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擁有33個獨立國家、5億多人口、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是一個很具發展潛力的地區。拉丁美洲是反對西方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重要陣地,在實現世界和平、合作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近年來,拉美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鞏固,區域合作穩步推進,各國政府正在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和途徑。2003年以后,在經歷了多年持續不斷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動蕩后,拉美地區經濟走出衰退陰影,實現了連續4年的持續增長,2007年仍有望保持較高經濟增長率,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政治影響力。
拉丁美洲歷來是第三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第三世界”,也稱南方國家、第三世界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是指相對于個別超級大國和發達的西方工業化國家而言相對不發達的亞非拉這些后獨立、后發展的國家。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是毛澤東主席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來的。1974年2月,他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對此作了明確闡發。毛澤東主席說:“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他認為第三世界亞非拉國家和人民,才是國際上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基本力量,是我國在國際斗爭中應該團結和依靠的主要對象,實踐充分證明,由毛澤東提出和黨中央堅持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是完全正確的。在當今世界,加強同包括拉丁美洲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仍然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也是我國巨大的政治優勢。因此,關注和研究拉丁美洲問題,特別是關注和研究拉美大選的影響與拉美左翼政治力量的發展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是拉美國家選舉和政府換屆比較集中的年份,舉行全國性選舉的國家就達到14個。大選的進程和結果比較客觀地體現著拉美國家政治力量對比的現狀和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地區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走向。2006年拉美大選催生了拉美政治發展的一些新變化,如不少國家的執政黨出現更迭,一些國家的政黨結構出現比較大變化,左翼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涌現了一批新的政治家和政治組織,美國與拉美國家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拉美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復雜。拉美國家的大選以及大選所孕育的政治新變化,為我們研究國際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豐富的素材。
在近期拉美政治發展進程中,最引人關注的現象是左翼政治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在20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遵照“華盛頓共識”的要求,普遍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并暫時取得了一段比較快的經濟增長時期。但改革不僅沒有解決拉美社會固有的矛盾,還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加劇了社會分化和社會矛盾,激起各社會階層的強烈不滿。在飽嘗新自由主義的苦果之后,拉美一些國家左翼政府紛紛上臺執政。在2006大選之年,拉美地區的左翼政治力量又有進一步發展,左翼執政的國家又有所增加。智利、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的中左翼政黨成功地鞏固了執政地位,厄瓜多爾、尼加拉瓜的左翼力量也在大選中取勝。在其他拉美國家,左翼力量也顯示出了巨大政治能量,成為國家政權強有力的爭奪者,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力明顯提升。拉美左翼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實際上是對“華盛頓共識”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批判,體現了拉美國家政府和人民對新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探索。從“華盛頓共識”到拉美左翼的興起和壯大,構成了一個從壓迫到反抗的發展周期。
注:此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同志在拉美所《“2006年拉美大選的影響與拉美左派的發展”研討會》上的講話摘錄。
(《環球視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