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世界上每一個偉大的精神傳統,以及這些傳統之間,一直都有許多的誤解。因此,相互的理解極為迫切
關于儒學,有著形形色色的誤解和成見。這些誤解和成見不止存在于西方人的心中,同樣也存在于中國人的腦海。因此,儒學與現代社會的相關性是什么?儒學與西方社會的相關性是什么?儒學對于極速變遷的世界能夠貢獻什么?面對當今世界不斷涌現的眾多問題和各種危機,儒學能夠提供怎樣的應對智慧?與世界上其他的精神傳統相比較,儒學提出的對于人性的獨特理解是什么?所有這些都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
追求圓滿人格,在儒學和世界上其他偉大的精神傳統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共鳴
在一個全球對話的時代,如何深刻理解儒學這一一直塑造著中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活生生的傳統、這一包涵方方面面的宗教或精神性的人文主義,我認為是十分必要的。
據我所知,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越來越多年輕并且很有前途的學者投身于中國傳統的學習和研究。只有通過對于像仁愛、慈悲、寬恕、仁慈等價值的更深刻的理解、反省甚至是身體力行,人們才能獲得一種平衡的人格,這種平衡的人格將會使人們自身及其所在的整個社群得到幸福。
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我們才能夠深化并拓寬自己對于這些價值的真正的知識,并且最終將其貫徹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實,“學習”在儒學的諸多價值之中,是最為重要的一個。舉例來說,如果您曾經讀過《論語》這部孔子的言論和對話集的話,您一定會立刻想到這部書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正是要強調學習的重要和愉悅。
儒學傳統中最重要的觀念是“仁”。在英語中,“仁”被翻譯成“humanity”、“humaneness”、“benevolence”和“kindness”等,代表了人的本性和圓滿人格。對于一個儒者來說,終極的追求是成為一個圣人,而圣人恰恰就是這種圓滿人格的實現和體現。無論儒家傳統中有多少的分支和論辯,成為圣人無疑是每一位儒者所投身于其中的一個共同追求。并且,正是在這一點上,我相信,在儒學和世界上其他偉大的精神傳統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共鳴。
在儒家傳統中,并不存在身體和靈魂之間的截然兩分,儒家也不認為我們的身體和物質世界是完全負面的東西。世界上每一個偉大的傳統都一致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定義性特征,不能是我們身體和物質的面向,而一定有著超越于我們身體和物質的方面,能夠引導我們的生活趨向于完善的方向,同時將我們負面的要素轉化為積極的方面。無論在不同的傳統中叫做什么,“靈魂”、“仁性”、“佛性”,等等,正是這一方面,使得人類比地球上其他的物種擁有更多的能力與責任。
在我看來,所謂的“靈魂”,在儒家傳統中的功能對等物是“心”。從儒家的角度來看,沒有“心”,一個人甚至不能被叫做一個真正的人。恰恰是作為我們內在“明德”的“心”,使得我們能夠實現天道與人性之間本體論的連續,并促使我們將這種連續性由潛能轉化為現實。如果儒家的修身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將作為我們內在“明德”的“心”充分實現出來。一旦這一目標最終獲得,就意味著“圣人”這一圓滿人格的實現以及我們的“仁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心”很容易腐化墮落。這一可能性在儒家傳統中從未受到忽略。在儒家看來,我們的“心”的力量如此巨大,每個人通過自我修養都能夠成為“與天地參”的圣人。而同樣是由于人心如此巨大的力量,一旦腐化墮落,每個人又都會變成惡魔。由于對這種危險的自覺,對于一個儒者來說,終生的努力總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去修養我們的“心”,目的就是要使之避免腐化墮落,或者至少是不要過于腐化墮落。
對話性是儒家傳統的一個突出特征
男性中心被認為是儒學的一個標簽,但這完全是一個誤解??鬃颖环顬槿寮业膭摿⒄吆褪ト?,孟子則被封為“亞圣”,孔孟二人是儒學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這兩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幼年時父親即亡故,他們都是由母親撫養成人的,以至于對父親幾乎沒有記憶。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我們怎么能夠想象孔子和孟子會輕視女性呢?
其實,理解儒學與男性中心主義之間關系的關鍵在于:是儒學誕生于一個男性中心的社會之中,而不是由于儒家主張男性中心才導致了男性中心社會的產生。在儒家學說中,女性和男性作為“陰”和“陽”,就像是電池的兩極,是同等重要的。我相信這一點適用于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傳統。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實際生活中,女性在世界范圍內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迫。即使在提倡女性同等重要的傳統中,或多或少,總有排斥異己的人和極端分子。排斥主義、極端主義甚至恐怖主義,都是無知、傲慢、狂妄以及偏執的產物。在我看來,附加于世界各個宗教之上的極端和偏執,導致了對于人類社會的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是對那些偉大宗教的最為嚴重的毀壞之一。
對于世界上每一個偉大的精神傳統,以及這些傳統之間,一直都有許多的誤解。因此,相互的理解極為迫切。這就意味著,那些真正浸潤并且投身于其傳統的人士,有責任將其所歸屬的傳統介紹給屬于其他傳統的人士。換句話說,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世界上的偉大傳統,我們在公共領域特別是大眾傳媒中所需要的,就是那些真正深造自得的飽學之士,而不是那些嘩眾取寵的“公知明星”。我認為,只有通過相互的學習和理解,導致種種歧視的無知、偏見和偏執,才能最終消除,或者是降低到最小程度。
儒家傳統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其內在的對話性。對于當今全球范圍內宗教或精神傳統之間的對話而言,無論在觀念還是實踐上,一種對話性的儒學至少能夠提供三方面的貢獻:一是“和而不同”的對話原則;二是避免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義;三是多元宗教參與和多元宗教認同的理論與實踐資源。
總而言之,從根本上消除導致各種歧視的無知、偏見和偏執,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或許,這些負面價值起源于人性,是我們需要永遠與之斗爭的東西。但是,正是由于消除這些東西是如此的艱難,世界上所有的精神傳統,如猶太教、耶教、伊斯蘭、印度教、佛教、道教和儒家,以及其他種種傳統,才更應該精誠合作,找尋出路。“對話或死亡”,這一訴求一再顯示出相互學習和理解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對于人類的這一努力來說,每一個傳統都應該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并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導,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