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是世界各國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判斷歸類與辨識,也是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自行認同與聚集。即使撇開種族歧視或文化排異因素,這種“非我族類”或“血脈相連”的強烈分辨意識,本身就反映出了人們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國別與族別文化精神烙印。
自稱唐人或唐人街,實際上反映出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自豪感。因為“大唐盛世”的中國,是天下萬國來朝世界商賈云集的中國。西至阿拉伯世界和東羅馬帝國,東到朝鮮和日本,“絲綢之路”貫通亞歐,“中央大陸”的“世界之都”長安,便是“四夷八荒”心心向往的“人間天堂”。盡管此后,中國發生了“盛極必衰”的千年逆轉,出現了宋元以降的一衰再衰,直至遭遇1840年的“鴉片戰爭”。但“大唐盛世”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巔峰,卻足足支撐了中國人長達千年的民族自豪與自信。
所謂“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方壓倒東風”,中國自“大唐盛世”巔峰的轉衰,或正是“中央大陸”西陲“大國崛起”的歷史機遇。“唐宋之變”后,大宋帝國“富甲天下”而“韜光養晦”委曲求全,最終還是在西夏遼金蒙元的輪番搶掠攻擊下,徹底葬送了江山社稷。而蒙元大軍籍中華之物力,繼續舉兵西進席卷亞歐,也將唐宋累世修煉的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及遠洋航海等高新科技,一路直接演示推廣給了歐洲人。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實地參觀及其“東游記”的傳播,更是吊足了哥倫布等財富探險家們的胃口。而從中國傳來的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及遠洋航海等最新技術,也恰好全方位地滿足了歐洲人“文藝復興”的信息傳播需要,同時也為歐洲人進行遠洋殖民搶掠提供了技術支持。
自中國“唐宋之變”千年以來,特別是最近五百年來,中國的衰落與西方的崛起,就是這樣一個連續的相對運動變化。其中,中國的“唐宋之變”,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轉折點。自哥倫布遠航征服世界以來五百年,則是這個東西方盛衰運動變化的加速期。而1840年的“鴉片戰爭”,僅僅只是中國人千年睡夢被驚醒的開始。以這個千年歷史長鏡頭來看中國,所謂“西學東漸”的“洋務運動”,所謂“堅船利炮”的科技“第一生產力”,所謂“實業救國”的經濟發展“硬道理”,所謂“和平崛起”的“韜光養晦”,如此等等的歷史軌跡,我們都一直可以追溯到“唐宋之變”后的大宋帝國。
據西方市場經濟學家測算考證,直至宋朝,中國的GDP總量還是高居世界之首。乃至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當時大清帝國的GDP總量還是大英帝國的6倍。那么,就經濟發展這個“硬道理”來看,把“蛋糕”做大到“世界第一”,大宋帝國應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富國”。要論科技“第一生產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軍火、造船及遠洋航海等高新科技領先世界,大宋帝國也堪稱是“世界科技第一強國”。要論“韜光養晦”的“和平崛起”忍性謀略,經年累月地向西夏遼金蒙元“割地賠款”,乃至“稱臣”和“漲價”納“歲幣”,大宋帝國的闊綽也足以顯示出“負責任大國”的和平形象了。然而,但是,為什么呢?
是故,在我們今天再次追求和平崛起“做大蛋糕”之前,昔日“世界第一富國”和“世界科技第一強國”的覆亡之謎,恐怕還是首先必須弄明白的。
千年以來,身居海外的中國人,至今寧愿繼續稱“唐人”,而不愿稱“宋人”乃至“清人”,也正是有此特殊歷史淵源和民族文化心理情愫的。換句話來講,就是中國人的文化精神成長,差不多還依然停留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一千多年的風雨吹打,為何總是磨洗不掉“大唐盛世”的歷史光環?應該說,并不是因為唐朝太完美,而僅僅是因為自“唐宋之變”以來,后世朝代太缺乏留給中國人新的驕傲與自豪了。無形的精神文化不可計量,但卻可以比較。自稱唐人或唐人街,這就是最近一千多年來,中國人自己比較的歷史結論和結果。
不過,對外國人來講,特別是對西方人來講,稱中國人聚集的街區為“唐人街”,是比較自然的事。但要直接稱中國人為“唐人”,似乎大家彼此都會有些不習慣。于是,最后就有了一個“自稱”與“被稱”都能統一接受的稱呼,這就是“華人”。從當年西方列強在華租界“華人與狗不許進入”的警示牌,到美國太平洋鐵路“每一節枕木下都有一個華工的冤魂”,足見自1840年以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華人”稱謂,一開始即帶有強烈的歧視與輕蔑意味。盡管現在,西方人一般不會公開承認對華人有種族歧視思想,但要讓其從心底里恢復起對中國人的平等與尊重,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非,是到了“東風壓倒西風”的又一個千年輪回。
可不論西方人心里怎么想,但中國人對“華人”這個稱謂,卻還是能夠坦然接受的。甚至,也依然會有幾分民族自豪感與優越感。自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舊中國政府和新中國政府,均奉“中華”為國族大號,正是反映了中國56個兄弟民族一致的文化與心理認同。這個“華人”稱謂的文化淵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萬年以前的“華胥古國”時代。從那時起,“華人”與“華族”,就一直是華夏先民們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稱謂。“中央之國”的華夏樂土,也正是“中國”與“中華”文化淵源的薪火承傳。驀然回首,曾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各個世界文明古國,都先后灰飛煙滅了。而惟有中華文明萬古長青生生不息,且一脈相傳到如今。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更是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民族自豪。
在“大唐盛世”之前,還有一個給中國人留下永恒記憶的偉大時代,這就是“大漢盛世”。中國的主體民族稱為“漢族”或“漢人”,中國通用的文字稱為“漢字”,中國通用的語言稱為“漢語”,如此等等,便是“大漢盛世”留給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不朽印記。所謂“漢承秦制”和“唐承隋制”,一個偉大的盛世,往往又起于前人的歷史性開創奠基。因此,對于中國歷史的表述,我們經常會聽到“秦漢時代”與“隋唐時代”這樣的說法。
從“華人”到“漢人”,從“漢人”到“唐人”,從“唐人”再到“華人”,這些民族稱謂的變化,反映著中國歷史的變遷,更體現著中華文化古老而鮮活的生命力。其中的每一個稱謂,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也傳承著一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正是由于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博大精深,才使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外國人,想要真正了解中國和中國人,幾乎是像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困難。而一旦到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解程度,那差不多也就海納百川為“中華一家人”了。現在的問題常常在于,自1840年“西學東漸”以來,中國人總是被西方人教導著以西方文化的視角看世界,美其名曰“國際慣例”或“普世價值”。結果,不僅西方人不再會去認真研究和理解中國人,而且中國人自己往往也很難認識自己和中國了。
在一百多年前,幾乎沒有人能夠預料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誕生及其對世界的影響。三十多年前,大概也沒有人能夠預料到中國社會今天的變化及其對世界的影響。那么,再一個三十年之后呢?再一個三百年或五百年乃至三千年之后呢?是的,這似乎同樣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那么,誰又敢擔保“西風”還能“盛行”幾年呢?
所謂“鑒古往而知興替”,讓歷史告訴未來。也就是說,能夠后觀未來多少年,其實是取決于前知歷史有多少年。對中國人來講,便首先應是從認識和了解自己的稱謂開始,從認識和了解華人、漢人與唐人的歷史開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