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突尼斯商販之死掀起的“阿拉伯之春”已有兩年,這場席卷中東的風暴讓數個國家政權更迭,甚至一場內戰仍在敘利亞持續。恰逢此時,法國情報研究中心推出新書《阿拉伯革命:不為人知的一面》,目的是“逐一分析有關事件,揭示外部勢力在背后起的決定性作用,并對事與愿違的革命后果進行評估”。這部長達500多頁的書由該中心主任埃里克•德內瑟牽頭,23名合著者來自8個國家,其中包括比利時參議院前議長、阿爾及利亞前政府官員、突尼斯前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法國國際反恐研究中心主席等權威人士。德內瑟曾任法國總理辦公室國防及安全事務總秘書處情報分析員,他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發生“革命”的中東國家,人們厭倦了獨裁者,但現在也意識到“革命”被外部勢力操縱和利用。更讓德內瑟感到悲觀的是,這些國家的局勢將進一步惡化。
外部勢力利用革命為其利益服務
環球時報:法國情報研究中心是什么性質的智庫?
德內瑟:法國情報研究中心是2000年成立的獨立研究機構,法國政府未提供任何資金。中心任務之一是為情報工作“恢復名譽”,糾正法國社會對情報工作以及“神秘的”情報人員的偏見。世界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離不開情報工作。
環球時報:請介紹一下《阿拉伯革命:不為人知的一面》一書的出版過程?
德內瑟:為撰寫該書,我召集阿爾及利亞、比利時、科特迪瓦、埃及、法國、馬里、突尼斯、敘利亞的權威人士,其中包括前情報人員、政要、學者、記者等。盡管23位作者來自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觀點,但他們得出相同結論,這使我們的分析更充分,更有說服力。這些人與“黨派政治”無關,也不是陰謀論者。我們進行實地調查,并相互借鑒彼此長期積累的經驗。比如,我為參與撰寫《敘利亞:人為制造的黎巴嫩化》一章,專門組織情報研究中心到敘利亞進行調查和評估,目的是對局勢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只聽信于國際媒體。國際輿論受到美國CNN和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太多片面甚至嚴重失實報道的影響。
環球時報:你們為什么要關注和揭示外部勢力在這場革命中起到的作用?
德內瑟:正是外部勢力在所謂“阿拉伯革命”中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當地人民厭倦了獨裁者。但如果沒有外部勢力的鼓動和支持,就不會有任何結果。請別忘了,在突尼斯和埃及發生“革命”的前一個星期,這兩個國家的軍方首領都去了華盛頓,為利用人民起義推翻本•阿里和穆巴拉克政權征得華盛頓的授權。一些人現在才認識到,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被操縱、被利用。實際上,在所有經歷“阿拉伯之春”的國家,目前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安全形勢都比2010年時更糟。這更加證明,外部勢力懂得利用革命為各自的利益服務。
環球時報:2010年12月17日,26歲的突尼斯小販博阿齊齊因與城管警察發生矛盾而自焚,最初這只是一個貧富懸殊、政治腐敗和經濟出現問題的國家的內部事件。為什么這個事件會被一些外部勢力所利用?
德內瑟:一些中東國家面臨的問題由來已久,并非新問題。近十多年來社會抗議活動從未停止過,2011年前形勢與往年并沒有什么區別。正因如此,我們才對這場“革命”的自發性提出質疑。實際上這是一場“媒體革命”,參加抗議活動的民眾被操縱了。那位引火自焚的突尼斯青年被塑造成“烈士”,而后來的調查表明,他并不是什么誠實的小商販,而是有前科的游手好閑者。所有這些都是各類組織團體一手導演的,它們以“人權”之名,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
美國非政府組織是真正的顛覆者
環球時報:為什么在解決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國的革命問題上,會出現不同的模式和結局?
德內瑟:各種“革命”的結局取決于其特殊條件,往往與各國去殖民化后的歷史有關,但同時也具有相似的共性。我認為后者更為重要。這些國家都長期面對貧困,民眾抗議活動頻仍,專制政權的治理能力低下。一些外部勢力———如美國,首當其沖充分利用這種局面,在這些國家更換政府,為華盛頓的利益服務。
環球時報:“阿拉伯之春”兩周年之際,很多阿拉伯國家的民眾感到失落。對眼下的局面,美國是否也沒有預料到?
德內瑟:從戰略上美國已達到目的:人民所厭倦的,不再能有效捍衛美國利益的專制政權被推翻。然而,不擇手段的美國又一次因其天真幼稚的世界觀而將事情弄得一發不可收拾,一些與其愿望背道而馳的局面出現了。美國駐班加西的外交機構遭襲就是例子。美國也沒有料到,由于中東地區有大量民眾不喜歡伊斯蘭主義,所以才會再次爆發民眾抗議活動。取而代之的穆斯林兄弟會與西方積怨很深,也會毫不遲疑地反對美國。總之,“阿拉伯革命”兩年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這些國家將走向持續的不穩定。
環球時報:伊斯蘭政黨勢力上臺后,埃及最近又陷入動蕩。對此,你怎么看?
德內瑟:未來數月,埃及、突尼斯等國局勢仍將進一步惡化。我預計將出現六種情況:重新上演革命或反革命、掌權的伊斯蘭政府走向激進化、抗議者與國家安全武裝發生沖突、一些國家發生分裂瓦解、馬里這樣的西非國家陷入長期的不穩定、大國之間圍繞敘利亞問題的緊張局勢加劇。
環球時報:新書中有《美國非政府組織對“阿拉伯之春”的影響———美國國家民主基金的例子》、《處于阿拉伯革命中心的非政府組織及社交網絡》等章節。美國非政府組織對“阿拉伯之春”有哪些影響?
德內瑟:美國各種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發揮了巨大影響,它們從2002年就開始籌劃“阿拉伯革命”,為有關國家培訓積極分子。這些組織是真正的顛覆者。有人提到美國中央情報局起的作用,這種說法不對。如今,是美國國務院以及一些打著“人權”旗號的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在與華盛頓為敵的國家中制造不穩定。
在搞亂俄羅斯周邊所有國家后,美國便將矛頭轉向阿拉伯國家,并使用同樣方法。這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對這些國家輸出民主和人權的結果都事與愿違,不符合當地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國西方盟友的利益,只符合美國的利益。
環球時報:去年初,當有外國媒體傳出卡扎菲要逃亡的消息后,利比亞大亂,有匪徒開始沖擊外資企業駐地。這也導致多國開始大撤僑行動。你怎么看一些西方及中東國家媒體在這次“阿拉伯之春”中起的作用?
德內瑟:美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媒體在“阿拉伯革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CNN、半島電視臺等,特別是互聯網及“推特”、“臉譜”等社交網站。很大程度上說,這是一場“虛擬”革命。一些媒體曾充當“歪曲信息的急先鋒”,舉兩個例子:2011年3月的一天我在的黎波里,半島電視臺和CNN報道說卡扎非轟炸市內一些地區,造成人員傷亡。當時我在離該地區不到一公里處,根本就沒看到任何政府軍的行動。2011年12月,我在大馬士革市中心趕上大堵車,有100多人排隊等候出租車,其中許多人決定步行回家。半島電視臺拍攝這個場面,并在一小時后播放一條消息,將這個場面描繪為新的反政府示威。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美國要在中東削弱中國影響力
環球時報:你怎么看中國在整個“阿拉伯之春”期間的表現?曾有輿論認為,新上臺的中東國家政權會拋棄中國,但事實并非如此。為什么?
德內瑟: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之一就是在利比亞等國削弱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因為北京被華盛頓視為未來主要的政治和經濟對手。美國的戰略旨在控制中國的能源供應源,以便在必要時對中國施壓。這也是美國干預利比亞的目的之一:阻止中國石油企業在利比亞的發展。
我過去一年走訪了所有經歷“阿拉伯之春”的國家,并未看到太多“中國的存在”。北京和莫斯科在利比亞問題上顯然上了西方人的當。中國和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堅定立場至關重要,足以阻止西方對敘利亞的干涉。我認為,這不是捍衛巴沙爾政權,也不是捍衛伊朗的利益,而是避免敘利亞陷入混亂、讓極端伊斯蘭勢力在中東扎根。
環球時報:法國在此次“阿拉伯之春”中顯得活躍,如薩科齊率先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奧朗德率先承認敘利亞反對派聯合陣線,為什么法國左翼和右翼在這個問題上立場相似?
德內瑟:奧朗德總統上臺后并未改變法國的外交政策,法國仍是美國和海灣國家(卡塔爾、沙特)的追隨者。這也造成法國精英誤判形勢,在外交上缺乏想象力,為經濟和金融利益而擯棄獨立外交政策。另外,法國的軍事實力過去20年大大削弱,法國的決定權和自主權開始喪失,我們只能與華盛頓結盟,但未考慮到其危險性。美國到處伸手,攫取法國的利益。美國的國際政策越來越不負責任,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已構成對國際和平及平衡的最大威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