所作的兩件事之一,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人類社會沿兩條軌道運行,一是發展軌道,一是平等軌道。毛澤東發動“文革”,是要推動社會沿平等軌道運行,這就順應了社會運行軌道,或者說順應歷史潮流,具有正義性,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文革”以來的三四十年,世界不少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頗快,但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官員腐敗甚是嚴重,社會沖突日甚,從實踐上證明,脫離平等軌道的危害性,也證實了毛公高揚平等的正確性。在肯定“文革”順應社會平等軌道的同時,也要看到逆社會發展軌道的一面。由于社會沿平等軌道運行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而且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的趨向平等,在一定的時期,只能達到初級的平等,即一定階段、一定范圍的平等,“文革”是將長期歷史過程壓縮成短的時期,超越歷史階段,這就會脫離發展軌道。由此出發,“文革”倡導的平等有平均主義色彩,挫傷了人的積極性,社會秩序生產秩序遭到破壞,對經濟發展甚是不利,導致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沒有提高,而此十年正是世界上特別是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使得中國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人類社會有一種調節機制,當社會過度傾向某一軌道而遠離另一條軌道時,就會出現一種力量加以糾正。一般說來,當社會過度傾向發展軌道而遠離平等軌道時,便會通過革命或民主運動,也可通過改革,以糾正過度不平等的狀況。當社會過度傾向平等軌道而遠離發展軌道時,便會通過改革以糾正發展停滯的狀況。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過度傾向平等,而遠離發展軌道,這就迫切需要改革,改革的阻力小,進展順利。蘇聯情況和中國不同,赫魯曉夫從1956年即嘗試改革,幾易領導,改革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在于蘇聯未發生過大的混亂,原有制度和行為未暴露出大的弊端,改革動力弱。中國十年“文革”大混亂,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這是任何人都未想到的。這正應了老子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經過近30年的改革,中國經濟有了飛速發展,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有所提高,這的確是福。改革傾向于發展軌道,偏離平等軌道,導致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特權腐敗叢生,潛伏著巨大危機,這就要居安思危,牢牢記著老子的另一句名言:“福兮,禍之所伏。”對此,我在《執政中道定理》(載《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1期)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四、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的分裂

在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公有制或以公有制為主體,擁有財富的社會集團不占主導地位,擁有權力的社會集團占居主導地位,控制住權力和財富,這個權力集團走什么道路,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至關重要,列寧和斯大林都未發現這個問題,毛澤東首次發現并提出當權派問題。“文革”過后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當權派問題的極端重要性,蘇聯的傾覆,正是戈爾巴喬夫、葉利欽這些當權派造成的,當前中國的特權腐敗現象十分嚴重,也是當權派問題。根據多種調查資料證實,今天俄羅斯的億萬富翁,有90%是昔日蘇聯的高級干部。今天中國的億萬富翁,有90%是高干親屬。而早在40年以前,毛公高瞻遠矚,洞察未來,首次提出了當權派問題。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正確的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毛公提出當權派就是正確的提出問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其視野之遠大,目光之深邃,是繼任者望塵莫及的。當時特權腐敗現象剛露端倪,現實意義不大,在30年之后,特權腐敗現象極其嚴重,當權派問題就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從長遠觀點看,文化大革命是有正面效應的,時間越長,正面效應越顯現。毛公發現了當權派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依靠民主法制建設,而是搞名曰大民主的群眾運動,起到破壞作用,導致十年動亂,其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而評價文化大革命的話語權,完全掌握在“文革”中受打擊的人群(政界和學界精英)手中,也就只看到負面,而看不到正面。再過20多年,掌握話語權的會轉移到與“文革”無關的人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到文化大革命的兩面性。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oozz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4.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7.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8.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9. 雙石|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西路軍基本解體
  10.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