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愛國同胞:
大家好!
我們都是(或自認是)愛國人士。愛國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具有這種高尚品德的人士應該受到尊敬。無論是左派人士、中間人士還是右派人士,只要是愛國人士,都應該受到尊敬,應該得到尊重。只要真心愛國,不管左派、右派還是中間人士,那么我們的目標和愿望是共同的、一致的,往大的國家上說,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都希望我們的人民幸福安康;往小的個人需求上說,我們都希望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這在左派人士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右派人士是“自由”,中間人士是“大同世界”。
我們都擁有愛國的高尚品德,我們有共同的目標和愿望,我們都愿意為了理想和目標而奮斗,理論上我們應該是互幫互助、團結一致、共同前進的一群人,然而,因為對愛國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不同,我們卻形成了相互對立的三個群體,而引起對立的,竟然是我們的國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我們分成了社會主義的左派,市場經濟的右派和中國特色的中間派。三派鼎立,說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三派都各有優勢,同時也都不完善。三派既有合作的基礎,也有合作的必要。三派應該合作互助,相互完善,相互監督,否則,我們的國策將會成為一句不可能實現的口號,我們的愛國也將會成為一句響亮的空話。
如果能完善共產主義理論的兩個缺陷,認清市場經濟的兩個陷阱和突出兩個主要的中國特色,我們完全能團結一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共產主義理論的兩個缺陷
馬克思以階級斗爭為線索,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理論揭破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無產階級最終戰勝資產階級取得勝利,公有制、按需分配和計劃經濟的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取代私有制、按資本分配和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從而使空想社會主義變成科學社會主義。然而,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兩個缺陷,使得馬克思本人只能成為近一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而沒有成為最偉大的政治家,也使得當今世界對堅持共產主義的兩個大國的幾位領導人(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評價毀譽參半,譽滿全球,也謗滿全球。
首先,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對共產主義的定位過于狹窄。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的定位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诖朔N定位,馬恩認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一定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需要一定數量的無產階級及自覺程度的發展,即共產主義革命要在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的國家才能取得勝利,并且,“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在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國家中,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因此,在德國實現共產主義革命最慢最困難,在英國最快最容易。”也是基于此種定位,馬恩非常重視階級斗爭,到后來,階級斗爭竟然成為判斷是不是共產主義者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每個人都在自發為一個共同的理想奮斗!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可以在任何部門工作,社會公共機構調節著整個生產,能力強的人進入社會公共機構參與社會工作的分配但以個體意愿為主,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從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看,共產主義不僅僅只是“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而是全人類解放的條件的學說!
早在《共產黨宣言》問世之前,歐洲就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的思潮,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當我們寫這個《宣言》時,我們不能把它叫作社會主義宣言”。因為,“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中等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上,是“上流社會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既然我們自始就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那么,在這兩個名稱中間我們應當選擇哪一個,就是毫無疑義的了”。可見在當時,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基本相同的,只是階級基礎不同,實現理想的方式方法不同,馬恩為了表明其理論的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立場而選用了共產主義的名稱。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推行社會保障工程和完善福利制度。馬恩在《共產黨宣言》曾設想在“最先進的國家幾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剝奪地產,把地租用于國家支出。 2、征收高額累進稅。 3、廢除繼承權。 4、沒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 5、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里。 6、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的手里。 7、按照總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 8、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 9、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 10、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取消現在這種形式的兒童的工廠勞動。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等等。 ”這十條基本被現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行了。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又掀起了馬克思熱潮。種種現象表明,共產主義是全人類共同的需要,共產主義既解放無產階級,也解放資產階級;既解放受壓迫階級,也解放壓迫階級;既解放被統治階級,也解放統治階級;因此,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解放的學說,共產主義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和向往!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生產力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生產關系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要看社會各種關系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不能激發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整個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水平,只要人類社會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到最高水平,其他國家或地區則可以通過購買或學習等其他方法也能達到同樣的水平,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也將生成。因此,機器大工業出現和世界市場形成后,只要能創造相應的條件,任何國家或地區是可以通過先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然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前蘇聯的建立和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前蘇聯以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為指導而新中國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為指導。
其次,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沒有提出如何建設理想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指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幾乎是人盡皆知,這直接影響了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共產主義革命,革命進入低潮期。后來列寧開創了帝國主義理論,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平衡使得共產主義革命有可能在少數或者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先取得勝利,由無產階級先奪取政權,并利用無產階級政權來發展生產力和文化教育,壯大無產階級,為建設社會主義創造必要的條件。毛澤東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可以先幫助資產階級進行民主革命,奪取政權后再進行資本主義改造,壯大無產階級,為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條件。雖然列寧和毛澤東都繼承并發展馬克思共產主義原理,但是也都受到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定位太狹窄的限制,這種限制在革命取得勝利后該怎樣為社會主義建設作準備的過程中表現更加突出。
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共產主義革命首先在社會化大生產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無產階級已經發展到自覺程度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發生,那里的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沒有指出公有制是怎樣的“聯合體”及公有制是怎樣發揮消滅壓迫和剝削的作用的。
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出,如果認識了一個客觀規律,就能找到方法創造該客觀規律所需要的條件,利用這個客觀規律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分析共產主義社會產生的條件即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環境,財產私有制、雇傭勞動和自由貿易在資本主義社會所起的作用,財產私有制保證“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并形成資本;雇傭勞動使資產階級的資本增殖并使現代工人即無產階級得到“幾乎只限于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機器的大量推廣,分工的越來越細致,自由貿易使資產階級能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生產資料,勞動力及其他需要的東西和能賣出他們生產的物品,也使無產階級能買到他們的生活必需品及其他消費品。雇傭勞動是資本和生產的紐帶,如果資本是需要雇傭勞動使其增殖,那么工人為什么愿意被雇傭,同意被壓迫,被剝削?因為,“現代的工人只有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當他們的勞動增殖資本的時候才能找到工作”,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不被雇傭,不被壓迫,不被剝削,他們將無法生存。人們得到需要的物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所得;一種是用自己的勞動所得與其他人交換(對等交換或等價交換),說到底其實都是勞動所得。如果沒有一定的財富積累,人們就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求得生存;人們如果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財富如果不能增殖,終究會在與其他人的交換中用光積累的財富,最后也只能出賣勞動力以求生存。如此看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斗爭實質是生存的斗爭。推及到其他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歷史時代,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斗爭實質也都是生存的斗爭。壓迫者的生存和發展是以犧牲被壓迫者的生存和發展為代價的。
階級斗爭的實質是生存斗爭,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生存斗爭的歷史。財富的私人占有和按勞動所得即按勞分配是生存斗爭的充分必要條件,也就是階級斗爭的充分必要條件。要消除階級和階級對立,或者改造私有制,或者改造按勞分配,或者二者都加以改造,最終廢除二者。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提出如何建設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卻有指出基本原則。原則一:“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會馬上滅亡,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會馬上誕生,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所做的一切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改造,是在為共產主義社會的誕生準備條件。原則二:“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在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上,私有制依然會存在,只是不存在資本壓迫和剝削,也就是說,除去雇傭勞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其他成分如私有制、機器大工業、自由貿易等都是保留的。有兩種方法可以消除資本壓迫和剝削,一是不讓私有財富形成資本,即生活資料私有,生產資料共有;一是不形成雇傭關系,企業是由既是雇主也是雇員的勞動者個體或者勞動者“聯合體”組成。
列寧和毛澤東領導的共產主義革命都是在資本主義不發達國家,當時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都是處于資本主義不發達的條件下。是不是要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先發展資本主義壯大無產階級和發展生產力呢?無產階級的革命都勝利了,還要主動讓資產階級來剝削來壓迫肯定是行不通的,但生產力還是要發展,社會化大工業也要發展,不能壓迫無產階級,只能犧牲農民有產階級(農民在當時是有財產的),工業產品與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由此而來,中國的城鄉差別由此越拉越大。蘇聯建立時間比較早,各資本主義間還沒有聯合起來封鎖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當時能買到世界最先進的機器設備,從而得到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政治經濟發展雖有小波折,但總體發展迅速,國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在西方國家爆發經濟危機時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尤其蘇聯又戰勝了德國,以至于人們都覺得找到了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辦法,也讓蘇聯共產黨和領導層感覺很快就能進入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了,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標準模式,西方資本主義在二戰后也借鑒蘇聯模式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等到新中國建立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建起了強大的反共聯盟,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全面封鎖,新中國幾乎從西方世界得不到想要的幫助,只能一邊倒的靠向蘇聯,尋求幫助,新中國早期基本照搬蘇聯模式。
蘇聯建立了完備公有(國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的制度體系,是不是就如理論所說消滅了壓迫和剝削,就能各盡所能呢?蘇聯模式雖然是按勞分配,但生產是要按計劃的,按勞分配實際上變成了按計劃分配,工人沒有自主性,缺乏積極主動性,產生閑置勞動力和大量無效或低效勞動,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公有制雖說理論上是共有,實際上并沒有共享。工人被綁定在一個企業,全部的生活來源基本依靠該企業,而企業是有競爭的,企業競爭直接傳導為工人的生存競爭,企業競爭由制訂計劃的權力部門決定,因此,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只是由資本壓迫變成了權力壓迫。蘇聯嚴重的官僚主義就是在這種模式下必然產生的結果,直到最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毛澤東后來看到了蘇聯模式的缺陷,毛曾經說過:“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制變更了”。公有制所采取的國家所有、政府代理的形式,并沒有消滅產生壓迫的條件,資本主義很容易就能復辟,因此毛認為需要打破這種模式。毛試圖用高調的道德教育黨員干部和用人民民主監督干部的方法來改變這種模式,“文化大革命”就是為打破這種模式而發動的,正因為如此,在毛的心目中,“文化大革命”與建立新中國是同等重要。從對建設理想的社會主義方式方法的探索看,毛如果能找到一種比蘇聯更好的模式,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能將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可惜當時能理解毛澤東高瞻遠矚的人很少,毛的良苦用心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階級斗爭擴大化,文斗升級成了武斗,到后來毛也控制不了了,美好的愿望不但沒達到,還使新中國陷入長達十年的動蕩不安。
鄧小平以“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指導,“摸著石頭過河”開始社會主義改革。從鄧啟動改革開放時的口號看,鄧的改革使用的依然是試錯法,既然毛用高調的道德和人民民主試過沒成功,那就從打破計劃經濟方面試,恢復市場經濟,一定程度的恢復私有制,這在當時是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嚴重挑戰,后來的事實證明恢復市場經濟和一定程度的私有制是非常正確有效的。改革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后來開放個體經營,搞活集體鄉鎮企業,承包小型國有企業,引進外資建合資企業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應該說沒有涉及私有化國有企業的改革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激活了市場競爭,激發了人們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雖然沒有觸及改革的真正核心,與早前的計劃經濟相比已經是非常大膽的進步了,當然由于其他配套改革沒跟上,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總體上是利大于弊的。后來私有化國有企業的改革,雖然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人們“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須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死灰復燃”了,總體上看應該是偏離了公有制的發展方向,是弊大于利的。
在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下,有些企業會被市場淘汰,怎樣才能避免企業的生產競爭變成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對于勞動者個體或者勞動者聯合體來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一定的交叉投資或交叉持股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競爭風險,當這種交叉持股達到一定規模就成為集體的或國有的了,即公有制共有共享的形式是在明確公有產權的基礎上實行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交叉持股,這樣,勞動者不會因為一個企業的破產而失去生計,不會因為某位領導的不喜歡而寢食難安,也不因會為權力部門的計劃無家可歸!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不存在了,壓迫也就隨之消失了。
在探索如何建設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上,毛澤東和鄧小平無疑比列寧和斯大林走得更遠,取得的成績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更有意義,毛和鄧都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人物,他們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改變了世界共產主義歷史的進程。習總書記提出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市場經濟的兩個陷阱
一是商品的自由交換、自愿交換與同意交換的陷阱。人類社會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余品,簡單的剩余品交換就產生了。當農業和畜牧業分離后,商品交換漸漸擴大,到后來手工業和農業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生產使得商品交換經常化,從而產生了貨幣。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商品交換基本是在平等自愿,等價互利的條件下完成。隨著分工的越來越細致及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人在生產中的工作變得越來越簡單,從而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低下。與此相對的,由于單個人的生產越來越簡單化,自給自足的生活越來越變得不可能,商品交換成了人們必需的生活方式,本來只是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成為了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當貨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時,在存在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剝削和壓迫變得更加簡單和隱蔽,掌握了貨幣就等于掌握了剝削和壓迫的權力,只要把人們逼到破產,如果不同意剝削和壓迫,他將無法生存。商業競爭中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要在商品交換中使自己處于優勢地位,人為制造不平等,從而在交換價格上造成對自己有利的不等價交換,使自己在交換中得到更多的貨幣利潤。所謂的自由交換只是不平等,不等價下的自愿或不自愿的同意交換,正如羅斯福所說:“在個人主義物質至上橫行之下,個人完全的自由,在實際上變成了強者虐待弱者的完全自由。”
二是利益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的陷阱。馬克思認為人自身的需要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所謂利益,是指能滿足或者能幫助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或物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人們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體現在利益上也應該有各種各樣,各種利益的取舍實質是各種需要的選擇,因此,可以說人們對各種需要的選擇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各種利益的取舍。如此,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無可非議的。然而把它解讀成利潤最大化,意義則完全不同,雖然二者只有一字之差。利潤特指金錢利潤或貨幣利潤,只與金錢或者貨幣有關,與人們的需求沒有什么關系,把二者等同看待其實是隱含了一個假設條件——金錢或者貨幣能滿足人們的所有需要。在市場經濟下,金錢或者貨幣的確能買到許多東西,能滿足人們的很多需要,而且金錢能買到的越來越多,比如,人體的器官,污染排放權等等,等到金錢能買到人們所需要的一切的時候,恐怕這世界上已經沒有窮人的生存空間了,因為窮人沒錢購買生存權。
在存在壓迫和剝削的社會,自由交換只是強者壓迫弱者的不平等,不等價的自愿或不自愿的同意交換,自由競爭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富人掠奪窮人的生存競爭;只有在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才會有平等自愿、等價互利的自由交換,才會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產競賽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那只“看不見的手”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最突出的兩個中國特色
一是農業和農耕文明占主體地位中國擁有幾乎所有人類能生存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差異比較大,所引起的生產條件、風土人情及飲食文化等不同的地方比較多,真正比較統一的是幾千年流傳至今的農業和農耕文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據統計中國目前有7億人口在城鎮居住和生活,7億人口,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七個西方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還多,可謂成就巨大,關鍵問題是我國還有6億人口生活在農村,以農業為生。如果以當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方式,中國目前無論大小所有城鎮都要再擴大將近四分之三才能容納農村的剩余人口,這將是中國無法承受之重,中國當前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及食品安全等問題都與此有關。新型的城鎮化,是把農村城鎮化,把農業產業化和把農民工人化,讓農民過上象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二是溶進血液里的仁和孝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遠古時代,要管理如此龐大的帝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的祖先運用儒家的仁孝就做到了。在思想文化上用仁和孝,與之相應的是家國同構的制度,兩千多年來多少外來的文化和文明都溶入了中華的仁孝之中。仁者,人也。仁孝文化是天然的唯物主義和人道主義文化。兩千多年的繼承和發揚,仁孝文化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的骨髓里,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液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兩千多年前《禮記》里描述的大同世界是馬克思設計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始版本。中華文化天然的唯物主義、人道主義和大同思想是共產主義最自然的承載體,共產主義社會是大同世界的終極版本。
尊敬的愛國同胞們,我們有美好的愿望、良好的動機,希望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希望我們的人民幸福安康??墒?,光有美好的愿望和良好的動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同心協力,萬眾一心。西方有句名言,“通向地獄的道路是用良好的動機鋪成的”,希望我們美好的愿望和良好的動機鋪成的道路,不是通向地獄,而是通向天堂,通向人間的天堂——共產主義社會!
謝謝!
一個共產主義愛國者
2013-11-1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