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央視有一檔節目頗有意思,記者來到大街上,隨機攔下一個路人就問:你幸福嗎?回答自然是千奇百怪,有的還很搞笑。
百姓生活幸福與否,這問題本身卻十分嚴肅,一直為社會學和政治學領域所關注。不過,由于“幸福”更多是主觀感受,在經濟學上很難被度量,所以,經濟學集中關注這一話題是晚近的事。有學者專門作了檢索,自1990年以來,國際主流經濟學期刊上共發表研究幸福的論文150余篇,并呈現出加速的趨勢。
經濟學家關注幸福,還是從本身熟悉的領域開始的。于是,研究收入水平與幸福程度之間的關系,就成為成果最多的論題。而多數成果表明,收入水平與幸福程度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可謂“一言難盡”。
在許多“心靈雞湯”類文學作品中,幸福自然與收入水平幾乎沒有關系。不僅如此,一些文字還有意渲染這樣的故事及觀點:原本貧窮但因關系和諧而十分幸福的家庭,后來發了財,反而變得不幸福了。金錢與財富常常在這些作品中成了破壞幸福的“萬惡之源”。
當然不否認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個案,但借助于統計學和越來越發達的因果分析工具,“幸福經濟學”研究成果卻表明,這種個案再多也不具備普遍性。
經濟學家曾利用美國在不同收入階層中進行的一項較大規模調查,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檢驗幸福感和收入之間關聯度。“非常幸福”記4分,“比較幸福”記2分,“不很幸福”記0分。其結果是,聲稱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群中,有44%是最高收入者,有40%是屬于中等收入者,最低收入者只占16%。不僅如此,高收入人群幸福感平均得分為2.8分,中等收入者平均得分為2.4分,低收入者平均得分僅為1.8分。由此可見,相比較而言,高收入者幸福程度比低收入者就是要高,盡管有人不愿意承認這個現實。
經濟學家在發展中國家也作過類似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人均收入越低的國家,幸福程度與個人收入之間的相關性越強烈。也就是說,相對貧窮的國家中,富人幸福感相對越高,窮人的幸福感相對越低。其原因同樣復雜,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低收入國家,窮人的基本需求都未必能夠得到滿足,當然就沒有幸福感所言,與富人之間幸福感的差距也自然非常大;而在高收入國家,窮人因為有較好的保障和福利,有了這個墊底,盡管幸福感與收入之間也是正相關關系,但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不至于太大。
如果經濟學研究就是“收入越高越幸福”這樣一個結論,未免過于膚淺。的確,還有更深層的研究。一些經濟學家想從計量角度確定收入在影響一個人幸福感中到底占多大比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考慮到個人收入還與其他經濟處境聯系在一起。比如,社會最低收入人群受通貨膨脹影響較大,他們往往同時還是失業者,受教育程度相對低,或是教育失敗者;而中高收入群體,其生活水平受通貨膨脹影響相對小,失業率也遠低于窮人,受教育程度則平均高于窮人。正因為如此,很難說窮人幸福程度低到底是因為收入低,還是因為通貨膨脹、失業或教育失敗導致。為此,計量經濟學家專門在技術上對相關變量進行了控制,最后的結論是:盡管收入的確與幸福程度有關系,但在所有經濟變量中,相關度大概還不到0.2。換言之,收入在決定一個人幸福程度中所占比例不到五分之一。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做了動態研究,即看看一個人收入提高與幸福感程度增加之間的關系。以90年代美國為例。當個體年收入從不足1萬美元提高至3萬美元時,幸福感隨之快速增加;當收入從3萬美元提高至4萬美元時,幸福感有極其微小增加;當個體收入從4萬美元增加到6萬美元,幸福感幾乎沒有變化;個體收入增加到7萬美元時,幸福感再度有顯著增加;但7萬美元以上高收入者,幸福感再度幾乎與收入增加沒有什么關系。
從經濟學家關于個人收入與幸福程度之間關系的研究中,我們應該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對于個體的人來說,為了個人及家庭幸福,必須掙得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如果收入已經進入中產,則不必把追求幸福維系在增加收入上。對于國家來說,為了最大限度提高百姓幸福感,關鍵是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并且做好社會保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