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管美聯儲12月是否加息,人民幣都應當適度貶值。這是國內和國際經濟狀況的客觀要求。如何判斷?
2、 第一,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而美國經濟復蘇卻有很高的確定性。對比之下,中國的人民幣沒有理由長期保持不貶值狀態,這是最近本的認知。第二,中國利率已經開始下降,而美國利率開始上漲,在利率平價的作用下,人民幣豈有不貶之理?第三,國人境外瘋狂購物而國內消費疲弱,這實際已經透射出人民幣高估,所以人民幣應當適度貶值。
3、 現在,唯一推高人民幣幣值的理由就是貿易順差,而實際過程中,這也恰恰是人民幣幣值穩定或不會大幅貶值的說辭。但我們必須看到,中國貿易順差來源有兩個方向。其一,出口滑落的速度低于進口回落的速度,而進口之所以大幅滑落,應當被視為內需疲弱的表征,既然如此,貿易順差并代表中國經濟基本面健康;其二,貿易順差源自加工貿易順差的剛性存在,而加工貿易順差屬于其他國家貿易順差的轉移,不是真正的中國順差。
4、 所以,我們一直懷疑。“讓人民幣匯率更多地由市場供求關系去決定”這樣的提法和做法是否科學?我們必須看到世界之變,而過去被世人奉為圣旨的經濟學原理,恐怕正在隨著現實之變而被否定。比如,發達國家國家相繼實施空前規模的QE,這是不是應當引發通貨膨脹?當年,整個世界都在擔心這件事情,包括中國的經濟學大師們。但事實是,不僅沒有發生惡性通脹,反而物價下跌,出現通縮。尤其是以美元計價結算的國際大宗商品和石油價格并沒有因為“全球性貨幣爆炸”而出現暴漲,反而下跌。
5、 這樣的現實走勢,使得“通貨膨脹問題無論如何都是貨幣問題”這一經典論述變得毫無血色。所以,現實告訴我們,通貨膨脹問題無論如何不能只考慮貨幣問題。現在看,通貨膨脹問題更多地是市場需求問題。實際上,大量發行的貨幣已經被金融投資、投機市場給消化了,它變成了財富再分配的工具。有統計顯示,金融危機之后,整個地球的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越發嚴重,極少數的人群擁有過多的財富,必然導致全社會的需求不斷弱化。因為,極少數人的奢靡無法支撐全社會的消費增長,更與物價無關。
6、 最近,一些經濟學家有意無意地夸大中國“供給側改革”,甚至不惜歪曲習主席講話,為什么?我認為,對一些別有用心者而言,它們非常希望綁架中國的貨幣政策(總需求政策),而把供給側改革強調到極致目的,也無非是進一步扭曲中國的總需求政策——貨幣政策,擠壓中國貨幣寬松的空間,不讓人民幣貶值,而進一步壓縮中國經濟內需,讓中國產能更加過剩,最終把中國經濟逼向危機。
7、 所以,我們一定要識破一些人的險惡用心。尤其是中央政府的金融決策者千萬不能糊涂。我們再次重申,金融競爭越激烈,企業融資成本越高,“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就越嚴重。
8、 為什么?因為,金融是“倒騰錢”的生意。任何金融機構,不管大小,都必須首先考慮錢從哪來?所以,金融競爭首先是負債端的競爭,是存款的競爭。存款競爭的結果是什么?拉高存款利率(拉高所有金融負債端的成本),而且期限越來越多,存款的穩定性越來越差。請問,這樣做情況下,貸款端(資產端)的價格降得下來嗎?
9、 這就是現實。從我最近接觸的一些小型金融機構看,因為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所以它們越來越多地設法設計“短期金融套利產品”,而越來越少地考慮通過企業貸款賺錢。這不是造孽嗎?這不是說明中國金融越來越多地傾向于“貨幣投機”,而不再關注企業貸款問題?這樣的創新是摧毀中國經濟,還是激勵中國經濟?這不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嗎?
10、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認為競爭會提高效率,競爭提高效率的假設實際是通過“競爭達成壟斷”去實現的。而強調過度的市場化、強調無序的競爭,其結果不是帶來成本的降低或效率的提高,而是社會經濟秩序的畸形和破壞。比如,電商平臺塑造的過度競爭環境,摧毀了中國商業和許多消費品行業,當市場供給嚴重短缺的時候,價格不是飛漲嗎?金融業一樣,過度的競爭必然導致金融的短期化、投機化,這不是和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原則背道而馳嗎?實際上,如此惡劣的商業環境、實業環境之下,人民幣豈有不貶值之理。
原題:人民幣應當適度貶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