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就是全球經濟失衡。許多論者將全球經濟失衡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之失衡,順差國家和逆差國家貿易收支之失衡;債權國家和債務國家債務債權之失衡。上述三方面失衡客觀存在,卻是表面現象。我以為全球經濟真正失衡是另外三方面:
一是全球范圍虛擬經濟和真實經濟加速背離,即虛擬經濟和真實經濟加速失衡;二是全球金融貨幣中心和制造業中心加速背離,貨幣金融中心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日益“空心化”,制造業中心國家和地區卻日益喪失貨幣金融主導權和產品資源定價權;三是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之宏觀經濟政策日益喪失獨立性,主權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之效果日益下降,國際貨幣金融市場對全球經濟之影響力日益上升。
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加速背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膨脹。與此同時,實體經濟卻持續深陷衰退和低速增長。
貨幣金融領域幾乎所有指標皆快速和惡性膨脹。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國家政府債務規模與GDP之比不減反升。全球債券市場規模持續擴張,整個經濟體系杠桿率繼續上升,所謂“去杠桿化”未有實質進展。各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施以來,許多國家股票指數不僅完全收復失地,而且屢創歷史新高。但與此相反,真實經濟或實體經濟幾乎所有指標之增速,不僅遠遠低于貨幣金融所有指標之增速,而且許多指標出現急劇下降甚至負增長。
如果放寬歷史視野,歷史給我們最重要和最持久的教訓是:無論何時何地,超低利率的貨幣擴張永遠是資產價格泡沫和金融危機的最佳溫床。如今完全無錨的國際信用貨幣體系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導火索,而這背后的失衡機制才是主要原因。
全球貨幣金融各項指標高歌猛進,歐美股市和其他資產價格屢創新高,與真實經濟基本面幾乎毫無關系,推動貨幣金融惡性膨脹和股市快速上漲的主要力量是各國央行釋放的天量流動性。
有人認為超低利率貨幣政策不僅推高資產價格,而且也刺激了經濟復蘇,我們不能否認量化寬松的正面效果。從數量上準確區分和估算超低利率政策對資產價格和真實經濟的影響,幾乎沒有可能。然而,最近多家市場機構發布報告,宣稱美國經濟之所以有些復蘇勢頭,核心原因是美元長期弱勢刺激美國出口,出口增長刺激美國制造業復蘇和設備投資。自2001年以來,以貿易加權計算,美元匯率貶值超過40%。競爭性貨幣貶值正是量化寬松主要效果。日本實施所謂“安倍經濟學”,正是步美國后塵。
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全球經濟失衡的內在機制。全球經濟失衡的總根源是人類貨幣體系或國際貨幣體系。當代國際貨幣體系(如果我們還可以稱為一個體系的話),已經成為一個完全沒有約束、完全沒有內生制衡機制、完全“無錨”和完全服從人為管理的信用貨幣體系。再加上主要國家貨幣之間采取浮動匯率,共同構成了一個毫無規則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直接導致了全球流動性泛濫和長期超低利率時代的降臨。由此開啟全球經濟長期失衡之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