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為進一步有針對性地緩解融資成本高問題,要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12月24日,央行在一個會議上透露,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業存款與同業借款納入存貸比,但存款準備金率初步定為零,上述機構不包括財務公司。另據透露,央行同時確定了銀行存貸款口徑:存款、貸款均包括非存款類金融機構間的存放;有存款準備金,暫定為零;利率仍保持現同業之間規則,自行商定。以后同業存放僅指存款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往來。
這實際是把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銀行的同業存款變成一般性存款。這樣一則消息,是否可以激活銀行運營?還有待觀察,但從現在普遍認知來看,市場是歡迎這一改變的。據申銀萬國銀行業研究報告稱:截至2014年三季末,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銀行的同業存款高達10.3萬億元,其中包括保險公司對銀行的協議存款2.5萬億元,但這部分存款已經繳納了法定存準。按照20%的存準率計算,如果這10萬億元非銀行同業存款免繳法定存準,相當于降準。
不過,上述措施尚未實施。具體細則還沒有看到,所以還很難具體計算這一措施將相當于降低多少法定存準、給銀行體系帶來多少的流動性。所以,如果問我是不是看好這樣一項措施的實施?那我可以明確地說:此乃權宜之計,可以部分地解決短期問題,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之所以認為這項措施只能部分解決短期問題,原因有三:第一,如此措施釋放的依然是短期流動性,并未解決銀行體系長期、穩定的存款來源不足、甚至還在不斷減少的問題;第二,鑒于同業存款定價方式依舊,所以該措施沒能解決銀行負債成本上升的問題,進而無法因此而壓低貸款利率。第三,盡管同業存款期限相對穩定,但一般都比較短(三個月到一年),所以它無法阻止銀行體系負債和資產全部走向短期化的趨勢,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銀行業當前的困境?如果我們的解決方案不能對癥下藥,那我們的所有措施都將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權宜之計,屬于庸醫、屬于下策。
我認為,導致中國銀行困境、乃至中國金融困境、甚至經濟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幣匯改綁架了中國的貨幣政策,形成了“貨幣機制性緊縮”的惡性循環。目前的格局是:外匯流入越多,銀行負債越短(鎖長放短);銀行負債期限越短,銀行所需要的短期流動性越多,資產負債錯配越嚴重;如果央行只投放短期流動性予以滿足,那貨幣供應量上升,但銀行、企業依然感覺資金緊縮。這樣的金融是投機性金融,而越來越不符合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
也正是因為中國金融越來越適合投機,而不適于實體經濟發展要求,所以余額寶之類的貨幣投機基金從2013年6月開始急速膨脹,從3000億元到2.3萬億元,增長6倍有余。其核心因素是:央行在商業銀行負債端構建了“基準利率雙軌制”——其一是存款基準利率,其二是SHIBOR。兩者之間的巨大利差,導致貨幣投機的無風險套利空間巨大。
同時,貨幣投機的膨脹阻斷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最近央行調降存貸款利率,不僅完全不起作用,而且利率越降越高。原因是。銀行不敢降低存款利率,否則被降息加大的套利空間,會使貨幣基金再次瘋狂地拉走銀行存款。
利率不降反升,摧殘實體經濟,壓制中國經濟內需,我們的經濟下行壓力未來還將不斷加大。
監管方向:存貸比、存款偏離度、合意貸款管理,這三道監管紅線,在貨幣投機盛行的情況下,實際發揮著“順周期”調節的作用。存款流失越多,銀行越難應付存貸比和存款偏離度的考核,不得不壓縮貸款,供求關系必然推高貸款利率,這就是說,經濟下行壓力越大越加息;合意貸款更是如此,GDP增長越低,合意貸款越少。
根本問題不解決,一切貨幣政策都白費。就算放貨幣,也只會進一步擴大貨幣投機規模,而對實體經濟毫無意義。這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2015年,因為中央銀行不承認錯誤,所以企業融資成本無法有效降低。我們現在唯一可以指望的路徑就是股權融資,但債務融資成本降不下去,股權融資也不會太便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