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政府財政干預正面臨兩難困境。國債是政府以國家財政收入為償還基礎、向市場中的其他主體借入資本、用于額外財政支出項目所形成的對這些主體的負債。資本主導的私有化掏 空公共財政是推動國債規模膨脹的深層原因,而反危機財政政策的執行則是推動國債規模膨脹的直接原因。與國債規模膨脹對應的是公共消費的相對萎縮,擴張“總需求”的公共消費信貸具有偽善意義。國債市場被壟斷資本玩弄于鼓掌之間。國債膨脹機制也就是“龐氏騙局”機制,這個機制的最終運行結果就是政府功能喪失和體系瓦解,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
“通向地獄的道路是由美好的愿望鋪成的!”眾所周知,國債發行是以未來期間稅基的擴大、財政收入的增長為假設和前提的,假定未來期間財政收入的增長能夠保障國債的還本付息。在實 際的財政運行過程中我們發現,財政收入也的確隨著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而增加,但是國債的存量規模并未按照調劑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時差的需要而維持在一個必要的穩定水平,而是大大 超過了稅收的增長幅度。迄今為止,運用財政手段進行公共干預在政府層面上正陷入“兩難困境”:一方面,為了所謂的刺激經濟恢復和增長,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的主張,人們有必要對社會 總需求進行管理,從而要求擴張國債的規模以獲得政府財政收入來源,提高政府對社會和經濟的控制與調節能力;另一方面,因為國債還本付息的籌款壓力增大,一旦新國債的發行不順利, 政府不能以新債成功籌集到足夠的資本按約定清償舊債,就會引發國債危機,國債危機的反復發生實際上又在削弱政府的能力,掣肘政府體系的運行,導致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和調節能力逐步 下降乃至喪失,進而摧毀資本主導的市場體系正常運行的社會基礎。持傳統經濟學觀點的人們,雖然對國債的存量規模設立警戒線,并且試圖通過制定法律來對政府發債行為進行約束,但是 “兩難困境”繼續深度演繹,相關法律約束形同虛設,國債存量規模有增無已,國債危機越來越頻發且積重難返。國債危機一如既往地頻發意味著人們在國債問題上的認識與事實真相相距甚 遠,對國債問題進行重新考察也就勢在必行。
國債的范疇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政府以國家財政收入為償還基礎、向市場中的其他主體借入資本、用于額外財政支出項目所形成的對這些主體的負債。國債發行與清償首先是政府借貸行為,國債發 行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也是一種借貸關系,這種借貸關系是政府這個社會組織與市場中其他主體(人或者社會組織)因為暫時的資本讓渡而形成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借貸雙方按照約定 各自行為或者行動;拋開這種借貸關系的存在,國債憑證不過是一種自然物——特別的一張紙或者一個符號,因為國債憑證記載了人或者社會組織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或者合約,它才是借貸 雙方(人的或者社會組織)在意志上達成一致的物化形式。其次,與國債對應的資本轉手和運動,同樣分為資本的投入和附帶增殖(利息)的資本回流,因此歸屬于廣義的資本循環范疇。因 為資本的占有者向資本的實際使用者進行資本授受,國債發行和清償過程是社會資本向政府進行配置的一種金融過程。再次,在所有的債券種類中,最初的國債之所以又被稱為“金邊債券” ,是因為這種債務的清償得到以國家征收為基礎的收入來源的保障;相應的財政收入的實現可以通過國家向特定或者不特定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憑借政治權力強制征收,而且以一個國家之下 所有人的社會勞動產品為征收基礎;對資本循環的順利完成而言,似乎再也沒有比這種經濟保障更加強大的了;而就資本循環所剝奪的對象而言,國家征收因此內嵌于資本之間的市場關系之 中。
在日常觀念中,人們認定的國債或者政府債務常常指的是政府向貸款人發出的債券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這是不確切的。實際上,發行債券的國家或者政府債務是一種政府處于主動地位、 向貸款人提議建立借貸關系的國債,它只是一種顯性的國債。還有一種隱性的被動式的國債,這種國債或者是因為政府為某些商業行為擔保或者保險,比如我國地方政府建立的各種融資平臺 ,伴隨著這種或然性國家義務的資本循環一旦發生阻滯,債務對政府而言就是確定的;被動性國債還發生在國家預算所規定的支付義務產生的過程中,因為應付而按期未付而產生的臨時債務 ,其情形類同于上市公司因為刊登股息派放公告而形成的上市公司債務。
國債的歷史淵源
國家公債并不是在近現代才有的財政現象。有關政府債務最早的記錄恐怕出現在戰國時期,周赧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由于負債太多無力償還,避居高臺之上,周人稱為逃債臺(成語“ 債臺高筑”的由來)。東漢時期,政府財政拮據,有時也向富戶和貴族舉債。以后歷代也有向公眾舉債以充國用的。君主家天下統治時期的國債的形式,是否支付利息并且利息的支付采用什 么具體形式,暫時無法詳細考證。但是我們可以確信,因為“市”的出現要早于君主國家的政府債務,早期國債形成的借貸關系依然依賴在有限發育市場中的資本活動或者社會互助,或是以 實物,或是以當時認可的貨幣進行借貸。實際上在很長的人類歷史時期,因為私人占有及其觀念對社會的統治,國家最高政治權力為君主所私有,因為君主及其家族的私欲無遏制地膨脹和窮 奢極侈,所謂舉債以充國用(政府財政),不過是君主將自己的私欲轉換成國家意志和行為,操縱國家財政為自己私用或者說“公器私用”。 “公器私用”是私有化的表現,不合法的“公器 私用”也就是貪污腐敗。支付君主窮奢極侈的私用的財政支出,不得不通過舉債籌集財政收入或者資源來匹配。
市場條件下的國債
持傳統經濟學觀念的人們常常誤認為國債活動的興起發生在以大蕭條為標志的壟斷資本主義形成之后,也就是以羅斯福新政為開端的西方國家對經濟的全面政府干預開始以后,而且認定所謂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是平衡的。實際上,國債或者公債活動在所謂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規模上遠小于所謂全面政府干預開始以后。我們對此的理解是, 作為帶有統治者私欲膨脹意志特征的國債,只要私人占有及觀念統治人類社會,只要政治權力被以不同形式私有化,國債就不可能銷聲匿跡;即使是在所謂的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西方主要的 君主制或者立憲君主制國家都出現過大量的國債,在所謂最早實現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國家公債同樣大行其道。因為國債的存在,所謂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西方國家的財政平衡的論調同樣 是不靠譜的;在遇到利益集團私欲對國家之下所有人的集體生存基礎覬覦的時候,作為社會分配關系的的財政匹配關系自然會發生作用,從而導致政府的顯性或者隱性債務的產生;財政盈余 不過是財政收入未在當期被支出的部分,它會在未來某個期間被匹配成財政支出,財政赤字背后無非是政府的支付責任或者義務,政府為了履行義務,只能在財政支出的要求上重新匹配財政 收入,或者通過增加當期稅收,或者發行國債;所謂的財政收支平衡觀點,實際上曲解了財政分配關系的匹配性質。
在市場作為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的基本經濟組織方式的前提下,政治權力的私有化不過轉變成了壟斷資本實力集團之間的所謂“民主與共和”,也就是政治權力被這些利益集團所私有,國家財 政的公共利益也被這些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所分潤或者私有化。
我們知道,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對舊有的經濟社會形態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對舊有的經濟社會形態中人類的生存基礎和條件的資本化,同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資本對國家和政府的掌控 過程既是一個同舊有的掌控國家和政府的利益集團的爭斗過程,也是一個政治權力的逐步轉移過程,國家政權從舊有的利益集團逐步轉移到商人集團手中,最終轉到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手中。 資本開始掌控國家和政府體系實際上只要資本控制的市場經濟在社會經濟構成中居于主導地位,但是并不意味著資本對一個國家之下所有人及其經濟活動進行徹底控制;此時尚有相當部分的 非資本控制的經濟活動和相當部分的人游離于市場體系之外,也就意味著這些人及其經濟活動會成為資本的剝奪對象;換言之盡管經濟危機頻發,資本也存在著運用領域和余地,運用新的革 命性的工業和商業技術對這些領域進行改造和剝奪,在將這些領域或者產業資本化的同時獲取利潤。資本對政府體系控制的徹底性或者掌控程度取決于市場經濟方式對舊有經濟社會形態的摧 毀與改造過程,比如剝奪自耕農和小生產者的生產資料或者條件并將它們資本化,剝奪君主貴族的特權并將他們的經濟基礎資本化,同時裂解舊的經濟關系。資本所到之處也就是市場邊界所 及之處,在市場中資本對舊的經濟形態的殘酷淘汰和資本相互之間的殘酷淘汰過程同時進行,以資本循環和投機為動力的市場關系體系逐步建立并且豐富起來。
以羅斯福新政為分野、實行全面政府干預的背景在于資本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壟斷達到這樣的程度:舊有的經濟社會形態已經摧毀或者消失,隨著市場體系在社會深度和廣度上的擴展,資本將 一個國家治下所有人的經濟基礎和生存條件幾乎全部資本化。大蕭條的發生不過是這種背景下資本所主導的市場經濟導致社會分配上的兩極分化,從而資本追逐利潤的社會分配過程走向一個 極端,資本的對社會的全面壟斷意味著資本對社會的全面統治最終確立,而社會會分配上的兩極分化卻又反過來危及市場體系的運行,并以市場體系的崩潰對這個體系進行否定。在大蕭條前 ,產業資本化和經濟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美國,所以美國的社會分配嚴重兩級分化特征表現得最突出,生產與最終消費矛盾也就最尖銳。于是,世界性經濟危機也就最先從美國爆發,然 后蔓延世界各地,經濟危機對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國家的打擊也就越深重。大蕭條在短時間摧毀了市場體系,毀滅了人的生產與生活,也幾乎瓦解了納入市場范圍內的人類的生存體系。
走投無路的壟斷資本只能將尚存的幾乎唯一的一個未能資本化的領域——政府財政作為尋找出路的對象。我們在以前的分析中就一直強調,作為一個國家治下所有人集體生存的經濟基礎的政 府財政,在觀念上與資本的私有觀念是格格不入的,在利益上與資本的私人占有是持續沖突的。隨著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對政府體系的控制越來越深入,出于挽救崩潰的市場體系和維護資本自 身存在的需要,資本的黑手也就按照他們固有的運行邏輯對政府財政進行私有化和資本化,徹底地將公共財政過程納入資本的社會循環體系,于是圍繞保障公共消費的政府財政的形形色色的 私有化過程和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的利潤欲望的膨脹過程也就不可遏止了。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的利潤欲望,在它們控制和操縱國家政府體系的前提下,開始轉變為國家或者政府意志,國債政策 不過是這種意志的體現。
國債膨脹過程的動力
西方經濟學關于國家干預理論的提出以及各國政府對反經濟周期財政政策的推行,使得國債政策成為反經濟周期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因為經濟周期的反復發生而成為一項長期 政策。實際上,在任何新的一輪經濟復蘇到繁榮期,國債作為一種政策工具的使用相對較少,因為此時在革命性新技術引領下的新經濟周期到來,社會資本尚能找到資本運用的領域或者途徑 ,資本與勞動者的雙雙就業過程仍在繼續之中,資本的循環或者投機活動在產業領域還能帶來利潤,壟斷資本勢力集團通過操縱政府財政行為推行國債擴張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不凸顯。 此時在政府的財政行為因為伴隨著資本活動規模擴張而帶來的稅基擴大,雖然財政收入有可能在保證財政支出之外對積累的國債償還或者從市場回購,但是并不意味著新國債的發行可能停止 ,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保護市場中所謂幼稚產業的資本生存能力和相關企業的利潤訴求,政府財政依然會對相關企業進行減稅、補助或者出口退稅,明顯的例子是西方國家在農業補貼上 的爭端、啟用選擇本國企業的產品的政府采購;再比如為本國壟斷資本開辟海外市場和勢力范圍的戰爭的進行。如果這些財政支出不能用相應的稅收收入來匹配,新國債發行也就不可避免。
而在新的一輪經濟繁榮期過后,因為社會資本循環受到最終消費的制約,開始轉入危機和蕭條階段,此時因為資本與勞動者雙雙失業過程的開啟,稅基隨著資本活動的日趨減少而逐漸萎縮, 來自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的“社會壓力” 憑借所謂“社會需求不足、進行總需求管理”的欺騙性呼聲也就獲得某種正當性,國債的擴大發行也就應聲出籠,一方面通過減稅、補貼、政府注資或 者采購,為一些壟斷資本控制的企業輸血,維持它們的市場地位或者強化它們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切割公共財政的蛋糕,通過形形色色的手段和途徑將公共財政利益私有化。或者是因為用 于公共消費的財政收入被先行挪用,待到公共消費支出時打著為了公眾的名義開始發行國債;或者打著刺激經濟增長、保護幼稚產業、挽救“重要企業”防止危機擴大的名義,直接發行國債 ;在國債發行的背后則是公共財政利益悄然想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控制的企業轉移,這些利益轉移所形成的窟窿由公共財政來填補。中小資本因為它們在市場體系中的非主導地位,在經濟危機 和蕭條的環境中,無法指望得到國家和政府的任何幫助,一般而言自生自滅。因為政府體系本身就為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所控制和操縱,于是它們的代理人提出的救助法案會迅速回應它們的利 益訴求;因此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在資本循環和冒險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麻煩”自然由政府財政打包買單;公共財政因此被持續私有化。隨著一輪輪經濟周期的運行,特別是一輪輪經濟金融 危機的發生,和一輪輪經濟危機過后的所謂“需求管理”和壟斷資本本身主導的政府干預,以市場為基本經濟組織方式的國家的國債規模也就滾雪球般地膨脹起來。
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在全社會范圍內對賴以構成的經濟的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全面壟斷,從而實現對經濟和社會的全面控制,得以形成社會財富全面向它們流動和高度集中的局面。政府財政只不 過是它們控制社會關系鏈條的一個節點,在這個節點上,公共財政利益會持續地定向向壟斷資本利益集團輸送。國債發行所形成的財政收入(當然不限于此)不過經過是社會資本經過政府財 政這個驛站轉手,流向了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控制的企業。期望國債存量規模的萎縮或者對國債存量規模進行所謂法律限制同樣不過是一廂情愿,因為利益轉移在資本私有的前提下是難以回溯 的,要求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將吃進肚子里的東西吐出來無異于與虎謀皮;同時因為國家的法律體系不過是資本價值觀念的現象形態,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操縱在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的代理人手 中,相關的法律約束也就流于形式;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美國國債的所謂法律上限,幾十年這個上限的立法上調在美國國會幾乎一年一次。
相對萎縮的公共消費
在市場條件下,消費信貸實際上是以個人及家庭、政府的未來收入作為償還基礎的,也就是通過貨幣資本借貸提前消費,俗話說就是“寅吃卯糧”。這種行為的發生很明顯存在一個假定,就 是以未來的收入實現達到人們主觀預期為前提的。在人們的日常理解中,政府債務的增長或者國債的的發行,也就是“借入”未來收入以擴大財政支出,進而擴大公共消費。不過這種理解是 想當然的。我們知道,在市場條件下,因為政治權力被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私有化,財政過程也就私有化,即財政過程從預算到決算都被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及其代理人所控制,實際上的公共消 費來源也就不斷被擠占與挪用,為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控制的企業輸血打氣。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操縱的財政過程因此是在不斷地加強社會的生產方面或者社會資本積累方面,而不斷削弱社會的 公共消費方面,進而擴大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的矛盾。打著擴大公共消費旗號的國債發行與增長,社會資本通過國債向政府配置實際上不過是社會資本配置所對應的金融過程的一個中間步驟 ,政府財政的賬戶不過是社會資本停留的一個驛站,經過政府財政轉手之后的對應于國債的資本,最終的配置目的地還是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所控制的企業。國債發行所籌集的社會資本或者資 金,在操縱和控制政府行為、財政資本化的前提下,壟斷資本勢力集團不可能、至少不愿意無償地去為了所謂擴大公共消費做無用功,除非能夠保證相應的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的利潤優先原則 ,比如政府采購首先得給這些相關企業以暴利。美國政府就是這么干的,用國債收入進行武器采購首先養肥的是美國軍工資本壟斷勢力集團,美國軍事力量的維持與壯大要么是為美國華爾街 財團開拓市場并且尋找資本循環的商業機會,要么就是直接去他國明火執仗地武裝搶劫(戰爭)。當然,相應的勞動者就業擴大(相關受惠企業增加雇傭或者美國軍隊招兵)不過是刺激資本 在國內和國際活動的一個附帶產品。而為了國債的到期支付,不得不進一步縮減政府人員工資發放、政府機構的運行經費和維護市政設施的費用;醫療保險金、退休金則被挪用和掏空,這些 費用的到期支付就會催化政府債務危機;公共消費因為國債的擠壓而最終萎縮。
消費信貸同樣作為資本的投機與增殖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擴張了市場喇叭形蜂筒的消費端口;打著“需求管理”的名義擴張公共消費信貸的財政政策執行,其實際結果是對社會生產領域活動 的資本進行資助與強化。包含國債收入的財政收入注入社會資本運動過程,不過是作為市場主導資本的壟斷資本對政府購買行為進行控制和操縱的結果。將未來某個時點的政府購買行為通過 國債金融活動提前到當前,造成某個時段上集中購買行為的出現,為資本循環提供某些活力,短期內促進資本的社會循環或者造成短期內經濟數據向好。伴隨短暫興旺之后的常常以債務危機 為表現的金融危機。這也是美國近年來幾乎年年鬧國債危機的根本原因。
在私人占有和觀念統治的任何時代,國家或者政府債務的根源都在于私人占有及其觀念本身,在于政治權力以不同的方式被私有化,在于以此為前提的被私欲左右和操縱的政府行為和財政過 程。國家還是那個國家,仍然是那個國家之下所有人群的集體生存基礎;不過充滿了統治者私欲的政府債務,還是會通過擠占和挪移維系集體生存的公共財政利益,最終由這個國家之下的絕 大部分人們承擔和分攤,公共消費被迫相對萎縮,惡化他們的生存基礎和條件。國債發行與清償過程不過是社會資本進行配置的金融過程的一部分。社會資本通過市場進行配置的金融過程, 之所以要經過政府及其財政這個環節,只能是因為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對國家和政府體系的控制需要,將政府這個社會組織徹底地納入資本控制的社會體系;只能是因為資本的私人占有及其觀 念,從而將與資本價值觀念格格不入的政府公共財政徹底地私有化和資本化,至少優先地為社會資本循環提供新的循環途徑和新的利潤來源,同時消滅與資本進行社會對抗的因素。
國債市場
與國債產生對應的金融過程同樣是通過市場借貸關系體系來實現的。一般而言,政府債務憑證的發行是政府與市場中擁有貨幣資本的個人或者社會組織形成借貸關系的過程,而國債的清償與 回收則是相應的借貸關系的解消過程。國債分為主動式國債和被動式國債,一般而言被動式國債產生于政府與企業、家庭和個人的財政分配關系,這些隱性的政府負債關系如果通過新發行的 國債憑證予以替代,也就變成顯性的政府主動式的政府債務。通常而言,國債市場主要是指主動式國債憑證的交易市場,此時的國債憑證也就成為貨幣與之交易的對象,不過背后的基本經濟 關系還是借貸關系或者信用關系。
國債交易受阻通常是因為貨幣資本的閑置時間長短的不同和買賣雙方資本數量與及債務金額數量的差異,克服這兩個市場障礙才能達成必要的資本融通過程,前者被克服的辦法在于,不同閑 置時長的貨幣資本的持有者在國債債券的有效期內于不同時點進入市場接手前一段時間的持有者手中的債券,從而通過不同的閑置時長的貨幣資本前后接續,達成國債所籌集的資本在有效期 內歸政府財政使用;后者被克服的辦法就是國債面額小額化和等份化,以便可以組成多種的債務額度與閑置的貨幣資本數量對應,便于選擇和交易。由此達成由短期閑散資本向較長期大額資 本轉化,通過市場組織體系實現資本融通或者金融。
在國債市場,貨幣資本以等份面額的債券為交易對象或者標的,和商品市場一樣,因為買賣雙方對債券的估價的不同,他們可能會在見面后討價還價,從而形成交易價格。而在不同的時點和 地點上的買方和賣方的報價差異,也就為利用債券差價進行投機提供了可能。資本通過投機活動不僅克服不同的買方和賣方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隔離,將債券市場組織起來并加以擴展,而且 通過多維的交易關系形成和擴展,對市場進行壟斷,進而開始操縱市場價值的變化,進而形成政府債券市場的主導資本或者壟斷資本。我們知道,市場價格機制在空間上因為資本的投機活動 ,表現價格波,而在時間上表現為題材價格模式。在近現代國債市場的形成中,證券經紀業的資本循環或者投機,形成區域性或者全國性的市場經紀網絡,為政府債券的統一集中交易市場準 備了社會組織基礎。因為政府債券的集中統一交易,使政府債券的買賣雙方在空間上的障礙消除,資本投機推動的債券價格變化只能在時間上表現為往復的升降循環,也就是我們通常而言的 題材價格模式。
因為在社會財富分配中勞動者的工資只能維持勞動者的基本生存,因此政府利用國債借錢的主要來源仍然是資本方面。在國債市場中,政府是作為一個市場的參與者進入這個市場的,成為市 場的一個借款人。和其他市場一樣,政府債券市場的運行同樣是由主導資本或者壟斷資本控制和操縱的,統一交易的政府債券市場的題材同樣由主導資本操縱釋放,進而影響市場買賣雙方的 估價,為主導資本的價格投機提供條件,同時通過釋放不同的題材,營造市場樂觀氣氛和恐慌氣氛,阻止和促動市場買方群體和賣方群體的形成。因此,主導資本或者壟斷資本對市場的操縱 與控制,會直接影響政府在新債券發行上的成敗;比如營造悲觀或者恐慌的市場氣氛,主導資本不僅會成為有限的新債券發行的接盤者,而且它們還會利用自己造成的市場地位,壓迫政府提 高債券的發行折扣,降低發行價格,從而擴大自身的資本增值,甚至在將其他市場接盤者嚇走之后,而自己又拒絕購買,使政府的債券發行活動夭折,導致政府的信譽下降和失能。而營造樂 觀和興旺的市場氣氛,則是為了驅動中小貨幣資本持有者去接盤新發行的債券,以幫助政府完成財政計劃;此時的債券也就必然是低折扣和低票面利率的,而且一般而言,在發行過后,主導 資本會通過釋放題材操縱新發行的債券市場價格下降,開始對中小債券持有者進行絞殺。比如中國政府運用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一般而言就面臨這種情形,而且流行華爾街的解釋(題材) 自然是來自中國的美國國債“買盤或者需求擴大推動”了美國國債交易價格上漲,美國政府把錢騙到手后的新國債交易價格因為“需求”消失而下降,開始套牢絞殺過程。
壟斷資本不僅控制和操縱國債市場過程,而且將政府財政作為金融過程的一個環節納入資本的社會體系;不僅將作為一個國家治下所有人的集體生存基礎的政府財政玩弄于鼓掌之間,而且將 國債政策及其執行玩弄于鼓掌之間。
“龐氏騙局”機制
在市場條件下,世界各國的國債規模持續膨脹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由此產生不安情緒的人們卻未必清楚國債大規模膨脹的危害性。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顧資本推動的信用膨脹的 有關過程及其后果是怎樣的。
在《市場中的信用膨脹過程》一文中,筆者曾經論述過錢莊和私人銀行發行銀票和銀行券的信用膨脹機制。錢莊和私人銀行是企業,也是一種社會組織。這種機制的關鍵在于資本不可遏止的 逐利行為推動了以銀票和銀行券為載體的借貸關系或者信用關系維度大量增加和相應的借貸資本循環總量的擴張,這種過度的擴張或者信用膨脹,在借貸關系的消解方面造成了時間上不匹配 的現實障礙,也就是貸放出去的借貸資本按過長的時間期限回流,導致回流量不足以兌付存款戶的提現。借貸資本循環在時間上的不匹配,或者沒有新的存款戶的后續及時進入接續以維持金 融借貸關系格局,就會造成的支付危機,支付危機必然帶來以這個錢莊或者私人銀行為節點的借貸關系體系和金融過程瓦解;而人為地悄然收購銀票或者銀行券并且集中、進一步突然要求錢 莊或者私人銀行兌現,則會引起業主的破產和錢莊和私人銀行的易主。在這個信用膨脹的機制中,銀票或者銀行券作為自然物借助借貸關系的形成而社會化和資本化,錢莊或者私人銀行利用 借貸關系體系放貸而牟利,放出去的銀票或者銀行券越多,牟利也就越厚。一般而言,在這個機制平穩運行時,利益向錢莊和私人銀行的業主集中;到支付危機發生時,錢莊和私人銀行的業 主的自有資本被存款人反噬。
和企業一樣,政府同樣是一個社會組織,但是這個社會組織已經被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控制,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從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方面對財政過程予以操縱。在形式上,眾多的資本因 為向政府放貸而向政府財政收取利息,而在實質上,因為國債發行所帶來財政收入,只不過將政府財政作為一個驛站,通過財政支出又流向了壟斷資本控制的企業。圍繞政府財政這個借貸關 系節點所形成的國債膨脹,也就是以政府財政為主體而信用膨脹。不過與錢莊和私人銀行不同的是,這個信用過程背后的利益肇因在于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的所屬企業將政府財政作為侵蝕和掠 奪的對象,政府財政利益向形形色色的壟斷企業轉移成為國債持續發行的動力。
導致政府發生債務危機或者政府信用膨脹或者借貸關系體系瓦解的過程是這樣的。因為國債規模的持續膨脹到相當的程度,以致于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片面依賴于新國債的發行,以新債換舊 債維持最低限度的政府運行和政府債務的還本付息,從而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是否愿意向政府財政貸放資本而購買新債成為問題的關鍵。同時因為公共財政因為長期的侵蝕被掏空,新獲得的有 限的財政收入不得不應付遠超過自身的到期國債還本付息和公共消費支出,在壟斷資本勢力集團操縱政府行為的前提下,政府不得不選擇優先支付國家債務,同時延后、壓縮甚至削減公共消 費。在公共消費行列中的利益清晰的主體,比如領退休金和保險金的個人,因為國債到期還本付息會對他們的利益產生損害,同樣加入政府的債權人行列,政府被迫壓縮缺乏明確利益主體的 各項支出,比如直接停撥一些政府部門的經費和市政設施維護費用,取消政府采購的一系列合同,政府體系的運行開始受到阻礙和失能。一次次債務危機的暫時解決過程也就是一次次對公共 消費支出的擠壓和削減過程。比如軍隊無錢打不了仗甚至會解散,導致有國無防;警察大量失業使社會治安放任;大量公共設施年久失修而失去社會服務功能;政府工作人員發不出工資而使 政府相應部門的關門;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因為司法系統的停擺而成一紙空文;……公共消費大幅萎縮,政府管轄下的社會逐漸進入無政府狀態。而且值得指出的是,因為壟斷資本勢力集團 操縱國債的發行,它們會逐漸遠離已經被它們掏空、可能破產的政府,政府的未償債務的持有者只能是中小資本所有者,他們也是一次次政府債務重組和削減的實際受損者。這恐怕也是華爾 街財團極力慫恿中國政府和其他國家資本購買美國國債的原因,不是這些財團沒錢,而是要找一些冤大頭頂缸。假使對這一點有疑問,看看如今底特律市的10萬政府債券持有人就知道了。如 果政府財政已經爛透,壟斷資本勢力集團在其中再也無利可圖,它們自然就會對政府組織的存續與否不再理會。
于是國債膨脹過程陷入一種死循環或者兩難處境。出于維護自身的生存統治、擴張壟斷資本的利潤和反經濟危機的需要,壟斷資本勢力集團煞費苦心地控制政府體系,操縱政府財政過程并持 續侵蝕公共財政利益,推動國債膨脹過程。而國債膨脹機制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龐氏騙局”機制,一旦政府找不到新國債的購買對象,圍繞政府財政展開的借貸關系體系或者國債金融過 程就會瓦解,政府的政治權威逐漸喪失,由此會成破鞋而人人唾棄。無政府狀態又反過來報復資本的貪婪,它不僅意味著資本賴以運行的市場體系的瓦解,而且意味著一個國家治下所有人的 社會性生存體系的崩潰。資本可以逃離寄宿的宿主國家,找到新的循環市場,而被剝奪了所有生存資料和條件、一無所有的人們,也就在這個政府治下失去了被雇傭和生存的可能。
結語
在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中,國債規模滾雪球似的擴大事出有因。在傳統的經濟學中,政府運行是作為經濟運行的外生變量出現的,國家的意志和政府的決策是被作為外生變量來研究;持財政 平衡觀念的人們無法認識到在壟斷資本控制和操縱下的國家財政具有天然的不平衡性和不穩定性,所謂“財政自動穩定器”的說法不過是一個的夢囈。國債持續發行實際上是以一個國家治下 所有人集體生存的經濟基礎為抵押的,國債膨脹過程實際上是公共消費的持續摻水過程,被塞進了附帶資本自身增值欲望的大量私貨。國債膨脹的最終結果就是國將不國。
參考文獻:
《市場中的財政過程》,清湖漁夫;
《反經濟周期財政政策理論批判》,清湖漁夫;
《市場中的信用膨脹過程》。清湖漁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