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的那些精華的內容,即使在古代,即使在漢唐盛世,也并沒有大面積地實現。比如說孔孟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即使在漢朝、唐朝,在后來的宋朝、明朝都沒有大面積地實現。恰恰是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大面積地實現了仁義禮智信,那個時候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是儒家理想的天堂。蔣介石雖然說‘國之四維,禮義廉恥’,恰恰蔣介石當領導的時候,國家沒有禮義廉恥。正是在毛澤東時代,這個國家大面積的有了禮義廉恥。”
以上內容節選自孔慶東在“中國共產黨成成立93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這段話說明了毛主席和他領導的共產黨不僅沒有拋棄傳統文化,反而是恢復和光大了傳統文化的精華。頑石對此深表贊同。不僅如此,孔慶東老師的這些話還提供了更具廣度和深度的思考空間。
為什么“恰恰是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大面積地實現了仁義禮智信”?別的時期為什么不能實現?
考察古今中外的歷史,頑石給出的答案是:只有在公有制的前提下,人類的道德才有可能臻于至善,全社會才可能綻放普遍的人性美。
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它們都是私有制社會,即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生產資料主要由私人占有,社會財富絕大部分由少數人支配,這樣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私有制前提下不可能大面積地實現道德高尚。嚴重的貧富懸殊、尖銳的階級對立怎么可能讓大多數人尊奉仁義禮智信?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能講禮儀廉恥嗎?在早兩年紐約華爾街99%對1%的沖突中,我們絲毫沒有看到貪得無厭的金融寡頭們有什么禮義廉恥。即便如唐太宗這樣的英明之主,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為了自家王朝的“長治久安”,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多數人的壓迫和剝削,而使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更好一些,但他的治下也決不會變成“儒家理想的天堂”。
原始社會是自發的公有制社會,盡管那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但道德卻比后來的私有制社會好得多。原始時代部落首領采用的是禪讓制而不是后來的世襲制,就是遠古祖先具有較高道德水準的證明。不能否認,原始社會的道德高尚是原始人類的自發而非自覺。就像一個孩子,他剛來到這個世界,還沒有受到不良風尚的浸染,因而相對比較純潔,而長大后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他的道德水準就會發生自覺的變化。
只有到了毛澤東和他領導的共產黨開創的新中國,在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之后,才真正實現了社會的整體道德高尚。這種高尚是自覺而非自發的。在這樣的時代里,大家真正認識到,國家富強才有人民幸福,集體富裕才有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于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成了整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腦中有祖國,心里想人民,人人講奉獻,個個獻愛心就成為全社會的主流風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在這樣的社會里,不要說禮義廉恥這種基本的做人準則,就是無私奉獻這樣崇高的精神追求也都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道德自覺。
毛澤東離開的這幾十年,中國為什么由最初的“道德滑坡”逐漸發展到后來的“道德崩潰”?原因很簡單,就是公有制主題地位逐漸喪失,私有化程度越來越高(此不贅述)。同樣在這個時代,一般來說,私有化程度越高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方,道德水準也就越差,前一段時期主流媒體曝光的性都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河南南街村、河北周家莊等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鄉村,不僅經濟繁榮,而且道德高尚,那些地方還保留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星星之火。我們是該感到悲哀,還是慶幸?
綜上所述,要想恢復毛澤東時代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堅決改變私有化的改革進程,使之回歸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來。否則,不僅恢復良好的道德風尚無望,民族復興無望,而且習總警示的“亡黨亡國”危險將不可避免。
2014.7.4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