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期間,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與“七大”代表以及社會名流共一千多人在延安中央大禮堂里觀看了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首場演出。
此次演出可謂是盛況空前,掌聲如潮。由于當時禮堂座位有限,有的代表甚至是坐在窗臺上看完演出的。
這場轟動一時的演出,源于人們對一個悲慘故事的關注。
01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平山一帶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據當地人講,有個“白毛仙姑”,白發白身,通體雪白,晚間經常在山里奔跑。村民們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給“仙姑”上供。
其實,所謂的“白毛仙姑”只是一位農村少女,在地主的壓迫下,被逼藏進深山。由于她常年躲在山洞里,很少見到陽光,又缺少鹽分,漸漸長出了一頭白發。
最先根據這個傳說故事寫成小說的人叫李滿天。
1940年冬天,李滿天被抽調作為晉察冀遼干部小分隊的一員,千里奔赴太行山,趕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這里,他聽到當地流傳很廣的關于“白毛仙姑”的傳說,產生了要把這個故事寫出來的沖動。
1942年夏天,李滿天在等待工作調動期間,通過走訪了解、實地調查,先寫了一篇報告文學《白毛仙姑》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后來又改寫成短篇小說《白毛女人》。
02
1944年秋,李滿天托人將《白毛女人》的故事文稿帶給魯迅藝術文學院。魯迅藝術文學院認為故事既富于傳奇性,又具有新舊社會對比的深刻社會意義,很適合寫成歌劇。于是這一材料被推薦給戲劇音樂系張庚。
張庚讀后又交給賀敬之、丁毅閱讀,他們都認為這個故事是極好的歌劇題材。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領導研究節目創作時,他們主張根據這一材料創作一部歌劇,并把這一任務交給了戲劇音樂系。
柴志英,原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基礎教研室主任。
張庚作為創作組的負責人,說歌劇《白毛女》的一開場就得抓住人,第一首歌旋律就要非常動聽,深入人心,易于流傳。這時候,五個作曲的就開始努力了。
張庚把張魯、馬可、瞿維、向隅、李煥之五人新作的《北風吹》放在一起反復比較,覺得張魯的曲子似乎相對好些,便用商量的口吻對大家說:“先用張魯這首曲子吧,以后有了更好的再換。”
延安的文藝女青年雖然很多,但要從中挑選一個符合條件的《白毛女》女主角喜兒扮演者也非易事。為此,張魯每天早上都要悄悄地跑到青年女歌手們練功的地方仔細觀察物色人選。
周七月 王昆之子
我母親喜歡唱歌,她就老在河邊喊嗓子唱歌,有人就告訴張魯。張魯有一回就偷偷地聽,覺得她唱得不錯。
張魯覺得沒有人能像王昆這樣深刻而準確地詮釋出他的創作意圖。在場的人也都被她優美的歌聲深深打動。張庚見狀,高興得拍案而起:“好!就是她(它)了!”一語雙關,歌曲《北風吹》和演唱者王昆同時被認可。
03
1945年4月22日,為招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黨的七大的代表們,大型新歌劇《白毛女》在楊家嶺下的中央大禮堂里隆重舉行首演。
柴志英,原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基礎教研室主任。
演出效果非常好,當演到楊白勞和喜兒的苦情時,包括毛主席在內這些中央領導人全體代表都含著眼淚。
《白毛女》是在毛澤東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指引下誕生的大型新歌劇。歌劇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的階級矛盾,憤怒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光明的新社會,形象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這部紅色經典薪火相傳,不斷散發出新的光彩。1951年,電影《白毛女》上映,幾乎頃刻間就轟動了神州大地。后來,《白毛女》又代表新中國在許多國家上映,征服了無數外國觀眾。
誕生于上世紀40年代的歌劇《白毛女》曾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在中國歌劇史上留下了傳奇一幕,至今依然散發出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