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帛書甲本: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譯文】以公正之道治國,以詭奇之道用兵,以道濟用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事的呢?就是這個道理:國家的禁令、稅收越多,國民自然是越來越貧窮;然而民間掌握的國家利器越多而國家越日益昏亂。民間多數人巧智結黨(伎:黨與也)詭詐的事物就會滋生,法令的日益彰顯反而說明危害公共安全的“盜賊”越來越多。所以圣人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釋文·附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奇正”就是陰陽、有無。“無事”即無執。無執即不執于正奇之一端。老子曰:“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二十九章)。關尹子曰:“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所以“以無事取天下”就是:以道濟天下,無執無失而已。
“以正治國”就是第五章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第十章的“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和第七十九章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就是“公正”;只有“無為”“不仁”“公正”才能不辨親疏政令不二,人民才不會有怨氣,心才能平靜,才不會滋事生非。“以奇用兵”是“辨別”之道,“奇正”就是一翕一張之道,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無事”即不執于事,才能游走于奇正之間,不被物拘。
王弼解釋說:“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必至于以奇用兵也。”“立辟”即立法。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他把“道”與“奇正”分割開了,這樣的“道”就是死東西,道將何在?“奇正”即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國家太平才能無事,無事以取天下。老子說:“大制不割”即指“奇正”。知正守奇天下太平。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甲乙本為:“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此兩句話一反一正。國家的禁令、稅收越多,國民自然是越來越貧窮;然而民間少數人掌握的國家利器越多而國家則日益昏亂。這里面就有個什么是國家利器的問題。對于權力而言,就是韓非子所說的“獎罰二柄”,對于國家安危而言,就是孫子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兵權。實際上,“國家利器”就是關系到“國計民生”東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中最根本的東西。民間多利器,無非是指能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掌握在民間,大到金融銀行,小到柴米油鹽。比如“鹽”過去叫“官鹽”,其“利”如糧食不能過“分”(一斤的利潤不能超過分),然而量大如天“利潤”如天,如果控制在個人手中,國家還有不混亂的嗎?國家的經濟命脈都控制在少數人手中,國家的號令還能出“紅墻”嗎?日本過去的捐款部長花山清五郎就是這種產物,哪個企業捐款多就制定偏向哪個企業的政策,這是什么樣的國家呀。還是老子說得好,“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說文解字》伎:與也,黨與也;俗用為技巧之技。民間多數人巧智結黨營私舞弊,詭詐奇巧的事物就會滋生。法律的條款越是彰顯反而說明危害公共安全的“盜賊”越多。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的必然現象。與前兩句聯系起來,意思是:國家的禁令越多民眾越貧窮,而少數人卻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此時的國政會日益昏亂;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兩極分化太嚴重,財富過于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國政難出紅墻;在這種形勢下,少數人就會巧智結黨營私舞弊,制造出詭詐奇巧的事物以從中牟利;國家為了限制這些與國家不利的事,必然明令禁止,只是越禁盜賊越多罷了。老子正是從這種“以奇治國,國家昏亂”中悟到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道理。
所以圣人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圣人說的話內容很豐富啊,同道共體吧。
寫于2009年9月1日定稿于2013年9月4日星期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