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農民工“在路上”共逐城市夢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10日清晨,北京西站售票廳,身著藍色棉襖、20歲的陜西小伙祝測晨緊握著剛買好的北京西至廣州的火車票,久久不語。
因為一部《北京愛情故事》而對腳下這個城市充滿向往的他,當天就要選擇離開,再多的夢想也抵不過難以找到穩定工作的現實困窘。
“一天120元的工錢,每天要坐2個小時的地鐵去工作地點。”來自陜西省最南部安康的祝測晨有些落寞地說,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只能靠做零散工。這里很熱鬧,可是半年多來,他沒有時間也沒有錢去看看熱鬧的長安街。
因為年輕,因為擁有夢想,只有高中文憑的祝測晨決定還是南下去碰碰運氣。“聽朋友說,廣州、深圳那邊工作好找點。如果能找到工作,還是希望留在城市。老家那邊實在太窮了。”
據官方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農民工總量為26261萬人,比上年增長3.9%。其中,像祝測晨一樣的“80后”、“90后”農民工群體占到近六成,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用“新生代農民工”為其定名。
沒有返鄉的愿望,沒有務農的技能,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卻又無法邁過戶籍、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等諸多現實問題的“坎”,新生代農民工正在遭遇“城鄉雙重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10日下午3時,祝測晨已經坐在前往深圳的列車上。他不知道,自己的城市夢還有多遠。
而同為農民工的朱良玉其時卻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坐在了北京梅地亞新聞中心的主席臺上,面對境內外媒體的鎂光燈,講述2億多農民工的共同城市夢。
“我希望未來的中國流動人口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幸福!我指的穩定是能夠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不再出現大規模的留守兒童和老人。我指的幸福就是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使流動人口不再有漂泊之憾,能夠融入城市,共享發展成果。”作為北京700多萬進城務工青年中的普通一員,首都保安朱良玉為農民工主動“發聲”。
從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首次有3名農民工當選,到今年31名農民工走進人民大會堂;從過去的被動訴求,到如今集體走進公眾視野講故事、提建議,這種轉變在湖南團唯一一位農民工代表、31歲的山東棗莊姑娘張曉慶看來,是中國民主的進步,也是社會對他們的關注與逐步認可。
事實上,兩會上為農民工“代言”的遠不止他們自己。如何讓伴隨城鎮化迅速推進而自然催生的這一特殊群體真正融入城市,已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之一。
為化解農民工“邊緣化”危機,全國政協委員穆可發建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均等的醫療、養老和就業等公共服務;完善農民工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加大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使農民工收入穩定有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常委馮鞏在提案中指出,應重視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婚戀問題。戀愛婚姻是這個群體渴望美好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們的“中國夢”。
戶籍、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學或是農民工圓夢城市的第一道“屏障”。但如今已是湖南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基礎裝備事業部市場部推廣專員的張曉慶期望,有一天大家不再用“農民工”來稱呼自己,將“農民工”改稱為“產業工人”是她今年帶來的建議。“工資不是我們的唯一追求,歸屬感與認同感才是我們在一個城市安定的最終追求。”(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