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或許有朋友會說,頑石又在做那個什么夢了吧,正值酷暑,卻在意淫秋涼。
然而,換一個角度看,你可能會發現,頑石不僅與時俱進,還走在時間前面呢。這不就很“正能量”了嗎?
再說了,北風凜冽、冰天雪地的冬天,人們自然期盼惠風和暢、暖意融融的春日;而赤日炎炎、暑熱難耐的盛夏,誰又不渴望天高氣爽、涼風習習的秋辰?
取這個不倫不類的題目,當然是有緣由的。
晨光熹微,頑石出門跑步(小跑而已),由薄汗輕透到大汗淋漓,腦子里忽然就冒出一句與夏令風馬牛不相及的“卻道天涼好個秋”。
就算是遙望秋天,古往今來描寫秋的句子數不勝數,或悲,或喜,或涼……都有,無需他人捉刀,頑石多少還記得幾句,可為什么想起的就是辛棄疾這一句呢?我也莫名其妙。
該句出自辛稼軒《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少年不識愁卻愛說愁,歷盡滄桑之后,滿懷愁思卻欲說還休。到底為了什么?
了解辛棄疾的人都知道,辛氏滿懷金甌之痛、黍離之悲,郁積失意之恨、家國之愁,他糾結的是山河幾時統一,牽掛的是蒼生何以安寧。然而昏君當道,奸臣誤國,朝政腐敗,宵小橫行,有鴻鵠之志兼具雄才偉略的一代豪杰只能漁樵荒野,終老茅舍,吟風弄月,飲恨山林,即便“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也“無人會,登臨意”。在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思想準則,一切以朝廷的頂層設計為行動指南的時代,不要說金戈鐵馬,馳騁疆場,就是想痛痛快快一吐心中惆悵都不能,都不敢……“卻道天涼好個秋”,其實就是“吞聲躑躅不敢言”的委婉說辭。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志士被生生扼殺,他的萬丈豪情、沖天壯志、非凡智慧、宏偉抱負,盡皆付諸東流,不敢言,甚至不敢怒,這是何等的悲哀!
而辛棄疾的悲哀,決不是個人的悲哀,而是國家民族的悲哀!如果他有左宗棠的際遇(前些時候,頑石寫了《說說慈禧太后》,對左公際遇有所論述),誰敢說他就不能成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般偉業?!誰敢說他就不能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壯志?!歷史沒有如果……
頑石在2012年的某個時間寫過辛棄疾,那篇文章叫《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寫那篇文章的時候,想起某些事,某些人,禁不住淚流滿面。今天又想到了辛棄疾,再一次產生了不合時宜的聯想……情景不同,而悵惘依舊。
不寫了吧。不寫也罷!
卻道天涼好個秋……
2023.07.0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