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友人推薦了旅美學者、中國儒教網站長慕朵生先生的《復興儒學,中國的第三條道路》一文(載作者新浪博客2014年1月17日),該文的可貴之處在于,它總結了當代儒家左、中、右三個面向與進路,分別以康曉光、蔣慶、陳明為代表人物,這些先生們長期以來堅持復興儒學,其精神可嘉。但諸多儒家學者思想之狹隘,邏輯之錯誤以及踐行之淺薄,令人觸目驚心。筆者認為,這樣的“新儒家”不僅難以復興儒學,甚至還會毀滅儒學。
為什么說這些學者思想極其狹隘呢?他們不都是大學學者,學貫中西的飽學之士嗎?有何狹隘之有?!
正是因為他們長期處在大學教育的環境中,受西方學術專業分科及儒術獨尊歷史慣性的影響,才目光如豆,不知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不是百家爭鳴,而是百家和合共通。
比如禮義之學,其基礎是名學。因為只有社會分層,建立名位(即夫、婦、父、子、君、臣),名實相副,才有其實職分;德以配位,才因此有了仁、義、忠、義、智、圣諸德目;若不懂名學,空談諸德目,習慣于“窮理”的現代人更難以接受禮義之道了(參閱拙著《禮之道:中華禮義之學的重建》一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但在這些先生們看來,除了儒學那幾本傳世經典外,其他百家基本上可以略而不談。他們不知道,若無諸子百家,作為百家之一的儒家必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中國文化是個有機整體,將儒家從諸子中分裂出來,其結果不是復興儒學,而是毀滅儒學!誠如生生摘下一個活人的重要器官一樣!
要知道,從《漢書·藝文志》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知識界的基本共識是儒家只是諸子之一——將儒家等同于中國文化本身,簡直是以管窺天,何以見中國文化之大!
為什么說這些學者的理論多是建立在錯誤邏輯基礎之上呢?他們的文章不是為眾多學者關注嗎?若邏輯都不清楚,哪能公開發表?!
從西方邏輯的角度來講,這些先生們的邏輯基本上是沒有錯誤的,但從中國古典邏輯學名學的角度,則其邏輯從根本上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的理論構架本質上是“中國儒家”、“西方學術”、“思想”三者共舉,如《公孫龍子·堅白論》所述,堅、白、石三者共舉是錯誤的,實際所感只有堅石、或白石,而沒有堅白石。
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吧,我們可以說“婚禮一事(物)”,“月球一事(物)”,但卻不能隨意就講“月球婚禮一事(物)”,因為在月球上舉行的婚禮是有諸多條件的,至少在短期看來,這是癡人說夢——可以有其名,而無其實。
需要進一步闡述的是蔣慶先生的觀點,他表面上主張“中體中用”、“以中解中”,但他的制度設計不過是披著西方三權分立馬甲的政治儒學而已,精神內核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中西學術”——且其中想象多于現實,甚至世襲制也被蔣先生抬了出來,除了王莽式的復古,真不知蔣先生的理由何在。
也難怪,當代儒家在學理上不能超越漢、宋,結果只有與西學結合一途。不幸的是,東、西學術思維方法、邏輯體系、學術概念完全不同,所以新儒家只能將“儒家思想”與“憲政思想”雜交,搞“儒家憲政”這類邏輯錯誤的文字游戲了。
為什么說當代新儒家缺乏實踐呢?他們不是在搞祭孔大典、到處講學嗎?這難道不是實踐?!
這里的實踐是指儒家內圣外王的實踐,而不是社會上的各種活動。
先說外王之學,不是因為科舉制的消亡儒學才“游魂無歸”。事實上從孔子的孫子子思以后,儒家的政治一路就逐步形成了法家,現在我們基本可以肯定,法家“定分止爭”這類核心思想來自子思一派儒家,所以幾千年來的中國政治一直是外儒內法。道術為天下裂久矣,長期以來儒家一味反對法家,卻不知法家與儒家的學術親緣關系,試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法家都有儒者師!
拋棄法家講外王,政治儒學近乎成為空談。宋以后一直到今天,儒家整體上呈空疏之弊,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再說內圣之學。宋以后儒家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退五經,尊四書”,復興內圣之學,但他們資料先天不足,不得已拈出了四書,再參與佛道。問題是,宋明儒者連儒家從人道向天道修行的路線都弄不清楚,所以其內圣之學不是流于狂就是失之疏,如王陽明那樣的大儒不多見。
北宋時多由儒入禪者,現在多儒家入宗教者,這有其勢所必至之處——我們不能苛責宋以后的儒家,實在是“文獻不足故也”。筆者也是通過出土文獻,知道先秦儒家性命之學修行路線的。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筆者即將出版的《性與天道: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一書。
多年以來,筆者有幸見到佛家和道家修行很好的學人,但在儒家中卻未曾見到一個真正的行者——或許是筆者孤陋寡聞之故吧!不管怎樣,大家一定要好好用功,不能到處跑項目、跑資金、跑人脈,那樣讀經也不得力啊!最多只能多明白些事理,于人于己是很難受用的。
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慨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今天新儒家整體上還是忽略“為己之學”,真讓人無語……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寫作本文的目的不是想否定新儒家諸君的努力和貢獻。由于歷史的諸多機緣,當代“國學熱”的興起新儒家如康曉光、蔣慶、陳明諸君可謂功不可沒。筆者想說的是,光有“國學熱”是不夠的,必須將中國文化大道一以貫之的特點搞清楚,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談得上“復興儒學”——門戶之見、名實混亂,言行不一的結果只有一個——毀滅儒學!
有志復興儒學者——思之,思之,再思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