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導讀
“中國夢”是中國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我們的文化底蘊是實現理想的土壤。
西方文官制度主要來自英國,而英國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國科舉制度為榜樣建立起來的。這是中國制度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經伏爾泰的推崇,被寫入人權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響著西方的人權與倫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質: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
所謂“中國夢”,指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這主要是針對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遭受到東西方列強的凌辱而言的。今天,國家強盛起來了,中國人的脊梁挺立起來了,近代仁人志士的夢想初步得到實現。同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在過程之中。
實現“中國夢”有若干前提條件,其中之一是要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因為“中國夢”是中國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我們的文化底蘊是實現理想的土壤。
重新發現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多元一體,中華歷史、民族、文化是在多樣化的發展中逐漸統一的。從文明比較的角度來看,世界幾大古文明,只有中國文明一以貫之,延續至今,沒有斷裂;從人種與文化兩方面來看,只有中華人種與中華文化一以貫之地延續下來了,沒有中斷。其中的機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異、多樣統一。中華文化的消化力、融攝力很強。中華各民族文化長期融合形成了相對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與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這是維系各民族團結的潤滑劑、人民自強不息的原動力。
在物質層面的文明上,過去說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這是不錯的。但還有比這四大發明更重要的發明:漆器、青銅器、絲綢、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制造工藝,無一不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還有茶葉、算盤等。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古代諸多科技發明,至少有二百多種偉大發明,起到改變世界的作用。據考古學家們確證,我國有一萬年的水稻栽培史。早在漢代的時候,就有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中國的瓷器、絲織品、漆器陸續傳到歐洲并大受歡迎。冶鐵、養蠶、絲織、造紙等技術也相繼西傳。到宋元時期,我國的陶瓷通過海上交通風靡全球。
在社會層面的文明上,中國古代社會大而政府小,有很多自治組織,士紳階層的作用很大,社會基本自治。傳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社會管道、中間組織很多,如以宗族、家族、鄉約、義莊、幫會、行會(到近代轉化為商、農、工會)等為載體,以民間禮儀、節日與婚喪祭祀活動,村社活動,學校、書院講學活動,士農工商的交往等為契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社會自治、地方自治。傳統中國絕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緣性的自然團體及其擴大化的社會各團體來治理社會,這些團體自身就是民間力量。在平衡政權力量的同時,又起到政權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抑制豪強,協調貧富,保障小民生存權,教化民眾,化民成俗,安頓社會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機構的作用,扶助、救濟貧弱,以“學田”等形式支持并資助農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對抗專制政府的惡法與法家以國家權力破壞親情及私人領域的若干做法。
在制度層面的文明上,中國古代的行政、司法制度,土地、賦稅等經濟制度,征辟詮選制度(薦舉、考試),文官制度,教育制度,開放教育,平民子弟通過接受教育參與政治甚至最高政治,荒政、賑災的制度,優待老人與弱勢群體的制度,這些制度文明中有不少實質公正的內涵與制度設計的智慧,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極大。我國漢代的文官政治、文治政府,相對于羅馬的武人專政不知要文明多少倍。由儒家推動、建構的君相制、三省六部制,一直到諫議制、監察制、回避制等,至今仍有意義。中國古代的官制是十分豐富的寶藏,不乏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等制度建構。儒家通過天神崇拜、天命論與革命論、民間輿論的震懾,特別是文治政府及其制度,來批評、監督、限制君權。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來自英國,而英國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國科舉制度為榜樣建立起來的。這是中國的制度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在觀念與價值層面的文明上,儒家“仁愛忠恕”,墨家“兼愛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為懷”,宋明理學家“民胞物與”等理念,成圣人賢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薩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養工夫論等,都是了不起的調節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例如,儒家思想在歐洲啟蒙時代起過重要作用,深刻影響了萊布尼茨、沃爾夫、伏爾泰、魁奈及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經伏爾泰的推崇,被寫入人權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人權與倫理思想。法國1789年由制憲會議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權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中也有所體現。《獨立宣言》第二條為:“人人獲得天賦的若干規定而不可移的權利。”杰弗遜解釋說:“此段之精神得自孔子”。1946年,羅斯福總統的夫人領導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起草《世界人權宣言》的過程中,人權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代表張彭春先生把儒學的原則、孔子的智慧貢獻給這一《宣言》,并促成了《宣言》的形成與被通過。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上,來自幾乎所有宗教派別的6500名宗教領袖通過了由孔漢斯先生起草的《世界倫理宣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全球倫理的基石。由此可見,中國的精神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這足以駁斥西方政治家撒切爾夫人、克林頓夫人所謂中國人沒有向世界貢獻價值觀的妄言。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質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特色,學界見仁見智,我綜合張岱年、胡秋原等前輩的論述,就中國優秀的傳統精神、價值和特點提出如下六點:
第一,和而不同,厚德載物。重視人與自然之間,各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系。所謂“天人合一”是經過區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觀念上形成了“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視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別性、獨特性,又重視和合性、統一性。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善于化解與超越分別與對立,主張仁愛、和為貴與協調性,有民胞物與的理想,厚德載物,兼容并包,愛好和平,從不侵略別人,反對以力服人,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第二,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中國文化凸現了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強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創造進取。所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學習,以“剛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奮斗不止,絕不懈怠。中國人因此而創造了世界上獨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無數的仁人志士奮發前行,不屈服惡劣的環境、勢力與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壓迫,剛健堅毅精神代代相傳。
第三,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我們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舍我其誰的抱負,乃至“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的做個人”,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概,守正不阿,氣節凜然,甚至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第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第五,整體把握,辯證思維。中國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維,有明確的概念、范疇。古代辯證思維發達,這屬于理論思維,包含了抽象過程。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征,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系性、系統性,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后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一兩關系的對立與平衡。
第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我國有現世與實務精神,強調知行合一,踐形盡性,經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致用,反對空談高調。又有尊重勞動的精神,倡導勤儉節約,力戒驕奢淫逸,鄙視不勞而獲。
我看以上六條可以成為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
古為今用與創造轉化
我們堅持古為今用,絕不主張食古不化。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可以作創造性的現代轉化。
中國古典的社會理想,或者說中國夢,代表性的話語應是《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儒家所設想的遠古時期“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夢想,“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社會理想。
儒家主張滿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強調民生,制民恒產,主張惠民、富民、教民,縮小貧富差距,對社會弱者、老弱病殘、鰥寡孤獨和災民予以保護。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為平民、為農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參與政治的機會。其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與社會正義觀、公私義利觀是歷代儒生的期盼,也是他們批判現實的武器。這一思想的前提是:人民是政治的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在今天還有意義,即我們增加就業,大力幫扶弱勢群體,關心農村留守婦女兒童,保障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權益,幫助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山區盡快脫貧等舉措,有助于遏制貧富差距擴大,緩和社會矛盾和沖突等亦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謂“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兩千多年來,農家、平民子弟通過宗族祠堂與家庭教育(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但更多的是無言之教)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的價值仍然是友善、仁愛、孝慈、正直、良心、忠信、為人著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的并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忠臣義士的故事及蒙學讀物、家訓、治家格言、善書與民諺民謠中的仁慈善良,廉潔勤謹,忠于職守,與人為善,積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和《四書》中的一些內容,通過唱戲的、說書的人之口,通過三老五更、家人鄉親口耳相傳,耳濡目染,逐漸在民間扎根。
仁義禮智信等我國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價值理念。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蹬三輪捐錢給貧困生的白芳禮老人、奮不顧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道德模范吳天祥、防治艾滋病的專家桂希恩、信義兄弟孫水林和孫東林,以及一些青年志愿者朋友,仍然繼承并實踐著中華文明的精華,以一顆仁愛之心,誠樸信實,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愛利他人,服務社會。
我們要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真髓,養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誠理念,作為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的仁愛思想,浩然正氣,正道直行,人格修養等等,大大地弘揚出來。我們要把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民間留存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資源加以保護、拓展。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郭齊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