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
迎春
當前資本主義世界正面臨著一場“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對于經濟危機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而只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說明才是科學的。如果要頒發經濟學大獎,首先就要給馬克思,所以危機爆發以來,《資本論》在有些國家成了圣誕節的禮物,科學的書籍竟成為宗教節日的禮物,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事!
一, 經濟危機的性質
關于這場危機的性質,通常的說明是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以后影響到實體經濟等,這是掩蓋危機真實性質的錯誤說法。人們所說這場危機是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這次危機就是馬克思指出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而且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所謂的次貸危機,就是金融機構明知買房的人不具備借款條件,還要貸款給他們買房。這種現象從房屋生產方面看,這就是房屋的生產過剩;從購買力方面看,是“需求不足”。房屋是人們最主要的生活消費品,房屋生產過剩集中表現了生活消費品的過剩。當然,所謂的生產過剩并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相對于人們購買力的過剩。以房屋為例。“據美國房地產跟蹤公司統計,目前,美國被銀行回收的房產達到創記錄的82萬套,遠遠多于2006年底的22.4萬套。”(轉引自《參考消息》2008年10月29日 第10版)可見,這82萬套房子原來是有人住的,而這些人是借錢買的房,現在還不了貸款才被趕出住宅;汽車等其他生活消費品的生產過剩,也已經陸續暴露出來,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先后被確認陷入衰退,充分證明這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不僅僅是金融危機,其實質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一些學者說所謂的“虛擬經濟”影響的實體經濟,或者說是金融危機影響到實體經濟都是錯誤的。
這里所謂的經濟,指的就是物質的生產和再生產,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建造了房屋、生產了汽車卻賣不出去,本來就是“實體經濟”的問題;金融機構貸款給人們買房、買車也屬于經濟運動中的流通環節,是商品流通中的信用關系,不是“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概念是錯誤的。
至于金融機構把房屋抵押貸款等作為有價證卷倒買倒賣,那是“虛擬資本”的膨脹。虛擬資本是職能資本的“紙制復本”。建造房屋的資本、生產汽車的資本、貸款給人買房屋、汽車的資本,都是職能資本,而金融機構貸款給購房者形成的有價證卷,則是職能資本的“紙制復本”。同大量發行紙幣不能增加財富一樣,倒賣倒買有價證卷或者叫“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也不能增加實際資本。這次危機的一個特點,就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由于有價證卷的瘋狂倒賣倒買、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而顯現的更加尖銳和突出,因此,危機首先從金融領域爆發,而且在金融領域表現得最突出。但是,危機的本質上仍然生產過剩,是生產的房屋、汽車等生活消費品,與實際購買力相對而言的過剩。所以,說金融危機是現象,而本質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通常用所謂的“泡末”,實際上是指生產的產品與實際購買力之間過大的差距。“泡末”、“泡末破裂”等概念雖然形象,但是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而且往往會掩蓋事物的本質。
對于危機性質的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不同性質的危機,產生的原因不同,應對的辦法也不一樣。因此,首先就要搞清楚這場危機的性質。資產階級的學者千方百計的掩蓋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
在談論這次資本主義的危機時,很多人只是就這次危機論危機,而不聯系資本主義世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馬克思早就預見到,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經濟制度與生產的社會化,必然要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事實正如馬克思預見的那樣:“翻開資本主義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到一幅清晰的圖景:自從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全面性的經濟危機以來,在英國、美國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體上每膈8-12年,就要發生一次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都爆發過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危機頻繁、危機周期已經明顯地縮短了。至1983年美國已經發生了7次經濟危機;加拿大也發生了7次,日本6次,西歐國家6次。美國的7次危機分別發生在:1948—1949年,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一1961年,1969年—1970年。1973年——1975年,1979一一1983年。 美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二戰以來第8次經濟危機,但由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等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使美國獲得機遇,很快由蕭條轉為復蘇,經濟持續增長長達10年的時間。”“進入21世紀,美國又發生了第9次經濟衰退期。2000年至2003年,美國13次降息,經濟仍沒有復蘇的跡象。于是,布什政府于2001年、2003年分別發動了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結果,工廠設備使用率重新達到80%以上,失業率從2003年第二、三季度的6.1%下降到2006年第一季度的4.7%。”“ 在眾多的危機中最為嚴重的有4次:1847—1848年,1929—1933年,1973—1975年和這一次。這4次經濟危機不僅席卷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波及所有國家,造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鐘關平《資本主義風雨飄搖四面楚歌》)
可見,世界經濟史證明,馬克思指關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而且會周期性的爆發,這一預見是科學的。
指出這次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目的是揭示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為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這種“社會瘟疫”指明方向。
二, 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雇傭勞動制度的必然產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看,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矛盾的產物。
在雇傭勞動的經濟制度下,生產產品不是為了勞動群眾的生活消費,而是為了賺錢,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概念,資本主義的生產就是為了獲取剩余價值。
工人是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能賺錢就雇傭,不能賺錢就解雇;為了能“自由”地雇傭工人,就必須存在著一定量的失業工人,在西方經濟學中叫“自然失業率”。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謬爾森的說法,在美國60年代失業率在4%以下,就叫勞動力充分就業;70年代上升為5%;到了80年代上升到6%或者更高。(參看薩謬爾森等著的《經濟學》第12版 第356—357頁);資本家為了賺錢,要盡量壓低工資的支出。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就把工資與利潤的對立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了。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輸出資本,把生產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工資低廉的國家,就是最鮮明的表現。所以勞動群眾的失業率高,工資水平被壓得很低,“需求不足”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常態”,是這種經濟制度的必然產物。
另一方面,生產產品最終是為了生活消費:建造房屋是為了滿足人們居住的需要;生產汽車是為了代步的需要等,在一定的時間這種需要總是有限度的,特別是對于有購買能力的需求來說更是這樣。但是,資本家建造房屋、生產汽車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則是沒有夠的。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概念,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沒有限度的;資本的本性就是為了生產剩余價值。因此,資本家就拼命的生產房屋、汽車等產品;而且資本主義社會是“弱肉強食”的社會,資本少就有可能被資本多的兼并,更逼得所有的資本家都在競爭無政府的狀態下拼命生產,所以從生產的角度看,“生產過剩”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特別是生產社會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我國生產的日用消費品供應美歐各國,而美國、歐洲的波音、空客飛機遠銷世界,“需求不足”就成為世界性的問題而更為突出了。
在經濟危機周期的復蘇與高漲階段,經濟生活還能勉強運轉;生產發展到高漲的頂點,生產過剩的危機就一定爆發,整個社會就象發生了一場“瘟疫”,經濟生活近乎中斷,經過蕭條,把過剩的生產力破壞以后,才能逐步恢復,開始另一個周期。可見,經濟危機是雇傭勞動制度、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矛盾的必然產物。
但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至今也不承認這次“百年一遇”的危機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必然產物。他們說造成危機的原因是:信心不足;貪婪;監管不嚴造成等,總之,是社會意識和措施不力等主觀原因造成的,不承認經濟危機的爆發主要是經濟制度的原因,是生產力與經濟關系矛盾的必然結果。
有人說形成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信心不足,所以“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
其實信心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人們對于經濟關系的一種反映。戰后日本經濟出現過一段高速發展時期,人們贊揚“日本經濟奇跡”,對日本經濟充滿信心;后來日本的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美國經濟又有發展,于是人們又說美國的“經濟模式”如何好;這次經濟危機從美國首先爆發,反過來又說美國經濟“監管不嚴”等等。可見,信心是社會意識,是客觀經濟形勢的反映,而不是信心決定經濟形勢。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這次經濟危機使人們對美國經濟失去信心,再一次證明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表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
有人說形成這次危機的原因,是由于華爾街老板的“貪婪”。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從經濟關系的角度看人,把資本家看作是資本的“人格化”。資本的本質就是生產剩余價值,資本家就是要賺錢,要賺更多的錢,所以不可能不“貪婪”。資本主義社會是“弱肉強食”的制度,大資本家吃小資本家,強資本家吞并弱資本家,這次危機中無數的兼并事實,都說明了資本家必然“貪婪”。所以,如果說這次危機是資本家“貪婪”造成的,那么資本主義經濟就應該天天處于經濟危機之中。
有人說造成這次危機的原因是由于“監管不力”。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資本家就是要賺錢,誰來監管資本家?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是資本家的總代表,它能監管資本家嗎?當然不可能!
當美國的安然公司爆出假帳丑聞之后,美國一連串的公司丑聞在2002年接連暴露。企業假賬的震蕩還未消失,更大的震驚接踵而來:進行財務審計的安達信、畢馬威等老牌會計事務所居然是造假的幫手。華爾街的頂級投資銀行,無論是著名的美林公司還是花旗銀行旗下的所羅門美邦,也濫用投資者的信任謀取自身的私利。事實證明作為監管機構的會計事務所不過是“造假的幫手”,也要謀取“自身的私利”,當然也會一起造假。這次經濟危機中暴露的問題就更多了。很多投資公司都被評為AAA級,信用等級很高,但頃刻之間就申請破產保護;美國的伯納德.麥道夫挪用投資人500億美元案爆發后,美國的證卷交易委員會主席才承認監管“有”漏洞。(參看《參考消息》2008年12月18日第4版)可見,要靠資本家監管資本家是靠不住的。
政府作為資本家的總代表,就更不會認真監管資本家了。美國政府要靠資本家維持;靠資本家提供資金競選;靠資本家提供稅收等;甚至于政府官員本身就是資本家,這樣的政府怎么會認真監督資本家呢?
可見,說“監管不嚴”是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也不符合實際。”
總之,資產階級經濟學者認為經濟危機是主觀原因造成的,因而認為采取一些措施,就能解決危機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三, 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
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雖然是周期性的,但是,每次危機都具有不同特點。有典型的生產過剩危機;有“滯漲”特點的危機,就是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經濟危機;而這一次危機的特點,則突出表現在金融方面的危機。
這次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爆發不是偶然的。美國利用美元實際世界貨幣的地位,除了大量發行紙幣外,還發行了大量的國債、企業債卷,不僅如此,投資公司還把房屋的次級抵押貸款“打包”作為有價證卷買賣;而相當多的美國人則靠借款消費:買房、買汽車靠貸款;上學靠貸款;買日常用品靠刷卡等,美國家庭的債務已經比全年的收入還多,是靠貸款維持著高消費的。總之,美國的虛假繁榮是靠大量發行紙幣、倒買倒賣有價證卷、靠借款維持的。
由于有價證卷的倒買倒賣、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和借款還款、信用的惡性膨脹,造成了金融領域、以至整個經濟領域的虛假繁榮。而有價證卷的買賣,不過是虛擬資本的膨脹,并不能創造真實的物質財富。虛擬資本與實際資本上有聯系,但是,只有通過職能資本的運動,經過生產和流通過程,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和實在的利潤。倒買倒賣有價證卷、虛擬資本的“膨脹”與“縮水”,并不等于社會財富的增減。“錢”不可能直接生錢,不管有價證卷之間怎么買過來、賣過出,都不可能增加物質財富。這次危機再一次證明,要真正增加社會財富,只能是增產物質產品。虛擬資本其實不過是“資本的紙制復本”。
在美國的產業結構中,金融服務等所謂的第三產業,竟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0%多,遠遠超過制造業的11%點幾。所以有人把美國經濟叫做“賭博經濟”或者“空殼經濟”。而我國的主流學者則把這種“賭博經濟”奉為“金融創新”的典范;把貸款消費吹捧為消費的“新觀念”;把美國制造業的衰退和金融服務業占很大比重的“空殼經濟”,作為產業結構的榜樣,要求人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總之,把美國腐朽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現象,都譽之為“現代化”的模范,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榜樣。
正象發行紙幣不能增加社會財富一樣,倒賣倒賣有價證卷也不能增加實際資本。美國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和信用惡性膨脹造成的虛假繁榮,加劇了生產過剩與實際購買力之間的差距。等到貸款買房、買汽車的人實在還不了貸款時,整個金融領域就爆發了危機,借貸信用的鏈條突然中斷,生產過剩的問題就集中爆發出來:抵押的房屋被收回;生產的汽車賣不出去;商店的商品大減價;工廠減產、裁員、倒閉等,現在一場被稱為“百年一遇”的“社會瘟疫”正在美國爆發,并向全世界蔓延。
美國從次貸危機引發的危機,就是由于投資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大肆倒買倒賣有價證卷、“衍生金融”產品,從而造成了世界性的虛擬資本惡性膨脹,很多國家的金融機構都卷入了這場投機倒把的大賭博。所以,金融危機不僅在美國爆發,而且把很多國家都卷入了進去,造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冰島就是最好的例證。一個30多萬人口的小國,因為大力發展金融業,倒買倒賣有價證卷,經濟一度顯得很繁榮,但是危機一爆發,暴露出1383億美元的外債,而國內生產總值才190億元,整個國家靠負債維持,已經要宣告“破產”。可見,虛擬資本的惡性膨脹,最終“泡末”總是要破滅的。
所以說這次危機是金融危機,有一定道理,但是,這只是說明了經濟的現象,沒有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只有揭示了危機的本質,才能探尋到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 有關經濟危機的對策
經濟危機既然是生產過剩的危機,采取加強“流動性”等措施,不能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
面臨這樣“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采取對策。由于認為是金融危機,所以主要的對策就是“救市”。美國政府首先決定拿7000億美元“救市”,其他國家紛紛效仿,但是信貸市場的頹勢并沒有改變。
一些人認為,只要解決了所謂的“流動性”的問題,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借貸關系恢復了,經濟就能正常運轉,這是一種錯誤觀念。
資本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的最高階段,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是進行再生產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當發生金融危機,銀行、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遭到破壞,必然造成信用領域中的動蕩和混亂,整個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能正常運轉。所以,美國和其他國家都一再強調“流動性”,實際上就是要恢復正常的商業、銀行信用關系。美國政府拿出7000億美元來“救市”,直接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所謂的“流動性”。但是為什么效果不明顯呢?因為,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過剩,是生產的房子、汽車等消費品太多了,超出了人們的購買能力;生產能力過剩,而不是生產不足。在房價持續下跌、拍賣房屋數量創下新高、新屋開工則創下最低紀錄的形勢下,金融機構即使有錢,即所謂“流動性”很強,也不會貸款給房屋開發商;明知購買者已經還不起貸款,金融機構更不會貸款給購買者。所以說生產過剩的危機,在生產衰退、生活緊縮的形勢下,拿出大量資金注人入金融機構,也難以恢復正常的信用關系,只是救了資本家。在經濟危機時期、在生產過剩、生產和生活不能正常進行時,信用關系也一定會出現混亂,是不可能建立正常的信用關系的。最新的報道也證明了這一點。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12月31日的文章說:“雖然華盛頓采取了就市措施,并動用納稅人的巨額稅款,可是信貸仍然未像很多人希望的那樣流動。”香港《商報》2009年1月1日報道:“2008年美國貸款發放總額大幅下降55%,至14年來最低。”(轉引自《參考消息》2009年1月2日第4版)
當前各國為了應對經濟危機,采取了種種措施,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包括降低利率、減少稅收和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但是,經濟的形勢不僅沒有好轉,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跡象。原因就在于不承認危機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1,降低利率
利用降低利率的辦法,企圖刺激資本家的生產和個人貸款消費。但是,在生產過剩的條件下,企業還會貸款發展生產嗎?當然不會;對于還不了房屋、汽車貸款的人,金融機構會因為利率降低了,就貸款給他們消費嗎?當然也不會!只對于一些十分缺乏資金的資本家來說,降低利率倒是“福音”。
2,減少稅收
減少稅收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促進生產發展。但是,當前的危機是生產過剩,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還賣不出去,減少稅收能達到促進生產的目的嗎?當然不能?減少個人的稅收,可以增加一點消費支出,但是,對于廣大群眾來說,減少一點稅收,只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更何況減薪、失業的威脅時時存在呢?對于交納稅款多的資本家,減稅當然是有益的。可見這些所謂的“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有益于資本家,對于生產過剩的危機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用。
3,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等
至于擴大基本建設投資,增加一些工資性支出,是應對經濟危機措施。這種投資對于緩解經濟危機的作用也很小。
西方經濟學理論就不懂得社會生產之間還有著各種內在的聯系,違背了這種內在聯系,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就不可能正常進行。這種內在聯系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來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物質生產中生產資料生產與生活資料生產的聯系;2,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之間的關系;3擴大再生產與簡單再生產的聯系等。
1, 物質生產中生產資料生產與生活資料生產之間的聯系
物質生產的產品最終是為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物質生產包括生產資料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兩部分,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必須與生活資料的生產相適應,因為生產資料的生產也是為了生產生活消費品,最終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如果生產資料的生產對于生活資料生產的需求過大或者過小,再生產就不能正常進行。
這次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房屋、汽車等生活資料生產過多,購買力不足,因此,房屋、汽車等生活資料的生產就不能按原來的規模繼續進行;與房屋、汽車相關聯的生產資料生產,如建筑資料、汽車的零配件等生產資料,也不能再按原來的規模進行生產了。即使降低了利率,減少了稅收,降低了生產生產資料企業的成本,也能得到貸款,但是,房屋、汽車賣不出去,建筑材料的生產、汽車零配件的生產也不可能按原來的規模繼續進行,更不能擴大生產的規模了!所以,降低利率,減稅等措施對于這些企業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用。
2, 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
西方經濟學既不區分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也不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聯系。
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內部進行的分配,如生產領域工人的工資、資本家的利潤等;許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如文教衛生、國家機關以及軍事部門等,不創造物質財富,這些單位所需的經費以及支付工作人員的工資,是通過國家財政預算取得的,這就是再分配。可見,初次分配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分配,隨物質生產的發展而增減;再分配則主要是以財政收入為基礎的分配。
以美國經濟為例。美國生產工人的工資,是在物質生產部門內部進行的,這是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工資,一般會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提高。但是,美國的物質生產大量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因此被稱為“空殼”經濟。只是因為房屋不能移動,否則房屋建筑也會轉移到國外生產。從2007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看,制造業增加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7%,加上農業、礦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的產值,總計才25.8%,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多一點;而金融、保險、房地產、出租和租賃業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7%,再加上政府支出等非生產性行業,幾乎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數據引自王小強《百年一遇的繁榮與危機》)物質生產比重這樣低的“空殼經濟”,生產工人的購買力不可能很高;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費和工資,則主要靠國家財政提供。美國依靠美元占有世界貨幣的地位,大量發行紙幣、國債,搞赤字財政支撐著虛假繁榮。經濟危機一爆發,建立在赤字財政基礎上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等必然會萎縮,整個社會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必然下降,再生產就不可能正常進行。
3, 擴大再生產要與簡單再生產的規模相適應。
擴大財政支出,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想以此“拉動”一些企業的生產,吸引一些人就業。但是,擴大再生產是以簡單再生產為基礎。建設機場、高速公路、快速火車和港口等,是能使一些相關的企業增加生產。但是,當人們沒有錢坐飛機、火車、買汽車;港口沒有什么船卸貨時,不僅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可能繼續進行,而且已經建成的設施也會閑置,最后不僅不能緩解經濟危機,反而要加劇危機。
那么,資本家會不會提高工人工資以“增加內需”呢?不會,資本家的本能就是要壓低工人的工資,以增加利潤。正因為歐、美資本家不愿意提高工人工資,才把大量工廠轉移到我國以及其他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以減少工資的支出。如果歐美各國資本家愿意提高工人的工資,他們就不會到外國建立工廠了。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被雇傭勞動經濟制度限制的。這種對消費需求的限制,與生產的不斷社會化、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矛盾是不可能克服的。可見,“內需不足”是雇傭勞動制度的內在矛盾。想通過降低利率、刺激經濟發展等措施,解決不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只有通過經濟危機破壞生產力,然后經過蕭條,逐步復蘇,最后到高漲,如此周而復始。
總之,像美國的這樣一個“空殼”經濟,加上虛擬資本、信用的惡性膨脹,建立在赤字財政基礎上的非生產性的支出造成的虛假繁榮,遇到了周期性經濟危機,“泡末”破裂后,危機的嚴重性是可想而之的。人們稱這次危機是“百年一遇”,把它與1929——1932年的經濟危機相提并論,也是符合實際的。
經濟危機表明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外殼的矛盾,已經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解決經濟危機的唯一出路就是“炸毀”雇傭勞動制度。
五, 經濟危機的底在哪里?
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發展到今天,人們最關心的是這次危機的“底”在哪里?或者說危機發展的趨勢怎樣?
對于這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回答。有的認為危機很快就會過去,用英文字母V表示;有的人認為危機要持續一段時間,用英文字母U表示;有人認為危機要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用英文字母L表示。有的人還用模型計算,預測危機發展形成的軌跡等等。
我們預測這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變化趨向,是依據對經濟危機性質的認識和美國經濟的一些具體資料。
首先,這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性質生產過剩的危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勞動者貧困,購買能力低下造成的,按西方經濟學的說法是“需求不足”;從生產方面說就是生產過剩,生產能力過大,是供過于求。前面已經說過,“據美國房地產跟蹤公司統計,目前,被銀行回收的房產達到創記錄的82萬套--------房地產跟蹤公司高級副總裁里克.沙爾加說,到今年年底,銀行回收的房產可能達到120萬套。”(《參考消息》2008年10月29日 第10版),這就是說,有很多房子對于購買力來說是過剩的,汽車也是這樣,所以,美國汽車的三大巨頭都在減產,給工人延長假期等。總之,要把過剩的生產力毀掉。
其次,就美國來說,不僅是一般的“需求不足”,而且是嚴重的“需求不足”。
美國是貸款消費的典型,就是說已經把今后一段時間的消費能力也預支了。美國家庭貸款消費不僅僅有房貸,還有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學生上學貸款等。據有關資料,“2006年美國家庭的總債務與上年比大幅上升了9%,達到12.8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9.7萬億美元是住宅貸款,2.4萬億美元是信用卡欠款和買車貸款等。2007年,美國家庭平均信用卡卡債為9900美元。2007年第4季度,美國家庭的債務已經達到他們稅后總收入的140%,一個家庭年收入的14.3%用于還債。”(引自《天文數字的美國家庭的債務》) 就是說平均每個家庭的債務已經超過稅后收入的40%,要近一年半不吃不喝不花錢,才能還清債務。
美國除了家庭債務,還有國債、地方政府的債務、企業債務等。
據《博客日報》石寧華的文章《比金融危機更可怕:美國的巨額債務“懸河”即將崩塌》說:“還有一個數字更可怕。美國的全部債務總額已達53萬億美元。平均每個家庭的債務負擔達到60萬美元。”“如果我們把諸如‘兩房債券’那樣的抵押債券、美國各大財團所發行的、說不清是公司債還是政府債務以及市政債券等——總計20萬億美元(2007年末美國國債協會SIFMA統計)的債務再統計進來,那美國債務更是高達73萬億美元。”(《剝削全世界的美國“債務經濟模式”必須破產》)而美國的GDP是14萬億美元,為債務要給銀行支付的利息就達2.2萬億美元。
總之,美國的虛假“繁榮”,是憑借美元占有世界貨幣的特殊地位,大肆發行紙幣、債卷,掠奪世界各國人民的財富造成的。這種靠借款形成的虛假的龐大購買力,與實際的購買力之間的巨大差距,也就是西方經濟學常說的“泡沫”,要逐漸地縮小以至消滅,這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重要份量,它的緩慢復蘇,必將影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根據上述分析,可以預計這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特別是美國這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大國,經濟復蘇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