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風波其實引出了大量金融亂象,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錢在干什么”。至少我們可以肯定,錢沒有流到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市場空轉。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先生最近出了一本書《新資本論》,其中實際揭示了“金融資本主義時代”(1970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的金融特征——金融大爆炸——債務、信用、杠桿的高速擴張。
書中一個數據讓我被深深震撼:過去近40年的時間里,全球GDP增長率4倍,但基礎貨幣增長率卻高達300倍。為什么這樣一個數據會深深地震撼我?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無錨的貨幣”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泡沫,全球性貨幣貶值必然常態化,而這一點已經從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了。
第二,在硬通貨、尤其是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貨幣大開大合的流動,必定引發弱勢貨幣體頻繁爆發危機。這個過程,實際是發達國家需要把全球的GDP變成自己的GDP,從而緩解自身的貨幣貶值壓力。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就算把所有GDP都給了美國,美元泡沫依然巨大。現在,美元是靠霸權支撐,而全世界都被其綁架——你們可以不相信美元,但如果發生美元大規模拋售,你們手里的美元資產全部變成廢紙。
第三,全球貨幣資金并未進入實體經濟,而在金融市場空轉。現在,歐美政府、尤其是美國政府正在努力實現“再工業化”,重塑制造業,這其實就是在爭奪GDP,也是重大的經濟結構調整。
我們不斷強調世界之變,但我認為,中國的金融業并未意識到變化,而金融危機之后的所有金融改革加速沿著金融資本主義的一套推進,甚至產生了許多畸形演變。比如,把放松金融管制與放松金融監管等同起來;比如,一方面緊縮貨幣,一方面鼓勵金融創新、盤活存量等等。這實際是導致中國金融亂象此起彼伏的關鍵所在。
不錯,我們現在看到開始治理了。從長三角、珠三角的高利貸到互聯網金融,再到股票市場高頻交易、場外配資、惡意做空等等。說起來簡單,可每一個點展開分析我們是不是都可以看到政策失誤,監管放松的身影?
比如高頻交易問題,這不是什么新鮮事。當年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實際已經暴露出市場中存在大量高頻交易、程序化交易的風險,但我們監管者是否給予足夠的關注?是否在如何控制其風險方面做出努力?沒有。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整個事件就事論事,把一個“始終都不服氣”的交易員送上法庭即告結束,而對高頻交易的后果遮遮掩掩,不了了之。
這說“杠桿交易問題”。兩融業務什么時候開始的?2010年1月8日,到現在已經5年多的時間了。盡管交易清談之時,融資融券沒有顯示什么威力,但我們的管理者就想不到交易活躍之后,“兩融”交易會引發什么問題嗎?尤其在互聯網工具的幫助下,是不是會留下無人監管的空白地帶?我認為,要么是管理者根本沒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也沒有行動,沒有準備。為什么?因為要“鼓勵金融創新”。
那有什么創新?融資融券業務在100年前就有,1929年的美國股災就與之息息相關。后來在羅斯福總統的要求下,這項業務才從放任行為轉變為有規則的交易。所以,我們的監管者必須更多地研究歷史,許多事情完全可以未雨綢繆的事情,而擺脫監管被動。
還有互聯網金融。真的那么難以監管?那么不知所措?我看,都是借口。至少我們可以在正式規則出臺之前,搞些臨時性監管措施,而避免大規模金融空轉傷及中國實體經濟吧?金融空轉很容易界定,從邏輯上推演后果極其簡單,那為什么還要“觀察”?難道“觀察的過程不是損失的過程”嗎?非要等到出現嚴重后果才出面監管?
我認為,中國的金融亂象已經夠多了。再不整肅,危機難免。尤其是在“加速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時刻。當然,我們已經看到整肅之手,但也同時看到了“剁手力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