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張建啟,男,1946年生,山東曹縣人,曾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嫦娥工程常務副總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等職。曾參與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第一代大型計算機的設計建造,參與并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亞洲一號”、“風云一號”、“澳星”等多次航天發射任務,先后組織指揮了包括羅布泊核試驗、戰略武器試驗、常規兵器試驗、航天發射試驗及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選拔。先后參加組織指揮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等。199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5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21世紀,航天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安全的新的制高點。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飛船,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飛速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原始創新不足等問題。當前,如何以航天創新帶動軍民相關產業發展,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帶著這一問題,我們采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原副部長張建啟中將。
載人航天引領國家和民族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載人航天工程一直是全國人民熱切關注并引以為自豪的事情。我國為什么要花大力氣發展航天事業?
張建啟:從“神一”到“神十”飛船任務的圓滿成功,提高了民族凝聚力。載人航天能有今天的成績,要歸功于黨中央的正確決策和領導,歸功于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航天人的共同努力。“神七”之前百姓沒什么疑問,但“神七”之后,大家開始關心國家為什么花這么多錢搞載人航天事業。第一,載人航天是我國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中國人很聰明,但自主創新不足,需要選準一個優先領域作為推動全面創新的領頭羊。中國古有嫦娥奔月的傳說,說明中國自古就有探索宇宙的愿望,也是一直最能激發人們探索的領域。事實上載人航天也確實引領了我國的科學技術創新。
第二,通過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培養科技人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剛立項的時候,由于受“文革”的沖擊,科學家隊伍出現了斷層,因此中央定下了要培養年輕科學家的任務。后來,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科學家。2006年,我國整個載人航天隊伍的平均年齡是36歲,現在更加年輕化。任何事情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所以培養科學家的效益勝過了其他任何效益。我希望通過宣傳,讓大家知道我國載人航天究竟是在做什么,讓全國人民更支持載人航天,也讓外界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謠言不攻自破!
《中國社會科學報》:目前僅美、俄、中三國擁有自主載人航天能力。我國在這一領域完全是自主創新,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些成果對經濟、國防和科技帶來了哪些影響?
張建啟:這些年來,電子、裝備制造業的工藝、器件、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都是載人航天發展引領創新的結果。同美俄相比,航天領域的有些工作,例如交會對接、對接機構都是差不多的。載人航天的創新是指理念上的創新,像俄羅斯是兩艙結構飛船,上天后返回艙返回地面,留軌艙就沒用了,但中國的留軌艙在做其他用途。另外,艙外服看起來外表都一樣,但我們里面的設備和美俄的就不同,性能比他們的好,體積也比他們的小。
載人航天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它所帶動的經濟效益很高,粗略估計,載人航天的投入和產出比是1∶9—1∶12。載人航天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如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我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都是載人航天帶動發展起來的。航天無可爭議地成為國家安全的新制高點。以前打仗占山頭,現在打仗靠太空。“誰控制了太空,誰就能控制地球。”所有戰略武器導航都依靠航天制導技術來提高武器系統的精準度。日常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高鐵其實和航天沒什么差別,列車的控制系統和火箭的基本原理實質上是一樣的,所以高鐵的制導系統必須采用載人航天的可靠性設計理念。飛船一度故障正常工作,二度故障還可以保障安全,但為什么一打雷高鐵就停運了?所以必須采取系統設計,從源頭上確保安全可靠性得到保障。此外,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對改善民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信、導航、氣象、普查(地質普查、礦產普查)等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也因此得到迅猛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載人航天可以與“兩彈一星”類比嗎?
張建啟:1992年載人航天立項時面臨巨大困難,尤其是經濟壓力,當時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工程第一年的啟動經費用的是總理的機動費。當時國家就定了三項任務,載人航天要引領創新、要帶動經濟發展、要培養一大批科技人才。中央定這三大任務是很有前瞻性的,載人航天的發展也的確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產業升級。對載人航天,江澤民主席曾經評價說:“如果說‘兩彈一星’確定了20世紀中國世界大國的地位,那么‘載人航天’則確定了21世紀中國世界大國的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報》:我們不少老一代科學家都是從海外回來的,回來一個錢學森能頂幾個師,一下子把我國的導彈搞上去了,回來的核科學家也把我國的原子彈搞上去了。現在的年輕科學家和老一代科學家相比,他們獨立研發、自主創新的科研能力如何?
張建啟:載人航天工程從立項開始到現在,我們培養了一大批專家,他們的工作相當不錯,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工程初期,我們沒有經驗,大家搜集的也都是零碎的資料,但是我們就是靠著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從基礎開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現在也確實缺少像錢學森這樣的領頭人,如何培養世界級的知名專家,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
不搞受制于人的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報》:和美俄等航天大國相比,中國航天在思想觀念上有何不同?中國航天會走與他國合作發展的道路嗎?
張建啟: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認為,我國航天與他國合作,不但可以花更少的錢,還會少走彎路。這個想法太想當然了!一是,美國會不會與我國合作?美國最基本的戰略有一條是:不允許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發展到威脅到美國的程度。哪個國家威脅到他,他必定會采取各種措施,打垮對手甚至是潛在的對手,如對蘇聯實施的星球大戰計劃;還有日本,盡管是美國的盟友,當日本經濟發展到威脅到美國的時候,美國就通過一系列手段打垮其經濟。當歐元威脅到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時,美國就打壓、制裁歐洲。實際上,2008年金融危機最慘的是歐洲。所以從國家戰略上,我們必須獨立自主搞我國的載人航天。此外,由于我們的國家制度、意識形態和美國也不同,所以他是不可能與我國合作的,事實證明也是如此?,F在,我國航天事業已經發展到威脅美國的航天霸主地位了,所以美國千方百計地對我國進行制裁。美國的衛星,也包括歐洲的衛星,上面只要有美國的一個元器件,都不允許在中國發射;美國議會也有個決定,不允許美國政府花一分錢來接待中國航天界的人員。
二是從產業上來講,當你沒有技術的時候誰也不會和你合作,當你擁有了,他就想把你的產業整垮,那時候他們才會跟你合作。我國航天、導彈武器都是靠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這個也是美歐制裁的結果。所以說,在產業政策上,中國人需要頭腦清晰,要始終牢記自力更生,以己為主,外援為輔。如何保護我們自己、發展我們自己,這不光牽扯整個產業的發展,也牽扯到國家的總體安全。另外,即便是合作,有時候我們也得不到想要的。我去歐空局考察時,他們就說他們很后悔,中國真行,把載人航天自主發展起來了,而歐洲投入了20億歐元,和美國合作開發國際空間站,但是到最后什么也沒搞成,國際空間站里美國的核心艙,歐洲人根本進不去。這種合作有什么意義?再比如碳纖維復合材料,原來我們全部靠進口,日本經常卡我們,普通的碳纖維原料賣給我們2000塊錢一公斤,現在我們研制出來了,成本還不到200塊錢一公斤,所以說我們不走自己的路是不行的。我希望通過媒體提醒國人始終要保持清醒認識,堅持走自己的路,我們不是不合作,我們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我們的發展,而不是受制于別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外卡我們的,我國就研制出來了;不壓制的反倒沒有成功,這似乎成了規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張建啟:第一,因為急功近利。對中國人來說,如果我今天可以買進來,絕對不會去研制。第二,現在社會浮躁,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搞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搞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有可能一輩子也出不了一個成果,一個基礎的研究成果可能需要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努力。而我們現在缺的就是精神。再加上缺少宏觀上的政策引導,才出現了這種情況。
中國航天面臨三大戰略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前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還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
張建啟:從指導思想上看,我國現在缺乏危機意識,一個沒有危機意識的民族,是要出大問題的。雖然我國載人航天這些年基本上一直是成功的,但成功的背后始終隱藏著問題和矛盾。我國航天現在面臨三大戰略轉變:第一是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戰略轉變。核心器件、核心材料、核心動力的短板都制約著我國航天的發展。自主創新不足導致我們過度依賴元器件的進口。在這方面,俄羅斯做得較好。
第二是從數量規模型到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我國現在衛星很多,天上一百多顆,在世界上排第二。但效益怎么樣?利用得怎么樣?如我國和巴西合作的資源衛星,巴西出三成錢,我國出七成,但在使用效率上,我們遠沒有達到巴西的水平。目前,我國利用率最高的就是通信衛星和氣象衛星,但還有很多其他衛星的功能沒有完全開發和利用,所以必須高度重視提高效益。以前我們以試驗為主,但現在應該以應用為主,應用就必須講效率、講效益。不講效率、不講效益,這個產業就不可能長遠、持續、健康地發展。
第三是體制機制要從封閉壟斷型向競爭開放型轉變。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要不要讓民營資本進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體制問題,恰恰需要改革。關于載人航天和應用衛星等的開發利用,我一直主張可以引入民營資本的就引入,可以交給民營企業開發的就交給民營企業。比如像宇航員的食品、生活保障物資生產等就可以完全交由相關的民營企業生產開發,既可以帶動地方經濟,又可以加速推進相關科技的發展。加上我國的科研基本上是國家體制,基建、技改都是國家投資,這就導致有關單位和個人沒有效益觀,缺乏創新動力。但民營資本進入就不同了,民營資本必須考慮效益,逼得你往良性機制上發展。再一個體制上的問題是軍民融合。軍民融合首先要有體制保障,如果體制上的問題不解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將會浪費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在一次討論軍工企業體制改革的會議上,我講了一個觀點,首先要看到我國是共產黨執政,軍隊是黨執政的支撐,我國核心的軍工企業則是黨執政的保障,這些核心的軍工企業必須要始終在黨和軍隊的控制之下,這條底線是不能突破的。除了這些核心的軍工企業之外,其他軍工企業該怎么改革?我的觀點是“抓兩頭放中間”,即設計、研發需求由國家控制,最后的總裝、測試、定型、訂購由國家控制,中間過程的元器件、核心材料、關鍵部件研發、制造放開競爭,誰的技戰術指標好、性價比高我就選誰,走完全市場競爭的路子,有抓有放、統籌結合。
關于壟斷和競爭,要辯證地看二者的關系。迄今中國航天事業的體制,既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好處,但也存在利用市場競爭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不足、自主創新與效率需要提升的問題。未來,需要推進航天體制改革,更好地利用競爭機制,促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能否談談我國航天事業未來的規劃發展?
張建啟:首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主要是以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為主,適度發展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適度”指的是目的有限度,達到目的就行。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主要是進行科學研究,突破技術瓶頸,掌握關鍵技術,加之這兩項活動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要適度發展。其次,中國始終要高舉和平利用太空的旗幟,不和任何國家搞太空軍備競賽。雖然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有很大的提高,但永遠別忘了我們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科技基礎、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等距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所以絕對不能和其他國家搞軍備競賽,否則必然會落入其他國家的軍備競賽陷阱,重蹈蘇聯的覆轍。
要永遠記住: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未來航天事業發展主要以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為主。衛星應用通常包括衛星導航、氣象觀測等,這與近來大眾頗為關注的全球變暖密切相關,西方國家一直認為是人類活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近幾十年的發展所造成的,您怎樣看待這種觀點?
張建啟:我不贊同他們的觀點。當前,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人類活動已有上萬年的歷史,而人類有氣象記錄的歷史100多年,怎么能通過僅僅100年的數據就認為全球變暖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還有,歐美發展了200多年全球沒有變暖,而中國剛發展30多年,歐美就說全球變暖了,中國要負很大的責任,這個論斷的根據在哪兒?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怎么解釋全球變暖現象呢?
張建啟:全球變暖應該從空間物理學的角度去考慮。一是太陽的任何活動、任何變化對地球環境、氣候造成的影響遠遠大于人類的活動。二是太陽活動有它自己的周期,一個周期可能是幾百年、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年,所以現在下任何結論都為時尚早。我提一個觀點:空間科學、氣象學、地震學三者是緊密聯系、不能分開的,后兩者總體上來說受空間變化影響??臻g環境變化的長期積累會引發地震及火山爆發等,而這些活動會影響氣候。所以要系統研究這些現象,這是研究空間科學很重要的方面,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也關系到我國的國家安全,不系統研究是不可行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