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與某學術打假專家
關于學術抄襲問題的對話
2009.8. 烏有之鄉
專家(甲):我最近研究許多關于抄襲問題的案例。關于抄襲和剽竊的定義:在公開發表的作品中使用他人文字不加注明,是抄襲,使用他人的觀點思想不注明是剽竊。我查了很多的學術規范,明確定義的是復旦大學,比較明確的是上海師范大學學術規范,山東大學。
楊帆:補充兩個,一個是清華,再有一個是政法大學對自己研究生的,10---20%一般抄襲,20%以上算嚴重抄襲,這是對學生的。
甲:難道只針對學生不針對教師嗎?這是雙重標準。
楊帆:有人放話威脅:只要把某人定了抄襲,就一定要反過來整那個揭發的,或者揭發學校其他問題。這種搞捆綁,是包庇抄襲的一種辦法,對校方是威脅,甚至傷及無辜。
甲:關于抄襲和剽竊的概念,基本得到大家認同的,就是說你用他人的東西,首先要注明。如果沒有注明,無論如何是解釋不了的,這就是明顯的抄襲與剽竊。
進一步,也就是說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構成自己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即使你注了,如引用部分當中,構成了自己成果的主要或實質部分,還是抄襲,只不過比較難以核定。
是不是可以這樣做定義,把抄襲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大家肯定都能接受的,就是說,你引用了別人的東西沒有注明出處,現在真正處分的案例,都是沒有注明的。
第二部分,可叫“廣義的抄襲”,就是說你雖然引用了,你雖然注明的出處,但是你引用部分構成自己作品的主要和實質部分。現在這樣的案例,基本都沒有定為抄襲,就是叫學術不規范,學術不端,也沒處理。
楊帆:這已經非常寬大了。
還有第三種,就是把幾個人的東西改頭換面作為自己的。確認起來非常麻煩,應進行專門鑒定。雖然難以定性,但如果被人查清了,名譽是有問題的,大家認為你學術態度不嚴肅,至少不能再當什么學術委員。學術界應該有這樣的氛圍。名義上說,當學術委員的,應該具備高尚的學術道德,如果不具備,那么就不能當學術委員,不能評價他人。
甲:第一種是一般人都能確定的,有正常的思維能力就可以的。
第二和第三種,現在都沒有處理,說明我們的學術評價是照顧到了歷史,非常的寬大了。即使如此,也是有幾個案子轟動了社會。
第三種,從質量上講沒有創新,大家會從這個角度去說作者,你的學術態度不嚴肅,寫了許多東西沒有創新,就不能當學術委員,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但是很難定他抄襲。
他的目的就是把大家的觀點介紹給大家,他文章當中所有東西,都是別人的觀點,他是在介紹別人的觀點。
楊帆:這是可以的,就是水平不高。
甲:這是可以的,是吧,因為他的目的就是介紹的,對吧。
楊帆:大部分論文,即使是最高質量的論文,都是在站在別人肩膀,必須綜合所有前人成果,自己創造有20% 就不錯了。
男:但這20%是自己的實質部分。
楊帆:實質部分和架構,思路應該就是自己的。
引用許多資料是應該的,但需注明出處。第二,得通過自己的腦子和思維加工,自己用手抄有助于思考,抄多了也許就有自己的思考在內了。這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問題是,現在學生的生產方式和寫作方式已完全變了,他們是有了框架以后,就從網上下載,下載之后就在那兒揉,完全沒有自己的抄寫過程。這種生產方式和我們是決然不同的,幾乎沒有自己的思考。
所以嚴格說,還有第四種“抄和下載”。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就是以下載的方式抄他人的文章。
什么叫“抄襲”?加上注釋和索引,就可以免責一大半。除非他確實整個是抄的,比如說下載10篇,前后一倒個,就成他的了。
這種什么方式我們能不能就定他抄襲?這是最困難的最核心的。他們抄的方式也和我們不一樣,肯定定不了。
甲:我準備了七個案例,前五個大家公認為抄襲,屬于復旦大學那個概念,就是你用了別人的東西,沒注明出處。比如說黃慶的,遼寧大學陸杰榮、武漢理工大學周長城,北京大學王明明,北京大學龐中英。
本人都承認自己抄襲。就是說,第一種概念,或者第一個層次概念的抄襲,大家公認的,你抄了別人的東西,沒有注明出處。
另外兩個案例就是,抄了,但做了一定注釋,處理起來比較困難。武漢大學周葉中這案子經法院判決,對于原告不予支持。周長城的案例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有結論,只存在注釋不規范。實際上他們因為有了一些注釋,就沒有定為抄襲。都是武漢大學的。就是說第二層面的概念,比較寬大,沒有認定為抄襲。我是從學術委員會、法院角度看這個事兒。
周葉中的案件有這么一個特點,被抄襲的人王天成是北大老師,因政治方面出了些問題,出版社把王天城名字刪掉了。法院駁回王天城的起訴非常詳細。有一條說,其中有9處涉及1013個字,是客觀事實介紹,鑒于有限的表達形式,認為沒有侵犯原告的權利。
比如說,大家都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大家都這么說,就不能認定為抄襲。
楊帆:歷史事實大家都這么說,寫歷史引用同一個史料,你說誰抄的誰啊,這不構成論文實質觀點,是歷史事實,不能定為抄襲。
甲:其中9處1086個字,屬于對學術觀點的描述,就是說他介紹別人的學術觀點。
楊帆:介紹別人的學術觀點在正文里邊如果說了是誰的觀點,后邊沒有索引也過得去。
甲:他沒有標,現有材料中看不出來。
楊帆:我覺得法院是有意辯護。
甲:法院又說有14處,1276個字,雷同于他人沒有注釋,但有參考文件,這就是說1276個字,它出處的論文當中在參考文件里頭有,但是注釋里頭沒有。
楊帆:那也過得去。
甲:這樣細摳,只剩最后的1398個字。
楊帆:這個事兒聽說,有可能重審,爭議問題。
甲:周長城的案子有這個說法,就是說他們法學有七位老師,自己組織起來進行考察,認為學術規范上有兩點,一個大量直接引用沒有雙引號。引用別人的東西,要不要用雙引號?
我覺得如果是綜述,就有自己的歸納了。不一定百分之百引用原文,不一定非用雙引號,但是要注明出處。最后定性說,是嚴重違反學術規范。就是說像周長城這東西還是有注的,是認為注的不規范。
甲:從周長城、周葉中的案來講,只要是在引用的東西中有注明出處,認定就有爭議,有的認為是抄襲,有的認為不是。學術委員會和法院最終都沒有認定為抄襲。作為判例,對別的案件或多或少有影響。
所以我覺得抄襲剽竊的認定,第一個層次就是沒有注明出處的,大家認為肯定就是抄襲。但后面幾個層次有爭議。
清華大學的有一個履歷造假,清華大學把他辭退了。
楊帆:清華大學一貫都比較嚴。
甲:實際上真正能夠認定的,就是第一種。沒有爭議的。
楊帆:有不同的意見,一般的都定不了,說明中國有自己的歷史,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和寬大。
甲:我覺得您說的那個特別重要,不能以一篇文章定終身,個人有貢獻也不能否認的。
楊帆:這個后說。
歸納起來就是:抄襲分四個層面,必須得到處理的是第一個層面,就是沒有注明的。第二三個層面我們強調通過第三方鑒定,聽真正他那個專業的專家意見,不能由單位學術委員會來做。
甲:用了他人的東西不構成實質內容。
楊帆:這怎么判定,要沒有利害關系的,內行專家才能看出來。
甲:單位學術委員來自各個學科,沒有資格鑒定其他學科。
楊帆:關于利害關系,我廣義的解釋回避的問題。回避制度是世界通行的,問題是什么人應該回避。在學術道德評價上,原則上本單位都有利害關系,不能只是說親友應該回避,還有同事、師生,領導,本單位都應該回避。基本上所有單位的領導都不希望自己的丑事被揭發,這是什么,就是利害關系啊!不回避就肯定包庇。因此把處理的責任交給各學校,就是不想認真處理。說得信誓旦旦要“零容忍”,也沒有用,在制度上就明擺著是要包庇大部分。否則,為什么不要求單位回避?
正確的做法是:教育部直接聘請專家負責鑒定,定性不應該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來定。
甲:你的意思是:鑒定相當于法醫。法醫鑒定是自殺還是他殺,只能從科學依據鑒定,有科學定義,所以教育部得趕快出細則。匿名專家,真正能夠得上內行專家,像公安部的法醫,鑒定完了就是最后結論,不需要再投票。
楊帆:我們現在討論第三個層面,就是糅合。甭管你注沒注,即使你索引很多,但就是把別人東西拿來糅合了。有一個案例是北京大學姚立民整理他們學院黨委書記李城巖的,我看是下了大工夫了。
甲:這工夫太大了,他說被抄襲的140處,共8萬字,他這書是20萬字。抄襲分兩類,一個是逐字逐句的抄近百處,字數上少則幾十,多則成百上千,2千字有3處。
還有一概念叫非逐字抄襲,就是文字敘述也變了,順序顛倒,改寫了。把人家一大段拿來,給分成一、二、三、四,或者把人家的一二三四變成四三二一,就屬于非逐字抄襲。
楊帆:這本書是著還是編的?
甲:叫《現代行政領導學》,這個書實際是教材式的,應該是編的,是編不是著。
楊帆:著明是他編的教材,可能就好了。
甲:對,教材的表述很多是一樣的。
楊帆:這個姚教授勁兒費得可真大,他核對極其之細,逐字核對了逐字抄襲,他一字一頁,列了94條,這工夫太大了,我們都看不懂,必須得有專家去仔細核對。
我說的第三個層面,就是這樣的典型,這20萬字一本書,假設他都有注解,這叫抄,但是叫不叫抄襲?他肯定是抄了,抄不等于抄襲,這兒摘幾個,那兒摘幾個,現在就是下載也很容易,之后糅合在一起就成了新書。他的書定了合同,定了大綱,讓學生去下栽糅合,年輕人熟悉電腦的。
甲:這是哪一年的事兒。
楊帆:就是今年的事兒,姚的工夫太大了,反抄襲到了這種程度。
第二個層面是沒有注解。第三個層面是有注解,就是這么下栽以后糅合。他可能真有自己觀點框架,實質內容也有自己的,非實質的部分也有,比如說80%都是這么糅合來的。
甲:現在有很多學生論文都是這么作的,認定不了是抄襲。比如說10萬字,我自己有2萬字,其他都是相關研究,就下栽別人文件糅合。文章表現出來比較綜合。博士生作論文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這樣的。
楊帆:為什么把第三、第四區別開來,就是說第四個層面,我們的說的這種情況,我們這代人綜合的方式跟現在的青年人不一樣。
甲:你是有實質架構,現在年輕人可能沒有實質架構。
楊帆:實質不實質,是第三層面的問題,比如說你是專家,可以體會究竟是他自己的還是他人的,他自己的有多少,第三個層面得反映這個出來。
我說第四個層面是這樣,都是非實質性部分,他這種綜合別人東西的時候方式不一樣。我們也要看很多書,沒有網的時候,有些人也是把別人東西復印,用剪子剪,他覺得省事兒。其實我從來干不了,我覺得那個費事極了,而且根本沒有辦法自己思考。
我這一輩子寫了1500萬字文章和書,沒有一篇是這么干的,我看過很多東西,都融會貫通了,我肯定是按照我自己的思路和框架。引用別人是必須的,說明你是研究過他們的東西的,但是用他原話應該用雙引號,也不能多了。或者是綜述,那是我找出來的有自己的思考在內,可以看得出來的。我非常注意的就是,指出這個觀點最早是誰說的,注明某某(某某年),所以即使引證大量其他人的觀點和材料,也沒有抄襲問題。
網上下載,我從來沒有干過,就是手寫摘引各種文章,這是有的,在摘抄過程中間自己就有思考了。我懶得查網,就是讓學生給查一些歷史和數字,在腦子里融會貫通了,自己再把它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也是要抄人家的幾段的。但是和網上下載肯定感覺不一樣。我是把書上的字一個一個錄入進去,不是從網上直接下載,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肯定有本質不同。
就是生產方式不一樣,很重要,生產工具變了,學生的工作方式和思維就完全不一樣。就有第四層面的問題,是生產方式不同。如果用微機下載,下載之后再糅,是新的生產方式。以前是我們看很多文章,自己錄入,這是要經過自己腦子綜合的,看人家原文了,然后是錄入,錄入與下載,對自己腦子的影響不同。青年人以后肯定是下載的方式,只要多柔和幾遍,加上注解,你也沒有辦法。只是我不知道,這樣下載怎么會產生自己的東西?我試過一次,根本不行,比自己寫還要費勁。現在學生能揉,我不能揉,揉了以后還不出自己重寫呢。
我不可能去下載一個人的文章,把其他人的往里加,加完之后揉來揉去,我干不了這事兒,費勁費勁得更大,寫出來真不知道是誰的。好象編輯改作者的稿子,能把這稿子改成自己的嗎?
甲:那是你不熟悉。年輕人從上大學寫東西就這么些的,所以他們很習慣。
楊帆:我沒法想象這件事。我理解現在的學生,生產方式進入抄的階段,我們還能不能夠要求他們象我們一樣?沒有辦法。就是只能讓他去揉,揉得更加詳細點,加上注解就是了。這樣是不可能有創新的,我們沒有辦法要求學生有自己的創新。我們還是先把教授和博導的抄襲剽竊問題解決吧。
學生只要以后不搞學問,抄就抄了,但不能搞到抄襲的程度,就是說要把抄來的東西多加工幾遍,加上許多注解,就已經不錯了。如果有以后當教授的,肯定就不能這樣工作了。
甲:為什么,您說不能有創新?實際上這個創新,有的時候就是在揉的過程中產生了。要有自己的框架,換一個角度,就是自己的了。
楊帆:這根本不叫創新,就是改換頭面,改換頭面不叫創新。
甲:從學生的角度來講。
楊帆:從誰的角度也沒有任何創新。就是說全部是抄的,只不過是誰能夠揉得更好點,比如說你發明的打假軟件,200字以上算抄襲。
甲:對揉是查不出來的。
楊帆:你查200字,我弄成190個字,你永遠查不出來。
甲:軟件是死的,在200個字當中變一個字,軟件就查不出來。
楊帆:沒有用的。所以說第四層面,是一個深層的東西。
甲:應該是教育模式的東西。
楊帆:這就是生產工具改變了,大家全是抄了。所以有必要把抄和抄襲區別。
甲:是教育上一個大的問題。
楊帆:生產工具變了,教育部沒有想到,他們就知道搞合并,產業化,縱容腐敗。他們根本沒有研究網絡社會對青年人的影響。所以教育部長是應該下臺了。
生產工具變了是好事,比如我在30年前我寫碩士論文,手抄八遍,我文章短只有8000字,平均半個月修改一次。我要寫的長就抄不了8遍,我抄一遍我就是重新寫一遍,老師提了意見之后我回來,又把他重新寫一遍。
我的同學有兩三萬字甚至更長,抄4遍水平上不去。我是手抄自己的文章8遍,寫論文才過了關,以后發表文章就不感覺困難了。后來用微機寫,比手抄快多了,前后更改,特別是在視覺是給你弄干凈了,幫助修改文章速度快多了。這本來是好事,但變成了壞事。在教育方面沒有研究這問題,結果學生幾乎完全依靠下栽糅合,喪失寫作能力。腦子可以不想問題,在揉的時候,只是考慮在形式上怎么變化,實質上的東西沒有過自己的腦子。全是揉的,這個問題就大了。
后兩個層面跟使用計算機有關,我們沒有辦法。
甲:偷懶。
楊帆:偷懶也可以說是提高了效率。我懷疑,這樣能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果不能,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就更加不能培養創新能力了。讓他們畢業也就是了。怪不得錢學森林臨死前最大的擔憂就是“我們的大學還能不能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甲:以前是無論你有沒有錯誤,都得重抄。現在有了計算機以后,本來正確的部分,或者說不要改的部分,你可以保存,不再用手抄一遍,要改的地方在上面改就完了。
楊帆:以前的人寫文章,修改一多就亂七八糟,不能看了,就需要抄一遍再改。我們都是自己抄,在抄的過程中就有改,有了微機用不著抄了。對我來說真是提高了效率。但對于大多數年輕人,有了微機反而成了全面的抄,我們只能夠教他們不要變成抄襲。不能讓他們不抄。
教育部從來就沒有研究過使用微機和網絡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改變。現在網絡全部失控,虛擬空間來了,上邊尤其不懂。
甲:網絡上說話不負責任。
楊帆:匿名,傳播特別快,管理成本太高了,你根本管不了。
整個的形式都是抄加糅。
甲:以前有一個說法,剪刀加糨糊,現在就更方便了。
楊帆:你說剪刀加糨糊,我覺得效率特低,還不如自己寫呢,現在的效率極其高。
楊帆:這是咱們說的第二個問題,生產工具的變化,造成整個學生基本的工作方式,都變成抄了。
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只不過是,告訴學生如何避免被定為抄襲。
就是抄了以后需要改換頭面,注明是人家的東西。在揉面團的過程中,不能有自己創新的東西。
甲:他自己揉過面團以后,認識可能更深刻一些,對他個人應該會有點影響。
楊帆:不太可能,我自己試過,不能有任何創新。自己完全是在形式上下功夫,沒有新認識,那不叫綜合,就是一種把別人的東西,在形式上糅合,里面沒有任何新的信息和技術含量,沒有任何的創新,好象商品的倒買倒賣,難道多倒賣幾次,價格提高了幾倍,就有創新嗎?
甲:以前的學習,就是說功底扎實,他確實用了心,現在這種學習,現在變成下栽和揉。
楊帆:問題不是懶不懶,我們要提高效率,講低成本高效率。我就是認為這樣的工作方式不可能有自己的原創。好象產品離開了生產領域,進入流通去倒賣了,只不過是把別人的東西,在形式上倒來倒去,在倒的過程中,對實質性的思想觀點,沒有可能去體會他們。在生理跟腦神經學上,也不會有這樣的效果。只有自己下工夫寫,即使是抄,也要自己去錄入,才有可能刺激自己的創新神經。
生產方式一變,學生從開始就這么揉,教師和教育部門完全麻木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夠說學生沒有創新,不能說他們就是抄襲。
甲:這就是為什么大學的研究生論文要先經過所謂的“抄襲檢查“,這樣的檢查,迫使學生把下栽的字數,從200個減少到199個。據說學生們也非常苦惱,因為糅合也很費勁。這肯定是要卡的,我還是堅持自己寫,如果學生以后要搞學問就自己好好寫,如果不搞學問,就是要一個學分和文憑,我們也沒有辦法。反正這樣的學生沒有學會寫文章。
甲:在抄襲剽竊,像美國非常嚴格。
楊帆:目前中國沒有這個條件。咱們說第三個問題。
甲:很多案例,是揭發以后交到科研處,學術委員會的辦公機構。
楊帆:關鍵是專家組的作用小了,還是行政干預。應該擴大專家組的作用,要第三方專家介入,負責定性。各單位學術委員會不能獨立,還是校長說了算,他是學術委員主席。
現在要成立“教授委員會”,代替學術和學位委員會,目的是減少行政干預,希望如此吧。本單位在定性的時候一定要回避,教育部應直接規定,必須請第三方專家。其鑒定結論就是最后結論。這才是真正的專家路線。還要有群眾路線。就是要由本單位群眾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進行全面評價,提出處理建議。校學術委員會建議處理意見,由校長辦公會決定。
甲:學術委員會組成一個專家組?
楊帆:現在不是外聘的,而且沒有鑒定結論,最后是由學術委員會投票決定是不是抄襲,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以民主(多數票)代替科學鑒定。
甲:比如說你組成一個專家的話,就涉及到請誰。
楊帆:本單位的人包括領導都有利害關系,傾向于包庇。所以教育部應該規定,一律要請第三方專家,雙向匿名鑒定。
甲:這一塊我覺得很重要,專家組怎么任命?
楊帆:教育部可以成立專業鑒定機構,同時認定有權威的民間機構,幫助組織審查。比如說我們認為清華大學不錯,也可以委托他們。
甲:本校的學術委員會,不能指定專家。
楊帆:不行。7個專家,不能由本單位請,要委托一個機構去組織鑒定,他要愿意擔保公平。比如說《中國青年報》大量刊載反對抄襲的文章,可以委托他們去組織鑒定。在反抄襲有聲譽的才可以。至少七名,回來之后相當于公安部的法醫鑒定。
甲:沒錯,沒錯,其實在公安部就是有這么一個專門鑒定委員會之類的中心,他解決刑法方面的技術問題。
楊帆:這是科學技術,不是民主。
甲:法院解決的問題就是有行為鑒定以后,怎么認定法律、怎么懲罰。
楊帆:像黃慶這個問題最后是找第三方鑒定,校內肯定有勢力堅持要處理,如果沒有反對派,一個副校長,怎么就輕易被處理了?
甲:拖了兩年。
楊帆:引用第三方專家才解決了問題。校長比較明智。還要兩輪投票,道德委員會投一輪,學術委員會投一輪,是兩輪。內部意見和外部專家能夠一致也不容易,校長態度可能比較堅決。
甲:有偶然性,是一把手和反對派的作用,傾向性清楚。
這在道理上是錯的,既然你聘的是權威專家,他們的意見就是最后的結論,不應再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投票。這樣必然出現拉選票,影響內部關系。學術委員會要做的就是,提出處理意見。
楊帆:兩級學術委員會,院里和校里有兩個學術委員會,其實都有很重要的事兒,只不過他沒有干,而是代替了專家組,去干專家組干的事兒。
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兒,應該由基層院系的學術委員會先做,就是把這個人全部的工作和歷史,全面審查,不能一篇文章定終身,美國可以這么做,中國不可以,必須看全部歷史全部工作。
美國社會,都是把人當勞動力,是自由流動的,中國社會能這樣嗎,知識分子能這樣嗎?根本不是一回事。
對一個人從歷史上看,他在你這兒工作很多年,他自己奮斗一生了,就因為一篇文章抄襲了,就把他全否定、身敗名裂,這在美國也是不對的。
北大一個年輕老師,10本書全是抄的,沒有不抄的東西,就辭退了。但王銘銘繼續當教授,只是把他許多學術職務拿掉,他有自己的獨立成果,講課不錯,學生挺歡迎他的。他自己態度也好,過幾年就緩過來了。
甲:就是說從整體成績來看,不能以一篇文章就否定所有的東西,但是你這一點存在抄的話,那么你的道德必定有一個污點。各種行政,學術職務都不能有。
楊帆:學科帶頭人,博導都可以拿掉,教授可以降為副教授,但不能輕易開除。
甲:作為一個職業上來講,他的錯誤,不能去評價他人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