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經費投入逐年遞增,然而經費的管理和使用卻并不如人意,其中暴露的腐敗問題觸目驚心。一些學者爭搶課題、項目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開展研究,而是通過申請課題“致富”。中國科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科研資金用于項目本身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中國青年報10月31日)
我國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高達上千億元,誰來監管這筆巨額資金的正確使用,讓其達到預期效果?這是關系到國家前途與命運的問題。而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顯然缺乏對科研經費進行監管的意愿。因為高校為了鼓勵老師搞科研,學校只管老師拉來多少項目,對科研經費的使用一般不會有太多的限制。從財務人員的角度看,都是一個單位的同事,平時相互都認識,自然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與此同時,外部監管也十分乏力,一方面科研經費預算不透明,導致科研經費分配本身并不合理,另一方面,分配科研經費的權力部門并沒有對經費跟進、管理、審核、收回多余經費,使得科研經費只要申請下來,就成了科研人員的私有財產,而并不是對實際科研支出的實報實銷。這就造成了“科研資金用于項目本身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的怪狀。
具體到課題中,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吊詭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今年4月份,山東省爆出,原山東財政學院“微山旅游規劃”和“傅村鎮旅游規劃研究”課題組,以差旅費名義分37次報銷各地到佳木斯的單程火車票1505張,金額28.36萬元,占2008年至2011年該項目撥入經費57萬元的49.75%。
大量科研經費流失是國家資源的嚴重損失,但更嚴重的是,這引起了部分學者的異化,他們為了“致富”,大量虛構對社會發展并沒有益處的所謂“課題”,完全和社會需求脫鉤,自說自話地炮制“偽命題”,為了偽造“學術成果”,更是把重金砸向論文、出版“黑市”,個個把自己打扮得“著作等身”,而真正有學術價值的文章、專著卻喪失了發表平臺。不得不說,在某些領域,用課題來“致富”已經形成了不堪入目的產業鏈,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其實,學者將黑手伸向課題費,這已經觸及了刑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一名高級工程師杜國平,原是曾有過兩項國家發明專利的高級知識分子,卻因為和妻子合謀私用科研經費,被南京市玄武區法院以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妻子也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夫妻雙雙淪為階下囚。
國家培養科研人員并不容易,每年從財政中劃撥出上千億元也并非易事。兩者結合在一起,本該結出人類的科技盛果,怎么就結出了腐敗惡果?如果因為監管制度不力,使得科研人員淪為了階下囚,國家真是人財兩空。對科研領域的職務犯罪現象不能掉以輕心。加大科研項目預算管理的科學性、透明性;加強科研經費的核算與控制;強化科研項目賬目的外部監管;讓科研經費真正為科研所用刻不容緩。這不僅在挽救本就不足的科研經費,更是在拯救更為稀缺的科研人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