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回顧了轉軌后德國東部走過的艱難之路:經濟增長乏力,人才大量流失,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人民實際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幸福感越來越低。分析其經濟、政治和社會現狀,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給德國東部帶來的變化:社會主義思潮出現復興。闡發了經濟私有化不是經濟改革的良方;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繁榮”不是普適的;德國西部的繁榮,部分是以東德的貧困為代價的;金融危機是社會主義之“機”。
1990年德國大選時,當時的西德總理科爾承諾,在3-5年內把東部建設成一片“花團錦簇的風景”。2005年,德國統一15年后,時任總理施羅德將德國東部比作“沒有黑手黨的意大利南部”,許多地方只能讓人想到荒涼。2010年3月,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直言,20年來,德國“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路透社報道說,柏林墻倒塌后,東德人一度對自由市場經濟充滿期待,但20年過去后,他們發現并沒有等來科爾承諾的“繁榮景象”。那么,20年來,轉軌后的德國東部走過了怎樣的艱難之路?其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究竟如何?國際金融危機給德國東部帶來了哪些變化?重建究竟要多久?
一、重建之路:風雨20載
兩德的所謂“和平統一”給原東德人民帶來的并不是如德國憲法所規定的那樣享受經濟同等繁榮,而是經濟增長乏力,人才大量流失,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人民實際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幸福感越來越低,付出的沉重代價遠遠超出事先的想象。
1.經濟領域:經濟增長乏力
兩德統一前,東德曾經是蘇聯式經濟模式中最富有的國家,有最高的人均GDP和最高的生活標準。整個20世紀70年代,東德的經濟一直保持穩定的3%-5%的年增長速度。在80年代,保持了平均4%的增長,躍居世界工業強國的第10位。
兩德統一后,德國對東部地區經濟進行改造,主要是對其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將其納入原西德的經濟秩序,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市場經濟轉軌。德國政府接管了信托集團,負責原東德工業企業的私有化。信托集團承攬了8000個原東德企業的資產和債務。其口號是“不惜一切代價搞私有化”。至1994年,信托集團解散時,它已經對14000多個企業進行了私有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大的國有企業在私有化的過程中被完全關閉、倒閉,有的甚至是完全被鏟平了。1995年,原東德國有財產的85%都變成了原西德人的私有財產,10%被國外資本所收購,只有5%才真正回到原東德人民手上。
原東德經濟私有化后,在最初幾年,由于德國政府大量的資金投入,東部經濟獲得一定發展,但很快便增長乏力,1997年的增長甚至只有1.7%,此后連續四年,低于德國平均增長水平。德國運輸、建筑和城市發展部長沃爾夫岡•蒂芬澤強調,經濟快速增長是東部地區發展的前提,但在2002-2007年的5年間,東部地區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僅為1%,2005年甚至出現停滯。德國東部的經濟實力比想象的要弱。一些工人做相同的工作,在東部掙的要比在西部少得多。2006年,擁有1690萬人口的東部五個州,仍是德國最貧弱的地區。人均工資水平只有西部的71%。2007年,東部工人的工資水平也比西部地區要低三分之一。2009年,德國東部出口的減少對企業的銷售額和訂單獲得數量造成巨大的影響。以薩克森州為例,2009年2月份,企業總體上的銷售額比2008年同期減少28%;訂單獲得數量減少43%。銷售額和訂單獲得數量的減少又導致企業大幅度減少投資,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下滑。目前,東部地區的生產率僅為西部的三分之二,東部五州前100家企業的營業額總和不敵一家西門子;而在德國企業500強中,僅有19家來自東部地區。
2.政治領域:黨員好像都是罪犯,知識精英受排擠,民眾淪為二等公民
兩德統一后,德國在東部從上到下建立了原西德模式的政權機構,全面實施原西德政治和法律制度。政治一體化是以原東德領導人集體離職為標志的,實行同西德完全一樣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統一后,東部人不管是曾經的黨員還是百姓都普遍感覺政治地位大幅下降。
其一,黨員好像都是罪犯。原本擁有230萬黨員的德國統一社會黨(1989年12月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簡稱“民社黨”。)在兩德統一后迅速減少至20萬。2005年,民社黨在德國國內只剩下7.1萬名黨員,其中包括約4400名來自原西德地區的黨員。無論黨的名稱如何修改,他們依然接受“東德共產黨黨員”的稱呼。
盡管兩德統一是協議實現的,對前政府的政治行為似乎也不應追究個人責任。但實際情況是,德國統一之后,共產主義統治被視為反人類罪行,原東德所有政治局委員全部被抓進監獄。其中,80歲高齡、癌癥晚期的原東德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受到了長達一年的密集審判,最后,德國政府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準許奄奄一息的昂納克前往智利生活。1997年,年滿60歲的原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總書記克倫茨被柏林州法院判處6年半的有期徒刑。多年來,克倫茨一直認為,他被宣布有罪是因為“勝者司法”所導致,是一種不公正的司法判決。2011年4月24日,克倫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座談時告訴筆者,唯獨讓他感到安慰的是,在他服刑期間,他收到大約36000封對他表示關心和同情的群眾來信。此外,“紅色軍團”等德國宣傳共產主義的組織均被定為恐怖組織,其成員紛紛被抓進監獄。柏林墻的倒塌使東德廣大共產主義者充分享受了坐監獄的自由。
在德國統一20周年前夕,東德的最后一任民社黨黨首、現年82歲的莫德羅接受了中國《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回顧了在他失去權力的20年里,他和其他一些老東德共產黨黨員們的生活。他指出:“統一前,我跟西德外長談過,不要清算東德政治人士,西德方面是同意的。”可結果呢,“好像我們是罪犯,還有一些對東德的高級政治人員的起訴,我自己也被起訴過,被判刑十個月監禁,是監外執行。”莫德羅指出:“由于政治原因,東德的高級官員被判刑后,退休金被削減很大一部分。但是西德從來沒給那些老納粹減過退休金。對我們來說,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個決定意味著好像我們是罪犯一樣。我們被取消了與普通公民同等的權利。最使我們感到沉痛的是,東西德合并之后,兩邊不是尋找共同的團結、共同的諒解,反而越來越強調我們的差異,并把這些作為一種政治游戲。這樣對我們歷史的描述是一種偽造。這也是我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經常討論的一件事情。”
其二,知識精英受排擠。東德所有的國家公務員都受到一系列考核。必須檢查他們是否受到以前制度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的“污染”。即使是在經過考核之后,他們也需再經過一個試用期,才能重新成為公務人員。特別是那些從事教育、科研的人士,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知識精英受到排擠。
一是評估科學研究。統一前,東德科研人員的比例高于西德,有14萬人,分布于2913個實驗室或研究所。其中53%同產業有密切聯系,通常隸屬于大企業或工業聯合體。有大約2萬人屬于東德科學院。通過評估裁員,截至1991年底,原東德科研人員數目減少了一半。
西德的教育部部長要求改組科學院,強調必須“清除支配著研究方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進行人員和研究計劃的重大結構改革”。西德負責組建評估委員會,其科學委員會主席強調說:“評估對于東德的科研人員來說,關系到他們的生死存亡問題。”委員會的建議分為兩種:一些研究所立即解散;一些研究所拆散重組,但即使得到完全肯定的評估,也得不到任何保障來維持其機構正常運轉。科學評估活動如在經濟方面一樣,是西德把自己的規范和模式推行到東德。當時的德國總統魏茨澤克坦承,“管理機構中的幾乎所有職位由以‘西方方式’思考的西部人占據著。(前東德)五個州的德國人不得不一天天適應這個統一化的過程。”許多研究機構沒有經過審查就被解散了。據說理由是它們的干部中有許多“仍然太固執己見的人,以及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正統派分子。”
二是清算人文科學。原東德科學院在人文科學方面有1720名研究人員。其中約500名研究人員,在大學或高等院校中重新找到職業,550人提前退休,其余研究人員被解聘。在大學里,首先遭受打擊的部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系,其次是法律系、經濟科學系、歷史系、哲學系和教育科學系。清算的標準是看是否擁護“自由民主秩序和社會市場經濟”。受清算的這些系,被指控為“意識形態上受到污染”。法國學者G.巴迪亞指出,有些主張或贊成“清洗”措施的西德人,是希望排除可能的競爭者和獲得空缺的位子。西德有相當多的國家級博士找不到職業。他們有充分的機會被選派到前東德的各個大學中去。
東德原來實行從小學到中學的一貫制。統一后,這種學制必須按照西方的模式進行深刻的改革。取消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其教師被停職,委任來自西德的新教員講授公民教育課。至于其他教員,也需要查清是否在政黨和群眾組織中擔任某種職務,是否被懷疑違背國家法律準則。莫德羅指出,統一后,原東德教師在蘇聯或東德大學學歷都得不到承認。由于知識精英受排擠,外加東部“新聯邦州”財政狀況普遍比西部老州拮據,教育也就很不景氣。據說許多地方由于教師受排擠、工資不如西部,好教師都“走西口”去了。從波蘭等收入更低的轉軌國家聘來了不少外籍教師,有人抱怨道:“我們孩子講的德語怎么有波蘭口音?”就不足為怪了。
其三,民眾淪為二等公民。2009年,在柏林墻倒塌2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據德國民社黨發表的一份報告提到,統一19年來,歧視和偏見仍然是西部和東部人民的一大障礙。接近2/3的東部人認為他們被當作二等公民看待,3/4的東部人覺得和西部人相比他們處于劣勢。2010年9月30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統一20年來,德國東部人與西部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覺彼此陌生。他們都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特別是東方人覺得自己被淪為二等公民。
3.社會領域:人才大量外流,失業率居高不下
德國統一后,經濟私有化、政治一體化帶來的最大社會問題就是東部人才大量外流,失業率居高不下。這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一是人才大量外流。自從1989年以來,約有430萬的東部人離開東部。僅在1990-1992年間,東部工廠就流失了230萬個工作崗位。據官方統計,1991年以來,東部地區流失了110萬人口,東部人口日趨萎縮。由于大量技術人才涌入西部,導致東部工業競爭力下降,大量工廠倒閉,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薩克森州是東部公認經濟情況最好的地區,但德國媒體稱,這里的年輕人或知識分子相繼涌入西部找生計,以致狼群重返該地區。人才流失導致原東德地區的人口結構在這20年中出現嚴重失衡:年輕高素質的中青年勞動力流失嚴重,而就業競爭力薄弱的老弱婦孺卻只能留在原地。哈雷經濟研究所所長烏爾里希布魯姆指出,高素質的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婦女大量流入西部,造成東部出生率急劇下滑到1990年時的50%。2008年才恢復到62%,遠低于西部。德國東部的人口結構出現了人口迅速老齡化以及萎縮的惡果。
二是失業率居高不下。1989年原東德就業人數高達980萬人,統一5年后尚有約620萬人。1995年2月登記的失業人數為110萬人,失業率為14.5%。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加上提前退休、改行培訓、進修和安排臨時工作等隱性失業人數達150多萬人,失業率可升至35%,即:大致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失業或隱性失業。對許多已經失業的人來說,尤其是年紀較大的人,已無重返就業崗位的現實可能性。自1997年以來,東部地區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達到30%,是西部地區的兩倍甚至更高,失業人數超過160萬,平均每個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失業者。1999年,德國東部的失業率超過17%。2002年,德國東部的失業率接近20%。2005年,德國東部的失業率達到18.4%,比東歐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都高。2006年,德國東部失業率高達19.5%。2007年,德國東部五個州(不含柏林)的失業率仍高達15.2%,高于波蘭和匈牙利等東歐國家。除去經濟實力和收入的差距外,2009年,德國東部的失業率為17%。
二、危機過境:社會主義思潮復興
國際金融危機對德國的沖擊是多方面的,對德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給東德人帶來的并不都是壞事,德國政府表示,東部地區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東部人從“危”中看到“機”,社會主義思潮有所復興。危機加深了他們對資本主義本質的認識,使他們重新發現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價值,使他們更加懷念、向往社會主義,左翼黨(部分成員為原東德共產黨員)的活動更加頻繁,在德國社會影響力增強。
1.馬克思主義重新受到推崇
東德人因這場金融危機走進書店,重新捧起同胞馬克思在100多年前撰寫的經典著作《資本論》,以豐富精神世界,尋找新的希望。
位于德國東部的柏林卡爾—迪茨出版社專門出版學術著作。據出版社經理約爾恩•許特隆普夫統計,僅2008年10月的頭3個星期,馬克思的《資本論》就已售出417本,而且購買者以20至25歲的年輕人居多,而2005年全年的銷售量才500本。2009年,《資本論》第一卷的銷售量是1990年銷量的100倍。該社出版的《馬克思全集》在2004年以前每年平均賣出100套,但2009年平均每天就賣出89套。
德國東部掀起的馬克思熱迅速傳遍德國并走向資本主義世界。《資本論》在德國昔日很少有人問津,現在成為熱銷上榜書。德國財政部長史坦布魯克承認,自己是馬克思的“粉絲”。馬克思家鄉特里爾(Trier)的觀光客也隨著《資本論》的熱銷遽增,當地馬克思紀念館館長伯威爾說,他多次聽到游客在交談時佩服地表示,“馬克思的想法是對的”。德國新電影之父亞歷山大•克魯格甚至準備將《資本論》拍成電影。在日本、歐洲其他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著作銷量都在上升。為什么馬克思主義重新在資本主義世界受到推崇?其中一個原因是馬克思預見到了全球化的到來,預見到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實質。更重要的是,他還為此預留了解救的“藥方”。法新社這樣評論:1989年柏林墻被拆除和市場經濟獲勝之后,古老的馬克思主義似乎已經被歷史之風橫掃一空;但如今一切都在改變,全世界共產黨人在數年保持低調之后,如今又開始利用震撼資本主義的全球危機,讓馬克思主義重新受到推崇。
2.資本主義受到質疑
金融危機過后,加深了東部人對資本主義“自由”、“平等”的認識。統一初期,最使東德人興高采烈的是從此獲得了旅行自由。經過20年的實踐,人們對“自由”和“平等”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民意測驗表明,統一時約45%的東德人認為“自由高于平等”,金融危機后,持此觀念的只占25%,因為他們已切身體會到“自由”并不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切實的好處。
在德國柏林,聯邦總理府門前游行的市民打著“資本主義罪惡制度”、“資本主義趕快結束”等標語。路透社駐柏林記者埃里克•基施鮑姆認為,《資本論》重新暢銷,折射出許多原東德民眾對資本主義現狀的廣泛不滿,而金融危機強化了這種不滿情緒。新近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2%的東德人對“自由市場經濟”抱懷疑態度,43%的東德人對“資本主義”敬而遠之。基施鮑姆對普通東德人的隨機采訪也證實了這種情緒。現年46歲的IT從業人員托馬斯•皮費特來自東柏林。他告訴基施鮑姆,他上學時讀過批判資本主義的課文,現在看來,“卡爾•馬克思說得沒錯”。46歲的職員莫妮卡•韋伯說:“我認為資本主義不是適合我們的制度,財富的分配完全不公平,我們正在見證這一切。”76歲的退休鐵匠赫爾曼•海貝爾說:“自由市場非常殘忍。資本家總是希望壓榨出更多、更多、再更多”。曾為柏林墻被推倒而歡呼雀躍的拉爾夫•武爾夫說:“柏林墻倒塌幾周后,我們就開始意識到自由市場經濟到底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人性泯滅,剩下的只有猖獗的物質主義和無休止的榨取。”
據路透社和法新社報道,前東德共產黨末任總書記克倫茨最近公開斷言:“金融危機證明資本主義終將失敗”。資本主義的吹鼓手把資本主義的自由吹到天上,克倫茨深有體會地說:“沒有就業機會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我們通過此次金融危機和其他事件對資本主義有了更好的認識,而當今社會并非發展的最后階段。”
3.更加懷念、向往社會主義
國際金融危機加深了德國東部人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使他們更加懷念、向往社會主義。克倫茨指出,人們紛紛引用哲學家馬克思的觀點來分析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使許多原東德公民認識到,就某些方面而言,東德的生活狀況更好。例如,東德社會主義時期人人有就業機會,人人享受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婦女受到尊重,等等。因此,“許多東德民眾都十分懷念那時的生活”。有調查顯示,43%的人表示比起資本主義,他們寧愿選擇社會主義。東德街頭一退休工人對記者埃里克•基施鮑姆說:“在柏林墻倒塌之前,我過得相當不錯,那時候沒人擔心錢,因為錢在那時候其實不算什么。你永遠都不怕沒有工作。”武爾夫說:“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我們缺乏物質享受,但依然擁有很多東西。”
據德國《焦點》周刊網站2008年10月11日報道,由德國東部很受歡迎的主流媒體《超級畫報》和位于萊比錫的德國市場研究所共同完成一項針對德國東部居民的民調,結果顯示,近半數東德人響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將導致“經營不善而破產”,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助于保護普通百姓免受金融危機或其他社會不公之害”。這樣的結果顯然與目前席卷美歐的金融危機有關。雖然默克爾政府已保證為德國私人儲蓄進行無限制擔保,但仍有42%的受訪者擔心失去銀行存款。該調查還顯示,對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響往在德國東部青少年中更為明顯:在18至29歲受訪者中有51%的人喜歡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政治陣營方面,68%的左翼黨支持者贊同社會主義經濟。
柏林自由大學2009年11月曾作過一次調查,有57%的前東德人認為過去的社會主義生活比統一后的資本主義生活好很多,49%的人認為前東德的生活有缺點,但優點還是主要的,手里的錢少,福利待遇很多,寧愿過過去的窮日子。2010年9月30日的《金融時報》報道,薩克森州的綠黨領導人(AntjeHermenau)女士擔心資本主義“不惜任何代價搞增長”的后果。她說:“統一前,我們渴望自由和憲政,而西德承諾致富。現在我們又回到了起點:我們缺乏的是生活更有意義。我們比過去有錢,但60%的東德人說他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改善的。”她認為,統一20年后,現在是西方開始學習東方經驗的時候了:學習東方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和不唯物質第一的價值觀念。東方人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現實,否則,我們就上錯了船。
4.左翼黨(部分成員為原東德共產黨員)表現活躍
德國左翼黨是2007年6月16日由民主社會主義黨(原東德共產黨)和“選舉替代——勞動與社會公正黨”(WASG)合并而成的。金融危機襲來之后,原東德人民更加懷念社會主義時期的完全就業、社會保障、廉價房租和免費教育制度。這使得原東德共產黨能夠經歷一個令人矚目的持續復蘇過程。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左翼黨堅定地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不僅成為德國東部最受歡迎的政黨,而且在西部各州也有不俗的成績。
其一,左翼黨揭露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實質,策劃支持反聯邦危機政策的大規模示威,緊密團結因金融危機面臨裁員的企業職工,日益贏得工人和失業者的支持。2008年11月29日,左翼黨漢堡州主席(DoraHeyenn)女士在國會關于應對金融危機政策的辯論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金融危機導致富人越來越富,越來越少,窮人越來越窮,越來越多,防范金融危機,需要更多公眾的監督。”她還提出:“應對金融危機的資金必須用在關鍵之處。”2009年2月11日,左翼黨召開會議策劃支持反聯邦危機政策的大規模示威。其執行委員指出:“金融危機不應該由廣大老百姓買單,金融危機的奸商,必須先支付,例如,通過一個稅收法案,讓百萬富翁交5%的資產稅。”他在會上呼吁,各位黨員、同情者和支持者在“我們不支付您的危機!”口號下參加示威。2009年3月29日,示威如期舉行,德國柏林和法蘭克福兩市舉行萬人集會和示威游行,抗議政府的危機應對政策,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當時倫敦二十國集團峰會即將召開,此次示威對峰會關注勞動者利益起了警示作用,其策劃支持者左翼黨也因此在二十國集團中聲名遠播。
受金融危機影響,通用汽車宣布,其旗下歐寶裁員約1萬人,約占員工總數的五分之一。歐寶總部設于德國,雇用約2.5萬名當地員工。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歐寶廠員工,盡管在工資、工時和工作條件方面都作出了讓步以挽救他們的工作,但失業對部分工人來說還是不可避免。鑒于此,2009年3月20日,左翼黨申明堅定地站在那些因企業重組導致大規模裁員和關閉工廠而面臨失業威脅的員工一邊,敦促圖林根州政府與其他三個受災省份的政府努力滿足企業員工就業和工資的安全要求,并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計劃。在左翼黨敦促無果的情況下,2009年11月5日,通用德國的數千名員工在歐寶總部外罷工示威,抗議裁員及取消出售歐寶的計劃。
其二,左翼黨在2009年大選獲得成功,一躍成為德國政壇的第三大黨,積極推動多項改革。2009年,左翼黨在聯邦大選中成功獲得了11.9%的選票,特別是在薩克森、薩爾、勃蘭登堡州和圖林根州的選舉中,左翼黨分別獲得20.6%、21.5%、27.2%和27.4%的選票。在勃蘭登堡州與社民黨組成聯合州政府,成為該地區第二大黨。左翼黨在聯邦大選中和許多州和地方選舉中的驚人表現,刷新了德國的政黨版圖。2009年對于左翼黨,不只是選舉成功,在會員發展方面也有佳績,總共有多達6575名新成員入黨。
左翼黨成為德國政壇的第三大黨后,積極推動醫療、教育和最低工資等各項改革。德國聯邦議院批準的醫療衛生改革新方案規定,從2011年1月起,德國的醫療保險保費將從占工資總額的14.9%上漲到15.5%。新的法律意味著今后醫療保險和醫療費用對于投保人來說,將更加昂貴。左翼黨堅決反對這一法律。指責黑黃執政聯盟,將負擔強加給投保人。德國左翼黨議會黨團主席居希說:“這等于完全擺脫了迄今由勞、資雙方各承擔50%的團結互助式的醫療保險方式。”居希表示:“他們推出的新醫療保險法將雇主承擔的份額凍結在7.3%,所有增加的費用都由投保人自己來支付。這對社會是極不公平的。”
在教育改革方面,左翼黨支持2009年11月12日的全國教育大罷工,倡導為了更好地工作,實行免費教育,學徒的合法權利應寫進憲法,不要剝奪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2010年2月23日,左翼黨主席羅他•比斯奇在柏林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教育改革必須保持優良傳統,實施從一開始的平等機會。
在實施最低工資標準方面,左翼黨在2009年的競選宣言中寫道,德國的最低工資標準不應該低于歐盟己實行的22個國家的標準,希望在2010年達到10歐元每小時。
此外,左翼黨強調環境保護。2010年11月5-9日,參加組織了大規模抗議活動阻止核廢料運輸。德國當局為維持從法德邊界至運輸終點1000多公里沿線的安全,出動了2萬警力,耗資3000萬歐元,成為德國有核電以來歷史最久、耗資最多的核廢料運輸。
總之,由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劇,金融危機過境,加速了德國左翼黨的崛起,為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提供了組織保證。
三、承諾與預測:重建究竟要多久?
重建東部是一項復雜的、艱難的系統工程。究竟需要多久?政治家有不同的承諾,專家與居民有不同的預測。
1.政治家的承諾
其一,科爾承諾3-5年。20年前,西德總理科爾承諾在3-5年內把德國東部建設成為繁榮之地。在德國統一3年后的1993年,科爾在報告中認為,德國面臨“三大挑戰”,其一就是“完成內部統一”,反映了重建東部的任務相當艱難。科爾向東德人民作出承諾時,萬萬沒有想到其進程會如此緩慢。
其二,施羅德承諾20年。統一10年后,德國政府在《2000年德國統一報告》中承認,德國的統一“還沒有完成”。德國總理施羅德指出,德國建設東部和完成內在統一的任務還非常艱巨。他說:“完成國家統一大業道路才走完了一半”。然而,施羅德總理無力制止東部日益嚴重的經濟衰退趨勢。慕尼黑經濟研究所指出,意大利的南部地區非常貧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仍然沒能趕上意大利北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德國東部已成為歐洲的“第二個意大利南部地區”。
其三,默克爾說需要很長時間,真正統一是一條未知的、新時代的路。2006年,德國統一日前,默克爾曾發表講話,承認東部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拆掉無形的“柏林墻”需要很長時間,呼吁全體德國人共同承擔起建設東部的任務。2007年,德國社會對是否還應繼續征收團結稅出現了不同意見,默克爾反對提前取消。她強調,“建設東部仍是德國聯邦政府和西部老聯邦州的一項重點任務。”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默克爾指出,“克服國際經濟與金融危機或許是每一個德國東部與西部人共同面對的巨大挑戰。沒有相關的教科書,也沒有規定好的教條,這是一條通往未知的、新時代的路,我們應當利用危機帶給我們的機遇。如果我們能夠將過去的對立拋到腦后,我們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2.專家與居民的預測
其一,經濟學家預測,德國東部要趕上西部,仍需多年時間。他們分析說,目前德國東部地區尚缺乏支柱產業,導致東西部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趨勢。按照目前計劃,西部地區對東部的“團結”投資要維持到2019年。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稱,德國經濟復蘇的春風似乎繞過了東部,但該地區還有時間來消弭差距,它們需要的是創造更多的“經濟亮點”。
其二,社會學家預測,德國的內在統一還需要一代人或更長時間。社會學家認為,東西德存在巨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德國統一改變了原東德的社會和文化基礎,不少東德人感到失去了自我特征。實現東西德人內在統一要比經濟建設困難得多,對于這個進程更要有耐心,也許還需要一代人或更長時間。
其三,外交家預測,需要兩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真正統一。中國駐德國前大使梅兆榮認為,東西兩部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仍較大,東部地區預計需要20-25年才能趕上西部經濟的發展水平。要使東西德真正實現“內在的融合”,人們估計大約需要兩代人的努力。
其四,大多數東部居民認為,徹底解決東西部經濟問題,至少還需要10年的時間。德國社會學家波拉克完成的一項對德國東部地區的調查結果表明,東部地區的居民普遍對東部的經濟發展態勢感到不滿。根據調查,約63%的德國東部居民認為,德國東部地區的經濟還沒有融入德國經濟的發展步伐,而政府要徹底解決東部地區的經濟問題,至少還需要10年的時間。
四、幾點思考
德國東部的轉軌歷程和現狀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筆者在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經濟私有化不是經濟改革的良方
經濟私有化后,德國東部經濟增長乏力,足見經濟私有化不是經濟改革的良方,其沒有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產品競爭力、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等目的。
一是經濟私有化沒有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實踐表明,德國東部地區不僅未能提高效益,整個經濟迄今尚不具有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能力,消費和生產之間仍存在很大缺口,仍然需要西部地區的資金轉移。統一20年后的今天,德國東部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西部的60%,東部地區占全德人口總數的20%左右,而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德的比例尚不到7%。
二是經濟私有化沒有達到增強產品競爭力的目的。德國東部地區尚沒有建立起具有廣泛競爭能力的經營機制,產品競爭力不強。其原因可追溯到統一時,原東德馬克與西德馬克的兌換政策。其兌換率不是根據生產率確定,而是按照預期的生活費用來定的。原東德居民的工資、養老金和助學金以及房租等經常性開支,均按1:1的比價折算成西德馬克支付的兌換政策受到廣泛質疑,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卡爾•布倫克說:“從政治上看當時別無選擇,從經濟上看則是個災難。”原東德馬克相應的升值300%-400%,其結果是東德的工資水平被置于了比它的實際生產力高得多的水平,東德企業產品的單位成本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是統一貨幣,又不可能相應的提高價格來平衡。東部地區單位產品中所含的工資成本大大高于西部地區,這成為吸引外部投資的一大障礙。其后果就是東德成為“資本”不愿光顧的地區。一些西德企業更愿意到人力成本更便宜的東歐,比如,到波蘭或捷克進行投資。
三是經濟私有化沒有達到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的目的。統一貨幣,放開物價和市場后,德國西部地區和西歐國家商品暢通無阻地進入東部地區市場,使東部地區國有企業處于困難境地,國內市場遭到破壞,又未建立新市場,不能適應這一重大的結構性變化,其結果是1990年上半年就已下降的工業生產,下半年大幅度下降,只相當于1989年的1/3,陷入深刻的結構性經濟危機。東部地區工業的兩大支柱——機器制造業和電機工業的生產以驚人的速度不斷萎縮,采礦和能源工業面臨生存危機,整個東部地區出現了非工業化趨向,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正在轉向服務主導型經濟。經濟結構問題導致東西部差距在某種程度上的長期存在。一方面,統一后的絕大多數原東部企業被西部同行兼并,這使東部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缺少核心大型企業。東部圖林根州經濟部長馬赫尼希指出,東部的經濟結構問題能解釋為什么生產率較低,他所在的州有90000個小型企業。但大多數企業員工少于50名。沒有大公司的總部,也沒有私營部門的研究和開發能力,大學里沒有大型研究設施。另一方面,到東部投資的大企業只是在東部設立生產基地,研發、市場和管理等工作都是在西部的集團總部或者在國外進行,東部只是西部的“生產車間”。其后果是東部地區大部分企業都變成西部地區大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嚴重缺乏研究與發展力量,使經濟喪失了發展后勁。統一20年后,東部地區仍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2.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繁榮”不是普適的
德國統一前,大部分東部人是向往西德所宣揚的“自由”、“平等”、“繁榮”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可20年來,大多數東部人感覺被淪為“二等公民”。其主要原因如下。其一,西部地區在經濟上仍享有絕對權威。盡管東部人并未幻想在所有方面達到西部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他們已經習慣在很多方面比不上熟悉西方制度的原西德公民。但在處理某些事情的過程中,如歸還沒收財產,常常產生明顯的對立與沖突。這讓東部人常常產生屈辱感。調查發現,德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令東部人失望,雖然總體來說他們的生活優于其他東歐國家居民,但很多被調查者認為,在波蘭、匈牙利、捷克或者愛沙尼亞等東歐國家,“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是通過自身的努力”,通過當地經濟的發展獲得的,而在德國東部地區,他們自己目前所達到的生活標準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西部的施舍。
其二,西部地區在政治上仍享有絕對權威。雖然在東部政權機構中任職的官員已呈混合趨勢,中層官員中東部人約占半數,但高級官員仍以西部人為主,還沒有達到“公正的平衡”。不少東德人內心深處感到自己是被西德人統治的“二等公民”。
2010年9月,馬格德堡大學科爾摩根教授做的一項調查得出結論,僅僅5%的德國“精英”來自德國東部,與占總人口的20%不對稱。即使在東部地區,在政治、商業、司法、學術界和媒體上占高級職位的也只有30%是東部人。德國聯邦國防軍將領、警察指揮官、憲法法院的法官、大報的主編、國家廣播機構董事局成員等重要職位幾乎都沒有東部人。他告訴《南德意志報》記者,“這是社會排斥,甚至可以把它叫做歧視。”
其三,婦女受到歧視。在東德時期強調婦女充分就業,認為這是男女平等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實行私有化后,東部地區失業最多的恰恰是女性。更可怕的是根據德國新的福利政策,55歲以下的女性如果失業超過一年,必須接受政府提供給她的任何工作,包括當“性工作者”,否則她將失去失業救濟金。政府要求職介中心同等對待求職的人,不管對方是要當牙科護士還是要當妓女。擅長處理失業問題的漢堡律師默奇西爾德•加維格稱:“現在法律中沒有做任何阻止女性成為性工作者的規定。新的法律認為當性工作者不再是不道德的事,所以拒絕此類工作將失去失業救濟。”
針對德國統一后,婦女地位低下,東部地區最有活力、經濟增長率最高的薩克森一安哈爾特州州長沃爾夫岡•伯默爾也不得不承認東德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最值得借鑒的是當年東德婦女地位比較高。
其四,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上存在著不少差異,常常導致相互之間的不理解甚至誤解。西德慣于大言不慚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和利益。而東部人由于受東德時期的制度和教育的影響,習慣于以集體為重,不善于直截了當地闡述自己的意圖和要求。兩部分人相處在一起,東德人往往認為西德人傲慢、咄咄逼人、好為人師,而西德人則認為東德人缺乏個性,窩囊,連自己想干什么都說不清楚。特別是西部人以多年對東部的”輸血式“援助加重了西部人的負擔為由,而產生的那種輕視東部的態度更是讓東部人無法忍受。2010年9月,由獨立調查機構阿倫斯巴赫發表在《法蘭克福報》上的調查報告說,69%東部人認為西部人“傲慢”,54%認為西部人“一切向錢看”。
統一20年了,德國東西部差距還無法消弭,足見資本主義宣揚的“自由”、“平等”、“繁榮”等普適觀念不具有普適性。
3.現在西部的繁榮,部分是以東部的貧困為代價的
作為德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原則,“實行均衡發展”被寫進了憲法。德國憲法即《基本法》第72條明確規定:“要在全國各地實現均等化的生活水平”。有關當局在處理涉及區域發展問題時,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將德國經濟復蘇放緩歸咎于其對東部的巨額財政轉移,成為一種正統觀點。與此同時,東德人還被定性為“不知感恩”。根據西方的增長極限理論,一個地區的發展往往是以另一些地區的停滯和倒退為代價的。因此,現在西部的繁榮,部分是以東部的貧困為代價的。其理由如下。
其一,德國東部大量高素質勞動力流入西德,產生“資本追逐勞動”的現象,促進了西德的繁榮。兩德統一以后,總計有200多萬人離開了東部地區,而離開的人中大部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青年。這使東部地區成了“人才空城”,其革新力量遠遠落后西部。勞動力從東德向西德遷移,使其勞動力增加,因此,資本的邊際產品上升,從而吸引了資本從東德向西德轉移,即產生“資本追逐勞動”的現象。因此,西德會增長得更快一些,特別是東德遷移出去的勞動力大多是受過教育、有技術的高素質人才,這種勞動力的遷移進一步擴大了地區產出的差距。據英國《金融時報》2010年9月30日以“一個不平等的統一”為題的報道稱,在20世紀90年代,訓練有素的東部工人作出了填補西部地區人才短缺的巨大貢獻。與此同時,向東部龐大的公共投資拉動了西部的經濟增長,消化了因經濟過度工業化導致的產品過剩。在1990年至2010年間德國經濟增長的四分之一來自統一。西部人沒有理由抱怨。
其二,推行西德模式,片面強調區域均衡發展,缺乏因地制宜,導致東部發展滯后。一是把西部已存在問題的制度模式完全照搬到東部。東部不僅與西部的經濟波動緊密相連,它還面臨著與西部相同的在工資支出、稅收和社會保障方面結構僵化的問題。二是投資與需求脫節,缺乏針對性。盲目于基建投資扭曲了經濟發展。以東部地區建筑行業為例,許多項目都是受到稅收優惠的刺激而進行建設的——稅收優惠使投資者不顧需求而盲目對發展項目進行投資。結果導致了使房地產收益下降的大規模過度建設。這種狀況,再加上稅收優惠的告終,使該地區原先紅火一時的建筑業陷入了蕭條。
其三,東部轉變為創意實驗室,是全德國的指路明燈,成為西部學習的榜樣。前東德的醫療保障、兒童保育及學校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被視為有價值的政策指南。例如在2004年,作為全國醫療改革的一部分,西部按照東部診所的模式,建起了類似的基層醫療中心。這種醫療中心可減少病人去大醫院求醫的需求。呂特克•達爾德魯普是西部人,1995年至2005年間一直在萊比錫從事城市改造工作。他指出:“在某些領域,西部明顯重復了東部的經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這種轉移過程對全德國是有益的。”前西德政府部長克勞斯•馮•多納尼對重建努力一直持嚴厲的批評態度,但他同意,西部可以從明顯落后的東部那里學到很多,東部成為全德國的指路明燈。他指出,1990年以來,多數東德人被迫重建自己的生活。由于工作短缺,東部的工人被迫適應了經常搬家近乎流浪的生活。東部的工人在工作時間和工資問題上態度更靈活些,他們有時甚至以工作更長時間且薪水降低,假期縮短,或減少從工資談判協議獲得的保護為條件去應聘。東部甚至在領導著取消德國嚴格的商店關門時間限定的斗爭。正是東部工人的這種犧牲精神提升了該地區的商業吸引力,富裕了西部的投資者。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平衡總是以有什么東西要平衡為前提,就是說,協調始終只是消除現存不協調的那個運動的結果。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系統提出了矛盾發展不平衡的理論。他指出,經濟的發展總是有進有退,平衡和不平衡不斷轉化,波浪式前進,不平衡發展。以馬克思、毛澤東關于平衡與不平衡的思想為指導,結合德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及實踐,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地區的發展往往是以另一些地區的停滯和倒退為代價的,現在的發展往往是以過去的貧窮為代價的。鄧小平關于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發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有重要戰略意義。“共同富裕”是改革成敗的試金石,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要制定適合各區域特點的、能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和東部沿海繼續發展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非均衡發展與協調發展相結合,才能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4.金融危機是社會主義之“機”
從所有制關系看,東德20年前已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其人民一直有社會主義觀念,金融危機后,其社會主義思潮有復興之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實行兩個“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徹底消滅私有制,徹底消滅私有觀念。共產主義革命不僅要徹底消滅私有制,而且還要徹底消滅私有觀念。這是因為,私有制是私有觀念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基礎,而私有觀念則是維護私有制的思想武器。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必然要利用一切腐朽沒落的意識形態維護其私有制。所以,只有徹底消滅私有制,徹底消滅私有觀念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才能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創造性地理解馬克思的箴言,那就是只要原東德人民社會主義之心不泯滅,社會主義遲早都有復興之日。金融危機為此提供了大好機遇。正如鄧小平指出的:“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而且事實也證明,東德人民經過對20年資本主義生活的體驗,看清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從理論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科學。這種科學的革命的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必將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必將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巨大的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